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向孔子问道》8、诗是教化之始(傅佩荣)

…分享美好…

向孔子问道》8、诗是教化之始(傅佩荣

我们今天谈的主题是,孔子教学生的时候一定用到《诗经》,诗是教化之始,古代的五经就是,《诗》、《书》、《礼》、《乐》、《易》。那么,《诗经》属于文学,《诗经》的内容311篇,它从各地采集各种民谣,老百姓唱的也有,也有在国家正式的场合,所提出来的一些歌颂的词。所以,《诗经》的内容很多,该怎么样去理解呢?孔子教学生《诗经》,跟别人教有什么差别呢?那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说,大家再去念《诗经》了。所以,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当时念《诗经》,也就是所谓的文学这个项目。那么在教育上能有什么效果呢?其实《诗经》所反映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感受。那么对孔子来说的话,它就非常扼要的讲了一句概括。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三个字,思无邪。但是问题来了,这三个字什么意思呢?很多人看表面的意思,就说,思想纯正无邪,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诗经》跟思想没有什么关系。你说思想纯正无邪,思想一定是有它的主体,是谁的思想?如果你说,作者的思想纯正无邪,那作者不得了?《诗经》三百篇哪里有作者?都是各地的歌谣,已经早就大家朗朗上口的一些资料。谁写的?谁知道呢?所以你不能说作者的思想。第二个,那你说,编者的思想。那编辑的人是谁呢?我们说孔子到最后,把它编成三百多篇,事实上,有些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本来就已经编成了相当的内容。那你说,编辑的人思想无邪,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是读者。再看第三个,读者的思想纯粹无邪,那还得了?我念《诗经》,你先管我思想有没有邪?所以,这个思想纯正无邪,这个解释不能通的。因为《诗经》不是哲学作品,它不谈思想,它谈的是情感,情感的真正表露,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感,人生的体验,人生的痛苦欢乐。所以,孔子说“思无邪”,什么意思呢?事实上,稍作研究就知道,“思无邪”三个字本身就来自于《诗经.鲁颂.駧篇》。《诗经.鲁颂.駧篇》,駧就是一个马字边,它形容鲁君的马向前直行,非常的健壮。那这个马,讲到“思”,是语首助词。《诗经》里面提到“思”,那可多了,它没有意思,只是语助词。譬如说,我现在要念一首诗,思,那是语首助词,结束的时候,思,那是语尾助词。语首语尾来一个“思”,其实也没有什么意思。《诗经》里面很多字都没有意思,《诗经》里面有很多这样的词,作为语助词,它没有特定的意思。所以“思”是什么意思?语首助词。无邪,就有趣了。邪,邪恶的邪,跟偏斜的斜相通。就是马向前奔行的时候,不能随便偏斜,因为你跑太快,一偏斜就摔倒了。你现在开车开得很快,一转弯可能翻车。所以孔子就用这三个字描写整部《诗经》,用我们的今天的话来说。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切都出于真情,真诚的情感,因为文学最重视真诚的情感。从事文学工作的人都知道,文学最怕矫揉造作,最怕虚伪,最怕无病呻吟。所以,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感动人是因为什么?因为它真诚。所以《诗经》三百多篇,每一篇都是反映真实的生活,反映真实的情感,从第一篇开始。

