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向孔子问道》10、认真面对死亡(傅佩荣)

…分享美好…

向孔子问道》10、认真面对死亡(傅佩荣

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是非常特别,就是认真面对死亡。我们中国人平常很忌讳谈死亡,总希望避开这个字,好象如果少谈死亡,它就不会出现似的,事实上有生就有死,死亡一向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在《论语》里面,最后一篇称作《尧曰》篇,《尧曰篇》里面提到古代的帝王,他治理百姓,最重视四个事情。第一是民,就是老百姓,第二是食,因为民以食为天,让他们都吃饱,这两点是跟生活有关,民与食。第三个就是丧,第四个就是祭,丧就是丧礼,祭就是祭祀所以古代的帝王统治百姓的时候,他重视的四点就是民、食、丧、祭,两点是针对生活的,两点是针对死亡跟死后的。所以人的生命其实有生有死,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但重要的是,你怎么面对死亡这件事呢?人类活在世界上很快就发现,他有三大挑战,第一个是痛苦,第二个是罪恶,第三个就是死亡。所以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都必须回答这些问题。譬如说人有痛苦,从身体的生病,衰老,各种毛病,心理上的生离死别,朋友之间的误会,恩恩怨怨,同时还会感觉到人生没有意义的痛苦。所以,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快乐,那这些痛苦是怎么一回事呢?它是必要的吗?如果必要的话,需要这么多吗?第二个罪恶,说人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互相伤害呢?很多罪恶纯粹是为了好玩。譬如西方中世纪有一位大哲学家,奥古斯丁。他的年代在纪元后354到430,到第五世纪开始了,他写《忏悔录》,他里面提到一段。他说,他小时候经过别人果园的时候,看到果园的主人在门口贴一个牌子,不准偷摘水果,他就偏偏要去偷摘,因为你禁止,所以我要做,摘到之后他也不吃,就把它丢了。他后来反省自己的心态,觉得很幼稚,但是没办法,小时候就是,你定的规矩我就是要破坏,这种心态恐怕是一种反叛心理吧?那么,他的这种好玩呢?也许是一种自然的心态,造成别人的痛苦。我们有时候再进一步说杀人放火,这种罪恶更大了。那哲学家对于痛苦,对于罪恶,都需要有合理的解释,解释不一定可以解决,但至少让你了解,你才愿意去面对它。死亡更复杂,人死了之后去哪里?这个问题最后交给了宗教家。宗教家的解释,大体上是两种。一种是说你死了之后没关系,还有轮回。但是你说轮回的话,如何轮回?它的规则是什么?轮回的目的何在?需要多长的阶段?怎么样才可以不轮回?都还是问题。另外一种说,好!死了之后,就你这一生的行为来审判,然后给你天堂地狱,最多中间加一个炼狱。那么这样子公平吗?我这一生环境都不理想,然后我做坏事。我们常常会说,如果你让我做张三,做李四,我肯定可以做好人,因为他的环境很顺利。所以,你用一次来决定永恒,所谓的永生,是天堂还是地狱,大家也觉得这样的上帝好象不太通人情。所以,哲学家就要面对这些问题去思考,如果你说像孔子这样的伟大的哲学家,他不去谈死亡,那样的话,他怎么可能算是哲学家呢?哲学是爱好智慧,真正的智慧一定牵涉到最后的真实。所以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就是孔子对于死亡这件事他怎么看待。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有一个误会,他们说,《论语》里面有一段话,说孔子曾经说,未知生,焉知死,这六个字,因此就说,你看,孔子不了解死亡。这样子看书的话,对孔子不公平,太冤枉他了。因为孔子因材施教,你就要问,他对谁说的?对子路说的。子路这个学生,不太适合研究像文学,艺术,宗教这些题材,因为这些题材太复杂,太深刻了。但是子路听到别人谈到,他也觉得很兴奋,他也要问,他就请问老师了。如何事鬼神?事这个字,是下对上,在古代一般用来,最多三个地方。第一个,事父母,我事奉父母亲。第二个,事君上,事奉我的老板,国君。第三个,事天。事奉鬼神属于第三个范围了,就是那种超越人类的世界,你怎么事奉它们?因为鬼神是人类的祖先,人死为鬼。所以,我们可以把事奉祖先,这种话也可以成立。所以子路请教,如何事奉鬼神?