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周易》经友会凤凰岭游学纪实
2017年06月24日9:30-12:00
缘起:2017年6月22-23日,李守力老师应重庆西南大学和英国舒马赫学院邀请来京讲学,又恰逢文化传统平台组织的《周易》线上学习完成上经30卦,故定于6月24日,举办一次内部游学和雅聚活动,邀请《周易》经友会群、北京易友群及各易经学习群成员共20人参加,共同游学悟道于凤凰岭,雅聚论易于明德茶苑,感谢大家在近些年学术共建和推动易学发展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
以下为易友们随同李老师沿着凤凰岭中线徒步游学的实况图文记录,时止则止共交流,时行则行同感悟,良师引导,师法自然。
(行迹:6月23日上午9:30,文化传统《周易》经友会的易友们在北京龙泉寺古银杏树下集合,在文传君组织下,大家做了简要的自我介绍,了解登山注意事项后,集体出发)
场景教学1:西方三圣的男女像问题
即将登山之前,众人看到有三尊佛的画像,易友向李老师提问道:这三尊佛什么时候出现女像的?
李老师讲解道:这个像是宋朝以后才有的。以前的像不是这样的,以前的像都是男的。敦煌壁画里的西方三圣就不是这样的,那是有胡须的。传说晋代的道安法师打坐入定,入定之后现了一个女像,道安法师问女像是谁?女像说我是观音,法师问观音怎么是女的呢?观音说现在众生刚强难调,没有母性的慈悲与柔弱,化不了刚强了,所以以后要现女像,从那以后再看到观音的像就都是女像了。他有阴阳道理,实际上是用《易经》的阴阳道理去化像。
(行迹:接下来文传君介绍两条登山路线,众人都同意走这条风光好道路略陡的路线。李老师也说,我们走慢一点,一边走一边交流。)
场景教学2:念佛管用么?
这时候易友看到有人在三尊佛像面前礼拜,然后向李老师提问道:这管用吗?
李老师讲解道:管用,这个西方三圣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自佛教以来,佛教有八个宗,念佛法门成就的最早。还有为什么佛教一见面都念阿弥陀佛?就是这个法门,念佛成佛。我们讲信念,你有信你就有念,你有念这个念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最后被他同化了。阿弥陀佛是一个传统的经典,他有他的内涵,他是纯善的纯美的,是超越时空的,无量的时间无量的空间,无量光,无量寿,无量佛。所有的我们理性上最高贵的最圆满的东西他都占尽了。所以阿弥陀佛是什么?阿弥陀佛就是道。就是宇宙本体。这样你念佛的时候就一直在跟宇宙本体相念,这样心心相念,相念,天人感应,感应,就跟他频道沟通上了,那你就成了。这就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就是大学法门。进入大人境界了。万法无非修定,什么叫佛,佛就是道。阿弥陀佛也是修的阿弥陀佛。这个释,就是释迦牟尼的简称,叫释,都是佛。佛,翻译成汉语就是觉悟真理的人,觉悟真理的人叫佛。他有特殊的仪式,跟我们原来汉族文化仪式有着不同。于是我们这个词就不翻译,直译,直译叫佛。用印度的那个语言,然后不翻译了。用中国的智慧“智”这个词,跟般若相近,还不完全一样。为什么道在西方也是翻译成道?因为没有一个西方名词跟他完全吻合。
(行迹:现在经过爱情同心林,文传君向大家介绍这片林子的来由。然后又向大家介绍了在山下看到出泉的那个地方。)
场景教学3:夏至前后京津冀大雨的卦象解读
后来说到这场雨,李老师也对这场雨做了讲解。这场雨连续下了三天,雨量很大,而且这个雨是夏至感应出来的,消息卦是一年十二个卦,夏至是天风姤卦。天风姤,在彖传里孔子说天风姤就是“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天地相遇是什么呢?天地相遇它就表现出下雨,天地合则雨(《元命包》“阴阳和为雨。”《大戴礼》“天地之气和则雨。”《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品物咸章就是万事万物得到它的滋养就彰显出来他的光彩。这说明他的能量大,合于道。不合于道,只是阴天,一阵就过去了。甚至如果反道的话就是大旱,说明人没有福报,如果人这个时候跟天地合,这个卦像这个能量完全交感起来,交感起来就会有雨水,雨水有多有少,龙泉寺下面有一条河,从去年秋冬已经断流了,这一次河流又有水了。而且正好有河又有流水,就是山水蒙卦,山下出泉,蒙卦。所以呢昨天就给英国舒马赫学院的师生讲了一天课。
场景教学4:凤凰公社讲学活动的卦象解读
这时文传君说道,讲了一天课(6月23日,李守力老师在凤凰岭脚下的凤凰公社给英国舒马赫学院学生讲解《《易经》与生态文明》)最后结束的时候,有一位大胡子老外,意大利的Matawan,下午去睡觉了,之后大家在一起分享,这位老者回来,自己画了一个卦画,它自己本身不懂卦,但是他却画出来了一个山水蒙卦,就是下面这个图。
