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九讲——天下篇
第07章——[天长地久]
【题记】
本章老子从天长地久的现象出发,指出:天地是为了维护万物而自然长久存在。因此,圣人从中领悟到了长生久视的根本,就是大道的精神:无私。道者同于道,所以,无私就是得道、得一的最关键。
【正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①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②
外其身而身存③
非以其无私④邪?
故能成其私
【注释】
①生:生存。
②先:领先。
③存:保存。
④私:只为自己。
【直译】
天地长久以来就存在了
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的原因
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
所以才能做到长久存在
所以圣人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反而领先
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反而保存
不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吗?
所以反而能成就他的私
【绎读】
天长地久:天地长久以来就存在了。
从科学看,天地存在了多久远?现代科学认为,地球自形成以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太古代在距今24亿年,而人类出现在距今约有240万年的时候。地球经过几十亿年的长期演化,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可谓天长地久。
如果从老子的角度看,天地存在多久了?这显然是个有趣的问题,应该能在古籍之中找到答案。在老子那个时候,应该能明确知道夏商,知道黄帝,知道伏羲。黄帝大约是距离我们4500年,伏羲有大约7、8000年。所以,至少老子知道,天地存在几千年了不成问题,而当时人类寿命大约在100岁不到,孔子才活了70多岁。相对而言,天地也比人类寿命长多了。
可是,为什么人类不能如天地一样长久呢?于是,老子就有以下的哲思。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的原因。
以其不自生: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
不自生,指的是不仅仅关注自己的身体、生命,不是为了自己的身体或者生命而活着。自生,类似益生、生生;不自生,类似摄生,有所节制、收敛。
故能长生:所以才能做到长久存在。
老子思索并认知到:为啥人类活不到天地的寿命?不能长久?这是因为天地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为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而活着,所以万物寿命可以很短,此伏彼起,但是天地必须长久存在:生之、蓄之、长之、育之、养之、覆之、亭之、毒之。
老子从天地长久存在的自然现象中,领悟出人类长生的道理: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圣人知行合一,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就会按照这个道理去做。
后其身而身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反而领先。
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大家反而爱戴他,拥护他,让他带领百姓,走在百姓的前面。
外其身而身存: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反而保存。
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并不去考虑自己的私利,百姓自然心悦诚服,最终反而成就了自己的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
非以其无私邪:不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吗?
私,最早是厶,后来加了一个禾,可能那个年代,稻谷最关键。甲骨文,厶,是一个圆环。《韩非子·五蠹》云: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者谓之公。意思是只为了自己去钻营,这就是厶,形成一个闭环,没有打开。
公与私对。厶,上面加个八,为公。八的最初始含义就是平分,一分为二。分,就是八加把刀,意思是用刀均匀分成两部分,所以,公是平均分配、没有私利的意思。《道德经》曰:公乃王;或公乃全。全与王意思接近,可见,侯王要公平、全面才合格。
故能成其私:所以反而能成就他的私。
与首句呼应,圣人的私,就是长生久视,与天长地久类似。当然,老子讲的长生久视,是“死而不亡者寿”;不是肉体长存,而是精神长存、复归于樸。这是《道德经》的最终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呢?就要效仿天地的精神: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所以,就有后面的结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自然就做到了。
《道德经》这章的奥义是:无私合于大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弗居是谓玄德”,这就是大道的无私、玄德。只不过,大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而天地还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本章先描述现象,然后抽象,读者熟读之后,会不知不觉地从中领悟出得道、得一的关键。这,始终是老子写作《道德经》的文法。
既然无私合于大道,那我们在生活之中怎样才算得上无私呢?是不是什么都没有才算得上无私呢?
老子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财货有余,非道也哉。可以从这些金句中理解出来无私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