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白话老子》78期:【天下莫柔弱于水】章

…分享美好…

7d4c096cb218e08d04686789a152879f

白话老子》78期:【天下莫柔弱于水】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①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jì)主
受国之②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注:
①帛书甲、乙本“其”前均有“以”字,作“因为”解,义更明了。故据帛书校订。
②河上公本、傅奕本、吴澄本及帛本有“之”,更加准确。通行本之所以没有,可能是传抄者喜欢与上句四字对齐,故随手删减。但是因此语义略有模糊,指向不明。故据以上所述版本校订。

解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
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能比水更柔弱的了。
这里的天下,指的是天下万物。有界的万物都有能看得到的边界,无法改变,所以都有种刚强,缺失了柔性。相比之下,水没有边界,容器是什么形状,它就是什么形状,随着容器而自然变化,这就是柔。第8章讲的与善仁,就是指水的这个特点。而且还非常的细腻,可以任意分离成小水滴,水滴之间没有间隙地融合,也很轻,这是弱。所以说,水是天下万物之中最柔弱的。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但是在攻坚强这方面,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它。
在自然界中,水能在最坚硬的岩石上留下痕迹;也能把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然后磨削成圆润的鹅卵石;也能在地下形成溶洞或者地下河。这些都是水的柔弱的能力的展现。水就是用它的这种柔弱的特点在慢慢渗透、侵蚀、磨削坚强。而自身却没有减少、受损。
水的攻坚强的能力除了因为以上的柔弱的特点外,其实还在于它有个自然特性,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是流低的。而且正因为水能无缝聚合,当汇聚起来的时候,当流速快、流量大的时候,它就有了一种沛然不可阻挡的气势。这就是为什么水能攻坚强。地球上的各种地形、山脉的形成,就有水的侵蚀、冲刷的作用。
水还是有界的物质,还谈不上至柔,所以老子用柔弱,用攻。第43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第10章讲: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所以,真正的至柔是修出来的至柔之气,所以用驰骋。这就是第78章与第43章的区别,一个是在俗,一个是在道。刘宏武说:至柔之气,这是老子学说最核心的东西,也是独家的至理。人和人的区别,本质上就是“至柔之气”。有些人天生就有,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理解到;还有少部分人终其一生修炼,才悟到,有了一点至柔之气。
可见,修出至柔之气是比较难的。那具体要怎么修呢?生命无非形气神。所以,修出至柔之气,当然就要从形气神三修入手,遵循太极的哲理:形圆转,气圆转;神呢?如盘走珠,亦是圆转。但凡落端,就到不了至柔。
以其无以易之
这是因为水的“无”的特点,所以能改变坚强。
以,是因为的意思;其,是指水;无,指水的无形;易,指改变;之,指坚强。
以其无以易之,这句话是解释为什么水这么柔弱,但是却能够攻克最坚强的岩石、金属等。这里面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水有种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形状,随物赋形,可以做到最无缝的贴合,这是柔,所以是相对无形的;当然水还有个特点,就是非常的细腻,这是弱,可以慢慢地渗透进去。所以,在多水的南方地区就有地下的溶洞,就是水逐渐地渗透、侵蚀了最坚硬的岩石。
圣人观察万物,他总是要从大家可以看得到的形而下的有形万物,总结出可以理解的特点或者规律。他抽象出水的柔与弱的两个特点,并升华为哲思。而哲思,在有无两界,就有可能都能普适。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弱小能胜过强大,
柔软能胜过刚硬。
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柔弱胜刚强。那么,落到实际的应用上,我理解,有这样的两种含义。
一个是柔弱能渗透人心,攻克最坚强的人心,从而胜过对方,克制住对方。柔弱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态度,那么它必然伴随着柔弱的言行;而柔弱的言行,也必然会伴随着柔弱的气质,那么除了言行的交流外,还有柔弱的气质的无形的交流,因为柔弱可以渗透到坚强,就形成了互动,逐渐融合,趋向一致。其实,这就是无为。
一个是柔弱比刚强好。用柔弱的态度,就能解决生活之中用刚强的态度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将矛盾冲突的数量减少、强度降低,乃至化为没有。
实际的生活中,好比有些人言行刚强,但是一般人都不吃这一套。反而是柔柔的、弱弱的,言语谦和,什么事情都商量着办,会让人内心折服、舒服,可以长久相处。俗话讲,人都是“吃软不吃硬”的。那我们从中就能读出来柔弱胜刚强的内在的合于人性的道理。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但是没有能做得到的。
第70章讲: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那么到了这一章讲: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两句话的区别在哪里呢?
蒋锡昌讲:此言水之道,柔弱可胜刚强,天下莫不知,然竟莫能行也。七十章“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则指圣人之道而言,故文字与此稍异。盖圣人之道,知难行难;而水之道,则知易行难也
也就是说,水在有界,那么这个道理很容易就能看到,当然也就很容易就能明白;但是实际上做到类似水的柔弱并不容易;而圣人的至道,讲的是无界,讲的是大道,当然也就很难知道,也就更难做到。
由此可见,读懂老子的诀窍之一,是要看老子的这句话是在哪个境界讲的,要分境界。也说明,知与行各有境界。“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这个知就还比较浅,所以知行就能合一;当知到了相对高深的境界,知行就不一定能马上同步了。有知易行难,还有知难行更难的区别。
那么,本章讲的“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什么因素导致知行不能合一呢?
