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向孔子问道》6、积极参与社会(傅佩荣)

…分享美好…

向孔子问道》6、积极参与社会(傅佩荣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题是,积极参与社会。儒家是有入世的情怀,总希望说投入人间来加以改善。在《孟子》里面也提到,说,孔子有时候被人家嘲笑,只要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就是只要几个月没有做官,就是没有国君可以服侍,可以来做官照顾百姓,就惶惶不可终日,好象坐立不安的。事实上孔子是为了什么?抓紧时机来为国家服务,为百姓服务。但是,做官不是你要做就做,要看各种条件的配合。那么在《论语》里面,孔子有一位学生,子贡,他口才非常好。如果想培养自己的口才,最好的方法,是把《论语》里面子贡每一次说的话,都列出来仔细研究。他说话,怎么样叫说得好呢?他说话能够很含蓄?譬如说,他有一次想请教老师,要不要做官,他不会直接说,老师,你要不要做官?这个太白了吧?他说,有一块美玉,就是上等的玉,那你要把它藏在柜子里面,还是要找一个好商人,把它卖掉?这当然是一个比喻嘛。他这样说了之后,孔子这种人何等聪明啊!他怎么可能说,美玉在哪里?你让我看一看?孔子当然知道,子贡讲的是老师。所以子贡说,有美玉如斯,这里有一块美玉,韫椟而藏珠,把它藏在柜子里面。就是不要给别人看到?还是把它卖掉呢?孔子说,贾之哉,贾之哉,我待贾者也。孔子说,把它卖了吧,把它卖了吧,我是要等待好商人。所以,这个老师跟学生的对话,真是精彩。我们有时候看别人写武侠小说,真正高手过招,没有说打了半天在地上翻滚的,只是一比,就知道谁赢谁输。所以,这说明孔子很希望有人识货,知道他是一个人才,来用他。他也确实做过官,从五十一岁,到五十六岁,五年之内。在鲁国做什么官呢?五十一岁,当中都宰,中都县的县长,一年就做得太好了。孔子这个人做这个官的麻烦就是,一下做太好了。别人以前做得不好,他一做,统统比下去了。孔子官做得很好,第二年就升官了,升到小司空。小司空做什么呢?因为古代北方,很多地方,他不是盖房子,它是山,挖一个小的洞,让人可以住。司空,把它挖空,变成一个工程建设方面的副长官,就是小司空。又做太好了,立刻又升为司寇,司寇就是负责治安的。孔子一当司寇一发飙,马上社会就不一样了,市场里面搞一些把戏骗钱的,卖羊的时候,先把羊灌水多卖几块钱的,全部销声匿迹。因为大家都知道孔子负责治安的,这个人言出必行,按照法律来,毫不客气。他三个月让鲁国大治,治得非常好,在历史上用八个字形容,路不拾遗,男女分途,东西掉地上没有人捡。譬如说,我一个钱包掉地上,没人去捡,还是钱包,明天去捡,里面的钱完全没动。这样的社会去哪里找?然后男女生,走在路上分开的,省得麻烦,避免嫌疑,这是孔子。再进一步,居然以司寇之职,行摄相事,就是,能够代理宰相了,等于是代理总理了。就因为做得好了,引起别的国家的担心了,因为鲁国本来不太强盛,它是以文化传统著称的。现在鲁国大治之后呢?它旁边的齐国紧张了。有一次齐国就送给鲁君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马。这个美女不简单,都能歌善舞,送到鲁国之后,那正好是鲁定公,就不定了。他正好叫鲁定公,实在是很讽刺,他就不定了。每天欣赏歌舞表演,看赛马。孔子知道鲁定公要疏远他了,结果在下一次国家祭典上,国家要把祭典的肉,分给每一个大臣,就不分给孔子。孔子在家里等祭肉,等不到,就知道鲁定公的意思。因为,古代人都很文雅,不用直接说,你辞职吧,不用的。那祭肉不分给你,你就心里有数,你也不能赖着不走。多难过?孔子立刻辞职,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从五十六岁到六十八岁,十二三年。他离开鲁国的时候呢?迟迟其行,就是慢慢走,慢慢走,学生都不耐烦了。学生说,老师,鲁定公既然不理你的话,你就走快一点吧,要出国就快点走,不必再留恋。他说,不行,离开父母之邦,这是我的祖国,离开的时候要慢慢走,希望鲁定公快快醒过来,把他找回去。但是鲁定公没有找他回去,他就离开鲁国。

  所以孔子很希望有机会发挥他的抱负,读书人有他的使命感。所以,儒家是一个正面投入社会。他们周游列国的时候,经过很多地方。在《论语》里面有一篇,专门谈这个的,第十八篇,《微子》篇里面。《微子》篇里面,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经常会迷路。因为古代的地方大,很多地方没有路标。迷路了之后,怎么办呢?就要问旁边在耕田的人。这些在旁边耕田的人,有一些就是很高明的人,叫做隐士,隐居的人。他也很有学问,但他看到天下那么乱,他不喜欢做官,就隐居起来了。结果有一次呢?孔子带着子路,想要渡河,找不到渡口,找不到渡河的地方。有两个人在耕田,子路就前去问他了。就说,请问,渡口在哪里?那个人看到子路,那边有一个孔子坐在车上,他就不回答。