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白话老子》连载第39期:【昔之得一者】章

…分享美好…

xx 427x1024.jpg白话老子《白话老子》连载第39期:【昔之得一者】章

白话老子》39期:【昔之得一者】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靈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
非乎?
故至誉无誉
不欲碌碌如玉
珞珞如石
 

【解说】

昔之得一者

过去那些得到一的圣王们。

这个昔,其实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就是干肉,太阳下晒肉,然后慢慢的晒干。因为把肉晒成腊肉,需要时间;所以,昔就代表过去,往昔的意思。

一是什么?《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所以,大道本体演化了一,然后从一这里生出天地,生出万物。

所以,结合《说文》与《老子》的其它章节,我们一般理解,一是什么呢?一就是混沌元气,还没有分化为万物天地;也意味着,一包含了天地万物,一是天地万物未分,浑朴未破,依然还处于一体的状态。所以,一,就是比天地人万物都要高一个级别的混沌元气。从科学的耗散结构理论讲,一就是负熵流。而一切系统,包括天地系统,没有负熵流,原本都是要逐渐走向死寂的。那么得到了负熵流,系统才能稳定有序。

得一者,就是得道的圣人。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得道呢?因为道生一,道是天地万物的绝对的本体。那么这个道,这个绝对的本体,实际上是无法完全的触及的。以老子的修为,在第4章,最多他就返观到“湛兮似或存”,返观到的这个“湛兮”最接近于大道本体的状态,感通了“湛”。所以说得一,实际上已经是进入先天,从后天返先天,返回到了大道的本。在一般意义上讲,已经可以称之为有道之士,得道的真人。

昔之得一者,就是上古时期得道的圣人们。何以为证呢?《庄子·胠箧》有这么一段话: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十二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那么这十二氏,都是什么人物?我特意检索了一下:

容成氏:他是黄帝的大臣,制作的历法。

栗陆氏:在伏羲时代,他主管过全国的农业和水利工作,被封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堪称水利始祖。

轩辕氏:轩辕氏就是黄帝,姓姬,造车;《路史》讲黄帝在空桑山北制造车子,“横木为轩,直木为辕,故号曰轩辕氏。”

尊卢氏:制造陶器,他跟炉火跟人们的饮食有关。尊卢氏可能还发明了钱币。

祝融氏:我们都知道祝融为火,他会用火作为金属冶炼。他是在河南新郑的具茨山,那里有铜矿和铁矿。

伏羲氏:大家都知道画八卦,文明始祖。

神农氏:神农尝百草,他发明了发现了中医药以及植物种植。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十二氏当中,按照庄子的说法,都是得一者。他们为什么能得一?我们仔细的看,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存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是当时的圣人,所以,他们得一了。

一般的注解,昔之得一者是解读后面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等等,天地神谷万物,这些是得一的。那么这里就有问题,为什么昔日这些死物能够得一,而到了今日,也就是老子的时代,无法得一?此其一也;其二就是比如说谷,它本来就是自然环境之中的低洼之处,它是个物,它是个死物,它又怎么可能得一呢?

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阅读理解的问题。按照我的阅读理解,以及庄子给予的旁证,天地万物,神谷得一的关键大前提是:有昔之一者,也就是上古时期的圣王们。因为,天地谷万物,它都不可能自己得一,那么有了“昔之得一者”,则天地神谷万物都有可能得一。

我们回到得一这个话题,什么是得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得一,那么他至少是在太极,在混沌。也就是说,已经从后天返回到先天。《易经》有一句话讲:先天而天弗违。所以就能够参赞天地之化育。后面就举出实例,有了得一者之后会如何呢?

