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节介绍老子的思想,是他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的概念,叫做道。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他对道的看法,当然是最重要的了。我们如果说了解了这个概念的话,对于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里面,受道家影响的部分,就会有一种特别的领悟。要了解老子的道,我们靠这样的叙述,恐怕很困难,最好的方法还是要去针对老子提供的原文材料做个说明。那我们道要参考的材料,有关道的部分,我们只挑出两章来说,但事实上有六章跟道关系最密切。我先把这几章说出来,因为要相信每一个人手上都有《老子》这本书对照来看。老子里面关于道,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章:第一章,第四章,第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四十二章,一、四、十四、二一、二五、四二,这六章是非常关键的,对道集中地加以描述。那么,我们如果说要问哪一章是最关键,最直接的,那当然是第二十五章了。所以老子的第二十五章,是专门讲这个道是怎么来的,也就是说道这个概念,它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老子把它称作道呢?我们先一般的分析一下,古代的道这个字。道就是路,代表途径,任何东西的存在跟发展,都有它的途径。所以花,昆虫其他的动物,包括太阳、月亮,每一样东西的存在跟发展都有它的途径。因为存在跟发展涉及两个问题,第一个,它存在吗?第二个,它如何发展?发展需要在时间里面,在时间里面展开的话,需要有路可走,到现在很多人还是用这样的词,譬如说花有花道,茶有茶道,有一种途径跟方法,让你把花跟茶,它能够存在的特色表现出来。那么我们如果讲到道,这个作为途径来看的时候,它也牵涉到规律,因为你发展到最后有固定的规律,像宇宙的发展,春夏秋冬就变成规律了。那么在根本上来说的话,它是指存在来说,宇宙万物如果没有存在,怎么会有规律呢?没有花怎么会有花道呢?没有茶怎么谈茶道呢?所以这个道本身作为规律,作为途径最后都要还原到那有没有什么叫道的东西。所以老子第二十五章就专门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了,这一章一定是非常的特别。
那么各位不妨打开《老子》第二十五章就会发现一段话,我先简单念一遍,有物浑成,先天地生。这八个字,这是一开头八个字。浑这个字,很特别,有一样浑然一体的东西,浑代表还没有区分。所以有时候你看中文的时候,反而会觉得这个字有什么意思,你看不出来,你如果从西方的角度来看的时候,浑这个字代表尚未区分,没有区分就不能分别,没有分别就没有个别的东西存在,它是浑然一体。好象你朦朦胧胧看到浑成一片,你也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只知道有东西,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你一说它是什么东西,它就有区分。所以这是西方哲学家像黑格尔,黑格尔说肯定就是否定,为什么说肯定就是否定呢?当我说,这是一张桌子这是肯定,就代表我否定了它不是别的东西,所以肯定就是否定。当我还没有说这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呢,它有无限的可能性,它可以是桌子,可以是椅子,因为一块木头造的东西,可以是门可以是窗可以是墙壁。但是我一说这是桌子它就不能是椅子,不能是墙壁,不能是门窗,这叫做肯定就是否定,你没有肯定之前的话,它是浑成一体的,好象是浑浑沌沌。所以在庄子里面提到浑沌的故事,就是浑沌本来是在中央的,它的北方南方都有帝,帝就是皇帝,代表它的统治者,常常在中间这边游玩,浑沌对他们都很好,我们讲浑沌千万不要想到我们吃的混饨。后来,上下北方南方的皇帝想报答浑沌,说这个浑沌好可怜啊,你眼睛没有,耳朵也没有,就是没有七窍,他说一般人需要七窍才可以看,才能够听,才能够呼吸,才能够吃饭,结果他们就商量,帮浑沌开窍,七天开了七窍,七窍开浑沌就死了。这在庄子里面这是寓言,说明一旦区分之后,就很难再回到原始的状态,原始的状态是尚未区分的时候,代表一种和谐。现在心理学家,有时候描写人的困难,就说很多人的痛苦,来自于离开母体子宫之后,他一生都在寻拭重新回到母体,合二为一。但是他后面所寻找的母体,不再是以前的母亲,而是在这个世界上能不能找到一个归宿,让他可以安定下来,感觉到在这里一切都很好,不再有任何需要,不再有任何欲望,也不再有任何欠缺。所以我们在这边就要思考了,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先天地生四个字,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比天地还早,所以有些人把道等同于天地,等同于万物,是不能成立的,在老子看起来,道是天地之前就存在的。我们就要问了,天地对人来说,它是万物产生的一个场所,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才有万物生存发展的空间,那么人类当然在万物里面了。所以这个时候就要问一个问题了,在天地之前就存在着这个东西,怎么去理解它呢?这时候就要靠一个西方哲学的概念了,我是尽量不用西方哲学,但是因为西方的学者对于宇宙本体的研究,跟老子的心得有很多地方的类似,西方用一个词来描写,叫做自因,自己的自,原因的因,就是自己是自己的原因。