他说,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鲁国的孔丘。孔子很有名,很多人都知道他。这个人就说,孔丘啊,那么他知道渡口在哪里。这句话什么意思?好象打哑迷一样?他既然是孔丘,他当然知道渡口。但是这个渡口,不是渡河的渡口,是人生的渡口。天下人谁不知道孔子学问好?天下人谁不知道孔子本事大?人生该怎么走?孔子不知道吗?但他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这些人啊,我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看报纸,还是看什么电脑,怎么居然对孔子那么了解?说,那个人知道渡口何在,这对他也是一种肯定。代表什么?他根本不讲,我就不告诉你渡口哪里。那子路没办法,就只好问另外一个人。老先生,渡口在哪里?这个人就问他,你是谁?他说,我是子路。这个人就说,你何必跟孔子呢?天下这么乱,你跟他跑没用,不如跟我们算了。因为这些人也知道子路很勇敢,可以保护他们。所以,想把子路拉到他们的阵营,子路当然不可能接受。子路就跑去跟孔子报告,说问了两个老人家,一个人说,你知道渡口,一个人还要诱拐我,叫我投靠他们那一帮。孔子很难过,他讲了一番话,正好表明儒家的立场。子曰:鸟兽不可以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段话讲得真好。他说,我们没办法跟鸟兽一起生活,你叫我离开人群,住在山上,每天跟鸟兽一起生活,这个,不是我们人可以做的事。我不跟人类在一起,我跟谁在一起?天下如果上轨道的话,我也不要跟你们去改变这些了,这里面就表明儒家的人文主义立场。儒家的人文主义非常正面,我是人,就跟人群在一起,人群需要教化,我就努力来把教化做好,希望他能上轨道。

  他们继续周游列国了,但是很多地方都非常荒凉,到一个地方之后呢?后来,子路不见了。子路为什么不见了?大概他办很多事,办到最后,怎么老师那批人马走到前面去,子路找不到老师了。他看到路边有一个老人家耕田,就跑去了。说,请问老先生,你可见过我的夫子?我的老师?老人家先教训他一顿,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就是看你这个人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是我们农夫,我们耕田,我们四体,也是自食其力。那你们这些念书人到处跑,想要做官,谁是你老师?就代表说,老人家对他们有意见。子路这个人,看到老人家,还算是很恭敬。就拱而立,手拱着,站在那边,很恭敬的样子。老人家一看,哎呀!这个年轻人找不到老师,又没地方去,好吧,带子路回家,杀鸡做饭给他吃。接着再做一件事,这就是老人家的败笔。老人家叫两个儿子出来,跟子路相见,说要称叔叔了这些,这就是败笔。结果第二天,子路赶上去了,追上了孔子的人马,就跟孔子报告昨天发生的事。孔子讲一番话,叫子路再回去,告诉他这番话。但是子路第二天来的时候,老人家已经出门了,不理他。子路只好对两个孩子说。他说,我们儒家知道天下那么乱,也知道自己的责任,所以努力做。但是你们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你们想要保持清洁,结果反而乱了最大的伦理秩序。什么秩序呢?没有国,哪里有家呢?你知道,我是年纪比你孩子大,叫两个小孩出来拜见我,代表你还知道长幼之序,长幼有序。那你,老百姓对国家,怎么可以不尽忠呢?所以,你注意到小的礼,而忽略了大的礼节,这就是道家的隐士的败笔。不应该说道家了,应该说,隐居的这些人的败笔。这段话也很有意思,如果你把儒家跟他们对照起来看的话,长期下来,一定是儒家得胜。为什么儒家得胜呢?假设你是隐士,隐居在山里面,你还是要结婚生子。你生了几个孩子以后呢?要不要教他孝顺呢?要不要教他友爱呢?还是要教的。所以,你教小孩子慢慢成长,所教的内容是儒家所坚持的。大人可以隐居,小孩子怎么隐居呢?所以,隐居是大人成熟了以后个人的抉择,但是小孩子还是要慢慢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慢慢成长,而这一套是儒家所教的。所以,儒家跟隐士的长期的竞争,看起来的话,儒家在社会上扮演一个教育者的角色,他能够使社会承先启后,还是不能否认。

  所以,我们讲到说,在《论语》里面,这几段精彩的对照,就是儒家碰到隐士,确实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儒家的孔子他还是很有信心,知道说,我还是应该正面投入社会。如果我隐居的话,天下乱的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是念书人?好人都隐居的话,天下交给谁呀?所以,这是儒家的一种,非常悲天悯人的一种情怀。好!你投入社会的话,追求什么呢?很多人说,当然追求富贵了,孔子从来没有反对富贵。因为一讲到富贵的话,自古以来,任何社会一定有些人得到富跟贵。富就是有钱,贵就是官位,做大官。所以,儒家没有反对富贵。