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讲:修身篇
第19章——[绝智弃辩]
【题记】
本章关键在最后警句:见素抱樸,少私寡欲。这句话反过来读或许更加容易理解老子原意:少私寡欲,自然就能见素抱樸。最初始的人类犹如素,也就是刚刚纺织出来的白色生绢,未经染色;后世天下为家,有了私欲,就好像是素上逐渐有了染着,变得五彩斑斓,看不到本色。少私寡欲,也就是逐渐去掉染着的过程,慢慢就现出素的本色,也就自然抱住生成素的樸、大道。由此理解老子第一章所言:名可名非恒名。老子善于立言,巧妙设喻,让你自然明白形而下的名所指向的形而上的内涵。
【正文】
绝智①弃辩②
民利百倍
绝伪③弃诈④
民复孝慈
绝巧⑤弃利⑥
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⑦抱樸⑧
少私⑨寡欲⑩
【注释】
①智:智慧。
②辩:口头争辩。
③伪:人为。
④诈:狡诈。
⑤巧:机巧。
⑥利:利益。
⑦素:白色生绢。
⑧樸:原木。
⑨私:自私。
⑩欲:欲望。
【直译】
抛弃智慧,去掉辩论
人民就会得到百倍的利益
抛弃虚伪,去掉狡诈
人民就会回复到孝慈
抛弃机巧,去掉利益
盗贼就不会再有
这三者都是文章、浮华,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要让老百姓有所归属
减少私欲
逐渐现出本色,自然抱住大道
【绎读】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抛弃智慧,去掉辩论,人民就会得到百倍的利益。
智,指学习而来的智慧;辩,指口头争辩对错,而非用心交流。这些都与大道无关,所以,抛弃掉之后,就能回归本质,而自然就能得到真正的益处。
绝伪弃诈,民复孝慈:抛弃虚伪,去掉狡诈,人民就会回复到孝慈。
去掉人为的虚伪,和狡诈的机心,就自然回复到人性之中自然具备的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以及子女对父母的孝顺。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抛弃机巧,去掉利益,盗贼就不会再有。
人间不以机巧和利益为重,自然也就不存在盗贼。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这三者都是浮华,不足以治理天下。
三者,指的是前面这三句话所说的智辩、伪诈、巧利。
文,从甲骨文字体上看,最早的意思是人胸口有花纹的纹身,后来也广泛用于纹路、纹理。如《易经·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这里的鸟兽之文,就是身上的花纹和留下的脚印。甲骨文上的字,就跟这个花纹类似,所以也把字称之为文。如《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老子崇尚质樸,不喜欢浮华。甚至想要回到结绳记事年代。那个时候连文字都没有。联想:服文采带利剑,可见“文”,并不好,带有浮华的意思,不够质樸。
故令有所属:所以要让老百姓有所归属。
因此老子说出警句,道出关键:
见素抱樸,少私寡欲:减少私欲,逐渐现出生命本色,自然抱住大道。
素:显意为没有染色的丝织成的白色生绢;这里是密意,为生命的最初始的本来。用素来比喻我们最原始的生命没有经过后世的染着。
见素:见为现;去掉染着,逐渐看到本色,逐渐现出生命本来的样子。
樸:显意为未经雕琢、切割的原木;这里是密意,指的是大道。如《道德经》章句:道恒无名,樸;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樸。等等。
樸为道,为氣,就是生成你的那团最初始的混沌元氣。生命都是在混沌元氣之中孕育产生。
抱樸:与生成生命最初始的本来的大道,混沌元氣抱在一起。
私:与公相对,只想着自己就是私。
欲:超出生活基本需求之外的就是欲。
人类从最早的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后来的私有制社会,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从最早的无私到逐渐产生了私欲,私欲也就是素上的染着,染着越深,越看不到本色,离道就越远。
少私寡欲,就是私欲也就是染着逐渐减少,生命的本色也自然逐渐现出,也就是见素,也就逐渐抱住了生成这个素的樸。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你能有所察觉,有所灵机,逐渐达到无为,最后到达无私,也就彻底现出本色,合道成真。
那如何才能减少私欲呢?学习《道德经》,逐渐感应圣人氣质,进而感应大道,涤除玄览,用其光复归其明,就有这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