  孔子所以教学生,常常会提到第一篇,所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这个跟思想什么关系?它反映民间生活,或是你要把它影射到宫廷,那是另一回事,它都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这样一来就没有问题了,后面就可以理解了。孔子为什么教学生学《诗》?他又为什么说,人生就三件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们比较熟悉中间那三个字,立于礼,这一生立身处事要合乎礼仪,这是定律。成于乐,这一生的完成,要靠乐,来达到最高的目标,因为音乐确实了不起,让一切进入和谐状态。那请问,为什么第一句话讲“兴于诗”呢?兴就是振兴的兴,复兴的兴,你要从《诗》开始恢复自己纯洁的情感,真实的情感,这就是兴于诗。人生的出发点就是真诚,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在于我们进入社会之后,往往就被社会风气所影响,到最后自己也忘了自己真诚的心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孔子要学生学诗的时候,很强调,第一个就是兴,重新恢复你那种原始的情感。我们到中年了,想到年少的时候,那种人生的理想跟热忱,你想到之后又重新振作起来了,叫做兴于诗,因为只有真诚能够引发真诚。你阅读《诗经》的时候就会想到,原来这里面也呼应着我年轻的时候那种纯洁的怀抱。年纪再怎么大,一读《诗经》,感觉到又回到了好象人类原始的情感,最真的一面。所以孔子要学生念诗,是从这边开始的。所以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切都出于真诚的情感,这样讲才能通的。那么真诚的情感怎么表达呢?孔子又说了,关雎,就是关关雎鸠这一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用八个字形容,这都是情感,让你感觉到欢乐,但是不要过度。淫就是古代下雨下多了,那就变成是淫雨霏霏,那不行,你不要过度,快乐但不要过度。人很容易过度,一旦快乐就想一路快乐下去,最后乐极生悲。所以快乐能够适当,那也是真诚的情绪。第二个,哀而不伤,碰到悲哀的事情,像人生的各种不幸的遭遇,生离死别这种悲哀的事情,你很容易哀了之后又伤,伤就是伤到身体了,就过度了。说到这个过度,我就举个例子。在魏晋时代有所谓的竹林七贤,这些人都潇酒。因为你魏晋时代都很乱,我不跟你们玩,我们在山林里面笑傲山林,自己过得快乐。里面有一个人叫阮籍,他也是很嚣张,他就是不喜欢一般社会上的礼仪跟法律,名教岂为我辈中人所设?我们这些人怎么会在乎名教呢?就是你那个用名份来规定人,用教化来约束人,我们不在乎。所以,他的母亲过世以后,他照样吃肉喝酒。哎呀!这太不像话了!别人都觉得受不了。说这个人,母亲过世,他居然照样在吃吃喝喝的?但是,母亲出殡的时候,他一哭就吐血。因为他故意要强忍着心中的哀伤,表面装得跟别人不一样,我不在乎你们,你们看我的眼光我统统不在乎,我照样吃肉,其实他内心很悲伤的。哪里有人母亲过世不悲伤的呢?结果母亲一出殡,他一哭就吐血,这就是过度了。所以,孔子强调情感要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你可以哀,当哀则哀,喜怒哀乐是自然的情感,但是不要过度,过度就变成伤到自己的生命了。

  所以,孔子做任何事都是非常适当的,只有一次,被学生误会了,那就是颜渊死了。孔子晚年的时候,经过三大悲痛的事,他儿子死了,颜渊死了,子路死了,这个老人家到最后,真是觉得生命挑战很大。颜渊死了,子哭之恸。恸这个字,竖心旁加上一个动,代表哭得非常伤心。同学们就劝老师,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平常讲,要发而皆中节。就说,老师,你是否哭得太伤心了?孔子听了之后就说,会吗?我会哭得太伤心吗?不为这样的人哭得太伤心,我要为谁哭得太伤心呢?因为颜渊是他最好的学生,他忍不住,就是哭了之后,让别人感觉他太过伤心了。其实他认为,颜渊是最特别的学生。伤心并不是说,一个人死了哭到什么程度,这个有时候,外在的规定反而不能够任命内心里面自然情感的要求,所以孔子才这样说。当然,这话听起来也有压力,就是说别的学生过世,我是不会哭那么伤心的。所以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对于《诗经》很重视。他教自己的儿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你不学《诗经》的话,就没有说话的凭借。无以言,不是不能说话,多少人不学《诗经》,照样说话说一辈子,所以说话是没有问题。但是,无以的以,就是你说话没有凭借。什么叫说话没有凭借呢?说出来的话没有什么水平,没什么水准,也不容易流传下去。所以古代有一句话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你说的话不够文雅,他就不会流传很久,今天能够流传的那种格言,都说得很美的。像孔子也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很简单的话,流传很远。