孔子知道这个学生,他不是真的要问这个问题,他只是好玩有趣,他真的想问的是治国平天下。孔子跟他说,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你还不能跟别人好好相处,你怎么可能跟鬼神好好相处呢?那子路看到老师用这个问题来回答他,显然不太满意,就再问,敢问死?敢,就是代表谦虚的话,胆敢请问老师,什么是死亡?孔子就说了,你还不了解什么是生存的道理,你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死亡的道理呢?孔子的回答也可能是有延续性的。譬如说,我活着的时候跟人相处得好,那我跟鬼神相处可以延续。鬼神是我们的祖先,你跟一般人处得好,你跟鬼神也处得好,它一样的原理。譬如说,要有礼貌,要非常虔诚,非常真诚。那你说,怎么样了解死亡呢?你了解生存的道理,活着,好好珍惜每一天。死了之后呢?你也知道死了之后,你活着是什么情况,死了之后就是什么情况,也可以这样解释,但是不能说孔子不了解死亡。我们就故意来检讨一下,检查一下,《论语》这本书里面,生,这个字,出现十六次,当然你可以说,每一句话都跟生活有关。但是我们就故意要讲得扣紧这个字,生命的生出现十六次,死亡的死再现三十八次。那你说,孔子不了解死亡,那怎么死这个字出现很多次?只是我们念书的时候,不太喜欢看这个字,看过就跳过去,假装没注意到。其实孔子他的生命是,坦然面对人类全部的经验,这全部的经验里面,怎么可能脱离死亡呢?他自己长期以办理丧事为他的职业,经常看到别人家里面老人家过世了,他办理丧事,他怎么会回避这样的问题呢?所以今天这个题材又特别值得我们去了解了。那么你提到说,第一个,丧礼,第二个是祭礼。丧礼是对待过世的长辈,亲人,朋友。祭礼呢?是对待祖先,祭祀那么孔子对于丧礼讲过一些话,譬如他说,礼,如其奢也,宁俭。就是你实行礼仪的时候呢?与其你太奢侈,不如你稍微节俭一点。为什么?因为真诚的心最重要。你这个排场弄得很辅张,你没有真诚,等于是作秀。他接着,丧,与其易也,宁戚。就是办丧事的时候,与其你这个,易代表什么?也可以说成是很辅张,我的丧礼办得很大,风光大葬,但是我宁可内心哀戚,因为哀戚才代表对过去的亲人的怀念。所以孔子在很多地方都会强调,真诚最重要,内心的情感才是外在行为的基础。所以对于丧礼,后来他的学生曾参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就是对于丧礼的说法,这在古时候都有规定,按照规矩来做,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至于祭礼呢?就比较复杂了。祭祀祖先,祖先真的在吗?你说丧礼,父母辛苦了一辈子,最后不幸过世了,做子女的办风光大葬,这是合理的。孟子后来就说,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父母活着你奉养他,这不算大事。为什么?每天都要奉养。每天都做这个大事,你也不可能这么全神贯注。所以父母在的时候呢?就好好奉养,但是死亡只有一次啊。所以父母过世的时候,你要把它当重要的事,来好好地办。说到这个祭礼的话,孔子他的祭祀非常虔诚。在《论语》有一句话呢?也是翻译的时候就翻成很奇怪了。原文要分两段来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是第一段。后面才是子曰,因为子曰放在这里,代表前面不是孔子的话,前面只是描写孔子的态度。什么叫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呢?祭祀的时候好象受祭者真的在现场,祭神的时候,好象神真的在前面一样。如这个字啊,很多人说你看,祭如,代表没有,他是假装的,不能那样解释。“如”是代表什么?非常虔诚,好象真的一样,才能叫如。你不能说,我祭祀的时候好象祖先在前面,好象就不是真的,所以我就不用在乎,这根本完全念反了。因为鬼神,或是祖先,本来就不是你可以看到的。所以你祭祀的时候为什么要斋戒?斋戒的目的,是让你摆脱日常生活的干扰,过一个比较平静平淡的生活,三天之后,五天之后开始祭祀。