▲Matawan在作画,▼画的是下图
左边是一个地球在扩张的状态(9,阳,往外扩张),右边是一个四象、九宫图下的地球,这个最后的解读就是,拯救生态危机,需要《易经》的文化启蒙。画这个画的人是在完全不懂《易经》的情况下画出来的,但却正好就应了当天活动的一个像,特别有意思。
接着李老师又说道:他当时是回房间睡觉去了(旁人问他去干吗,他说去感应)。然后出来就画出来这个东西了,因为昨天讲课内容跟今天有些是重叠的,都有讲到感通这方面。真是“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场景教学5:感应道交的奥妙
这时有易友问道:老师说的感通,是不是要像您这样真正修心的人才能感通,普通人是不是不能感通?
李老师回答道:他就是什么也不懂的人,所以呢,最好以前没学过周易,最好没有太多文化,叫你感通你就感通,就感通到了。如果脑子里有很多知识智慧,就不好感通。这个前提就是无思,不要想什么东西,无为,寂然不动,就是脑子里不要有什么想法,也不要有什么行为,这个时候有一个最后的果,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前面是因后边是果。这个话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老子说的,跟《道德经》一样。因为这个话,是孔子70岁写的,《论语》上有句话,“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就是无为,不逾矩就是合于道。在《庄子·天下篇》里有记载:孔子在这一年去见老子,孔子对老子说,我拜见了72个国君,但没有一个国君肯用我,是大道要荒废了吗?老子说太好了,你离得道不远了,回去100天然后再来找我汇报,过了三个月孔子又来了,讲了一通,老子点头说你悟道了,然后孔子回去以后整理《易传》,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所以呢只有《易传》是孔子得道以后写的。但是还没完全写完,73岁就去世了,所以《系辞下传》大家感觉到不如上传那样逻辑缜密,那个逻辑结构有点散乱。这个过程历史上没有记载,是我还原的,他乱而不乱,语言散了神没散,结构有点乱但是没有少东西。最早欧阳修就读出来了,欧阳修那个时候就开始怀疑,他能读出来下传比上传要散乱好多,他按逻辑推理,他说《系辞传》不是孔子写的,他说孔子是圣人,圣人不会写出这么差的文章来,欧阳修他那个时候就开始疑古。
(行迹:道路陡峭,文传君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大家走着走着就到了仙人洞这里了。)
场景教学6:以“象”贯通“道”和“器”
易友问李老师道:洞体周围都支着小树枝和木棍儿,这有什么讲究吗?
李老师讲解道:古代是生火用的,这种支撑还有好处,它可以阻挡一些虫子过来。有着宗教意义,象征着可以治病,拿一个树枝支在这里也是一种仪式,一种能量沟通。这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个道体问题,道永远是道,道离不开人,只是人离开道了。实际上人本来就在道中,但是我们是个器,我们是个物质结构,物质结构和道如何贯通起来?就是道器之间到底如何贯通?“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他是通过《易经》的象来贯通。《易经》他实际上不是道也不是器,它贯通道器之间。象是什么?象就是一个形象,你摆一个样子,叫礼仪,礼仪这个象,我们练功做动作都是这个象,这个象代表一种沟通。我们人与人之间相互送个小礼品,说明心心相印是一种沟通,但那个小礼品是一个载体,那个载体就是一个象。《易经》的象就在这里,为什么我们通过观现在的象是山水蒙?山下出水是蒙,通过这个蒙一下子进入道体了,明明是个器,山下出泉,他是一个现象,现象是一个器,但是把他说成象,就是蒙卦之象,蒙卦之象,一下子就进入启蒙了,启蒙养正,开发人的真理之道,人跟道之间的沟通就是智慧,这就是道器之间,在万物之中,只有人是最完美的,跟道器之间完全贯通起来就是圣人。动物也会观象,但他是为了生存。但是人除了生存之外还有提升,提升自己的各种智慧,不光能自己生存,还能让整个万物生存。
(行迹:听完老师精彩的讲解,大家再次前行,恰巧经过一处水帘洞,文传君再次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小心经过。大家欢声笑语,穿过水帘洞,一边走一边聊,易友和李老师聊到古代历史,原来田和陈在古代齐国那个时代是一个发音,一个姓,一个意思。大家同李老师一起前行,无时无刻都能学到新的知识,真是荣幸!前面又到了一处平台,文传君提醒大家走到这里停下来缓一缓,也算是休息一下。)
场景教学7:北京的风水格局
易友对李老师说:北京这个地形它的一圈儿都是山,有什么讲究么?
