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九讲:天下篇
第74章——[民不畏死]
【题记】
这一章的重点反而在后面一段。有时候会忍不住做些不该自己动手的事情,结果自己就受伤了。所以,还是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有个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工的问题,效率高,做的好。所以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天赋、专业,别的就让其他人去做吧,这样才发挥出自己的价值。专注、精深才最具价值。做的越精深,价值就越大。
就要思索:自己的专长在哪里呢?有没有做到精深?能不能再付出一点努力?做进全国排名前一百了没有?能不能做到前十名?能不能做到前三名?
【正文】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
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①
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fú)代司杀者杀
是谓代大匠斫(zhuó)
夫(fú)代大匠斫者
稀有不伤其手矣
【注释】
①吾得执而杀之:帛书甲本为“吾将得而杀之”,然依据单一,故从王弼本。
【直译】
如果百姓不怕死,那拿死去吓唬他,又有啥用处?
假如人民总是怕死,
而对那些为非作歹的人,
我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做坏事?
总是由那些专门管杀人的人杀。
代替司杀者去杀人,就好象是替木匠砍木头。
代替木匠砍木头,很少有不伤到自己手的人。
【绎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如果百姓不怕死,那拿死去吓唬他,又有啥用处?
跟民不畏死有关的章句有:“使民重死而不远徙”(80)、“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75)。百姓为何重死而不远徙呢?就是侯王做到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百姓活的好好的,干嘛要用脚投票跑到别的邦国?道路上毕竟有很多的困难、危险,如兕虎、各种野兽,路上也不可能很平妥,会有强盗、瘟疫、流行病等等。民不聊生,活不下去了,处于痛苦和愤怒之中,都不想活了,还怎么拿死去吓唬他?没有用了。
若使民常畏死:假如人民总是怕死。
如果百姓生活很好,完成了政善治的目标,自然也就重死、畏死。
而为奇者:而对那些为非作歹的人。
这个时候,要是还有人,不走正道,想要煽动百姓闹事、造反。奇,就是不走正道。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人间的智者,他不是圣人,圣人是清静无为的;智者懂得人心:“知人者智”、“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我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做坏事?
生活都过得好好的,那谁还想闹事、折腾、造反,这就不对了。这个时候大义就握在手里了,意思很明确,也很简单。
常有司杀者杀:总是由那些专门管杀人的人杀。
司:就是主管,专门负责的人,如司令、司务、司契、司彻,等等,不能越俎代庖。这是专业分工,各有擅长。圣人做自己的清静无为就好了。那么谁来杀呢?总是要让主管杀人的来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代替司杀者去杀人,就好象是替木匠砍木头。
如果自己动手,代替主管杀人的人去杀呢?打个比喻,这就好像是代替大匠砍木头。我小时候看木匠砍木头,木匠做个木条,有时候木条厚一点,就用墨斗画线,然后用斧头一点点砍掉,再用刨找平。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代替木匠砍木头,很少有不伤到自己手的人。
所以,这是个专业技术活。如果自己动手代替专业有司做具体的事情,就会弄巧成拙,伤到自己。
【旁通】
李世民《帝范·卷一·求贤第三》:“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