知天道
明天机

《白话老子》连载第77期:【天之道】章

 
dd013a5fac312ae43083d45963d1d5d6白话老子》77期:【天之道】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yú)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
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chǔ)

其不欲见(xiàn)

注:
①与:通“欤”,读yú。文言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解说】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天之道是不是象张弓射箭一样呢?(有一个核心的目标)
老子道论写了81章,那么,现在到了77章,已经接近了尾声。我们回顾以往章节,老子并没有少讲天之道。天是无形的,又是高远的。那到底什么是天之道呢?所以,在这一章,高深的、无形的天之道,老子用在当时来说是很普通的张弓射箭,来做通俗易懂的比喻。那我们就要立足于这个比喻,来理解天之道。
什么是天?道生一,一为混沌,为太极,进而分离出阴阳两仪:清阳者薄靡而为天,浊阴者凝滞而成地。所以天为阳,为气,为形而上;地,为阴,为土,为形而下。这就是天地的来源。第25章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因此建立了一个道天地人的巨系统概念。那我们作为人,处在天地之间,顶天立地。天地必然对人有约束,所以,就要去思索天之道。
天,既然为形而上,就不是五官七窍所能感知。但是老子通过修身,进入到了精湛的境界,所以他可以悟证到,进而感悟到天之道。老子要把他的悟证写下来,并传递给后人。他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就要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其犹,表示这个比喻是不够完美的。天之道,它是否能用张弓射箭来比喻呢?这样比喻是否能合理、到位呢?
其犹,在第5章还出现过: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所以,我们在读老庄著作的比喻的时候,就要得意忘言。庄子说:要得意忘言的人,才可以与之言至道。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高了就降低一点,低了就抬高一点。
抑,就是降低;举,就是抬高。
高者抑之,意思是,要是瞄准离靶心高了,就降低一点;下者举之,要是瞄准离靶心低了,就抬高一点。这两句说明,天之道是有个目标的,而且是始终在动态调节之中。
高下是什么意思?在哪里还出现过呢?第39章讲: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可见高下是一对对待。那么,在这里,高下要理解为是社会的阶级差异,而且要能上能下。这意味着,阶级之间是否也要主动地动态调节呢?那我们就要去想,古人是怎样避免阶级固化的?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多了就减少一点,不足就增加一点。
损:减少,减力;补:增加,给力。
力气大了,就要减少一点;力气小了,就要给力一点。要根据目标的远近,来决定张弓力度的大小,不是力度越大越好,而是合适才好。
就张弓射箭而言,有余是力度;而在老子的道论中,第53章讲,财货有余,非道也哉。所以,全文来解读“有余”,主要是指财货有余。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是主动地损去有余而补充给不足,以达到相对平均。
这就有种哲思抽象出来了。整体上看,为了达到一个目标:均衡。高了低了,多了少了,都不好。那么,我们理解老子的思想,要结合全文。第32章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第05章: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而籥,有多根管子,多个细孔,所以也是为了均。因此,理解为:天之道的目标,就是动态的均衡;也唯有流动起来,才能实现动态均衡。
当然,大气的均衡,是形而上的,看不见的;而形而下的均衡呢?是财货的均衡、阶级的均衡。所以,天之道有个均衡的目标。通过天之道的“损补”“抑举”的均衡机制,在形而下的层面,在社会的层面,让财富自然均衡,让阶层不再固化,而能流动起来。
《老子》每一章都有一个阅读理解的问题。在这里我们重点要能读出来:天之道是有意志的。天之道会主动地损去有余而补充给不足。
我们来结合全文81章,来理解这个天之道的意志。
第73章讲: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可见天是有好恶的;
第81章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那么,这一章也是讲:天是有好恶的。
第09章讲:功成身退,天之道。功成之后要主动身退,这样才是合于天之道的意志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从“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句化出来的;但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这句应该怎么化出来呢?所以应该还有一句:
天之道,抑高者而举下者。
这句就是第9章的“功成身退,天之道”。因为已经在第9章讲了天之道的抑高者而举下者,所以老子在本章就不讲了。
所以,老子在这里实际上讲的就是不要让阶层固化,让底层人民彻底失去了阶层跃迁的机会;要有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要让底层人民,尤其是其中有才智的,有机会实现阶级跃迁,以及实现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以此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之道则与天之道不一样,
是损去不足而奉献给有余。
而一般人做事情的方法,内心所遵循的道理,与天之道正好相反。一般人的道,反而是让不足的去补充给有余的,结果是:有余的更加有余,不足的更加不足。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每个朝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财富、权力迅速急剧地集中在少数门阀贵族手里,让底层百姓失去上升的空间和通道,再也没有机会了。这种社会的不公导致极大的怨气,成为社会动荡的隐患,也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当然也是天之道所关注的。
人之道,其本质在于人的私心。人有私心,所以在努力地积蓄财富,并且当积蓄了一定的财富的时候,内心就在始终盘算着怎么把财富留给自己血脉的下一代。这显然是人的基本设置所定,即人要为自己打算,他才能生存;要为下一代留下财富,家族才能兴旺。所以,只要是能留存到现在的基因,人就遗传了自私的基因。但是私心发展到一定程度,超出一个度,即财货有余,就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了。
所以,这句是老子的感慨!谁不足?谁有余?往往国家管理者是财货有余的,而底层百姓是财货不足的。但是,在国家的建设中,往往是底层人民提供了税收,而有钱人因为他占有了知识、资本等等,在社会中自然会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结果有钱人他的资产就会越来越多了。这就是人之道。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谁能做到把多余的奉给天下人呢?
只有得到真人。
那么,道者则与常人不同,他有他的颖悟,有他看待生命的全景的角度,他超脱了人的这一生来看我这个生命如何长生久视。当然也有他自然生发的对底层穷苦百姓的悲悯之心,同情之心等等。所以他的做法就跟常人不一样了。
什么是道者?第54章讲:修之于家其德乃余;然后到“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在这个阶段,他做到了有余以奉天下,这就是无私,就是合于天之道,就是道者。
有余,也不一定就是指财货有余;第20章讲: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有道之士,往往在财货上是匮乏的,但是,他有无形的真知,这是有余的,是可以分享的。81章讲:圣人不积,既不积累有形的财货,也不积累无形的真知;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在他分享真知的过程之中,他就在逐渐清空自己,自然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而进入更加空灵的境界。
这里还隐含了一个逻辑:既然天之道的目标是动态均衡,那谁能辅助天之道完成目标呢?
唯有道者。什么是有道之士?就是治理好国家,让阶级不再固化,让每一个人都有相对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他能够运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过上好日子;让社会因此而不再动荡不安。
所以说,真正对天之道有理解的人,他一旦拥有了相当的财富,就会在合适的时候,主动地损,损了就合于天之道了,他反而就受益了。或损之而益。要是他不主动损呢?那么天之道就要执行它的意志,亲自操作,来损去有余而补充不足!或益之而损。理解这一点,可参考民国时期聂云台所著的《保富论》。
是以圣人
所以圣人:
这里的圣人,是遵循天之道来设计国家制度,以此达到阶层流动,社会财富相对均衡的目标。这就是圣人的为。
为而不恃
辅佐天道的运作而不自恃是自己的能力。
为什么说为而不恃?为,实际上是执天之行,那么他必然也得到天之道的加持。所以是为而不恃,即辅佐天之道而不自恃是自己的能力。
圣人与人的区别在哪里?圣在什么地方呢?圣就在于:他超脱了常人在有界为了生存而必然存在的自私本能,当然就超凡脱俗了,他悟证到人这个生命的本来,体悟到了天之道。
 