所以,像学《诗经》之后呢?就可以让你的言语,修辞,各种表达提到很高的水平。但是,《诗经》绝对不是只是光说话而已。孔子又跟他的儿子说过,他说,你对于《周南》,《召南》,有没有好好研究?一个人如果不学《周南》,《召南》,《周南》、《召南》是《诗经》里面的一个大的段落的一个区分,你不学这个的话,就好像面向墙壁站着无路可走。人面向墙壁能去哪里?说到面向墙壁,我想到很多年前,很多小朋友喜欢看一些书,叫做脑筋急转弯,有个小朋友才八岁,就把我考倒了。他说,一本书放在地上,但是你不可能跨过去,那是什么情况?我说,那大概是《圣经》吧?谁敢在《圣经》上跨过去吧?我说,大概是我们的四书五经吧?谁敢跨过去呀?他说,不是。他说,不是你不敢,而是你不能跨过去。最后我说想不出来,为什么一本书放在地上我们不能跨过去?他说,放在墙壁边边,你怎么跨?一跨,踢到墙壁。这叫做脑筋急转弯,根本是无厘头,不知道在说什么,是不是?然后又说什么身份证掉了怎么办?我去报警啊。不需要,拣起来就好了。所以呢?孔子认为说,你要学《诗经》,是因为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诗经》里面有很多讲的就四个字,人情世故。你了解人情世故,知道人生没有长期的欢乐,也不会有长期的痛苦,人生许多事情,人情冷暖,你慢慢就知道说应该怎么样做人处事。然后再进一步,更有用了,要担任外交官了。你把《诗经》三百篇都背得很熟,叫他做事,做不通,做不通代表你《诗经》没念好,你不通人情世故。接着说,使于四方不能专对,派你出使到外国,你不能专对。专对什么意思呢?古代的大使叫做受命不受辞。我当大使,到这个国家去跟他谈一个条件,谈判,国君只给我命令,他不给我言语,他不告诉我怎么说,他只告诉你说,跟他们鉴和约,我们要三个城,跟他换三个城,他只要你办好,他不会教你怎么说,这叫做受命不受辞。我接着这个命令,但是,国君并没有叫我用什么话来讲,那我就要自己想办法了。所以,这个时候,他说,你《诗经》三百篇都念了,授之以政,不达,叫你负责政务,你行不通,使于四方,不能专对,派你到外国,你不能够自己想办法跟别人对话,把事情达成,虽多,亦奚以为?那书念得再多有什么用?《诗经》统统背下来也没有用。所以,孔子强调活学活用,学了之后能够思,思考,思考之后可以觉悟,觉悟之后可以怎么样呢?用在生活上,用在政治上,有效果了。所以为什么古代学《诗经》、《书经》是做官的必备条件,从这边可以看得出来。

  那么,孔子讲得最完整的一段话,我把它整段念一遍,各位就知道它分为三部分了。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孔子称学生称小子。注意,小子不是小人,小人变成受到批评了,他没有立志,小子是年轻人。小子,各位同学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四个字。兴,就是读了书之后,可以引发真诚的情感,让你恢复年轻的时候各种理想。第二个叫观,观就是观察,观察自己的志节,就是我这一路走来,有没有坚定我的志向,或者说改变。第三个群,念了《诗经》之后可能合群,因为大家都念了。大家都念的话呢?就好象我们常常说一唱三叹,大家可以附和一下,互相回应一下,感觉到真好。譬如现在唱一首歌,每一个人都会唱几句,一下就哼在一起了,就觉得气氛非常的融洽,情感可以交流,叫做可以群。最后呢?还可以怨。怨这个字很有趣,在《论语》里面谈到情感的字,怨用得最多,这个字出现二十次,说明《论语》里面很多地方都有怨。人怎么可能不报怨呢?任何事情只要心里面想着不顺,跟别人来往有误会都会报怨,抱怨是很正常的事,很平常的事。但是问题是,你要把它纾解,这才重要,要不然老是报怨。到最后呢?恐怕活得也不快乐。那你怎么办呢?读《诗经》。什么叫做可以怨呢?读《诗经》之后才发现,我以为自己怀才不遇,哎呀!里面怀才不遇的人可多了,我以为自己很委屈,里面比我委屈的人更多。《诗经》里面有很多,甚至还批评天的,他说,视天梦梦,以前有一种口香糖叫梦梦口香糖,就从《诗经》来的。视天梦梦,看到天跟做梦一样,怎么让好人吃苦,好人倒霉,坏人得意呢?你看,这也是《诗经》里面的话。就是,你们这些人彼此之间怎么互相残杀?不知道互相尊重呢?难道不怕天吗?像这样的话,在报怨。所以,如果你《诗经》读一读,就觉得我的怨气很容易消掉了。因为我觉得怀才不遇,后来发现这种情况很普遍,觉得自己很委屈,后来发现更委屈的人多的是。所以,读《诗经》之后,你的情绪可以协调,化解,这是第一种,《诗经》跟个人的情绪调节,跟他修养有关系。接着孔子说,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近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亲;就远的来说,可以侍奉国君,代表你可以立身处世没有问题。