各位想想看,我们所见的一切,包括我们旁边的朋友,我们所见的东西都是他因。他因就是说,这朵花是别的花的种子使它开的,这个桌子是别的树提供的木材,你才能造成桌子。我们所见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一个原因造成的结果,它本身不可能做自己的原因。我们人类也是一样,都是父母所生,但你再问,父母呢?父母是父母的父母所生,你不能问到最后,说那最后怎么办呢?最后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猴子变的,但是我们又觉得这不太像,猴子现在怎么没有继续变呢?为什么偏偏我们的祖先就变了呢?第二个是说,推到最后的话呢?只好推到一个上帝了。推到上帝的时候不能再问了,你说上帝是谁造的?不能再问。我记得我女儿小时候,念一个基督教办的幼稚园,经常听老师讲圣经故事,三岁多就回家说,老师说世界是上帝造的。她就问我了,她说那上帝是谁造的?你看,三岁的小朋友都知道问了。上帝是谁造的?我跟她说这个问题太复杂,你长大就懂了,长大之后也没懂。一直到小学五年级,有一天回家很生气,说我今天才发现你以前骗我。我说怎么骗你呢?她说以前我问你人是不是上帝造的,你说是啊,我今天才知道人是猴子变的,他们在小学五年级看那个生物百科全书,看到猴子慢慢站起来变成人,事实上这是达尔文的假设,从来没有证实过。达尔文也承认为是假设,他无法去找到演变的每一个环节。所以我们今天要谈的是什么问题呢?上帝的定义,就是他只能够创造万物,本身不能被造,本身不能被造就是上帝的定义。你说这个定义不公平,那你不公平也没办法,你总要推到最后,有一样东西不能被造,它自己是自己的原因。凡是被造之物原因是在外,我被造了,原因是父母亲,父母在外。那么所有的东西都是外面的原因造成的,叫做他因,别的东西是我的原因,只有一样东西是自因的。你现在说,假设宇宙万物没有自因,没有任何东西自己是自己的原因,那宇宙万物怎么可能出现呢?所以中国古人怎么推呢?推到天,天生烝民,天作高山。你读《诗经》就发现,他用天来作为最后一个自因,没有人问天怎么来的,你问天怎么来的,别人会说奇怪,这怎么问呢?天怎么来的?天就是本来就自己有的,这就是答案。我们如果对这个答案不满意的话,那怎么办呢?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在思考老子的道的时候,道代替天,道本身是自因的,自因的东西一定是永远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因为它不存在的话,它自己是自己的原因,它怎么出现呢?所以如果一样东西是自己的原因,它一定是永恒的,这就是西方学者研究这类的问题最后的答案,就是宇宙万物里面一定有一样东西是自因的,它来创造万物。
那你看老子讲的像不像呢?有物浑成,有一样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接着就要描写这样东西了。说它怎么样呢?寂兮寥兮。寂兮寥兮代表寂静无声,空虚无形,你听不到,你也看不到。但是底下两句话就重要了,叫做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两句话充分说明老子的智慧。什么叫独立而不改呢?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能够永远不改变,那一定是永远存在。宇宙万物的消失,像人的生命,万物也好,慢慢消失,都因为在改变,你只要改变,就慢慢消失了,不可能说改变之后不消失的。庄子里面讲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条河,河水一直非常多,它为什么没有消失呢?因为风吹过来,太阳晒下去,河水慢慢消失,它之所以能够保持这么多水,是因为有一个源头,我们现在叫源头活水。有源头的话,你后面再怎么太阳晒,风再怎么吹,它一直有源泉滚滚而来,如果没有那个源头的话,这条河流很快就变成河床了,干掉了。所以,老子提到说道,独立而不改,不要小看这五个字,独立长存而不改变,不要小看这五个字,独立而不改这五个字,就说明道是永恒的,没有任何改变,没有任何改变的话,它就符合我们所谓的自因的条件。第二个,周行而不殆,叫做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循环运行什么意思呢?我们叫回旋,到处都有道,但是它不会停下来。所以这叫做普遍性,任何地方都有道,道的循环,回旋,是弥漫在任何地方的。这就说明道的特色,它能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永远长存,没有任何减少,也没有任何地方它无法去照顾到的。