功成而不处
做成事情而不自居为自己的功劳。
所以,为而不恃,为,他成功了。功成而弗居,功遂身退,这本身就是合于天之道的,抑高者举下者。
因为圣人的所作所为是合于天之道的,所以,他就做到了第73章所讲的“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之道在默默地护祐和支持。所以,他成功了,也要归功于天之道的气运加持,所以圣人不处也。
其不欲见贤
他不想表现出自己的贤能。
那么,为什么圣人不想表现出自己的贤能呢?
王弼注解:是以圣人不欲示其贤以均天下。
河上公注解:圣人为德,施不恃其报也,功成事就,不处其位,不欲使人知己之贤,匿功不居荣,畏天损有余也。
苏辙注解:为而恃,成而处,则贤见于世;贤见于世,则是以有余自奉也。
这个理解,就紧密结合了本章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还有一个理解,就是圣人一旦为人所知,就难免被人有意无意干扰,而无法专注于执行天之道。《庄子·外篇·胠箧》曰: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所以,道者往往默默无闻。正如《老子》其它章节的名句:太上不知有之;道隐无名。
···分享这篇文章···

加师傅微信咨询:guizhen998

电报(TG)咨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咨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业升迁,婚姻情感,升学考试,工作面试,人际关系,疾病吉凶、风水择吉等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白话老子》连载第77期:【天之道】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