孔子甚至说过一句话,他说,如果发财是可以求到的话,就算在市场担任守门人,我也干。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古代的人,手上拿鞭子的,两个情况。第一个,大官出门,替他开道。我们现在很熟悉那个画面,肃静,回避,让一般老百姓离开。还有一个人拿鞭子,敲在地上,声音很大,很吓人的,这是执鞭之士。第二种执鞭之士,是在市场的门口,担任守门员。因为怕有强盗抢劫,小偷这些,他拿一个鞭子。请问,哪一种拿鞭子的人可能发财?当然是第二种。你今天在证券行当一个小职员,听到别人说什么股票会涨,你跟着买几张,你也发财了。你替大官开道,你拍得再用力,你也不会发财。所以,我们解释的时候,很简单,要合理的思维。所以,我再说一次,孔子说,如果我发财是可以求到的话,得到的话,就是让我在市场担任守门员,我也干。因为这个职位虽然卑贱,但是呢?有发财的机会。但是我们也知道,孔子不是为发财而发财的。他说,如果发财不能求到的话,我就做我自己愿意做的事。所以他说了一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到现在我们还说,富贵浮云。你叫我做不该做的事,让我得到富贵,那个富贵就跟天上飘浮的白云一样,一点都不实际。像这就是孔子对富贵的立场,他也知道富贵是好事,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富贵,能者得之,得到富贵之后造福百姓,这没有问题。所以,儒家对于这种富贵,从来不会说,我要排斥它,好象我很清高,清高不在这个地方,你做大官也可以清高,你做有钱人也可以行善,并且更可以行善,所以这是孔子基本态度。他说过一段话,就比较特别了,需要解释一番了。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他说,富与贵是每个人都要的。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是用正当的途径,正当的手段得到的我不要。譬如说你叫我做一些违法的事,给我富贵,我不要。这是一段,很清楚,也很容易了解。接着讲一段话就很难懂了,他说,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贫跟贱是每个人都讨厌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什么意思呢?不是按照正当途径加在我的身上,我不把它推开,就是我不要避开它。为什么富贵不以其道得之,我不要?贫贱不以其道得之,我要?我不推开?这里面就很有意思了。我们先说,什么样叫做不以正当途径加在我身上呢?譬如说,本来我应该做大官的,但是,别人把我的位置抢走了,《论语》里面就有这样的事情。孔子说,有一个人,他偷了柳下惠的位置,柳下惠非常杰出,但是没有官做,就是别人把他的位置给拿走了。譬如说,这次升官谁?明明知道柳下惠很好,就是不升他。换句话说,柳下惠就被那种不正当的手段,处在贫贱里面,但柳下惠不会把它排除,不会说,我这样的人应该富贵,我的同学都发达了,怎么我可以不发达呢?他不会排除这种贫贱的情况。这边就要问了,为什么?因为儒家对于富贵很了解,都是外在的。富贵的话,反而很容易有各种欲望,诱惑。

   我们说,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腐化,这就是富贵可能带来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一个人贫贱的话呢?他的欲望自然就比较低。我什么都没有,就比较没有念头。所以,你就人生的正路来看的时候,贫贱反而更容易坚持他的原则。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坚持原则,小人一穷困就无所不为了。所以,贫穷是一个考验。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天气很冷很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柏树最后凋零,等于是最后才能检验出来,谁经得起考验。富贵不算什么考验,因为富贵基本上呢?你已经富贵了,那你的考验在什么地方?你不要堕落。所以孟子说过,什么叫大丈夫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富贵不能淫,淫就代表耽溺在享受里面,一旦富贵之后,每天吃喝玩乐,作威作福,这是富贵,就不行了。贫贱不能移,贫贱的时候,不要移开你的志向,贫贱就是要坚持。威武不能屈,你威武加给我身上,我不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所以呢?孔子对于富贵跟贫贱居然有这么样不同的态度。他也说过,一个念书人立志求道,如果你以粗糙的食物跟衣服为可耻,这就不值得跟他谈了。所谓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他追求的是道,而不是食。