  所以你说,孔子有没有宗教精神?或是宗教信仰呢?很多人常常问这个问题,很多学者也讨论了很久,这真的是没什么好讨论的。《论语》有一句话就是七个字,这就是标准答案了。子之所慎,斋,战,疾,七个字,就是孔子最谨慎的三件事,第一个斋戒,第二个战争,第三个疾病。我们以前谈过疾病,就是孔子很谨慎,不敢吃这个,不敢吃那个,为了怕生病,所以孔子对于疾病很谨慎,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第二个,战争,孔子基本上是反对战争的,因为战争是会造成死伤的一种行为。并且死伤的都是年轻人,非常无辜,所以孔子非常谨慎,绝不轻易发动战争。他为什么特别称赞管仲呢?就因为管仲是齐桓公的宰相,他用外交手段避免战争,使各国都可以不用打仗,所以孔子对他特别的肯定,就因为他避开了战争。但是,排第一的是什么呢?排第一的是斋戒。古代的人斋戒,他没有别的理由,就为了祭祀。不像我们现在看到有人说,你为什么吃素?为了减肥,这是现代人的问题了。古时候没有说,我来斋戒减肥的问题。所以,斋戒是为了祭祀,孔子把它放在第一位,他最谨慎的第一位,斋戒,斋戒是为了祭祀。祭祀是什么意思?宗教行为,很明显的。所以再回到我们刚刚说的祭神如神在,接着孔子说了一句话了,子曰,吾不与,祭与不祭。这七个字也是麻烦,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我们以前念书的时候,老师就这样教了,说孔子说,吾不与祭,如不祭,事实上朱熹也都这样翻译。就是孔子说,我没有参加祭祀,就好象我没有祭祀一样,这句话是讲什么呢?我们再听一遍。我没有参加祭祀,就好象我没有祭祀一样,难道有别人没有参加祭祀,以为自己在祭祀吗?或是找别人代理祭祀。你代理祭祀,就算我祭祀了,都不成话嘛。孔子讲的话,不应该在,吾不与祭来断句。孔子说的话是什么呢?吾不与,祭如不祭。祭如不祭四个字是一个词,吾不与,是我不赞成。我们还记得曾点吗?吾与点也,我欣赏曾点的志向,肯定曾点的志向。“与”这个字,就是肯定,欣赏的意思。在这里呢?孔子说,吾不与,祭如不祭。我不赞成有些人祭祀的时候,好象不在祭祀一样。因为有些人祭祀的时候是父母的命令,别人的规定,他就态度散漫,心想反正没有鬼神,我祭祀的时候态度就不太庄重,好象不在祭祀一样。所以孔子说,我不赞成祭祀的时候,好象不在祭祀一样的那种态度。因为他前面表现出来学生发现他,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学生一定请教他,说老师,你刚才这么样严肃,是不是有什么理由?他才说,啊,我不赞成祭如不祭。这不是我的解释,谁说的?我最早看到这个解释,是唐朝的韩愈。很多人听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他是文学家,但是古时候都念这些《论语》的。韩愈就讲了一句话,他说,孔子曾经讥笑那个祭如不祭者,讲得真好!就是祭如不祭四个字是一个词,就是孔子曾经讥笑那些祭如不祭者,就是有些人祭祀的时候态度散漫,孔子会嘲笑他们。这样讲就知道了,孔子本身对于祭祀的态度非常明显。那么我们如果说,再进一步看,人死之后是什么情况呢?成为鬼神了。说到鬼神,我们大概说明一下。古代人认为人死为鬼,这是第一个。那神呢?神就是有些高山大川,像泰山,有些官来负责守山,来守河,他们的功劳很大,死了之后就被封为神,所以山神,河神就这样来的。那你说,后代也有很多人守山,守河,怎么办呢?那不行,看谁先被封到神,后代人就祭祀这些神。所以,古代天子可以祭天地,诸候祭山川,山川各有神,所以神的范围也很广。因为古代的信仰系统也不是那么单纯的,它可以从自然崇拜延续下来,也对于许多自然界的神灵加以祭祀,合称鬼神。那么鬼神是怎么维持的呢?我们应该如何跟鬼神相处呢?这就是很好的问题了。因为孔子说过一句话,敬鬼神而远之。很多人就拿这句话说,你看,孔子对鬼神好象没什么兴趣,还要保持距离。说孔子矛盾,既然敬鬼神,就应该多亲近,既然跟它保持疏远,要保持距离,那你怎么尊敬他呢?变成矛盾了。敬了,就不能够保持疏远的距离,这完全没有矛盾。敬鬼神而远之是说,我们要尊敬鬼神,用适当的仪式来跟他交往。不要去怎么样呢?平常不要去太麻烦鬼神。鬼神是我们的祖先,他们活着的时候已经尽了做人的责任了,他们现在已经死了,让他们安息吧。你说我每天去拜拜,希望鬼神来帮我忙,那你推卸责任。当时很多人如此,现在也一样,很多人去求神拜佛,就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个不是宗教真正的意义,也不是儒家正确的一种理解。儒家对于鬼神非常尊敬,因为他是我们的祖先,但是保持适当距离,为什么?因为这一句话,你不能只看这句话。我们念书的时候,尤其念《论语》,很容易就到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话要看完整的一句话。怎么样完整的一句话呢?樊迟请教怎么样算做明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是全文。所以敬鬼神而远之,前面还有四个字,务民之义,专心做好老百姓认为该做的事。孔子谈鬼的时候,经常对照来谈活的人,就是你专心做好现在老百姓们认为你该做的事,然后对鬼神尊敬,但是保持距离。