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老子》18期:【大道废有仁义】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读】
大道废,有仁义
什么叫做大道废呢?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大道隐退,难以感应了。《礼记》讲上古有个时期叫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时期,应该就是母系社会,属于公有制的社会时期。在那个时候呢,大家都是同吃同住同劳动,也没有太多的物资。那个时候叫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所以人类也没有什么私心。
那什么叫做公有制?公有制就是平均分配。最早的姓氏,像姚,像赢,像姬,我们发现最古老的姓氏的姓,它实际上都是带女字旁的,说明那个时候的确是属于母系社会,是女人来当家作主。所以,姓就是女生为姓。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男性和女性特点是不一样的。男性是用逻辑思维,多用识神;女性是用她的直觉,多用她的元神。所以女人,对大道容易感应,那么人类社会的早期,她的能力就比较强大,就可以带领大家,指导大家进行生产,进行各种的社会活动。
女性可能很有文化,但是我发现大部分女性在社会当中,她是不辨别东南西北的,她是没有方向感的,她往往是靠标志物来定位,那么靠这些标志物,她也能找到家,也能回家。这也是女性用直觉的特点。
上古时期,人类的男女都是杂居的,那么它有个特点,每一个孩子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但是他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他知道自己的兄弟姐妹是谁。所以在福建的北边山区有个风俗,一个家庭女儿出嫁,男方那边先办酒席,这个时候女方的父母实际上是不跟去的,而是由女方的舅舅,作为她的长辈来坐这个酒席的首席。实际上,这个就是母系社会的礼仪遗传到现在的残留。
《礼记》又讲“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实际上大道也有显和隐,当大道显得更多的时候呢,女性本身的元神强大,这个时候,她感应很多,自然是由女性来当家做主。那么当大道逐渐地隐退,显现得不那么多了,这也意味着,天地系统逐渐地稳定下来,那么在这个天地格局下,人们开始逐渐地发挥作用。这个时候,女性能力相对下降,而逻辑思辨能力强的、识神强的男性,同时男性力量比较强大,他就逐渐开始发挥作用,他的影响力就更大。
既然人类开始无法感应大道,那么他的德啊,就开始逐渐地减退,开始有了私心。什么时候开始无法感应大道?按照我的思考,我认为分野在有巢氏。有巢氏据考证,有可能在现在的安徽巢湖流域,那个上古时期,禽兽很多,毒虫很多,有巢氏是个圣人,就教老百姓“构木为巢”,用这个树叶、树枝,在树上搭个窝棚。那么老百姓就可以在这窝棚里面去躲避禽兽,去躲避毒蛇。这样的话,百姓就拥护有巢氏作为王者,他就号有巢氏,或者大巢氏。而且有巢氏还教那个时候老百姓去吃树上的果实,他是在燧人氏前。到了燧人氏了,就可以用火了,对吧?那时候还处于在吃生的果实,吃生肉。
有了巢,就逐渐有了家庭,人类就逐渐开始有了私心,想把自己的那点坛坛罐罐,那点生产资料,那些财货,传给自己的血缘后代。这就慢慢变得与大道隔绝了。所以,大道废有仁义,是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大道自然不显的综合结果。既然无法感应大道,也谈不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那就开始讲仁义。
大道废有仁义,是不是说仁义不对了,不好了,实际上它不是这个意思。当天下无道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讲仁义。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要讲仁义。在现代的时代,我们也需要讲仁义,我们需要见义勇为。
假设说,今后的社会逐渐地拨乱反正,从法治走向了道治,走向了德治,社会财富非常充足,而且分配得很合理,鳏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底层的百姓有上升的通道和上升的空间,那我们说还需要特别地讲仁义吗?这个社会是一个很公平的社会,很正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下,人人都可以自律,都可以做好自己,那我们就不需要有太多讲仁义的机会。
显然现在还是个父系社会,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人类社会在逐渐地走向母系社会,为什么呢?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的女性家庭劳动非常的繁重,光是洗衣服做饭做菜就需要花费她很多的时间,那现在有洗衣机有电冰箱有微波炉有电饭煲,还可以点外卖,还可以买很多的半成品,这样女性就从繁重的,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家庭劳动逐渐地解放出来。
女性的一个特点是方向感不强,但是人类男性科学家又发明了各种卫星导航GPS,发明了各种的电子地图,女性完全可以根据导航,毫无困难地开车到达她所需要到达的地方,避免了女性方向感不强的弱点。而且社会对体能的要求也逐渐地下降,不需要女性去做重体力劳动。那么,显而易见,现代社会的女性地位正在逐渐的上升。我们四九年之后国家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一条就是妇女解放。中国妇女在全世界的家庭当中的地位,应该说还是非常高的。
那么我们现在观察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地区和国家的领导人当中,女性在逐渐的增多,在逐渐发挥她友善、仁慈、亲和力强、耐心、倾听、直觉强大等优点。其实,这就是世界开始走向母系社会的象征。所以可以预见,今后社会将会出现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将会出现一个大道显现的社会。
