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8.17泰伯篇——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孔子說:「求學如同來不及,而且還擔心會失去。」
如不及:如,如同、有如。不及,來不及、達不到。錢穆:「學問無窮,汲汲終日,猶恐不逮。」
猶:還。
恐:擔心。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勉人進學之詞。人之為學,將以求進乎道也。然使無勤敏之功,則其心徒勞而無益;使無警省之心,則其功終怠而不前。所以君子之為學也,窮理以致其知,返躬以踐其實,孜孜焉惟日不足,常如有所追而不及者然。其用功之勤如此,然其心猶悚然不敢自怠也。當日進之時,常懷日退之懼,惟恐失其所學,而果有所不及也。蓋學貴日新,無中立之境,不日進者則必日退。
蔡節曰:人之為學,汲汲皇皇,常若不及,而猶懼或失之。此聖人勉人為學之急也。上蔡謝氏所謂如追寇讎者,深得其旨矣。
《論語註疏》曰:此章勸學也。言學自外入,至熟乃可長久,故勤學汲汲,如不及,猶恐失之也,何況怠惰而不汲汲者乎?
朱子曰:人之為學,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猶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學者當如是也。
程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不得放過。才說姑待明日,便不可也。
張栻曰:學者當常懷不及之心,猶恐夫心之或放也,況於自是自恕者乎?以一善自居,以一智自喜,自足者也。今日不為,曰姑待明日;小事放過,曰為其大者,自恕者也。此皆人慾所由長,而本心所由失也。
李充曰:學有交勞而無交利,自非天然好樂者,則易為懈矣。故如懼不及,猶恐失之,況可怠乎?
李炳南曰:學如不及,開始求學,好像追人,而有追不及的感覺,這是努力求取學業進步的意思。下句是講勤學有得以後,必須溫習,猶如得了一物恐怕遺失,所以說「猶恐失之」。
《論語正義》曰:如不及者,方學而如不及學也;猶恐失者,既學有得於己,恐復失之也。如不及,故日知所亡;恐失,故月無忘所能。
劉宗周曰:此道在我,得之難,失之易。君子學以至道,不得玩愒承當,須用全副精神。此道無窮,念念奮猶漫無及處,一念輟則墮落千仞,終不及矣,雖得之必失之。此君子所以自強不息也與?學如不及,有先登之勢;猶恐失之,有殿後之勢。總是一條精力,不及便是失,不進便是退。
《四書反身錄》曰:為身心性命而學,則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君子自強不息之心也。為富貴利達而學,則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同行異情,人品霄壤。
王夫之曰:如不及者,以進其所未得;猶恐失者,以保其所已得也。未得者在前而不我親,如追前人而不之及也;已得者執之不固則遺忘之,如已所有而失之也。
繆協曰:學自外來,非夫內足,恆不懈惰,乃得其用。如不及者,已及之。猶恐失者,未失也。言能恐失之,則不失;如不及,則能及也。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集說》《癸巳論語解》《論語學案》《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義疏》《論語集釋》《四書反身錄》《讀四書大全說》《四書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