忧道不忧贫,他担心的是道没有实现,而不会担心贫穷,这样的话很多。所以我们了解儒家对人间的态度,一定要知道两面,而不要说,统统讲成儒家都反对富贵,没那回事,儒家没有什么好反对富贵的,富贵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你手段要正当。贫贱谁都讨厌,谁喜欢贫贱呢?但是,贫贱有时候,也是不得已。譬如说,我们的富贵跟贫贱,可以有三点简单的考虑。第一个,富贵是有命定性的。什么叫命定性呢?命中注定。有的人生下来,家里面就富贵,叫做,含着金汤匙出生,很多人都很羡慕,其实不用羡慕。有些人生下来什么都没有,像孔子少也贱,就是非常穷困,这是命定的。孔子也说过,他的学生转述一句话,叫做,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是很标准的话。死生是有命的,我们都希望好人长寿,像颜渊。但是,很抱歉,他只能活到四十岁。孔子也希望他多活久一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代表什么呢?不是你能控制。我们刚刚讲到出生,有人富,有人贫。再看赚钱吧,你生在这个时代,你成年的时候正好经济繁荣,你做什么生意都赚钱。但是,恐怕十年以前经济不景气,你再做,努力十倍,也赚不到钱,这叫做时也,命也,运也。所以有关富贵的问题,第一个要了解,富贵有它的命定性,不是你可以强求的,既然如些,你就看开一点,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第二种,富贵有它的合法性的问题。什么叫合法性呢?如果你把富贵当作人生一定要得到的目标,你可能不择手段,这就是不义而富且贵。因为很多人认为说,认为富贵非有不可,那就很可怕了。我不得之,心里就难过;既得之,又害怕失之,既得之,患失之,一旦害怕失去,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所以,多少人为了富贵,整个生命弄得四分五裂,不可设想。到最后应了一句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赚钱跟吃饭它只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在这里顺便解释一下,什么叫必要,什么叫需要,什么叫重要,三个词。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叫必要。譬如说赚钱是必要的,非赚钱不可,光赚钱不够。你知道这个必要之后呢?就会适时的,适度的自我约束。钱永远不够的,如果你欲望太大。西方有一句名言说得非常精彩,它说要发财,最好的途径是降低欲望。你欲望一降低,马上觉得自己无所欠缺,有钱怎么可以靠外面衡量呢?有些人有一百块就觉得很富足了,有些人有一百块,还是觉得自己很缺乏。那请问,谁真的富足?谁真的缺乏?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要问,你富贵是否合法得到?如果为了富贵而不择手段,这个富贵不但不是好事,反而变成你堕落的来源,这是第二个,不能为了富贵而不择手段。第三个,富贵还有它的终结性。它会结束。我们有时候谈到人生的问题,讲话讲得太快了,就用八个字,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八个字虽然很简单,也很快,好象下结论了,也有一些道理呀。哪一个人生下来不是呱呱落地?哭几声?代表我来了?什么都没带啊。走的时候,能带什么走呢?带的越多,带坟墓越危险,将来有人盗暮,不得安宁。所以,你既然死不带去的话,对于富贵,你就要知道,富贵有什么用呢?富贵是要来让你有机会帮助别人的。富,有钱,照顾很多穷困的人;贵,有地位,人在公门好修行,好好行善,为百姓服务,这是儒家的理想。就是,孔子希望做官,孔子也希望发财,是为了这个目的的。

  他有个学生,做官做得不错,但他的生平非常特别。我到过曲阜的孔林,也就是孔子跟他的后代的坟墓区。到了孔子坟前,我特别感动。因为旁边一个简单的房子,前面立一个石碑,上面写:子贡庐墓处。我经常提这一段,因为子贡这个人很特别,别人三年丧守完就回家,他再守三年,为什么?两个理由。第一个,他非常敬爱老师,舍不得老师真的从此长眠。第二个,他比较有钱。那子贡为什么有钱?因为他做生意发了财。在《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孔子说的,因为当时做生意,需要官府的特许,你有没有特许令啊?有特许令,有牌照才能做生意。但是,春秋末期,天下开始乱了,很多规矩也开始松散了。孔子说,子贡没得到官府的命令,就自己做生意,他猜测什么物价会涨,什么就涨,每一次都猜中。就好象子贡今天去买股票,他猜哪一支会涨,哪一支就涨,子贡有这个本事,很聪明。所以子贡以前很穷,后来发了财。你从前穷困,后来发财,体验过两种不同的生活情境,体验就特别深,他就请教孔子了。