李老师说:对,这是帝王之都标准的格局。这里是从朱熹那个时候开始建立的,朱熹那个时候,这里是燕国,那个时候这里还只是一个一般的城市。政治中心是从元朝开始,元大都在北京北边的学院路这一带,现在那个墙还有。元朝首都的那个格局,在元朝160年之前朱熹就鉴定出来了,朱熹说:“冀都是天地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前面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过于冀都。”这时易友说道:如果从燕京开始说,这里有一千年的大运,现在算下来应该就剩几十年了。李老师接着说道:这个衰,就像西安一样,多少年了现在西安依然是大城市,老百姓的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像英国一样,衰了一百年了他还是强国,他不会一下子衰落到谷底。
(行迹:老师讲解完之后文传君向大家介绍了一下下午活动的地方,明德茶苑。然后大家有继续前行。)
场景教学8:直观天地万物之象而得真知。
途中遇到有崖壁的地方,下面是空的,也摆着一些树枝。李老师解释说:这是厂,工厂的厂,《说文》:“厂:山石之厓岩,人可居。象形。”因为最早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下面住。有断崖有山洞,山洞住满了,就住这个地方,所以带“厂”的字都与现代的房子有关系。很多字带厂的,原来指的就是这样的地方。
有易友问道:原来的“原”字后来加了三点水,是不是因为在崖壁下面发现了水?
李老师讲解道:不,你看出泉的泉,是不是都在崖的下面?山上的泉字是不是都从这出来?所以说不用想,直接观就行,这一定是现实中的,古人是不思考那么多的,直接看,然后画下来。
接着易友又说道:三点水那个源肯定是后来才有的。
李老师回答说:你说对了,因为那个泉本身就是水,再加三点水是多此一举,那是汉代以后搞的,就是变成隶书以后人们改的,以前不是这样的。小篆的时候一定不这样,小篆的时候还象形,到隶书不象形了糊涂了就加三点水。从小篆到隶书是文化的一个衰退,也叫隶变,从繁体字到简化字又是一个文化的衰退,这是历史上的两次衰落。另一位易友问道:西方的拉丁文就没有象形了吧?李老师讲解说,拉丁字母本身是象形文字,后来大家不用那个象形了。你看那个A实际上是个牛头,他那些字母是象形文字,后来已经不用了就变成拼音的符号了。(约在3000年前,在腓尼基字母表中字母A读如aleph,写起来形似字母V,中间再加一横,代表牛头或牛角。以后希腊人将它倒过来写。)
(行迹:这一路一直往上,有的路段还很陡峭。可以听到大家喘息的声音,易友们一边走一边向李老师提一些问题,李老师都一一作答,脚步也没停下。)
场景教学9:好风景和好风水
走到一处两边都有高高耸立的悬崖的地方,文传君向李老师提问道:这两座山峰的中间,从风水上来讲有什么讲究吗?