首先,人有种本能,认为态度强硬就能折服别人;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对事物的判断标准,都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希望别人能听自己的“正确”看法。既然正确,那么自然口气就会比较强硬。也就是说,虽然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表面上明白了,但是其实没有真正明白,所以,也就不能真正做到柔弱。
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气质没有真正变化。人之生也柔弱,最初始的气质都是柔弱的,因为气还浑朴未破,所以,婴儿才人见人爱。随着岁数的增长,朴自然散开,才能成为少年,青年,中年。那么,年龄越大,气质会越来越僵硬。这是人的气质很难变化为柔弱的最根本的原因。所以,即使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就算是真正明白了,但是他的气质还不能产生真正的变化。所以,虽然天下人都知道象水一样的柔弱,就能胜刚强。但是,因为气质没有变化,实际上是谁也做不到的。
是以圣人云
所以圣人说。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能承受国家的屈辱,才是社稷的主人。
受,由三个构件,爫[zhǎo]、冖[mì]、又组成。爫,又,是两只手;冖,甲骨文中这个构件类舟,凡。而凡为托盘,或者盘状的器皿。所以,盘这个汉字有舟,其实是凡,因为,凡与舟的甲骨文字形近。否则,盘与舟有什么关系呢?讹变而已。凡的字形,有旋转之意,因为古人包括今人做陶器,都要旋转泥坯才能方便做成。所以有盘旋的名词。又有盘古开天辟地之说。何以故?混沌是太极,是旋转的。在神话传说中,盘古是混沌孕育的大神,因为他开天辟地,才有阴阳肇分,才有天地,进而人类的生命种子在地球上逐渐成形,有了形体。这些古人包括许慎没有见到甲骨文,金文也所见不多,所以没有猜出其中舟的原型,也没有真正明白古人给开天辟地的大神命名为盘古的盘的真意。那么在受的解读上,到了现代人因为有了甲骨文的出土,才能把中间这个构件冖,解读正确了。
所以,受,就是把东西放在托盘上,端着托盘,递给另一个人。所以,甲骨文的受,就有传授的授,和接受的受,两个含义。后来把受,加了只手,单独作传授;而受,就成了接受。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垢,指屈辱。好比说,打败仗了,要割地赔款;这个时候,国家领导人就要承受这种屈辱。
为什么作为社稷主,必须要受国之垢?什么是垢?有些国家大事是机密的,不能告诉任何人;有些政策的制定是因为国家领导人统领大局,把握了大数据,而小百姓不可能理解国家领导人在某些时候的策略。所以,老百姓会有不信任、不理解而诟病、责备、辱骂等等,这些都是作为领导人来说必须要能接受的。
水除了柔弱之外,它还是藏污纳垢的,不分净垢的。所以这句话也是扣紧了水的完全接受的内涵。
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
能承受国家的不祥,才是天下的王者。
不祥,指的是天灾如旱涝、饥荒;天象如日食;政权动荡比如有农民起义造反。古人认为这些都是不祥的。这个时候,皇帝要下“罪己诏”,认为自己无德,承揽过失于己身,这样才配得上作为天下的王者。
在我们现代,可能是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次生灾害,比如下场暴雨,结果地铁隧道进水了,而引发出灾难。那么,就需要有领导来承担这种灾难、不祥。
因为王者能真诚地、谦下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才可能得到老百姓的谅解,化解了内心的怨气,那么,恒亘在天地之间的怨气就消失了,天地之间的橐籥机制自然恢复正常运作。
白居易有首诗《贺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诏下才七日,和气生冲融。凝为油油云,散作习习风。昼夜三日雨,凄凄复濛濛。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乃知王者心,忧乐与众同。”
水还有什么特点呢?因为它柔弱,所以,虽然承受了各种压力,但是不会崩溃;一旦压力过去了,又恢复了原状。而强硬的物体承受压力到一定程度,就自己崩盘了。所以这句话也依然扣紧了水的柔弱的主旨。
那么天子也好,侯王也好,就要做到像水一样柔弱而能承受。如果天灾人祸等各种不祥发生了,内心要能承受这种压力,不至于因为压力山大而崩溃,他就能带领人民扛过去。那么,人民自然内心服气,自然众望所归。这才是合格的王者。
正言若反
正话听起来就好象是反话一样。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这是正话,讲的是正的道理。但是一般人难以理解,以为是反话。一般人只看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各种风光,有各种享受,还有优厚的待遇,众人的尊敬;而不理解国家领导人所承受、所忍受的各种屈辱、各种压力,以及潜在的巨大的风险。所以听起来就好像说的是反话一样。
其实,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有顺利,也有挫折;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享受,也有痛苦;有称赞,也有诟骂;有高峰,也有低谷;有得意,还有失意。所以,要能承受得住社会的各种毒打,才能在精神层面上强大起来,才能成为合格的家长,部门领导,企业家等等。
所以,这一章的重点就落在了“受”。因此,我们把受这个汉字做了简单的解读。能接受,能承受,能忍受,修出这样的心性,气质自然就变化为柔弱了。无须道家的修为,就是在人间的心性磨练,就能成为真正的王者,国家领导人。
从哲理上讲,这个有形世界是个对待的世界,依照每个人的各自的标准分为好坏、宠辱、是非、善恶、美丑、吉凶、祸福、净垢等等。所以,就受来讲,有享受,当然也有相对应的忍受、承受。所以,什么都得接受、受着。当然,如果没有了标准,也就无所谓承受、忍受、享受等对待的觉受。
最后,我们来理解下在老子这一章的语境下,为什么柔弱胜刚强的这个道理,“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为什么能知而不能行?其实从最后这两句话来看,就是缺少了承受能力和忍受能力。这就给我们一个警示:要时刻提醒自己,就要像水一样,要能接受人生的一切,修出无限的承受力和忍受力,那我们的人生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勇猛精进,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成就了自己。那么,我们这一生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白话老子》78期:【天下莫柔弱于水】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