他说,老师,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他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子怎么样呢?因为他自己都有这种经验。他说,我贫穷的时候不要谄媚,他讲的话很有道理,一般人人穷志短,当然谄媚,我要穷困的话,看到有钱人,真是很希望他赏一点东西。有一次看到报纸报道,说香港有一家赌场,有一个人去赌博,手气很好,赢了很多钱,随手就赏给旁边的服务员港币五十万。这个消息出来之后,很多人都希望到香港当服务员。对不对?这个贫穷的人就容易谄媚,没有志气。好!富有的人,很容易骄傲,财大气粗,反正我有钱,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有钱好象是能力就很强,什么有钱能使鬼推磨,进一步变成,有钱能使磨推鬼,太可怕了。所以,子贡的问题很好,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已经了不起了,很难做到的。但是孔子这个老师啊,真是让人家佩服,他怎么样说?他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他说,你这样子情况已经可以了,但是还比不上什么?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贫穷但是以道为乐,富裕但是爱好礼仪。一个有钱人爱好礼仪,遵守法律,值得我们尊重。一个贫穷的人,他要以道为乐。孔子为什么伟大?因为,学生说的是无谄,无骄。无,代表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孔子说的是怎么样呢?要这样,要那样。把消极,不要做那些不好的行为,变成积极,要做那些更好的行为,这就是老师,消极变积极,整个生命又充满动力。不然,你一天到晚想着,我不要谄媚,我不要骄傲,这是不要。你现在说,我要,要什么?正面去发展。在这里也牵涉到一些《论语》的版本,因为有的《论语》他少掉一个字,未若贫而乐,没有道,富而好礼者也,古代有两版本。很多人到现在研究儒家,还在那边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少一个道,我觉得这种念书太迂腐了。前面讲,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后面就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正好对称。并且,贫而乐没有道的话,你乐什么?一个人很穷,但是很快乐,这不是神经有问题吗?你贫穷一定是有道,你才能够快乐。就好象孔子的学生颜渊,孔子让他做官,他也不做,他说,有老师的道让我快乐,白纸黑字,在《庄子》里面说得很清楚,因为有道,我才快乐。什么道呢?真诚引发力量。由内而发,做自己该做的事,这做不完的。因为人际关系是多重性的,复杂性的。譬如说,我这几年,专心做一个好儿子,光做完这个不够啊?结了婚就要做好的先生。然后呢?有了子女就要做好的父亲,跟朋友来往要做好的朋友,这永远做不完的。你了解这个道之后呢?就会继续努力。所以,贫而乐道才是对的,就跟富而好礼是相对的一样。你贫穷的人,礼仪想做也做不来,因为,礼仪常常强调规格,你很重视礼仪的话呢?你就要有排场,这是没办法。古时候的礼,是以那种上层社会阶层的人,他们才能做的。一般老百姓他没有能力来行礼如仪,有各种必要的装备。所以孔子讲完这段话之后,子贡立刻说,哎呀!诗经》有一句话,他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诗经》里面有这句话,我们现在讲切磋琢磨,我们一起念书,要精益求精,孔子听了非常开心。因为,他们讨论贫跟富的态度,子贡想到《诗经》念过一段话来对照。孔子非常高兴,说,子贡啊,从今以后,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过去的情况,你能想到未来的情况。这是孔子教学的原则,叫做告诸往,而知来者。不能跟你说,我们学《诗经》,学完毕之后,放在一边就忘记了。我们今天谈这个问题,连不在一起,学习一定要练习全部连贯起来,所以孔子对子贡很满意。什么叫精益求精呢?就是不错,但是不够,好了还要更好。你前面说过,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接着你要说,我要如何,我要如何。所以,孔子作为一个老师啊,确实让人佩服。我们有时候研究《论语》这本书,很多地方短短的一句话,我们要常常去想,这句话在说什么?他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背后有什么可能的情况?你全部想通了之后,才知道说,孔子了不起。因为很多对话不能够做预演,直接问,立刻回答,这就要显示你平常的思考,有没有圆满。如果人平常思考有漏洞的话,很容易跟学生讲了半天,对不起来,变成是前后矛盾。而孔子呢?