李老师讲解道:这是悬壁,悬壁一般容易裂缝、坍塌,下面也是坍塌严重被雨水侵蚀形成水槽了。像这种地方都是风水的绝地,没有风水,只有风景,风景跟风水往往是相反的。所以这种地方历史上没有人敢住的,可以探险但不能住,因为住这种地方如果有地震的话就完了。像这种峭壁只要有地震就容易坍塌变形,我们居住,在古代,是子孙不离,你至少要保证150年没有六级地震,这个谁能保证?所以风水是考虑长久居住的,要安全,下边太矮了容易被洪水侵蚀,上边有地震了也不能坍塌下来。所以以前有些那么好的地方,为什么没有城市没有人住?因为他是好风景,不是好风水。现代人看着风景好就说风水好是错误的。
有易友总结说:“风水宜居,风景宜看”。迎来一阵欢声笑语!李老师接着说道,现在研究风水的,认为好风景就是好风水,这是一个误区。出大人物的地方你看那里好不好?好是后来栽树修的。朱元璋他当时那个风水就不好,他父亲那一辈那个风水什么都没有,没有钱,地也很荒,也不长庄稼。朱元璋葬他父亲的时候刚把他父亲放下,还没等埋呢就来了场洪水,然后他父亲就被泥石流盖起来了,盖起来以后那个地方的结构就变成了一个龙穴。后来别人一看,这个地方刚刚变成了一个龙穴,如果谁把他的祖宗埋到这个地方的话会出帝王将相,朱元璋说我父母刚埋到这里。(徐桢卿《翦胜野闻》载:“帝(朱元璋)父母兄弟相继死,贫不能具棺,与仲兄谋草葬山中,途次便断,仲返计,留帝视尸。忽风雨,天大晦,比明视之,则土裂尸陷,已成坟。”)
场景教学10:爬山之道——艮卦与修炼
李老师讲完关于风水的问题之后,大家继续前行。李老师一边走一边说:真正爬山要拿出功夫来,不要急,一天什么也不要干。现代人爬山讲速度,古人爬山不这样,古人爬一座山,十首诗就出来了。写诗也是靠感觉,通过写诗的这个过程,爬山的那种疲劳就都没有了。爬山的当天不要留下疲劳,这样山上的能量才能进来。爬山实际上是吸收山的灵气,怎么吸收呢,就是要缓下来慢慢品味。爬的时候是往外排,静下来的时候就开始吸收。
爬山不是学佛,爬山本来是修道。因为人傍山是仙,人傍山这个字就叫仙。仙道是从艮卦里来的,艮为山。这是艮卦里边的那个修炼系统。天天爬山,天天品味山就成仙了。你要一直爬也行,那就变成运动员了[呵呵,众人乐]。运动员和仙是一样的动作一样的象,但是呢心象不一样。诗仙李白,他爬山的时候诗就来了。唐朝人他们都是品味这个山。还有就是品山的时候一定要观天,抬头看一看天空,如果有一线天,一定也要看一看。
艮卦上面那个阳爻是乾卦的下边那个阳爻,艮卦下面那两个阴爻是坤卦上面那两个阴爻。就是上面一个乾卦,下面一个坤卦,然后取乾卦最下面那个阳爻和坤卦最上面那两个阴爻,这就是艮卦,所以古代的天子跟上帝讲话的时候在山顶上讲,这叫封禅,为什么封禅在泰山顶上?因为艮为山,山顶上那个阳是指的天,六五爻是君主,君主是天子,君主跟天父在对话。你看唐玄宗封禅,唐玄宗平时都称朕,别人叫他皇上,但是他那个封禅词是唐玄宗称臣,封禅大典都是皇上自己写的,写这个臣字的时候,是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称臣也表示很渺小。皇帝到山顶上称臣,因为他已经站到乾卦那个位置上了,乾是天,他是天子。所以我们爬山跟天有关系,同时艮也是根,艮卦为什么是树根呢?是因为接天的时候还没离开地,根还在地上,但是头已经跟上天沟通了,所以艮卦是修炼卦。说汉字的来源,艮卦为什么是修道的?原因就在这里。
(李老师讲到这里,易友说不来就亏大了,易友们都笑了!)