这叫做什么名字呢?它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可以为天下母。所以这简单的一段话里面,第一个谈到天地,第二个谈到天下。天地跟天下不一样,天下包括万物,天地的话指自然界的最根本的天跟地,所以这个道在天地之先就存在了,它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从它这边过来的,从这简单一段话就知道老子的道,确实是一个形而上的一个道体,道体就是道的本体,也就是道的本身,是一个绝对的究竟的真实。我们很难想象,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这样一套思想,你西方哲学念的再多,看到老子这段话都很惊讶。因为西方哲学家个个都在问,宇宙最初是什么,怎么来的,你如果不讲哲学,只讲科学,很抱歉,宇宙有大爆炸,大霹雳。但是大霹雳怎么来的?也没有人知道。最后还有结束,来回即使是两百多亿年,也是有开始有结束。我们也知道,两百多亿年之前,两百多亿年之后,听起来很长久,但是只要你算得出来讲出一个时间,几百亿年都是时间过程,最后都是会消失的,你就必须找一个理由,那它既然会消失,它凭什么出现呢?所以在研究这个老子的时候,这段话可以说是关键。
它后面接着怎么说,后面接着说,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来了,原来道这个字是老子勉强说的,并不是说一开头就有一个道,大家就认识它,没有。一开头,那个道根本是你无法用眼睛掌握的,无法用耳朵去听的,那个道它是你现在看到的万物最根源的一个来源,这叫做自因,自己是自己的原因。所以这段话可以说是非常清楚说明了这个道理。那么,宇宙万物从道而来,最后再回到道里面去,老子想要的是这个。既然从道而来,不可能离开道就不见了,能够离开道的只有谁呢?只有人类。人类离开道,是因为他的认知走错方向。我们已经谈过,认知的三个层次,那么我们将来讲德的时候呢?会再进一步讨论人的认知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你要念老子的话,首先就要看他的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一段话已经把天地万物的根源归之于道这个名称,这个道的名称是勉强的,老子也不知道它什么名字,勉强叫它做道吧。所以我们今天,研究这个老子的思想的时候,我们一说道,很抱歉,你说得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就回到第一章了,道可道,非常道,从此而来。但你讲完第一句之后,就要讲第二句了,名,可名,非常名,因为你不给它取一个名字叫道的话,我们怎么讨论呢?讨论的时候无从下手。但是,你讨论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我们所说的道并不是道本身,道本身是不能说的,它是包含一切的整体。所以老子的思想可以说在这个地方,显示他在人类哲学上的高度,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当代的重要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老子特别推崇。我简单介绍一下海德格尔,他的年代在1889到1976,海德格尔是德国的哲学家,很多人只知道萨特,不知道海德格尔,这很可惜,因为海德格尔的思想是更为完整的,他是存在主义的代表。所谓的存在主义就是要强调存在这两个字,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存在主义在西方来说的话,是很特别的一个学派,因为西方的哲学,从中世纪以后,就走入一种思辩系统,思考辩论这样一个系统。从近代以来,从笛卡尔一直到康德,到黑格尔,都是偏向唯心论,就是以你人的理性来作为了解万物的基础。因为万物本身没有意义问题,只有人类才能思考能力,也就有意义问题,所以这个意义问题出来之后,谁能给它答案呢?还是人类的思想,所以这叫做偏向唯心论。那么到了存在主义就把焦点转到我的生命有什么特色,我是团体中的一份子,或者我的生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所以就把存在两个字规定为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那么像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叫做《存在与时间》,他用时间这两个字来切入存在。什么叫时间呢?因为只有人类才有时间意识。人类之外其他生物对时间没有什么感觉,他不会觉得我已老了,我已经没有机会了,其他动物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它没有思考能力。那人类的话,他的意识,每一时每刻每一刹那,都在问自己,我现在在做什么,我现在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者我现在在选择成为我自己。