不但没有矛盾,而讲同一个问题,都不同的答案,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立场,所以,这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所以,儒家对于人间的这种富贵名利,这种好事情,他是肯定的。要不然,你怎么谈入世呢?你既然谈入世的话,当然要尊重社会一般的价值,只不过他会特别强调,富贵本身不是目的。所以,我们要这边要分辨一下,什么叫目的?什么叫结果?譬如说我今天去工作,我得到工资,工资是我工作的结果,而不是我工作的目的。如果我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工资,那我工作起来就很累,好辛苦,因为目的是工资,工作就变成一个手段。相反的,如果我说,我工作,我就是要发挥我的能力,在社会上某一个单位,某一个部门,尽好我的责任,创造好的业绩。那么,你后面得到的工资,就是一个自然的结果了。所以,人要把富贵当成结果,而不能把富贵当成目的。你把富贵当成目的的话呢?就可能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你把它当结果的话呢?你工作本身就有它的价值。那有没有富贵呢?随遇而安,因为有时候不是你能决定的。所以,儒家这种人生的态度,不是一般所想的说。儒家很入世,孔子也希望得到富贵,不是那么单纯的,他有他整套的理论作为基础。

  那么,再进一步来思考的话呢?我们就可以具体分析一下,孔子的志向了。我们以前谈过很多次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时候会觉得这种志向好象太高了吧?在这个时候呢?我们可以这样想,儒家的修养有他的几个层次。譬如说,孔子有两个学生非常好,一个叫子路,一个叫颜渊。有一次呢?这两个学生在他身边,这段话是很有名的,在《论语.公冶长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颜渊跟子路在孔子身边站着,孔子说,何不谈谈你们的志向?他讲完毕之后,子路立刻说,子路先说。为什么?一方面他年纪比较大,比孔子小九岁,颜渊小孔子三十岁。所以子路比颜渊大了二十一岁,他当然学长,先讲话。他就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边也提到朋友了,上次我们讲朋友的时候,在这个地方,可以再加上来说明一下。子路很了不起,他说,我的车,我的马,我的衣服,我的棉袍,跟朋友一起用,用坏了没有任何遗憾,了不起。他重视朋友,远超过重视财物,车马衣裘是我的财产,给朋友用坏了没有遗憾。说实在的,这样的朋友不容易找,像子路这样的人不容易找。我也有很多朋友啊,到现在也没见过像子路的。你跟他借车,他借给你,你开坏了,他非常遗憾。一般人都是如此啊,跟你借电脑,你借给我了,用坏了,你非常遗憾,要我修好再还你,这就是半个子路,就做到一半。所以,子路的志向呢?是希望能够,让人间的这种朋友的情义充分实现出来,已经算是孔子很好的学生了。接着,颜渊说话了,颜渊作为孔子的学生,德行科,第一名,好学,唯一的,等于两科都是第一名,最好的学生。那颜渊有什么志向呢?我们听听看?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简单的七个字,真的只有六个字,我愿怎么样呢?但愿怎么样呢?第一个,不要夸耀自己的优点。代表他把自我尽量消解,不要自我膨胀,还要把自的能力化解,不要夸耀自己的优点。第二个,不要推给别人劳苦的事情。我这个翻译很简单,很多人在这里说,不要张扬自己的功劳,那个翻译是不对的。因为颜渊没什么功劳,他没做过官,哪里有功劳?他也没钱造桥辅路,哪里有功劳?所以,我们翻译的时候要合理。无施劳的施,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劳就是劳苦,很简单。我再说一次,颜渊志向,听起来好象没做什么事,不要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要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但是,就在这个里面是种高度的修养,化解自我的执着,能设法追求无私的境界。无私就是没有私心,我做任何事都以天下为公。所以颜渊能够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要比子路高。为什么?因为子路重视朋友。是谁的朋友?我的朋友。你跟子路不认识,他不会借你车的。颜渊的话呢?就是把自我化解,跟任何人都可以来往,照顾天下每一个人,这当然是很难的一种理想。颜渊讲完毕之后呢?本来也应该下课了。但是呢?子路这个时候大概是一时心血来潮。就问说,老师,我们想知道你的志向。子路真了不起,我念书念到这里,一定停下来替子路鼓掌三分钟。因为子路不问的话,孔子不会讲,孔子不讲的话,又是一个悲剧。两千多年以来,我们研究孔子的思想,我们问,孔子有什么志向?不知道,还是要猜。