你学了《诗经》之后,知道怎么跟父母相处,怎么跟国君相处,你的思考就会比较圆满,情感就会比较丰富。譬如你念到《诗经》里面,谈到父母那一段,那你能不孝顺吗?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育我这些。你读了之后就会感觉到说,对呀!我小时候父母是这样照顾我的,你就知道跟父母相处要孝顺。然后你跟国君相处的话,也知道国家不能没有领袖,没有国君的话,国家怎么发展?国家被灭亡的话,多惨!像这个就是,迩之事父。就近呢?迩是近,远是跟近相对的。接着最后一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里面的鸟兽草木加起来五六百种,草木鸟兽虫鱼,太多了,很多我们根本就不认识,不知道是哪一种昆虫,哪一种植物。所以,你学《诗经》的话,就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们有时候非常羡慕一些研究自然界,生物学,植物学的朋友,他们对于这种鸟兽草木,一说就知道这是什么木,什么木。我们看了半天只有一种,就是树木,实在是无法分辨各种它的特性,很可惜。那么像这个就是《诗经》的三种作用,增加你的见闻,因为很多植物很多昆虫,很多动物,是在各个地区的,你这里不一定看得到,你读《诗经》之后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生物,你的视野可以开阔一点,你对于生物界具有同情心。因为他很喜欢用比喻,都用各种昆虫,植物,动物作比喻,来描写人的生命情况,非常生动。因为你直接讲的话,一句话就讲完了。文学作品最可贵的就在于说,它能够虚构,能够用比喻,用寓言,来烘托出人的真实的生命情景,所以孔子要学生们多学《诗经》。所以,学生如果学的话,跟他讨论的话,孔子特别开心。

  我们以前谈过子贡,因为他提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给他答案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子贡立刻想到《诗经》里面的一句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就对他非常肯定了。为什么?因为你把我们念的《诗经》,跟你生活上贫跟富的体验合起来,叫帮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更好。从无谄无骄,到乐道到好礼,好了还要更好,从消极变积极,这样子一来的话,人生充满希望。其实你本来听了之后,就知道从消极变积极,你现在加上一句切磋琢磨,更清楚了。不是只有这一方面,贫跟富,任凭一方面都要精益求精,所以孔子对子贡非常称赞。但是,孔子学生里面,孔子有关《诗经》的讨论,称赞的最高的是谁?是子夏。子夏一生里面最光彩的这一刻,底下我就要介绍了。子夏跟子游本来就是文学科的高材生,文献方面非常熟悉。但是子夏谈什么呢?他就是谈《诗经》里面一首诗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只有表面的问题,它是非常完整的一个思考的系统,值得我们好好去了解。因为这段的解释,很抱歉,连南宋的朱熹也说错了。子夏读了《诗经》之后就请教老师,他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前面引这一句《诗经》的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形容一个女孩子,笑咪咪的脸真好看,滴溜溜的眼真可爱,白色的衣服穿上去就非常的绚烂了。这话什么意思?这是《诗经》的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素以为绚,素就是白色的,这样的女孩穿上白色的衣服就显得很漂亮。这什么意思?子夏看不懂。因为,你怎么好好的就忽然说白色的衣服就使她很漂亮了呢?其实我们听这个字面也知道他讲丽质天生。一个女孩子漂亮的话,穿上白色的衣服,她不用穿彩色的衣服,绚就是彩色,白色就跟彩色一样,很漂亮。在这个时候呢?孔子回答他,怎么说呢?四个字,绘事后素。绘画这件事,最后上白色。朱熹是南宋人,南宋当然有很好的宣纸,画画的时候,白色的纸我来画,朱熹就把它加一个字,加一个字就错了。朱熹加什么字呢?他加成,绘事后于素,加一个“于”。孔子说四个字,绘事后素,绘画的时候最后上白色,朱熹加一个字,绘事后于素,变成绘画的时候呢?