所以存在主义里面像海德格尔思想就很强调,要做你自己,但是做你自己,是做别人眼中的你呢?还是你自己心目中所要的你?所以最后还是一样,你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吗?所以存在主义这些思考的模式,对现代人来说很有启发性,原因在这里。因为以前比较喜欢谈思辩,思考辩论,谈一谈知识理论,谈一谈形而上学,而存在主义对人的生命特质,个别人的特质要加以掌握,他所谓的存在是个人的存在,而不是普遍的存在,所以海德格尔这位大哲学家,晚年的时候在德国,他碰到一位中国学者,叫做萧师毅教授。那这位中国学者在德国做什么工作呢?他主编中文的百科全书。他负责找资料,有一天两个人碰到面了,海德格尔非常高兴,因为他一直在念老子的《道德经》,各种翻译本,《道德经》的翻译很多,听说仅次于《圣经》,超过一百种以上,不同的翻译。但是不同的翻译,再怎么看,很多地方还是翻不出来,道就是道,你再怎么翻还是道,那怎么办呢?所以海德格尔读了很多翻译本之后还不满意,他觉得自己很了解老子,但是所有的翻译都没有写出老子真正的思想。所以他碰到一位中国学者就商量,我们一起合作来翻译老子,约好了每星期见一面。这位中国学者也很有个性,他跟海德格尔讨论老子,讨论了八章就吵架了,吵架的时候,他跟海德格尔说,他说,这句话不是你说的意思,他说你不懂中文,这句话你弄错了。海德格尔说,你虽然懂中文,但是你不懂老子,两个人就没有交集合,讨论八章之后就拆伙了。最后大家都觉得,对方不能给自己什么帮助,这段故事是萧教授后来写文章写出来的,他还特别写了一副对联给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挂在他的书房里面,就出于老子。意思我大概说一下,他说,谁能够在浑浊的情况下,让它静下来,慢慢越来越清。清就是干净清爽,浑浊的情况之下,谁能让它静下来变得清爽,这是第一句。还有第二句,谁能在安定的情况,能够使它活动起来,慢慢产生生命力呢?这两句话很有意思。一般人只注意到第一句话,敦能浊以静之徐清,它原文是这样讲的。应该是老子十六章吧?敦能浊以静之徐清。谁能在浑浊的情况让它静下来,慢慢变成干净呢?就代表天下那么乱,你要让自己静下来,你自己静下来,天下就自然静下来了。但是还有第二句话,如果你只看第一句话的话,会以为老子的思想只是让你逃避世界,避免纷乱。还有第二句话,敦能安以动之徐生。在安静的情况下,谁能使它重新活动产生各种生命力呢?因为你不能光静,光静不动的话,学习道家没有什么意思,学了之后就面壁去思过去了,学了之后就没有什么活力了。所以这两句话要同时看,浑浊的时候安静下来使它变得清爽,安定的时候使它活动起来产生力量,所以老子是两面的。
其实任何哲学家都有两面,就好象你学儒家看到孔子,你就知道,孔子其实也很向往他的学生所提的志向,叫做曾点的志向。你很难想象,孔子听到学生说,春天快结束了,我穿上春天的衣服跟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孩子到沂水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面唱歌一面回家,孔子居然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这个想法跟孔子其他方面的言论跟行为并不配合。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现在这个学生说,我要配合天时地利人和,过得轻松一点,带着朋友们去河边洗洗澡,唱唱歌,这怎么叫做儒家呢?但是孔子照样欣赏他。所以代表一个学者他可以作为一个特定学派的代表,但是内心里面其实两方面他都希望有的,一方面能动,一方面也能静,老子也不例外,这一章就是一个明确的证据。所以海德格尔在西方作为最重要的当代哲学家,他为什么喜欢老子,就因为老子的思想的那个道,使他非常感动。怎么感动呢?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西方学者都知道,有一个存在本身就是上帝,但是他们在研究的时候,对于存在我们先不谈上帝,因为只有基督徒他才会把上帝当作存在的代表,一般学者尽量不要谈上帝,他谈存在本身。谈存在本身的话,就有一个问题了,你如何界定什么是存在呢?于是你从所见的万物来界定什么是存在,我从结果推到原因,因为任何结果一定带有原因的某种成分。譬如说你现在做一个电脑,我看了这个结果就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你现在做一张桌子,你看了之后就知道你的心里的想法,是这个桌子做什么用,所以任何一个结果都反映出来原因的某种特质。好了,问题来了,因此西方学者在这个路线上出了差错。什么差错呢?他把万物的存在当作所谓的存在本身的一个影像,就是我从结果来推原因。但是,只有存在本身是不能从结果来推的。为什么?因为结果推到原因的时候,都是相对的。譬如说你到动物园看到一只小动物,它长得很像什么,你就可以推到它的父母亲是什么样的动物。因为这个结果一看就知道,它原来是什么动物的品种,但是你再怎么推都是相对的,因此我就要问了,你能从万物的特质推到万物的根源,可以吗?你没办法推。