李老师继续讲道:为什么高人出仕、入世叫出山,不叫出林出水什么的?因为在山里沟通天。沟通天的时候智慧会增加,沟通地的时候生命力会增加,这叫有根器。艮就代表人的生命力,还有树根扎得越深越有生命力。但是艮为什么还有智慧呢?因为艮上面那个阳爻能通天,他是通天通地的人。这就是高人,高人到了社会上就叫出山。像毛主席刘少奇很多帝王将相都是山沟里出来的,出山这个词就证明艮卦的能量来源。高人都在山里修炼,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包括耶稣也是,耶稣在山洞里40天不吃不喝不睡,还有默罕默德也是在山洞里40天不吃不喝也不睡,然后就通经典了,宗教的创始人都是这样来的。无论哪个国家,无论东方或西方,他那个修炼模式是一样的。中国汉字里很多跟“艮”有关的字都跟艮卦有关系,汉朝马王堆帛书易他那个艮不是这样写的,那是树根的根,树根的根也可以代表别的根。在夏朝的时候不叫艮,叫山卦,所以叫《连山易》。
场景教学11:游学的凤凰岭和正在学习的离卦
大家又上到一处平台,易友谈论起凤凰与离卦,李老师接着讲道:为什么离为凤凰呢?这是来源于四象,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震卦是龙,兑卦是白虎,离卦是朱雀,坎卦是玄武。玄武是什么呢?玄武就是水族,比如水里的乌龟等等。朱雀是什么呢?朱雀就是红鸟儿,红鸟就是凤凰。但凤凰不是野鸡,野鸡是雉。为什么离为雉呢?因为雉也是凤凰家族。写《说卦传》的那个时候,凤凰已经没有了,所以祭祀用的野鸡。
电影《孔子》上有一个镜头,祭祀的时候那个野鸡把自己的鸡毛都啄掉了,鲁国公和士大夫还有贵族们都感到害怕,然后召开会议,士大夫和贵族就一起讨论,孔子作为一个文人也可以参加会议。然后讨论说,我们搞祭祀抓到的这个野鸡把自己的鸡毛啄掉了,我们杀还是不杀?因为这算是异常,出来卦象了,所以大家要讨论。最后的结果是,野鸡把自己的鸡毛啄掉了,这么奇怪的现象,说明他不想死,所以不能杀,还是把它放了吧。这本来是个小事情,但孔子借题发挥救了季桓子的奴隶一命,因为当时季桓子他父亲死了,当时鲁国公是控制不了朝廷的,他下面有三桓在控制。三桓那个时候欲望很大,想恢复商朝的殉人制,就是我死了我得把家仆杀掉陪葬。当时季桓子要杀奴隶,这个奴隶跑到孔子那里孔子就把他藏起来了。孔子对季桓子说,季桓子你真伟大,这么一只野鸡,你都这么护生都舍不得杀,人比野鸡要高贵,所以你对动物都这么爱的话,对人就更爱了,你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好的人了,百姓都很高兴。所以呢有个奴隶你要杀掉,我为了维护你的利益,就把他保护起来了。季桓子很生气,但生气也得说话,最后说把他放了吧。孔子用这个方法救了这个奴隶一条命,最后他也成为孔子的弟子了。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离卦(6月19-25日,文化传统平台组织学习离卦),为什么离为凤凰,这个淮南子上有个说法,龙生凤,凤生鸾,鸾生庶鸟,凡羽者又生于庶鸟,这样一个流程。我们现在看那个始祖鸟,应该叫鸾。因为她又像恐龙,又像孔雀,孔雀跟凤凰又很像,所以那个始祖鸟应该就是鸾。鸟也确实是恐龙的后代,因为淮南子上就有,淮南子是上古道家的遗存。周总理的乳名叫大鸾,就是小时候别人说这个孩子将来当不了帝王也比宰相要高,在龙凤之间吧,他起这样一个名字,应该也是有人算过的,不然不会取这么大一个名字。
(行迹:李老师讲完这一段,大家继续攀爬阶梯往山上走。大家都走在阶梯上的时候,文传君组织大家靠阶梯左边张开双臂口喊艮为山合影留念。)
场景教学12:小议六九之数
之后李老师一边走一边跟易友交流,说:昨天给舒马赫学院的师生讲课,非常成功,下午达到高峰,把五行的逻辑结构讲出来了。还有讲感应,讲感应他们就感应到了,从来没学过周易的人,他把这个山水蒙卦画出来了。所以信息不需要翻译就能传递过去,语言只是个载体。当时他把这个卦画出来,他也不知道是什么?