先有白色的纸,我再来画彩色,差别就在这里。在孔子那个时代,白色的纸,想都不要想,要画画的话,在绢帛上画画,你看现在汉朝的墓,很多挖出来就是绢帛,好的纸还造不出来。像《论语》里面就有一句话,孔子说了之后,他的学生子张,就写在衣带上,就写在布上面。像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讲这段话,子张就立刻写在衣带上面,怕忘记了。孔子讲的话很简单,一个人说话真诚而守信,做事认真而实在,天下任何地方都行得通。你如果反过来,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就在自己的家乡也走不通。等于是你一个人只要行善,天下到处走通,因为人性向善,这是我的解释了。要不然你为什么说行善的人四海之内都有兄弟呢?为什么行善的人到处走得通呢?因为,外国人也是向善。你对外国人好,他也很感激你,人性是一样的。好了!子张就书之绅,把它写在衣带上面。所以古时候画画的时候,他用绢帛。绢帛本身是有颜色的,像桌子的颜色,有一点黄色带咖啡色。因为,画画的时候呢?白色是很珍贵的颜料,各种红的,蓝的,绿的,黄的,黑的上了之后,最后上白色,因为你底不是白色的。所以最后上白色,白色一上之后,各种彩色都凸显出来,这是古代画画的习惯。所以孔子说绘事后素,绘画的时候最后上白色,是这个意思。但是朱熹没有了解到这一点,就想到他南宋的时代那种绘画,用白色的纸,他来画彩色,完全弄错。为什么弄错呢?因为底下还有后文,还有下半段。孔子讲完绘画的时候最后上白色,我们先把前面一半讲完。子夏请教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你只要丽质天生,白色的衣服就显得很漂亮,你只要彩色画好了,最后一上白色,前面的彩色很漂亮,凸显出来了。本来到这边就结束了,但是,子夏忽然之间得到灵感,就加了一句,讲了三个字,就得到孔子极高的称赞。大概在《论语》里面可以排上前五名了,受孔子称赞的这个资料。子夏就说,“礼后乎”,三个字。他说,礼仪是以后才有的吗?这句话太精彩了。为什么精彩呢?我先把后面讲完,让各位知道,不是我们自己在忽然之间那么开心的。子夏说,礼后乎?孔子说,啊!能启发我的就是子夏,以后可以跟你谈《诗》了。我们要请问一下谁能启发孔子啊?孔子虽然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到处跟别人请教,但是研究《诗经》,孔子可是权威。他居然说,能够启发我的就是子夏,子夏只说了三个字,礼后乎?礼仪是以后才来的吗?孔子就说,能够启发我的就是子夏,以后能跟子夏谈论《诗经》了。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孔子的那种欢喜?他为什么讲得那么样的直接呢?这么高的一种称赞?能启发我孔子的就是子夏。为什么?一般人都把礼当作彩色。譬如说,我现在学习礼仪之后,说,哦!很我彩色哦,这就是行礼如仪,彬彬有礼,看起来很像一回事,文采嘛。错了,礼本身是白色的,礼的本质叫做仁义的仁,叫做真诚,有真诚的情感,你才需要礼仪的表现,如果你内在没有真诚的情感,只有礼仪的话呢?就是虚伪。所以孔子说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你说礼啊,礼啊,只是玉帛吗?玉帛就是祭祀的时候,用来作祭祀的贡品。你说乐啊,乐啊,难道只是钟跟鼓吗?不是的,他接着另外一句话对照来看。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能用乐做什么呢?代表礼跟乐,它的本质在于真诚的情感。那么现在就了解,孔子为什么称赞子夏?子夏听到说,绘画的时候最后上白色,他就说,那礼是以后才有的吗?意思就是说,人活在世界上,他人性向善,本来就很美了。礼仪呢?是外在的,以后再加给你的。礼仪就跟白色一样,只要你丽质天生,穿上白色的衣服,照样非常的绚烂,这就是儒家里面老师教学生《诗经》很精彩的一段话。