为什么?老百姓是现在你要照顾的。我们到现在讲一句话,我们批评有些政治官员,说他们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不对的。你说你旱了,到最后只好求鬼神来下雨,你早点去修水库就好了。所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不对的,要问苍生,老百姓需要什么,这才是孔子的立场。所以孔子讲鬼神的时候经常都会连着人间现在的情况来对照来说,这样一来就没有问题了。务民之义,专心做好百姓认为该做的事,然后敬鬼神而远之,配合起来就很圆满了,而不是只讲后面那一半。当时很多风气不好,什么风气呢?听到哪一个大家族发财了,发达了,就怎么样呢?也去偷偷拜人家那个家族的祖先,对鬼神都要谄媚。所以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不是你该拜的鬼去拜,就是谄媚。譬如你看到现在哪几个人家族非常兴旺,把他们的祖先牌位也自己刻一个来拜,这个实在是不理想。但是,孔子不是只讲这一半,我把全文再说一遍,所以念《论语》有趣就在这里,要经常注意到,短短的一句话就有全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后面一半,又是来一个见义不为了,无勇也。你看到该做的事没有做,就是没有勇敢,就是不勇敢。义,就是该做的事,跟前面那一段务民之义的义,该做的事,一样的意思。你不要老想到谄媚鬼神,想到说别人有鬼神保佑,那我也去想办法,不是的。你看到该做的事就去做,你该祭拜自己的祖先,好好祭拜,这是一种儒家的入世的精神。但是,从来不会因此而忽略已经过世的祖先。孔子对于鬼神其实是非常尊重的,他称赞大禹,用一句话来说。他说,我对大禹没有什么批评,第一句话就说什么?他说非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这句话真好!说大禹啊,自己的饮食非常的简陋,简单吃一点,简单喝一点,专心来致孝乎鬼神。孝这个字,只能用于对父母亲,对祖先,代表鬼神就是祖先。否则你干嘛说致孝乎鬼神呢?我自己吃得很少,喝得很少,但是丰盛的祭品呢?拿来祭拜鬼神,用孝顺的孝这个字。所以,大禹得到孔子的高度称赞,这里面也会看到。孔子怎么会反对你祭拜鬼神呢?你只在态度适当的话,祭拜鬼神是非常正确的。

  那么,孔子他对于鬼神,始终认为不应该谄媚鬼神。他在卫国的时候,卫国正好内乱,内乱的情况,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我们这一系列上课,有些朋友问我说,怎么没有谈到子见南子那一段呢?因为很多人看故事,以为这一段很有趣,这一段一点都没有趣,我觉得这段有什么意思呢?子见南子怎么回事?我们就讲一下。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国的国君是卫灵公,卫灵公的夫人是南子,南子长得很漂亮,但是名声不好。但是人家是国君夫人,正式发请贴给孔子,说希望孔子来见面谈一谈。孔子周游列国是客人,你国君夫人正式发贴子给我,我怎么能不去呢?但是子路反对。子路说,那个女人名声不好,老师你不要理她。孔子说,别人以礼来相请,我当然要去了,孔子就去了,果然上当。因为南子跟孔子见面之后,就说,哎!我带你参观卫国的都城,就三辆马车,第一辆卫灵公,第二辆南子,第三辆孔子,她故意让卫国百姓知道,孔子也跟我们在一起。因为孔子是国际有名的学者,他虽然到处不受重用,但是没有人敢忽略,没有人敢忽视他。第一个,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正人君子,何况他还有批学生,像子路这种学生,随时可以作战。结果孔子就被利用了,坐着马车招摇过市。别人就说奇怪,孔子不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吗?怎么跟那个南子的车队排在一起呢?所以孔子回去之后呢?子路就生气了,所有学生里面,只有一个子路敢给老师脸色看。《论语》里面就说,子见南子,子路不说,直接说不说(悦),不高兴,我就是不开心。孔子只好跟他解释,还发誓,夫子誓之曰,孔子发誓,说,我所做的事如果错的话,天来讨厌我吧!天来厌弃我吧!讲两次。你看,可见这个孔子也很重视子路,而子路的误会也有他的理由。但是孔子心胸坦荡,别人以礼相待,你当然不能说,不行,我可能被利用,没有办法,别人是正式的国君夫人啊。所以,卫国后来出了什么事呢?就是南子跟卫灵公的儿子蒯聩不和。