天得一以清

天得到一,就能保持清朗的状态。

天得一,就能保持清朗,否则就可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雾霾天气,或者二十四节气出现了紊乱的状态。

什么是清?清,就是不浑浊。我们知道《淮南子》讲一生二,清阳者薄靡而成天。天,实际上就是由清水和阳气组成。气,自然是无形的气。水,也是无形的水。所以这个天就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由二氧化碳、氧气等组成的大气层的天,或者是宇宙概念的天,而是传统气化理论的天。

那么天什么时候变得不清呢?显然有人为因素对天气的干扰,而且本身天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天,也可能随着时间的久远而自然呈现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失去了其中的序。

我们知道一切系统没有外来干预的话,它一定会逐渐的走向衰败了。那么在这种状态下,就需要更高级别的混沌元气,也就是一,来整合这个天,使之恢复到原来的清阳的状态。

地得一以宁

地得一,就得安宁。

但如果没有得一,可能就有各种地震、旱涝、瘟疫、虫害等等。

《黄帝内经》讲:“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我们注意到《黄帝内经》讲,真人能够提挈天地,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真人的级别比天地还要高,他至少是得一者,至少就是老子讲的圣人境界,所以才能够提挈天地。所以,第5章就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实际上就是圣人在得一,就能够用言来辅助天地的运作,辅助天地这个橐籥机制的运作。

神得一以靈

神得一,就能灵妙。

这里的神指什么神?在第60章还出现过: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鬼者归也,神者申也。鬼神,按照张载的说法,就是气的屈伸。按照我的理解,人类生命由复杂的因素组成。其中,形魄出乎地,魂气出乎天。人死了之后,各有所归。所以魂气就回到了天。我理解人的魂,最后就是天之中的神。

天得一以清,也就意味着天气之中的神得以宁,能够发挥出一点作用。

谷得一以盈

山谷得一,就能充盈。

显然,天地环境好了之后,自然风调雨顺,自然就会有山间小溪的潺潺流水,那么山谷也自然充满河水而不会枯竭,意味着没有干旱的年份。

万物得一以生

万物得一,就能生机盎然。

有了良好的天地环境。那么天地之间也是没有各种戾气,山谷之间也有万物可以赖以生存的水。水呢,正常流动,所以,万物自然就会生机勃勃。《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侯王得一,天地万物就自然在正道上。

什么是侯王?周朝建国的时候有71个诸侯国,侯就是诸侯,王就是周天子。32章讲: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或者是37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到了39章,不仅仅是守之了,侯王要能得一,得一自然能够通天地人三才,故为王。侯王得一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侯王就自己镇之以无名之朴了。

所以,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有了昔之得一者,天地神谷万物都对了。如果当今的侯王得一,同样的天地万物也都对了。这就是一个总结。

这一句话“侯王得一”,可以说是39章的关键。

其致之也,谓:

推而广之,如果侯王没有得一会如何呢?

致,就是推而得到结论的意思。侯王之所以没有得一,是因为“昔日之得一者”,已经成为了过去。在最早的年代,上古的帝王时代,是禅让的制度,管理者就是得一者。到了老子那个年代,侯王成为世袭,侯王就是当今的国家的最高的管理者,所以,老子希望侯王也要像“昔之得一者”一样得一。要想国家治理的好,要想天地神谷,万物都能走在正道上,侯王就必须得一。可是如果侯王没有得一,那会怎么样呢?

天无以清将恐裂

天无法保持清阳的状态,将要崩裂。

裂是什么意思?天,实际上就是由清阳之气组成,在无形之间可能真的会裂开,或者呈现出一个洞,这是我的猜想。因为古人传说有女娲补天,我们上古时代有个经典《山海经》传说女娲补天,是不就指的是补这个裂开的天?

地无以宁将恐废

大地无法保持安宁,将要荒废。

30章讲: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是其中的一个现象。

神无以靈将恐歇

神无法保持灵妙,将要停歇。

这个神,我们上面说过,理解为天气之中的神无以发挥它的灵妙的功能,而停止了它的功用。

谷无以盈将恐竭

河谷无法保持充盈,将要干涸。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万物无法保持生机,将要灭亡。

河谷和万物,因为天地环境的恶化,自然也跟着出现问题。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侯王因为无法正天地万物,难免要被颠覆。

侯王为什么被颠覆呢?其实就是古人讲的汤武革命。

这里面就隐含了一个逻辑,既然得一这么重要,侯王应该如何得一呢?