  所以,在这段话我也想到《易经》里面一段话。《易经》有一个卦,叫做贲卦,贲这个字,就好象我们讲喷泉,把那个口去掉,那一边叫做贲,或者愤怒的愤怒你把心去掉,另外一边那个字,在《易经》里面念贲卦。贲卦的卦象是什么呢?我们简单说一下,叫做山火贲,山上有火。讲《易经》基本上讲六十四卦,都用八个基本卦来说,天地雷山火水泽风,你怎么组合,八八六十四,就六十四卦。所以贲卦这个卦,什么意思呢?就是装饰的意思。贲卦里面特别精彩的一句,就跟这个有关。而《易传》里面对这些卦的解释也是儒家传统。贲卦里面最高境界是什么?白贲。这很有意思了,贲是装饰品,用白色作为装饰,是最高的装饰。为什么?白色本身是没有颜色。代表白色才能使你的实质,你的内涵完全呈现出来,而没有遮蔽。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他只要真诚,内在的向善就很美了,外在的这种礼仪,礼貌,礼节,是后天学来的,礼后乎,后天学来的。后天学来的东西呢?绝不能取代人先天的那种向善的美好的本质。所以,我们从《诗经》里面谈到这段话,就可以了解孔子的态度了。这段话很多学者都没有办法掌握,他们根本就忽略了孔子为什么那么高兴,说能够启发我的就是子夏,孔子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他甚至没有说过颜渊启发他,他居然说子夏启发他。子夏,说实在的,照我们猜想,有一点是蒙对了,因为子夏本身也常常受孔子教训,他格局比较小。像有一段话提到他跟子张的对照。子贡就问了,他说,子张的个性比较过,过,代表什么都要求好,以至于做事情过度了。子夏的个性,比较所谓的让,让,就是说,很多事情我比较不做,退缩了。那子贡就问了,过比较好吧?因为子张很过,什么事情都要做得过头,大家都看到他做得很好,但是也过头了。子夏的话,什么事情都不太做,还没到标准他也就不做了,他比较含蓄。那子贡就说,过比较好吧?孔子说不对,过犹不及。你看,这句话传到现在,我们到现在还说过犹不及,过度跟不够都不好,两个差不多。否则你老是喜欢过的话,什么事情矫枉过正,也麻烦。那你不及的话,你可以补救,你过的话,有时候不容易补回来。子夏就是不及,子夏后来也是不错的老师。但是,他的表现也有他的限制,同学们在辩论的时候,子夏也常常辩输。因为子夏教学生,子游教学生就不一样,他们自己统统当老师了。孔子过世以后,儒家分为八派,等于有八个学生各立门户,再继续传孔子的思想,但真正了不起的是一百多年之后的孟子,才真的把孔子的思想精华发挥出来。孔子本身教的学生,像颜渊,太早过世了。子贡,后来忙着做官了,像子游,子夏教学生教到后来,学生还吵架,就他们两个教的学生在吵,看谁的老师教的是对的。这在《论语》的《子张》篇第十九有好几段资料,可以看得到。所以我们今天教育的时候,谈到说,要教学生文学,千万不能忘记,文学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了解保存,或者恢复他纯洁的情感。人生最可贵的是真诚的情感,那这种真诚的情感你可以透过教育,就是《诗经》。所以,孔子把《诗经》当作教化的开始。这个《诗经》还可以用来怎么样呢?治理国家的。一个国家有诗教的话呢?叫做温柔敦厚,诗教也。你推广《诗经》的教化,就四个字温柔敦厚,你到一个国家温柔敦厚,那不是风气多好?这四个字就让人羡慕。但一般人总会觉得说好象不容易,所以文学的作品不可或缺的。我们虽然认为孔子是哲学家,但千万不要忘记,他对文学的肯定,把文学作为重要的材料来教学生,他也非常认同文学的效果。有一次,他经过一个县城,就是武城,他学生子游在里面当县长,子游,子夏两个人都列在文学科里,子游担任县长。孔子带学生经过的时候,听到城里面传来弦歌之声,到现在我们还说儒家孔子带学生常常在弦歌不辍吗?弦歌之声来了。结果孔子听了笑一笑,孔子很少这么开心,因为生在乱世里面,这么有学问,这么有理想,没有机会去实现抱负,真是委屈,他也不抱怨,他只是不太开心而已。孔子怎么样呢?四个字,莞尔而笑,整部《论语》只有这个地方,孔子莞尔而笑,莞尔就是笑得很可爱的样子,莞尔而笑。然后说,割鸡焉用牛刀?孔子很幽默的,说你杀一只鸡,你用一把杀牛的刀,有没有一点小题大作啊?结果子游听到了,就有一点抱怨,就跑来跟老师说,老师,以前听你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什么叫做君子学道则爱人呢?这边讲君子小人,是指统治者跟被统治者来说的。因为君子在古代是两个意思,一个是有地位的,官位的,一个是有德行的。这边讲很明显是有官位的,因为子游当县长,底下还有很多官。子游就说,君子,做官的人,学了道,代表《诗经》里面有道,学道之后就爱护百姓。一般百姓学道的话,就很容易听你吩咐了,你长官叫我做什么,我学了道,我就照我的本分去做吧。他等于是向老师抗议,说,老师,你说我割鸡焉用牛刀,但是,这也是你教过的。孔子立刻就笑一笑,然后说,各位同学,刚才是跟子游开玩笑的,叫做前言戏之耳,做戏的戏,我是跟他开玩笑的,大家不要介意,所以孔子也有他的幽默感。很多人常常说孔子太严肃了,我们小时候念书,看到孔子的像,哎哟,道貌岸然,见面都要鞠躬,他一讲话,我们就要发抖,又要被骂了。事实上孔子很有幽默感,他的学生也敢跟他抗议,他也会承认自己讲错了。譬如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次情况危急,颜渊不见了。