蒯聩当然不是南子生的,但他是卫国的公子,要接国君的位置。南子很讨厌这个公子,就想尽办法离间他们,把公子赶出国。结果卫灵公死了,死了之后谁接位子?蒯聩的儿子。这实在是,儿子应该接的,出国去了,孙子来接了。孙子接了当然很开心,当国君了,儿子跑回来要争。等于是对孙子来说呢?我才当了国君,爸爸跑回来要接,因为爸爸没接到国君的位置,就变成父子争国,卫国就发生这样的动乱。所以当时,在还没有发生后面事情的时候呢?在卫国内部已经不稳定了。孔子到了卫国,就有一批人来拉拢他,说,你孔子是有名的学者,要不要跟我们合作?他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好讨好灶神。灶神,各位知道,厨房的神,有饭吃。奥神,奥妙的奥,在房间的室内西南角,是最尊贵的地方,但是没有实权。讲谁呢?讲南子那些尊贵的人物,他没有实权。有实权的是弥子暇,他们几个人,有实权。所以就有人来游说了,说,你讨好那个,还不如讨好我们呢?我们是像厨房的灶神一样,是有利益的。结果孔子怎么说?孔子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得罪天的话,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你讨好什么神都没用。有关天的问题,我们下一次会专门来谈,我们这边所要谈的是什么呢?孔子他对于鬼神从不谄媚,因为鬼神是我们的祖先。说到这句话,我们再补充一句,说得就比较透彻了,鬼神实在是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因为将来我们也变成鬼神了,对不对?那后代子孙看到我们,也在拜,我们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知道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吗?没有啊。那我们的祖先活着的时候也跟我们一样,无可奈何,所以对鬼神不用谄媚。真正信仰的对象只有一个,叫做天,这个天是古代的上帝,这是古代的信仰了,我们下次再说。这边要特别谈的是关于死亡的问题,孔子谈了很多次。他说,很可惜,我们平常生活需要水跟火,水火两个字,就代表了生活需要,你没有水,没有东西喝,怎么可以呢?你没有火,不能烧菜的话,烧饭的话,怎么生活呢?所以,人非水火,不能够生存。孔子说了,我见到有人为了水火而牺牲的,可惜呀!没有见到有人为了仁而牺牲的,仁义的仁。这就是我们提过的一句俗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惜。你如果真的要死,要有崇高的目标,像仁义的仁。孔子说过一句话,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说,有志之士,跟行仁之人,他不会求生而害人,为了求得生存而伤害了仁义,他会为了完成仁的理想而牺牲生命。你说,这样的人不了解死亡?非常了解。死亡这一关,每一个人只要是成熟的心态,认真的一种态度,他都要面对的。

   哲学家没有怕死的,西方最有名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被人家冤枉接受审判,审判的时候,最后判他死刑,其实别人也不是故意要置他于死地。为什么?他已经七十岁了,你不判他死刑,他也活不了几年。但是,那一批人就是非要整他不可,而苏格拉底上了法院之后,又好象是非要死不可,他自己也很想死的样子。为什么?你这个老人家,上了法院,摆一个低姿势,说几句软调子的话,别人就放你一马。他不行,他说,我没有错,你们今天审判我,将来历史审判你们,这话都上来了。所以苏格拉底态度很强硬,因为他已经七十岁了。法官是谁呢?五百个法官。雅典是民主,审判的时候,五百个人对一人,五百个在台上,苏格拉底一个人在台下,露天的大剧场,就审判他,这是有名的历史重要的一幕。这些人审判他的时候,大都是他的晚辈,但是,它是集体投票,投票之后发现,二百八十对二百二十,差了六十票,判他有罪。判有罪之后,雅典很民主,你这个被判有罪的人,你可以自己提一种惩罚。说,好!你们说我有罪,我现在建议把我放逐,肯定大家都说,好!好!把你放逐,不要看到你就算了,眼不见为净,这样就没事了。结果苏格拉底说,要我自己提一种惩罚吗?我告诉各位,只能把我放在国家英雄馆,好好侍候我生活,不让我上街跟别人说话,就是最大的惩罚。因为苏格拉底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上街跟别人聊天,那你们现在把我关起来让我吃喝,我都很满足了,不要让我讲话,已经是很大惩罚,那一般人怎么受得了?