所以,老子很多前面提出的问题,就是在本章之中,他要给出一个解决方案。侯王如何得一?因此完成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转换。

故:

所以,侯王就要得一,那么,他应该怎么做呢?

贵以贱为本

贵要以贱为根本。

什么是贵呀?侯王是贵。什么是贱?侯王领导下的百姓、人民。侯王虽然受到下面人民的尊重,处于一种贵的状态,但是在侯王的认知中,不要以为天然就是如此,而是要以贱民为根本,不要忘记,下面的百姓才是上面的根本。

高以下为基

高要以下为基础。

侯王的位置在高处,百姓的位置在低处。但是我们都知道,下面才是基础。百姓,最底层的百姓才是统治阶层的基础。所以说,侯王的贵和高,不是理所当然的。唐太宗李世民就讲“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讲的是高与下、贵与贱的共生的关系。百姓是基本面,基本面是绝对不能出问题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所以侯王往往自称:孤寡不谷。

孤:18岁以前失去了父亲;寡,女人50岁以前丈夫去世了;不谷,就是没有后代。

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是上古传下来的传统。虽然自称孤寡不谷,并不是说,以贱为自称。实际上它的本意是:当侯王自称孤家寡人不谷的时候,他心里要想到,他管理国家里面的人民,有孤,有寡,有不谷。也就是说,他的心中始终要装着最底层、生活最艰苦的百姓,在社会上、在国家里面是最弱势的群体。因为这些最弱势、最底层、生活最艰苦的百姓,这些群体,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也是生活最无依无靠的。

为什么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就能得一?因为侯王的德,就是让更多的百姓生活的更好,就是要始终为百姓着想。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天地之大德;那么大道之玄德是什么?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所以侯王能让百姓生,他既合了天地之大德,他还符合了大道之玄德,那么他必然有德,有德、有厚德,他自然有道。

21章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有了孔德,他自然合道,那么他跟道母绵绵若存的通道,自然就打开了,道母自然就会源源不断地给予能量与信息。21章讲: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他自然就是得一者。

第5章: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那么他的心中有百姓,百姓的内心自然没有怨气,自然祥和,天地之间就没有怨气,就没有那个“实”的存在。天地这个橐籥机制,就能运作正常,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37章还讲了一个情况,叫做:化而欲作。万物化而欲作的时候,侯王得一,他自然就有了相应的道行,他自然就可以自己镇之以无名之朴。所以,天地神谷,万物都正常。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当然,39章讲的是侯王得一,但是,我们也要理解每一个人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讲:人为天地之镇。人为万物之灵长,可以得一。所以在天地之间,人气很重要,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到家庭,中到企业,大到国家,我们每一个人在其中都有一分子的作用,都是如此。那么,如果作为一家之长、一乡之长,这个“长”的内心就显得很重要。

所以,本章的关键在哪里呢?关键给侯王的内圣外王指出了一条道路,指出了具体应该如何做:就是要心中有最底层的百姓,进而心中要有每一个百姓。当然最重要的是最底层的百姓,他考虑了,在道天地人这个巨系统中,人与人,人与天地,人与道之间的关系。道,是得一。其中,在老子的年代,侯王是最重要的角色。那么,侯王得一,自然就对天地人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25章讲: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这是老子构思的修道体系。

那么结合现实,我们作为《老子》的爱好者,作为诵读《老子》的学习者,我们学的这一章有什么体会呢?有什么收获呢?虽然这一章是对国家领导人而言,但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一家之主,一乡之长,或许是一个群主,或者是一个组织的领袖,或者是公司的部门经理、CEO、董事长等等。老子指出来,你处于一个高贵的位置,但是,贵要以贱为本,高要以下为基。在一个组织当中,都要想着基层的员工,组织的最基层,才能把组织领导好,你才配有这个贵高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学习39章的现实意义。我们学每一章的时候都要想一想,在这章当中,我们能够学习到什么?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此非以贱为本邪?