颜渊不见是大事,别的学生不见的话,还可以考虑,颜渊不见了,孔子很着急,结果走得慢一点,第二天颜渊赶来了。颜渊为什么不见了?没吃饱,力气不够,跑得慢,兵荒马乱,跟在后面就不见了。所以,颜渊第二天跟下来,孔子非常高兴,高兴的时候,讲话就没有注意了。他说,颜回啊,你昨天不见了,我以为你死掉了,遇害了,这有可能。颜渊就说什么?他说老师,你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我们真希望这句话可以兑现啊,让孔子活着的时候,颜渊继续活着,就可以发展孔子的思想。这当时他们师生之间的默契,等于是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周游列国,一起逃难。一方面是老师跟学生,另一方面也是患难之交,生死之交,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情感那么深厚。

  孔子后来有一次被匡城的人所围困,这一段是谈到跟孔子生命有关危险的阶段,孔子有两次差点被杀。一个人在面临生命的威胁,往往就会把他人生最后一张王牌给亮出来,别人要杀你了,你怎么办?孔子就会说了,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上天还没有让文化传统消灭,你们能对我怎么样?其实这话很冒险,真的人家要杀你,你也没有办法,对不对?一群暴民冲进来,月黑风高,见人就砍,你还有命吗?说到这一段,我想到朱熹。朱熹是伟大的学者,没有问题,但是麻烦,他也是哲学家,作为哲学家就有一个毛病。一方面朱熹注解所谓的《四书章句》注解,另一方面朱熹利用注解把这些拿来做自己的注解。但是后面他有一个朋友叫陆象山,说得更坦白,六经皆我注脚,这是念书人的气魄。我们现在只是注解古人的,陆象山说,六经都是我的注解,是我自己有一套哲学思想。但是这就有问题了,我是要念你的,还是要念孔子的呢?所以,朱熹表面很客气,注解四书,事实上很多地方讲了自己的思想。像人性本善这些,这不是孔子说的,朱熹就是要把他讲成人性本善。有时候我们念书看到这些地方,就知道有些小动作了,也不能怪他。朱熹有另外一套书很有趣,看那套书,比看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更有趣,叫做《朱子语类》。《朱子语类》几十本,都是学生记下来的,跟老师请教什么问题,什么都有。老师教《诗经》、《书经》、《易经》,尤其是《论语》,朱熹怎么教?很多地方都记下来。里面谈到这一段,就是说朱熹上课讲到,孔子是上天给他特殊的使命,别人不能随便杀他。学生很有趣,学生很聪明,就说,老师,万一真的那些暴民冲进来之后,把孔子给杀了怎么办呢?朱熹说,不可能,孔子有天命在身,不可能被杀。学生就说,那万一被杀怎么办呢?朱熹说,那只好认了。朱熹说只好认了,孔子不会说这种话。孔子怎么办呢?他照样弹琴,他也知道没办法跟这些暴民说清楚就弹琴。结果,外面这些人就发现恐怕搞错了,他们原来误会了,以为孔子是阳货。阳货是一个坏蛋,他是季氏家的总管,到后来把鲁君的权力架空,因为季氏这样做的,他再把季氏的权力架空,变成鲁国里面,也不是国君在管事,也不是大夫在管事,是大夫家的总管在管事。这成什么国家?就那个阳货。阳货曾经带兵镇压匡地的百姓,匡是一个城,镇压。所以,匡城的百姓都很痛恨阳货,那为什么误会孔子呢?有人说两个理由。一个说,孔子跟阳货长得很像,我不接受这个理由。怎么可能跟他长得像?不能想象。第二个理由比较合理,就是说,替孔子驾车的学生,以前曾经替阳货驾过车。车里面的人看不到,他坐在车里面有帘幕,那外面的这个驾车的人,别人可以看到。所以匡城的人一心想要报复,要对付这个阳货。所以,看到这个以前替阳货驾车的人,又驾一辆车过来了,就以为里面是阳货,弄错了,里面是孔子。所以他们围过来的时候到傍晚,很危险,学生都很紧张,个个张惶失措,孔子说,拿琴来,他弹琴。外面一听,阳货不可能有这种文化修养,他那种人不太像会弹琴的样子,怎么弹琴弹得那么好?他说,有没有搞错呢?就找人打听一下,一问,哎呀!是孔子。立刻底下这一段根据庄子的说法了,庄子很了解儒家这些行动,他全部都知道,编了很多故事来补充说明。于是有一个身上带刀的人就进来说,抱歉!刚刚误会了,以为你是阳货,现在弄清楚了,你们可以走了,这一段是《庄子》里面的描写,这一下就摆脱了匡城之围。靠什么?演奏,唱唱诗。所以,有时候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在这种地方就可以展现出来。

