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九讲:天下篇
第80章——[小国寡民]
【题记】
从学习《道德经》的目标讲,可以说,“修之于天下”,是老子修行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因此,在《道德经》81章中,必然有大量的章节描述了他的政治思想、治国方略等,包括了内政、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第九讲“天下篇”,整合《道德经》中相关的16个章节,对老子的政治思想进行全面的阐述。
【正文】
小国寡民
使有什①伯②人之器③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④
虽有舟舆⑤无所乘⑥之
虽有甲兵⑦无所陈⑧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yf是【注释】
①什:通十。
②伯:通百。
③器:工具、器物。
④徙:迁移。
⑤舟舆:船和车。
⑥乘:乘坐。
⑦甲兵:铠甲和兵器。
⑧陈:陈列。
【直译】
国家很小百姓很少
虽然有十倍百倍提高人力效率的器物,但是不用它
使百姓很看重死亡而不往远处迁徙
虽然有船只车辆,没有需要乘坐去的地方
虽然有铠甲兵器,没有需要陈列出的地方
使百姓重新用结绳来记事
吃得美味
穿得漂亮
住得安定
玩得开心
邻国之间能互相看到
鸡犬声音能互相听到
百姓到了老了死了
也不互相来往
【绎读】
小国寡民:国家很小百姓很少。
最早,国的甲骨文、金文为或。或,为口为戈。戈为武器,口为国土,也就是拿着武器保卫国土。后来,在或之外加了个口,表示国界,将或包围起来,专门指國。或就专门用来表示:有的,以及迷惑的意思。而國到了现在则简化为国,书写更加方便,含义也随着而变,意思是国有珍宝。
周灭商以后,周从一个西部小邦变成了一个大国。为了稳定新政权,周初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制就是把周王的子弟、亲戚、功臣等,分别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建立封国。当时一共“封建”了71个诸侯国。
老子所在的时代为春秋晚期,从周朝建国历经大约500年。这个进程中,各封国的发展程度不同,一些诸侯发展壮大,而有些缩小了,形成了诸侯割据、列国争霸的局面。这是老子写作《道德经》的历史背景。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虽然有十倍百倍提高人力效率的器物,但是不用它。
器,有时候指食器,如埏埴以为器,指的是陶器。有时候指木器,如樸散则为器。实际上,器,就是帮助、辅助人的工具或者各种人工制造出来的器物,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工作效率。
什伯人之器,就是能提高十倍百倍的人力效率的器物。因为国家小人口稀少,所以用不上这种高效的工具、器物。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百姓很看重死亡而不往远处迁徙。
意思是,百姓生活安定、幸福,没有必要冒着危险迁移到远方国家。老子曰: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在迁徙的过程之中肯定是有危险的,现代的船只、飞机、车辆,都有危险的因素存在,由此可想古代就更危险了。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然有船只车辆,没有需要乘坐去的地方。
与徒步行走相比,船只车辆提高了十倍百倍效率,但是因为不需要长途旅行而无需使用。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有铠甲兵器,没有需要陈列出的地方。
与徒手拳勇相比,铠甲和兵器也能提高十倍百倍于人的拳勇。但是,因为国家安定人民幸福,也就无须战争,有而无须使用。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使百姓重新用结绳来记事。
因为生活简单了,所以结绳记事也足够了,使人民重新回到过去的结绳记事的年代。
舟舆、甲兵、文字、数字都是什伯人之器,能发挥出十倍百倍的工作效率。
甘其食:吃得美味。
美其服:穿得漂亮。
安其居:住得安定。
乐其俗:玩得开心。
《说文》:俗,习也。习,有重复而熟练的意思。俗,人之欲也。所以,这里的俗,指长期延续下来的民俗、娱乐,往往与节日、节氣有关。比如,清明有踏青、吃青团等习俗;立夏有吃蛋、斗蛋等习俗;端午节有划龙舟、吃粽子、悬艾叶、喝菖蒲酒、洗浴兰汤等习俗。这些习俗往往带有帮助人民适应节氣变化的氣化内涵。
以上四句,描述在老子心中,好的国家领导人应该让百姓吃好穿好,安居乐业。
邻国相望:邻国之间能互相看到。
鸡犬之声相闻:鸡犬声音能互相听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百姓到了老了死了,也不互相来往。
以上3句形容国家很小,跟本文的首句“小国寡民”首尾呼应。
“小国寡民”中的小、寡是动词,意思是把国土面积减少,人口减少。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这样可以降低国家的管理成本,人民也就回到纯樸简单的生活之中,无须大型的运输工具,不需要消耗各种动力能源,相应对自然的破坏也降低到最小。这是老子的心中的理想社会。
【旁通】
《左传》: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礼记•曲礼》: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