当然,从总体上来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那么男性和女性在未来还是要相互配合,然后更好地、愉快地完成我们的工作和家庭生活。
智慧出,有大伪
那我们说智慧和真知不一样,在老子全文当中,跟智有关的句子,它都不是一个很好的句子。比如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比如说“使夫智者不敢为也”。那什么叫做智慧呢?实际上就是人类的识神开始起作用。但是正因为他的识神开始起了作用,他也就开始有了机心,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自然的,淳朴的关系也就失去了,但是人类社会也因此开始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一个高速的发展期。随着人类的智慧的逐渐提升,开始有了医学、畜牧业、种植业、建筑业等等,生产力越来越发展,越来越先进,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人也就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生存也就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人类的各种私心、技巧、虚伪、欺诈,它就伴随而生。所以说,智慧出有大伪,或者说大伪出有智慧,智慧和大伪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伴生的。
智慧出有大伪。尤其是我们现代,有了微信之后,我们就发现朋友圈里面会有很多虚假的信息。那么这个虚假的信息是怎么来的呢?是人类的智慧编造出来的,出于或者是欺骗或者是欺诈等等,来达到他的一个虚伪的目的。那反过来说,人类现在也都需要有智慧来分辨朋友圈,包括facebook、推特等互联网的媒体当中的哪些信息是真,哪些信息是假。
六亲不和,有孝慈
什么叫六亲啊?六亲就是父母兄弟姐妹,然后是妻子。当然,古人的妻子是两个字,一个是妻,一个是子,按照我们现在来讲,就是夫妻之间和子女之间这种关系。
那什么叫做和?42章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这个冲原来是三点水的沖,后来简化成两点,它实际上有个道理,认为是阴阳对冲,阴阳相冲。相冲完之后呢,开始有和。我们说,人与人之间难免有矛盾,难免有隔阂。但是最怕什么呀?最怕的就是这种矛盾,这种隔阂再没有一种交流的机会。当有了一种交流的机会的时候,可以互相通气,无论是夫妻关系的这种平等关系,无论是父子、母女的这种有高下的关系,只要能够上下通气,那么就好像是天地交泰一样,它有一个阴阳交泰,这就属于和。一旦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那我们的内心就会平和,就没有怨恨,就没有矛盾。我们的精神会很愉悦,身体会很健康。
我们经常讲久病床前无孝子对不对?实际上啊,父母也要对子女慈爱,当父母对子女慈爱的时候呢,子女自然就会对父母孝敬,那如果说家庭成员之间交流非常畅通,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那六亲之间是不是很和睦啊?那还有必要专门去提倡孝和慈吗?他的家庭是一种很正常、很平和的关系。
所以从“六亲不和有孝慈”这句话来看,老子推崇自然的和谐。这种自然的和谐的背后是一种言语的交流,是一种内心的交流,也是一种无形的气的交流。那我们说无形的层面和谐了,有形的层面,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就自然得到了相对充分的保证。当然健康的因素很多,但是,往往家庭矛盾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说,如果我们的社会在呼唤、在要求孝慈,那么它的前提一定是六亲已经不和了;假如说我们的六亲很和顺,那么也就不需要专门的去讲孝和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为什么有忠臣出现呢?显然意味着国家的局势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非常危险的时候,内外交困,所以说板荡识忠臣。在宋朝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岳飞是忠臣,那个时候就是外寇入侵,国家混乱,对吧?比如说纣王时期,商纣王很昏暴,所以,才有比干这样的忠臣来进谏。比干这样的忠诚的美誉,是建立在商纣的昏暴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国家昏乱有忠臣,这句话是相对来说容易理解了。
【总结】
中心思想
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立意在大道废有仁义的基础之上,认为大道已经废了,已经不显了,那么这个时候,有虚伪的出现,有六亲不和的出现,有国家昏乱的出现。那假设说大道显,天下有道,那么既不需要讲仁义,也不需要讲智慧,也不需要讲孝慈,也不需要有忠臣。所以老子的本意就是天下有道,君王要恢复它的道治。
章序
17章到18章有一个前后的逻辑关系,17章讲“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是从道治走向了乱世。那么,18章的重点在于为什么是乱世呢?是因为天下无道,我们都感应不到大道了。那么大道感应不了,体现在方方面面,体现在国家昏乱,体现在家庭出现六亲不和的问题,也体现在社会出现了很多虚伪的事情,我们需要去用智慧来分辨这个虚伪。
定位
大道感应困难。人类一般信奉的仁义、孝慈、忠臣、智慧,实际上是在乱世之中的表现。但这不等于说老子反对仁义、孝慈,忠臣、智慧。而是说一旦大道有感应,一旦人人都能够向道而行,人人都能够恢复自然的淳朴,那仁义、孝慈、忠臣、智慧也就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不再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