非乎?

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本吗?

难道不是吗?

所以,这句话是反问,并再次反问,这是再次强调这是得一的关键。重复强调侯王心中一定要有最弱势的群体,一定要一切为百姓的利益着想,百姓的生活着想。生活当中的最弱势的群体能够活好,自然就能合于天地之大德,人间没有怨气,自然就得一。天地万物,一切都好了,天地万物也都得一了,这就是侯王的无为。最高级别的无为完全是:侯王内心的修为,侯王内心的修为自然是谁也不知的,所以自然转折到了下一句。

 

故至誉无誉

最高的称誉是没有称誉。

17章讲: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后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觉得理所当然,本该如此,无需称誉。为什么呢?至誉无誉,就是百姓在侯王心中始终有一个重要的位置,侯王自然也会有各种各样相应的政策出台,以让社会能够在政策的指导下走上正轨。侯王的内心始终有百姓,侯王与百姓之间自然就有一种无形的通道,在这个无形的链接下,在无形的层面,在气的层面,侯王已经搞定了一切。所以,任何事情都能够正常运转,不会出什么问题。我们也能想象,实际上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看似若无其事,实际上侯王的内心需要付出巨大的心力。这个我想如果大家作为一家之长,一乡之长,就能体会到。当然由此也能够踏上侯王得一的道路。事无事,所以百姓也觉得侯王啥也没有做,也没有什么可称誉的。

52章讲: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生不救。塞其兑,闭其门,实际上就是逐渐走向无为,进入无形的、形而上的境界,来运作一些无形层面的事情。

不欲琭琭如玉

不希望像玉一样的珍贵、美丽。

侯王并不想光彩照人,好像美玉一样的人人称赞,亲而誉之。为什么呀?为什么大家会称赞亲而誉之呢?因为大家觉得你做了好多事,因为出问题了,你救活了,把问题解决了,大家才会称誉你。但是,实际上是已经到了形而下,在老子看来已经失败了,因为那是需要成本的,需要花了大量的金钱才能解决出现的问题。

珞珞如石

像石头一样的朴素低调难看。

琭,是漂亮的美玉。珞,是表面上是像石头一样的玉。就好像是后面70章讲的:披褐怀玉。其不欲见贤,不想表现出来自己的贤能。所以,“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这是跟39章开始“昔之得一者”的境界,首尾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章节。昔之得一者是什么形象?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太上不知有之,至誉无誉,这就是昔之得一者。

【总结】
39章虽然比较长,但是其中的逻辑顺序还是很清晰的,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就是在昔之得一者的领导下,天是清的,地是宁的,神是灵的,谷是盈的,万物是生生不息的。最后的结论是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第二段:就是如果没有得一者会怎么样呢?这个时候天是裂的,地是废的,谷是竭的,神是歇的,万物是灭的,侯王也被颠覆下台了。
第三段:就讲侯王如何得一。侯王只要心里装的最底层的百姓,以百姓为根本,他就能得一。那么得一者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第四段。
第四段:是得一者的表现,至誉无誉与以昔之得一者首尾呼应,39章就显得特别的完整。这是老子写文章的章法。
我们看39章,一开始他是对远古大圣的追思缅怀,实际上是对当今的国家管理者的期盼。我们现在来读《老子》,也可以理解为老子是对遥远的后世的期盼,希望大家得到老子写的这一本经典之后,有共鸣,有呼应,有回声。
这一章重点是讲侯王如何得一。我们一般的百姓学习《老子》,我们也想得一。这一章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这是需要大家去思考的。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白话老子》连载第39期:【昔之得一者】章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