  孔子平常没事在家里面就可以透过读读诗,唱唱诗,教学生诗,教学生书,还有礼,来过日子。他在晚年最后也知道自己大限将近,就在他七十三岁的时候,根据《史记》的说法,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就歌,最后唱一首歌了,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等于讲他自己,泰山要崩了,鲁国有泰山。到后来孟子又说了,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要崩了,梁柱啊,一个国家的柱子要摧毁了。哲人其萎乎,哲人就是,哲代表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要结束了。等于是,他了解自己这一生到最后的时候,自己的儿子,颜渊,子路都过世了,其他学生看起来不像可以立刻推展他的思想,他当然很感叹了,所以就唱这首歌。所以,像学习这个《诗经》,对孔子来说,从年轻的时候学,到生命的最后一幕,也是用唱的方式表达出来。那我们如果真的去念《诗经》的话,会觉得内容太多,能把《诗经》念通了,一定是中文系的专家们。那我们如果学《论语》,对于《诗经》来说的话,我们再重复一下几个基本的观念就够了。因为孔子是一位哲学家,他基本上不是文学家,这里面怎么分辨呢?作为哲学,要考虑三点。第一个,澄清概念。第三个,设定判准。第三个,建构系统,这叫做哲学。我先说第一点,澄清概念。一般人使用的概念,都是大家都在用。因此,你用的时候就会觉得,已经是离开真实的事物,隔了好几层。用我们平常讲话都会有一些后面加进的因素,使这个概念很模糊,你到底在说什么,有时候讲不清楚。所以,哲学家就要澄清概念。我们以前学哲学的时候,老师最喜欢问了,你说的这个字什么意思?你说的这个话什么意思?你要经常去问,What do you mean by this word?你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你说清楚。譬如说我们现在讨论龙,那你就要说清楚是恐龙?还是什么龙?恐龙还分好多种呢。对不对?如果是那小小的一只,跳来跳去,谁怕它?但是来一只暴龙,谁不怕它?对不对?所以你说龙,就要说清楚是哪一种龙。那外国人说龙的时候,还要包括一种Dragon,它不再是电影里面的Dinosaur,它变成dragon.变成变成dragon的话,就不一样了,变成宗教里面的象征,代表邪恶的化身,它跟蛇是同一类的。所以你看到,像天主教,圣母玛丽亚,她脚底下就踩着一只龙,就是dragon,把龙当作恶魔的化身,这是西方了,要么就是动物,要么就是恶魔。那在我们中国讲龙,那还得了?真命天子。很多人就取名叫梦龙,希望梦到龙。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如果跟外国人来往,名词没有界定,浪费时间。第二个,设定判准。什么叫判准呢?我们现在说,张三是好人,李四是坏人。且慢!好坏的标准何在?是谁定的?为什么这样定?你不说清楚的话,一个好人,到一个地方变坏人了。我们讲美丑,你说,张三是美女,当然张三是中性的,你可以说他是男,或者是女,都可以了。那我就要问你,美的标准何在?你把她送到非洲长颈族去,那些人脖子都很长,美女是长脖子才代表美女。那一般的再美的世界小姐,送到那种部落去,都丑得不得了,没有人看第二眼。所以,她们的美在于脖子很长,从小就要套脖子的环,太可怕了!这叫做什么?设定判准。第三个最难,建构系统。你要把人类,把宇宙,把宇宙的来源,人类生命的来源,人类社会究竟的来源,善恶的根源,全部整合在一起,这最难。也是我们后面会谈到孔子有关信仰的部分,会加以说明。你如果不能整合人类跟自然界,还有超越界,那你这思想就不成系统。只要是大哲学家,一定是建构系统。譬如说,孔子碰到生命的危险的时候,他就把天抬出来,代表他有系统。我们不是哲学家,碰到生命有危险的时候,投降,好死不如赖活着,逃命。孔子不是,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两次,差点被杀,都把天抬出来,这叫做系统。就是这个系统,在道家老庄的身上更明显,更完整,也就因此西方学者对于道家的推崇的程度更高,原因在这里。但是,绝不能够说孔子没有哲学系统。所以,我们学这一段《诗经》,是落实在人的情感生命的层次,是不可或缺的。哲学它是一种比较高的无形的一种学问,爱好智慧,人生的情感也属于智慧,要去了解,去掌握,去欣赏的部分。我们今天谈诗的部分,就到这里告一段落。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向孔子问道》8、诗是教化之始(傅佩荣)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