五百个法官团再审判,再投票,以更大差距判他死刑。判他死刑之后呢?正好碰到雅典的一个叫做圣船的仪式,三十天内不能杀人。所以苏格拉底住在监狱,住了三十天,很多机会可以逃狱,你只要花一点钱,买通狱卒就可以逃狱了,别人都帮他把钱准备好了,他就是不走。每天都有学生来看他,学生看他,跟他谈到人生的问题,个个哭着离开。他说,你们干嘛哭呢?又不是你们要死。你碰到这种哲学家,毫无办法,他非常的潇洒。他说,死亡只有两种情况,所以你们听听看。西方最早对死亡的一种理解,他说死亡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死亡就是无梦的安眠。平常我们睡觉的时候,哎呀!今天睡觉没做梦,那真是太舒服了,精神好得很,我们都很希望睡觉不做梦。他说,第一个,死亡就是长眠下去,永远不做梦,太好了!求之不得。第二个,死亡之后如果还有生命的话,一定是怎么样呢?摆脱身体的限制,让你跟历代以来个性愿望相近的人相处在一起。譬如,当时有所谓的希腊七贤,苏格拉底说,我死了之后,灵魂摆脱身体的束缚,就可以自由地跟希腊七贤请教了。就好象我现在说,我死了之后,将来可以去跟孔子请教了,那远胜过跟你们在一起,这是苏格拉底说的。你看,他对于死亡居然有这样的态度,真的是很透彻。他说,只有两种情况,还有什么其他情况?所以,他根本就不害怕。历史上有名的有关死亡,最重要的两个画面,一个就是苏格拉底,坐在一个石床上面,衣服已经褪到了腰际,那样的一张画面。他最后饮毒酒下去,还跟狱卒说,你比较有经验了,我不知道我这个反应正不正常。毒酒喝下去,他就说,脚开始麻了,正不正常?很正常。现在麻到小腿了,到大腿了,到肚子了,快到心脏了,这都顺利吧?到心脏之后,讲最后一句话,克利都,不要忘记,我还欠医神Esclepius一只鸡,说完毕之后,与世长辞。他为什么讲最后一句话呢?古代希腊有一个习惯,你生病了,就求医神,许一个愿,病好的话,献一只鸡给医神。苏格拉底明明是要死了,他居然跟朋友说,不要忘记,我欠医神一只鸡,代表死亡就是痊愈,活着就是有病,这就是苏格拉底。你说,这么精彩的画面。第二个画面是谁呢?当然是耶酥了。那耶酥活了三十三岁,钉在十字架上,非常自在,他自己的命运。所以,这个十字架上的画面,也给很多人各种不同的感受。所以我们现在问,孔子会怕死吗?当然不会啊,杀身成仁,多么坦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就是历史了,留取我一颗赤诚的心,用我的光明磊落行为照亮整个历史,这才是儒家思想的一种表现。所以,你现在谈到死亡的时候就知道说,原来死亡是什么呢?第一个,死亡是自然的现象,只要是自然的现象就不要有情绪。我有一位老朋友,他担任大专的校长二十五年,退休下来之后有一天碰到我,他说,我虽然一辈子当老师,当校长,我还是很害怕死亡。他说,你念哲学,能不能给我一些建议?我说,你真的不要害怕死亡。我说,你要是不死,那才要害怕,怎么别人都死了?只有我没死?糟糕!变成妖怪了。他听了之后,觉得也有道理,生命总有结束的时候,你何必好象说,为了求活着就不择手段呢?到时候就走了,怎么样到最后都是结束。所以,第一个,死亡是生命自然的结束。但是第二个更重要,死亡应该让你完成生命的目的,生命不是结束就算了,生命是有目的的,叫做杀身成仁。你如果没有掌握到这个目的的话,白白就死了,真可惜啊。孔子曾经提到两个人,第一个人是齐国活得最久的,当国君最久的一个人,叫齐景公。说到齐景公这个人,他有一个宰相很有名叫做晏婴,又称晏子。那么,孔子年轻的时候到过齐国,就碰到这位齐景公,他本来想用孔子,但是很难,你是鲁国人,你到了我齐国,我重用你的话,那齐国的大臣怎么办?因为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黑金结构,你不能够随便从外面加一个人进来,摆不平。所以孔子对齐景公很感冒,他年轻的时候到齐国去,齐景公跟他说我没办法用你,我已经老了,就是这个齐景公。孔子说了,他说,齐景公有四千匹马,死的时候,老百姓找不到任何一点优点来称赞他。就是你留下四千匹马,很大的财富,但是死的时候老百姓说,我们的国君死了,他有什么优点?怎么想,想不出来有什么优点。那你说这样的人有什么意思呢?一大堆财富,死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你这一生做过什么好事。但是,另外一边不一样了,另外一边,像伯夷,叔齐这些人,像周文王的大伯这些人,泰伯,太多了。《论语》就有《泰伯》篇,说泰伯真了不起,他知道将来是由他弟弟的孩子复兴周朝,就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弟弟,所以后来才有周文王,周武王这一系列的发展。把天下让给自己的弟弟,死的时候呢?老百姓也是不知道该怎么称赞,因为德行太完美了。所以,老百姓不知道称赞有两种,一种是找不到德行,第二种德行太多了,不知道称赞哪一点。所以,对于死亡我们要了解为人生的目的,你这一生成就了什么伟大的善行,让你的生命发光发热,叫做不虚此生。

