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信述》7.14 述而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长时间不知道肉味。他说:“想不到大舜作乐竟然到了如此的境界。”
在齐:孔子三十六岁到齐国,三十七岁自齐返鲁。《孔子年谱》:“昭公二十五年奔齐,鲁乱。孔子三十六岁适齐,则闻《韶》当在是时也。”
韶:《韶》乐,大舜所作,深含圣人之道,艺之极致,所以《八佾篇》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汉书·礼乐志》:“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舜之后,《招》乐存焉,故孔子适齐闻《招》(韶)。”李炳南:“日人竹添光鸿则谓齐桓公灭遂所得,遂亦舜之后。可备一说。”
三月不知肉味:三月,即“三月之久”,是一季,也表示时间长。朱子:“不知肉味,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
《史记·孔子世家》云:“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此是说沉浸在学习中不知肉味;另一说认为此三月中常闻《韶》乐,故不知肉味。
不图:没有想到。按:《韶》为圣乐,此非身临其境者,不能体会之,故而孔子亲闻之后发“不图”之叹。
为乐:创制音乐。《论语后案》:“《尚书》言箫韶九成,兽舞凤仪。季札论《韶》天帱dào地载。夫子契之已久,然事非亲习焉,徒以考寻典故、想象仿佛,自为有得,虽圣人不能,故叹不图至斯。”
至于斯:斯,指这种境界。钱穆:“孔子本好乐,闻《韶》乐而深美之,至于三月不知肉味,则其好之至矣。”按:《韶》乐合道,听之津津有味,因而身心灵魂融合之,孔子深赞《韶》乐,此乃体道而忘情也。
周生烈曰: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盛美,故忽于肉味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圣人之神游古帝也。昔帝舜之作乐也,名曰《韶》。以至圣之德,当极治之时,其声容美善虽得之传闻,而未易亲见也。夫子至齐而得闻焉。于是三月之久,一心向往,至于饮食俱忘,不知肉味。盖治之象征乎乐,而乐之原系乎德。孔子之所以极赞舜乐者,其亦与舜合德,而后知其深也,岂仅在声音节奏之际哉?
范氏曰:《韶》尽美又尽善,乐之无以加此也。故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而叹美之如此。诚之至,感之深也。
《左传》曰:(季札)见舞《韶箾shuò》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dào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有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张栻曰:盖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
刘宗周曰:闻韶而三月忘味,非徒习其声容器数也。闻韶乐而见舜焉,学虞廷之学也,假遗响以通好古之精神,而舜之为舜,在夫子矣。故叹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曰“至于斯”直是不容言说处,夫子通体是舜。按《史记》“三月”上有“学之”二字,愚谓“三月不知肉味”正是学,不必更赘学字。
苏轼曰:孔子之于乐,习其音,知其数;得其志,知其人。其于文王也,见其穆然而深思,见其高望而远志,见其黯然而黑、颀然而长,其于舜也可知,是以三月不知肉味。
陈祥道曰:有尽美,然后知天下之谓美者斯不美矣;有尽善,然后知天下之谓善者斯不善矣。《韶》之为乐尽善,孔子闻之,故将忘天下之为美善者,又况肉味哉?魏侯听古乐惟欲卧,齐宣王不好先王之乐,此真乐鷃以钟鼓、载鼷以车马也,岂知孔子乐《韶》之意哉?
钱穆曰:此乃圣人一种艺术心情。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此亦一种艺术心情。艺术心情与道德心情交流合一,乃是圣人境界之高。读书当先就本文平直解之,再徐求其深义。
云门隐者按:《韶》,圣王之所作乐,乃圣心之流露也,大道备焉。孔子在齐得闻之,心与之通,神与之合,深窥圣境。孔子有感于其深意,故而心与之融会,体道而忘情。不知肉味者,乃是沉浸于此境界中之一种通俗表达。何会之深也!亦可见乐乃华夏文化之秘法也。《乐》乃六经之一,则可以推知矣。
《说苑·修文篇》曰:孔子至齐郭门之外,遇一婴儿挈一壶,相与俱行,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谓御曰:“趣驱之!趣驱之!”《韶》音方作。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
《朱子语类》曰:夫子闻《韶》,何故三月不知肉味?曰:所思之事大,而饮食不足以夺其志也。且如“发愤忘食”“吾尝终日不食”,皆非常事,以其所愤所思之大,自不能忘也。
《尚书》《论语集解》《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点睛》《论语商》《论语集释》《论语后案》《论语新解》《论语全解》《论语讲要》《论语学案》《癸巳论语解》《孔子年谱》《史记》《左传》《汉书》《四书解义》《说苑》《朱子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