就好象我们以前谈到西方人讲上帝,不能说上帝是什么,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就是同样的道理,就是说,结果跟原因是差别大得不得了,我们现在说宇宙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这一句话就跟那个道独立而不改完全不一样,对不对?我们刚才讲过道独立而不改,道从来没有任何改变,人的世界万物,从来没有任何时候不在改变的,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在变化,那个道是不改变的,所以从这边来看的时候,道跟万物完全不一样,所以你怎么可以从万物推到道呢?你从万物一推就推错了。所以海德格尔对于西方哲学史,许多哲学家都很不满意,因为这些哲学家都从万物去推,推到万物的根源,以为根源跟这个万物的结果是类似的。所以海德格尔特别强调,他说存在本身绝不能让你去推,他跟万物是截然不同,所以他念到老子的时候就特别开心,认为老子掌握到这个不同,就是道完全不变,万物一天到晚都在变,所以老子这个想法获得西方哲学家的一个什么?认同,他们认为这种想法是正确的。
我们在开始介绍老子的时候,各位还记得吗?我们谈到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如果你那个道也是一种变化之中的话,那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因为凡是变化之物,最后都会消失,那你道再怎么伟大,如果它变化,最后也消失,那你没有解决问题。所以老子的智慧就在这里,他把道提出来,他说道永远不变,这样一句话,就让你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可以化解。就是我觉得,存在最后总是要死,死了之后,最后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吗?那这种想法现在你了解了道,就不用担心了,因为道是根源,它本身是自因的,所以人生只有一个目的,就要跟道结合。就好象你现在问,怎么样使一滴水不要干涸,把它丢到海里去,一滴水只要离开了海,终究会干掉的,你把它丢到海里面去,它就没有干的问题,不会被晒干,不会被吹干。所以我们人的生命也是一样,就好象一滴水,你要让这个生命永远存在,把它回到根源,回到道里面去,所以这是老子他基本的思路,思想的路线。那么这样的一种思路,他就可以解决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万物的来源找到了。万物的归宿呢?也找到了,万物从道而来,最后回归于道,所以一切是平衡和谐的。我们人类不一样,人类可以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呢?为什么那么麻烦呢?就好象西方学者那么问上帝,他说,如果上帝造人是为了爱人的话,为什么不直接让人死了之后升天堂呢?为什么上帝好象有一点无聊,把人造出来之后,让人自由去做好做坏,坏了还下了地狱,上帝还特别造个地狱装坏人,这不是很麻烦吗?本来上帝一个人就完美了,对不对?上帝是完美的,他什么都不需要,那现在造人类之后,人类有好有坏,他还特别造个地狱惩罚坏人,所以这不能解释,这对于上帝的仁爱是有伤害的。所以西方学者在最早的时候,就有一派叫做万物复原论,万物最后会回到上帝的怀抱中,不管你做好做坏。那么,印度教,佛教就加上轮回,你做坏是吧?那你慢慢轮回,最后慢慢变好,这也是符合万物复原论的一种想法。但是这种想法有时候在人的理解里面很难通过,因为它拖延太长了,轮回恐怕是几十世,几百世,回到最后也看不出最后会变好的迹象,人类越轮回越痛苦。如果说人类越轮回越快乐的话还有希望,我这一世比上一世好,下一世比这一世更好,但是没有人可以证明,我们现在只是发现人类很多,但是痛苦的人越来越多,不像会减少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挑战。
至于说尼采的话呢?他提出更有趣的说法。当然在他之前的斯托亚学派已经提过了,把宇宙当作封闭的宇宙,叫做万物循环出现。譬如我现在说,我们今天在这里各位在前面,我在上课,这种场景一百亿年早就出现过了,将来还会再出现,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重复过去走过的轨道。我们俩今天吵架,一百亿年以前我们已经吵过架了,但是今天还是要吵,你不能够摆脱这个宿命,这是尼采的想法,听起来有一点奇怪,但是你只要了解它是封闭的宇宙,就知道一点也不奇怪。如果宇宙是封闭的话,宇宙里面能量是一样的话,物质是一样的话,它再怎么碰撞,到最后只能形成一种规则,重复再来,重复再来。所以尼采最后发疯,恐怕也跟这个有关,因为这种想法实在让人受不了,就是说什么事情都要重复再来,同百万年前,几千万年前做过的,重复再来。但是你有没有可能变得不一样呢?这个他也不能回答。所以在思考到人的生命问题,或者宇宙万物来源的问题呢,这一系列是最深的思想,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讨论到这种问题的时候,也是一样不能解。,所以你现在问老子,道为什么那么麻烦呢?让万物出现最后再回到道里面去?