  那么也有人说,你再怎么样讲,好象都是一种对人世的一种反省,你还是无法说出深刻的道理。在这个地方我就要讲一段,我最近几年才体验到了孔子思想的精彩。有一句话,我们以前念的时候因为太短,念了就不知道他说什么,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后面四个字,可千万别念错了。有人念说,夕可死矣,不对。是夕死可矣,早上听懂了人生的道,就是晚上要死也无妨,就是夕死,可以了,人生没有遗憾了。这句话很难解释,因为你朝闻道,闻是听说,听懂,还没有实践。难道你早上听懂了人生的理想,晚上要死也无妨,那请问,你那个道,人生的理想不用实践吗?这就构成很大的问题。朱熹在教学生的时候呢?很多资料写在《朱子语类》里面,就有这一段,很精彩的讨论。因为学生也觉得奇怪,说老师,孔子说,早上听懂了人生的理想,当晚就死了,也无妨,就是没有遗憾的,难道这个道不用实现吗?朱熹怎么说?朱熹说,当然要实现了,最好再多活半年,你可以把这个道加以实践,这样再死的话比较心安。因为朱熹没有懂这个道理,他就跟学生说,孔子这样说,是说万一真的要死了也没办法,也就只好认了,但是,如果有机会还是要多活几年,把那个道加以实现。从这边就知道,他真是的没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人活在世界上,有关生命的觉悟,不在乎你做了几件善事,而在乎你是否真的觉悟。你这一生做几件善事,是一个量的问题,我做了一百件,我做了一千件,是量的问题。量的问题牵涉到跟我相关的条件。譬如说,我这一生经济条件比较好,我可以多做几件善事,或是我这一生活在一个地方,很多穷人,我可以多帮助一些人。所以,你做几件善事是一个量的问题,你是否真的觉悟,是一个质的问题。孔子强调什么?当然是质的问题。所以,朱熹没有懂这个道理,就说最好再多活半年,六年,都可以。但是孔子就直接讲,朝闻道,夕死可矣,朝跟夕,代表当天就结束,没有让你说一天两天的一个机会,所以,你就要知道这里面在说什么。很多人如果说,觉得这边值得再思考,我很愿意把我的心得再做详细的说明,底下就是一段。有些有读过基督宗教的《圣经》,叫做《新约圣经》,有关耶酥死亡那一段,我们就拿来对照。耶酥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时候呢?左边右边各钉一个强盗,这是犹太人故意要羞辱耶酥。左右两边的强盗,真的是杀人放火一辈子,通辑在案的,抓到了。结果他们居然钉两边,耶酥钉中间。耶酥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坏事,他为什么钉中间?他们认为耶酥收买人心,很多人听了耶酥的话相信他了,对于当时的犹太人的政治有一种威胁。认为这种政治犯,或者思想犯,甚至宗教犯,这是最可怕的,就把他钉中间。结果钉上去之后,左右两边的强盗都觉得很奇怪,心里想说,一辈子干了江洋大盗,死的时候怎么挂在耶酥旁边呢?一定有不太服气了。所以左边的强盗就出言,故意挑衅,等于侮辱耶酥。说耶酥啊,听说你是上帝的儿子,那你就显一个神迹吧。我们既然都一起被钉,有这份一起被钉的情谊,你就显一个奇迹,我们从十字架上下来,你当老大,我们跟你跑,大家闯天下,这等于讽刺耶酥。讲完毕之后呢?右边的强盗,就骂左边的强盗。他说,你最好不要说话,我们一辈子杀人放火,今天被钉死是应该的。但是,这个耶酥,我从来没有听过他做过任何坏事。因为,黑道我们都认识,没有耶酥这一号人物,所以,他一定是被冤枉的。你看,右边的强盗居然忽然良心发现,替耶酥说话。然后他接着对耶酥说,主啊!如果你真的是神的话,能不能原谅我的罪啊?耶酥说,今天晚上,你就升天堂。我以前小时候念《圣经》念到这一段,觉得,哇!耶酥真的嚣张!说实在的,只有上帝会有这么嚣张,今天晚上,你就升天堂。我心里想,那这个右边的强盗不是赚到了吗?一辈子杀人放火,到临死之前忽然觉悟了,说对了一句话,就升天堂了。宗教就是这样子,宗教不在乎你做几件好事,而在乎你是否真的觉悟。你了解有关基督教这个重要的资料,就知道孔子在说什么?千万不要小看我们的孔子。你所以宗教达到最高的境界,宗教里面最神秘的境界,儒家都可以把它说得透彻,只是一般人不愿意去碰这个题材而已。也有人说,那我们佛教呢?佛教也一样,佛教我比较没有研究。但是,有一句很流行的口语,各位听听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八个字什么意思?你说你屠刀放下,你还没有做好事,放下那一刹那,立地成佛了,觉悟了。所以,重要的不是你做了几件好事,而是你是否真正的觉悟。事实上,放下屠刀的人很多,会立地成佛吗?不一定,你要觉悟才能成佛。所以,像佛教里面也有类似的观念,你一觉悟,此心转向光明,生命完全改变了。