因为孔子不讲的话,那十二个字没有人说得出来。所以子路替我们问了,愿闻子之志?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只要你问,他一定回答,这一点不容易。我教书三十年,有时候学生说,老师,你有什么志向?很难回答。我就说,问题很好,我们下星期再来讨论吧。为什么?因为当场回答,怕答得不好,回去研究一下怎么才符合老师的身份,太虚伪了嘛。孔子不用想,你问什么,立刻回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作为老师,绝对够资格。一个学生是子路,重视朋友超过财物,有情有义。一个学生是颜渊,要把自我的执着化解,变成无私,爱天下每一个人。到了孔子的时候呢?叫做止于至善,天下大同。所以孔子能够说,我的志向是要设法以我的力量,让天下老年人都得到安养,朋友们都互相信赖,青少年都得到照顾,这是天下大同。他并没有说,我家的老人,我家的孩子,是天下每一个人。这边我们就要问了,孔子这种回答,是幻想吗?听起来像是幻想。因为这十二个字自古到今,从来没有实现过。孔子自己当时当然没有实现了,后代有没有实现呢?没有。西方呢?也没有。孔子为什么提出一个从来没有实现过,将来看起来也不太可能实现的理想作为志向呢?他是在说说大话吗?他是在表现英雄气概吗?不是。

   孔子这个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绝不会空口说白话的。这里我们就要解释一下,孔子思想的精华。孔子肯定人性向善,一个人只要真诚,就会发现力量由内而发,自己要自己做该做的事,该做的事称为善,善就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这是简单的定义。这个定义怎么来的?我们只要分析一下儒家的所谓的善,四大善,孝、悌、忠、信,四个字。你分析之后就会发现,每一个字都牵涉到我跟别人的关系,孝是我跟父母之间的适当关系,悌是我跟兄弟姐妹之间的适当关系,忠是我跟老板,长官之间的适当关系,信是我跟朋友之间的适当关系,没有例外。儒家所说的善,绝对是跟别人互动,因为儒家没有关起门的圣人。你说我是儒家,我把门关起来跟别人不来往,那不是儒家,可能是道家。所以,儒家这种思想就是,我跟别人适当关系叫做善的话呢?那么人性向善,该怎么做?只要我有办法,让每一个别人,我之外的人统统是别人,这个别人从亲密的父母亲,到天下每一个人。因此,孔子的志向呢?是要让天下每一个人都安顿,完全符合他前面人性向善的基本设定,这是孔子的哲学。你不这样解释的话呢?就会觉得孔子的志向是说大话,是吹嘘,因为他根本没有实践过。你如果照我这样的解释,他是从人性向善,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我只要有办法让天下每一个人都安顿,所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样的意思。所以,孔子这种所谓的志向,是合乎人性的志向。他一个人说出这样的志向,他其实是希望天下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志向,按照你能力大小,照顾的人越来越多。你当然不可能照顾天下人,但你不要忘记,天下人懂这个道理之后,都会从照顾自己,自己家人,朋友亲戚,照顾出去,这样天下不是也大同了吗?所以,这是孔子的入世的情怀背后真正的根源。他这种想法,能不能再找进一步的例子来说明呢?可以。譬如《论语》有两句话,提到六个字,尧舜其犹病诸。用白话来说是说,连尧跟舜都还觉得是很难做到的事。病,代表做得很辛苦,甚至是一个缺点。什么事情是尧跟舜都觉得很难做到呢?我们都知道,尧天舜日,古代把尧舜推到最高境界了,尧跟天一样,舜跟日,太阳一样。没有天,没有日,我们怎么生活呢?但是孔子说,尧舜都觉得很难做到,两件事。第一件,修己以安百姓。修养自己,到最后呢?可以安顿所有的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说明什么?孔子的志向一样。尧跟舜修养自己,来照顾百姓天下每一个人,尧舜都觉得很难做到。其实我们也知道,为什么很难做到?譬如说我当政治领袖,我照顾了这一代人,新的一代又出现了,你照顾好这一边的人,那一边人也需要照顾。所以,你如果不像孔子一样所说的,把他的学说推广,让每一个人都可以站稳的话,你让帝王,尧舜这样的人来照顾,还是很辛苦,因为天下每一个人太多了,生生不息。第二点,是类似的,尧舜怎么觉得很难做到呢?叫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用四个字来说,博施济众,广泛地去施舍给人,帮助众多百姓,这四个字。博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连尧舜都不见得做得到。