老子也不能回答,他只能告诉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就是这样发生的。但是你了解老子的思想系统,至少有一个好处,你现在知道有一个叫道的东西,它是一个整体,你在整体里面,从它而来,又回归于它,中间减少你认知个人的独特的操作,你操作越多,你就越带来困扰。为什么叫无为?无为就是让你不要有心造作。你有心造作的话,自以为聪明,到时候弄得天下大乱,人生的时间往往就浪费在收拾残局里面。所以老子继续说,这个道演变下来变成什么?有一句话常常引起误解,我们也要说明的。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句话。这四句话里面最难讲的是哪一句话呢?最后那一句。什么叫道法自然?最容易讲的是第一句,人法地,人要取法的是地。什么叫地?你住的地方靠近山边,所以你的生活就要配合山的一个特色。譬如打猎为生,山上各种特定的植物,动物会影响你的生活,你生活如果靠近海边,你就要捕鱼了。所以人的生存要取法于地理上的条件,这是第一步,没有问题,我们活在地上。第二步,地法天什么意思呢?地要取法于天,叫天时,像春夏秋冬。春夏秋冬不是地可以决定,是天在决定,刮风下雨,春夏秋冬。这个地它长什么植物,有什么生态,都靠四时在决定,这叫做地法天。那天法道什么意思呢?它只是想让你知道,天本身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在安排天的各种运行。那好了,最后一句话就麻烦了,叫道法自然,很多人说道要取法自然界,这不可能这样解释,为什么?这样解释变成循环了,又变成回旋了。因为地跟天代表自然界,那地法天,天法道,道又回过来法自然,哪里有这种话呢?这样变成绕圈子,没用的,不以解决问题。所以在这边先说明一下,细节下节课再说,先说明自然代表自己如此。老子里面再现五个自然,意思都是自己如此,自就是自己,然就是这样如此,那道取法什么呢?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现象。换句话说,宇宙万物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花为什么在春天开?在夏天开?没有人知道。这个树为什么可以长高呢?没有人知道,它就是这个样子。所以道所展现的这个样子,你只能接受,你不能说我要安排这个好,这个不好,你说这个地方应该开红花,那个地方应该开黄色的花,你去规定的话你就是人为造作,规定之后就不可能持久,将来会有它的问题,那自然界本身的这种如此的状态,可以维持长久。这样一来的话,就把老子的道跟万物的关系,可以连起来了。
接着我们看完毕老子第二十五章是最重要的,谈到道这个名称怎么出现,就已经发现了,它这个是可以有西方最高的觉悟的能力,能够了解到自因,只有道是自因的,除了道之外,都是他因,因此自因之物永远存在,他因的话就充满变化,这样就可以暂时得到一种清楚的理解。那么如果我们再问,这个道怎么生出万物呢?《老子》里面有一章,叫做第四十二章,《老子》第四十二章说得很清楚,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到这边为止,这段话的解释太复杂了,但是其实我们觉得没有那么复杂,你注意看原文就知道了,什么叫一,什么叫二,什么叫三,我们在白话里面为各位简单说一下。道生一的生,并不是真的生出来,不是说母亲生孩子的生,生代表展现。生这个字,不要把它都想成是大人生孩子的生,生代表展现,我这样讲不是没有根据的。各位念过《易传》就知道,在《易经》的《序词传》就提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要怎么生?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要怎么生?所以那个生不是生,代表展现。在这里我们怎么翻译呢?道展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叫做道生一,代表一这个字常常代表整体。因为是整体,所以只有一个,不能有两个,有两个就不叫整体了,有两个的话就代表部分,所以道生一,道展现为统一的整体。那什么叫一生二呢?统一的整体展现为阴阳二气。二代表阴跟阳,这是符合古代的思想的。像《易经》里面,像阴跟阳,所以二就是阴跟阳,统一的整体它展现阴跟阳。为什么需要讲阴跟阳呢?阴代表受动力,阳代表主动力。所以当你讲到变化的时候,先讲气的变化,气就是阴气跟阳气,变化就是有主动力,有受动力,你这边主动那边接受,它就合成了一个变化运动的整体。那什么叫二生三呢?阴阳二气交流形成阴阳和三气。二生三的三比较特别,因为从三底下直接接到万物,三生万物。所以我们再简单把原文了解一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什么只说三?不说四呢?不说五?不说六呢?因为到三的时候就代表阴跟阳是二,他们的结合状态是一种第三个,结合成一种特定的和谐状态。譬如我现在说这边有一盆花,有一朵花,这个花本身也有阴气也有阳气,还有什么呢?还有阴阳的某种比例,造成它们和谐的状态,使它成为这样的花,而不是成为别的花。你到外面去看看自然界的东西,每一种自然界的东西,都是有特定的材料构成的,它就是阴阳二气合成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使它得以出现。因为这种状态使它得以肯定,它是这个而不是那个,没有任何东西不是在肯定自己之后才能够出现的,一旦肯定之后就不能够改变了。