  那你再回到孔子的话,早上听懂了人生的道,就算当晚要死也无妨。这个世界上两大宗教,佛教跟基督教所达到的生命的体验,也同样是如此。所以你念儒家的书,像《论语》,你看到这些资料,你如果有一天有一些西方的其他文化背景的资料参考的话,比较容易了解。英国人讲一句话,他说,如果你不曾离开英国,你就不可能了解什么是英国。因为你一辈子住在英国,你不知道特色何在,一旦离开英国到别的国家,你才会对照,说,哎呀!原来我们英国有这些风俗习惯,因为你到了别的国家,你才能对照。我们学习也是一样,你关起门来,只是念我们的儒家的书,你不知道它有什么地方特别的精彩。同样的,你对照西方的传统,互相对照,才知道说,各有它的卓越之处。以孔子来说,他一方面把传统保存得很好,所谓的丧礼,所谓的祭礼,丧礼他是很在行了,非常虔诚,真诚最重要。对于祭礼的话呢?他也能够很清楚地知道,古代的人所信的鬼神是什么情况。我在比利时,在荷兰都教过书,外国的学者研究我们的学问,他谈到鬼神的时候,一定会有两段话。一段出于《中庸》里面,《中庸》里面说什么呢?它说,鬼神的功能很特别,当你斋戒几天之后,要祭祀的时候,感觉到,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就是鬼神的力量好象充满在整个房间里面,一下在我头上,一下在我左右。因为你祭祀了好几天,当然也有可能是饿得发昏了,其他的情况。但是因为你祭祀的时候心思很虔诚,想着你祭祀的祖先,想久了之后呢?就感觉到祖先好象就在我们的头上,就在我们的旁边。他就是能够这样子,让天下人穿上整齐的服装,好好的奉行祭祀,让你的生命有庄严肃穆的一面。孔子小时候就是看到每年冬至的时候,鲁国举行郊祭的大典,祭天,祭地。孔子小时候就看到,觉得很奇怪,忽然之间这些大人物都穿上整齐的服装,庄严肃穆,行礼如仪,前进的顺序,孔子看着非常羡慕,感觉到这才是人的生命真正好的表现,而不是只有本能的这些需求而已。另外一段是在《礼记》里面,《礼记.祭仪》提到说,你斋戒几天之后,进了房间,好象还听得到祖先的声音。譬如说,父母过世了,你要祭祀他,你心里面当然会想着父母亲。所以进了房间之后,好象听到父母亲在叹气,好象闻到父母亲平常所用的东西发出的味道,好象感觉到父母亲就在身旁。他就是制造一种情景,让你可以心神专注,等于是跟鬼神的世界可以在互相地沟通,让你要思念起父母在的时候,你如何地敬爱他们。然后经过祭祀以后,生命得到内敛,得到凝聚,你在面对平常人生的时候,你才也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你才对于祖先,觉得说,不能让祖先丢脸,不能让子孙为难,生命就有原有本了。所以,儒家对于死亡的这个题材,是从丧礼到祭礼,再到鬼神,再到后面,也就是下次我们要说的,孔子对天的敬仰,把它整个连贯起来,就构成一个儒家的宗教观。我们在这边可以先强调,孔子不是宗教家,但是他有他个人的宗教情怀,我们从子之所慎,斋,战,疾,看得出来。所以今天谈到这个题材,是平常比较少谈到的,谈的时候有时候也会牵涉到个人生命经验。譬如年轻人听到这一段,当然会有压力,哎呀!这里面讲得好象都很奇怪!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人的生命,怎么来的,没有人知道。他来了之后,你有能力思考,你就要反省,前前后后加以了解。伟大的思想家,像孔子,可以了解很透彻,从传统慢慢一步一步走向未来,整个生命源远流长发展,这是我们对于儒家最肯定的地方,最佩服的地方。因为如果你光谈那个活在世界上怎么样孝顺,怎么样忠于长官,怎么样友爱,怎么样讲信用,那个其实别人都会谈。这个世界上谈到这些有关伦理学,如何跟别人相处的学说,多得很。但是,谈到这种有关生命最根本的关怀,这是很不容易的。宗教一定会谈,但是哲学也能谈,代表他的哲学真的是爱好智慧,追求究竟真实,很圆满的一种系统,我们今天关于这个主题就谈到这里。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向孔子问道》10、认真面对死亡(傅佩荣)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