  所以,这段话的背景,我们再稍微说明一下,因为也引伸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做子贡,他经常提出一些很好的问题。他有一次主动谈了,就是我们这段话,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可以算是行仁吗?因为子贡常常听到孔子说到仁,仁,仁,仁怎么伟大,子贡有时候听不太清楚。就问,如果有人可以博施于民,对老百姓都广泛地去给他们好处,又能够帮助他们的话,这样可以算是行仁吗?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说这样子何止是仁啊,已经到达圣了。在这里我们就要分辨一下,什么叫圣?圣,代表像帝王一样,能够内圣外王,叫做圣。仁的话,就变成我个人在修行,这个路我慢慢走。所以孔子整句话我说一下,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就来自于这里,尧舜都做不到。接着,孔子就描写怎么行仁了,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参考。接着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段话就来自于这里。就是,我自己想要站稳,就要帮助别人也要站稳;我自己想要通达到,也要帮助别人可以通达。如果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站稳的话,别人都站不稳,摔跤了,这多可惜!这是不够的。如果只有我一个人想要通达,那别人都无路可走,这也不是办法。所以孔子希望说,我能够自己做到,也帮助别人做到,这是行仁的。我们常常只记得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定要对照这另外一句话,前面是说,我不愿意别人怎么对我,我也不要对别人如何。接着后面说,我要怎么样站稳,通达,要帮助别人也能站稳,通达,从消极又变积极了。接着孔子说了一句话,很值得我们参考。他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什么叫做能近取譬呢?能够就近找到譬喻。譬喻就是说,如果是我我怎么做?这就是比喻。就是说If I were you,讲英文的话If I were,它是假设语句,如果我是你,我会怎么做?像这个就是我们去行仁的方法,就近找到譬喻,来让自己去做,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你要行仁的话呢?就是,你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假如我是你,我会怎么做?因为我常常在很多地方演讲,我演讲的时候最怕迟到。因为我自己也不用手机,别人找我找不到,就很担心,说,傅教授,万一你迟到怎么办?我们没有手机,没办法代到你。我说,你放心,我不用手机,有我的理由,就是我不会迟到,我只要活着,一定准时到。一个人连自己的时间都不能控制的话,他还能控制什么?我没有别的本事,我可以控制我的时间。我答应一件事,别的事情就要分配好,决不能干涉干扰我答应的事情。否则到时候说塞车,什么事情,什么事情,弄到最后天下大乱了。所以像这个就是什么样呢?我要就近替别人着想。因为,一般人听演讲,最讨厌主讲人迟到。大家等了半小时,主讲人跑来,说什么塞车,这什么理由呢?所以像这说明什么?替别人设想。这就是孔子的方法,就近找到譬喻,让自己有路可以走。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将心比心来关心别人,这就是我们走上人生正路的方法,很简单。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谈到儒家的对社会的关怀,我们特别提到什么呢?就是,儒家跟隐士不一样,他有学问,他有能力。孔子这些人,他如果要隐居的话,可以过很舒服的生活。带一群学生隐居,在曲阜附近的风景也很美,还有泰山,可以到里面练武功,但是他不然,他还是投入社会。投入社会周游列国很辛苦,但是他认为说,苦中有乐。他追求富贵名利是为了照顾百姓,得不到,他也不抱怨,不怨天,不尤人,他还是做他该做的事,设法通过教育,让这个理想可以代代相传。那么,他最高的目的,是他的志向,这个志向虽然不能实现,但他是一个理想。人的世界,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的话,整个现实世界没有方向,没有方向的话,原地打转,不堪设想。所以,理想的存在是要给我们方向,是要给我们奋斗的动力跟勇气的。那么,儒家的学派就以这个做目标,大家互相鼓励,来改善这个社会,要从改善自己开始。那么,这是我们今天讨论到有关参与社会这个观点,所提出来的一些孔子的想法,加以阐述,就到这里为止。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向孔子问道》6、积极参与社会(傅佩荣)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