我们举个例子,比较容易了解的,譬如说我们砍一棵树,拿来了木材,这个木材做成桌子就不能做椅子了。还没有做之前,它有无限的可能性,因为这个木材可以做桌子,椅子,做门窗都可以,但是一旦做成桌子,就不能做别的东西了。这等于什么呢?阴气跟阳气有各种比例的结合,一旦结合,成为一样东西,使它出现就不能再换了,就不能再结合成别的东西。所以到三的时候,这个三代表阴跟阳跟和三种气,接着就三生万物,三就可以直接展现出来什么?万物了。因为万物都是阴阳和,三个结合的力量,所以最后才讲这一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不是很难理解。负阴而抱阳,我们说万物它是背靠阴而面向阳,由阴阳气激荡而成的和谐体,把万物每一样东西当做一个和谐体,一定是阴跟阳的结合。这在庄子里面发挥得更直接,他说阴跟阳就是人的父母亲,就是无异于人的父母,阴气跟阳气。你说我们的父母不是特定的父母吗?是的。但是基本上我们的父母也要找他们的父母,你一直往上找,到最后只能说,宇宙里面有两种气,阴跟阳,阴跟阳气的结合就构成了特定的生命,我们也可以把它用在人的身上。譬如现在心理学也提醒我们,一个男生身上也有他阴柔的部分,一个女生身上也有她阳刚的部分,他性格本身他是阴跟阳结合,调和而成的,没有一个人是完全阳刚的,我这个男生完全阳刚,不一定。我们说男儿有泪不轻掸,只是未到伤心时,像这个就说明什么?男生有时候也很软弱,也很柔顺。女生有时候,女子虽弱,为母则强,她也非常坚强,所以这就说明人的身上,其他万物也是一样。所以老子的思想里面,从道显示出来成为万物的时候,在这里我们发现什么?它经过了阴跟阳这两种气的中介,有这两种气作为中介的话,也符合《易经》里面的道理。但是很可惜的是什么?这个类似的说法太少。平常我们研究的时候,很希望说老子谈到阴跟阳最好有三个地方,我们就可以对照研究了,他只有一个地方的话,你就很难对照研究,这叫做孤证,只有一个孤单童的证据。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话,还是可以让你了解,因为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跟阳跟最后的和谐体,前面讲到三,三就是阴气阳气跟和气,后面讲到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完全配合,所以整段话看起来的话就很简单了。
我们知道庄子怎么解释,你将来看庄子你就知道,庄子讲这段话的时候讲得没有人听得懂,他说,那道展现为一,你说一了是吧?你既然说一就有二。为什么说一就有二呢?道本来没有名字,你说它是道,就代表道是一个被你指称的对象了。你说道展现为一,那展现出来的一跟道变成二了,这叫做一生二。那什么叫二生三呢?这个二跟最原始的道合起来就变成三个了,然后三,到无穷,他是用语言的一种角度来思考,这是庄子。所以在庄子里面,这段话也说不清楚,所以后代有很多讨论,我们今天在这里面,就要把这些讨论,暂时放在一边,直接就原典来说。老子说得很简单,宇宙万物,开始的时候都没有,只有一个道存在,这个道展现为一个整体。然后,这个整体里面展现出阴跟阳两种气,古代中国人很喜欢用气来代表一种动力,那一个是主动,一个是受动,这两种气互相激荡摩擦,就形成了各个不同的小小的东西。万物嘛,那何止万呢?几十万,几百万,那每一样东西又有阴又有阳的成分,它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和谐的状态,就是万物个别的情况。所以每一朵花,每一棵草,它本身都是和谐的状态,人类再怎么科技发展,也不能创造一棵草出来,一朵花出来,不可能的。你说人类可以做克隆人,就是复制人,那你再怎么做,你还是需要从活体身上,使用某些细胞。你说你科技那么厉害,你完全从虚无中,按照物质材料造一个人,不可能,你连一朵花都造不出来。所以老子这个话,是有他的观察,能够说把宇宙万物的变化,找一个最根本的原理来解释,叫做一二三,然后是万物。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什么角度呢?为什么需要讲一二三,因为它需要找到中介。什么叫中介?从道不能直接找到万物。你从道找到万物的话,如果直接产生关系的话,困难而且比较复杂。什么样叫做比较复杂的困难呢?就是道是一,是整体,它是永恒的,它为什么,它又如何产生出许多万物呢?万物是变化多端的,在变化生灭里面,所以变化生灭的万物跟那个永恒不变的道,怎么接上关系?这是大问题。所以老子的智慧,在这里就用德来代表,等于是我道之下有德,德跟万物有关系,那这样至少透过德的中介,使那个道不要直接碰到万物,因为你直接碰到万物的话,就使得这个道的超越性,恐怕被损伤,有所损伤。那如果说你中间加上一二三的媒介,那就很安全了,好象这个道本身可以超然独立,那么人的世界,万物都可以继续变化,不会对道有所损伤,这也是一种在哲学上建构系统的时候方法之一,就是说你不要让超越界跟个别事物直接接触。西方也一样,西方很喜欢谈一处观念,叫做万物怎么来的?它是神的观念造成的。那神的观念是谁呢?他们从宗教的背景讲就是耶酥,所以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他是透过耶酥作为一个言语。所以你看,《圣经.旧约》打开一看,上帝说有光,就有了光,他说,他不是直接造啊,他不用费力气了,到处努力造,不是。他说,他用说的,有光就有光,有天就有天,有地就有地,说的。说的话代表什么呢?他跟他的本体可以有一个中介,所以耶酥被称作上帝的言语,叫做圣言,那个字要大写WORD。这是什么?这是西方的宗教传统,它这种宗教传统,其实在西方哲学影响很大。因为西方有一千五百年,都是中世纪的哲学,都是以基督宗教作为基础。那他们那里也是一样,上帝不能直接造,他要透过说话,他要透过耶酥,使他产生一个中介,否则你直接造的话,会有困难。什么困难呢?你直接造的话,你从一个永远的,超越的一个神,跟那个变化的个别的万物,怎么接上关系?你直接在一起的话,你中间缺乏联系,它的永恒性跟变化性,两个怎么样去结合?是大问题。所以从这边也可以看得出来,老子的这个智慧,确实令人佩服,你懂西方哲学的人念老子,就有同样的想法。像这个地方我们说的,他用一二三作为中介,然后呢?别的地方用德作为中介,道生之,德畜之,德做中介。那么德作为中介的话,就使道暂时摆脱被万物变化所干扰的危险,所以这是我们谈到道。
那么道的话,作为整体跟永恒的观点是什么呢?就是一般讲第一个叫整体,整体跟空间有关。第二个叫永恒,永恒跟时间有关,这两个。人的生命往往就在时空里面架构开来,你如果看空间,你说空间很大,宇宙很大,但是,它作为一个整体的话,再怎么大,也是一个整体而已。至大无外,最大是没有外面的东西,所以道就是一个整体,所以从道来看万物的话。譬如说你从你这一生整体来看,你会觉得自己没什么损失,譬如说你在这里或在那里,如果你有道家的觉悟的话,宇宙很小,地球更小,你只要在地球上,你说我现在在北京,现在在哪里啊,在北极好了,在南极好了,都在一个小小的地球上啊。你以为很大吗?你自己以为很大。其实想通了之后,没有什么问题,都在整体里面,你再怎么样都不会离开人的世界。你就算是坐太空船到了月球好了,你还是用人的观念在思考,你在月球上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还是一样,一加一等于二,不会说到月亮上一加一等于三,不会的,像这都是人类思考的模式,你是不能摆脱的,这叫做整体。所以一个人练习从整体来看个别事物的话,个别事物都变成不可或缺的,它是整体的一小部分,它也值得珍惜。那么另一方面什么叫永恒呢?永恒是说打破时间的限制。不要只看今天明天昨天,因为人的生命从开始到结束,在时间里面变化,非常危险,变化代表危险,因为不可预测,那么如果说你从永恒来看的时候,这个变化根本不是问题。所以庄子后来就会开玩笑了,他说如果我的手变成一只鸡,我就用它来当闹钟,叫我起床;我的手变成一颗弹珠,我就用它来打野鸟烤来吃。这说明什么呢?变化是一定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健康正常,能维持多久呢?没有人知道,至少在几十年,一百年之后,总是要结束的。那么这个时候呢?你就真的不见了吗?如果那个时候真的不见的话,那你现在活着是做梦嘛。对不对?因为你将来看今天的话,真的是在做梦。我们今天在这边上课谈这些问题,有吗?谈过吗?到你结束的时候,所以生命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是跟做梦一样,没有人可以忍受这种情况。所以你从道家来看的时候,就会珍惜你每一个刹那,每一个片刻,刹那是跟永恒接上关系的,因为你可以从道来看这一切。所以老子这个道的观念,他一方面说明了它是万物的来源跟归宿,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来源,知道自己的归宿,他就没什么好担心的。第二个,他让你从整体来看,从永恒来看,整体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我家住的房子三十平,你们家的四十平,这边说平方米了,你再怎么大,能多大呢?对不对?你内心开阔的话,再怎么小的地方都很开阔;你内心狭隘的话,再怎么大的地方也是很狭隘,这是相对的。所以我们就要培养从道的眼光来看,它是整体的。那么时间上,庄子为什么说一个夭折的婴儿比一个老人家更长寿?泰山很高吗?它还不如一个土丘。为什么这样讲?他就让你打破这种相对的观念,相对的比较,用那种永恒来看。从永恒来看的时候,没有东西存在过,没有发生也没有结束。所以庄子里面就提到,最高的智慧,就是了解从来不曾有万物存在过,这个将来讲庄子的时候,我们还会再来深入的去说明,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大概做一个介绍。所以这一节课谈到老子的道,就知道说道怎么出现的,它的原典,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是关键,了解了之后就知道,谈道家一定不能离开这个基本的立场。
本站提供周易预测服务,为迷途君子指点迷津,咨询请加微信、WhatsApp或电报(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