易友问他画的那个中间是什么意思,是一个涡旋吗?李老师说,不是涡旋,是九,这个九一直写下去就是这样,所以九为什么是乾卦,六为什么是坤卦?因为男人要扩张统治往外放,女人要往内收,所以九六加起来就是洛书十五。还有阳九阴六,阳七阴八,七八和九六不是一个时代,九六是《周易》时代,七八是夏朝。《周易》是永恒的,因为《周易》已经把《连山》《归藏》也融入进去了,他是三易合一的。《周易》的上经坤卦出现的多,下经的乾卦出现的多,这个用数理统计能统计出来。上经的坤卦比下经多了三分之一,整体就是坤卦在前面多,乾卦在后面多。还有艮卦主要在上经,所以《周易》里面有《归藏》也有《连山》。
途中看到一个风化了一部分的大石块,李老师说道:这些石头,风化了以后树根才能扎下去,水才能浸下去,所以它能长植物。花岗岩山就容易长植物,石英岩就很难长植物了。一般这种花岗岩就是建筑材料沙子的来源,风化了以后被水冲下去流到河里形成河沙。沙粒含有坚硬的二氧化硅,但是再硬它风化以后也就碎为微尘了。易友问到:泰山也是花岗岩山吗?李老师讲解道:对,泰山也是花岗岩山,它那个颜色发青一点。泰山石敢当是一种文化,石敢当是个人,专门抵制邪恶的一个人,什么邪恶他也不怕,所以很多人家门口都有泰山石敢当。
场景教学13:吟诵于山间
再一次上到一个平台,大家在这里休息,几位易友介绍了爬山呼吸的方法与安全常识,如爬行过程少说话而是在休息时候交流等。易友张小军用吟诵配合手势呈现了八经卦(见下视频),易友朱立新用吟诵调呈现了一段《系辞传》。李老师说,过去经都是唱,古代唱经现在就佛教还保留着。佛教保留中国文化很多,佛教那种唱就是中国式的唱,不是印度传过来的。我们当代人受五四影响,以为古代的士大夫很保守,其实那时候中国不保守。听着李老师的讲解,大家都很喜欢很开心,易友们互助友爱有说有笑继续前行。
此时此刻已经快到这次爬山的终点了。在这段路程当中,李老师也同样是和易友们边走边聊。李老师说:学《易经》要把卦象记住,《说卦传》和经文都要背诵,这样基本功就有了。《易传》也要背,它也是经。经过考证我发现《易传》非孔子作,应该是周公作孔子传。《易传》就是传(chuán)易的参考书。现在读音一般就读现在的音,因为读古音基本上就听不懂了,所以要与时偕行。
场景教学14:“谷”“脉”与风水
经过一处两边是山谷的地方,李老师简单给易友们讲解了龙穴龙脉的阴阳道理,脉的标准看两边是山谷,站在最高点,两边都比你矮,这就叫脉,来龙去脉。
经过一处峡谷,易友问到:这有一道沟往下走,这叫什么?李老师讲解说,这是谷。谷是属于女性的,脉是属于男性的。《道德经》里说的谷神就是这种大山谷,她能容纳,所以树木很多,容这个字下面就是一个谷,谷的功能就是容。脉就不容,脉不容它能量大就往外走,这就是一阴一阳。为什么青龙白虎这个龙出去到下边他就出现龙穴了?他一落在那个土地上的时候,有个地方再一凸起就落下去,这叫平地一凸,那个地方就有个龙穴。龙穴两边是两个山谷,两个山谷的水环抱过去,所以我们练功为什么双臂要抱呢?这个抱是左青龙右白虎,抱起来要交汇,交汇的时候两股水就变成一股水了,所以你看古代寺庙前面一般都有个大池塘,那个池塘一般都是自然形成的,这叫朱雀发源,佛教也叫放生池。顺着看这两个山谷,他为什么是两个山谷?因为阳爻是一,阴爻是两个,阳爻断开就是阴爻。本身是一体的,所以到前边又交汇在一起。到什么时候看卦象也是一样的,不光山谷看任何事物都是这样。我们中国人行礼也是双手一抱,这表示跟你合道,阴阳贯通,合于礼节,中国人跟西方的人不一样,中国人是三才之人,天地人三才永远不离,因为经卦是三个爻,天爻人爻地爻,中国人不信上帝但实际上也是信上帝的,因为天地人三才跟上帝已经是贯通一体了。
场景教学15:古人“十年寻龙,三年点穴”,如今科技助力
经过了100分钟的攀爬,终于到达山顶了。大家在喘息之间,李老师又对大家讲解了一些风水常识。李老师说:登山一般看不到风水,除非在飞机上才能看到风水。过去登山是十年寻龙,三年点穴,要找到龙脉需要十三年时间。现在如果用小直升机,可能一个星期就计算出来了。前两个月,弘一大师教育研究院要复建,但是建筑没法设计,因为上面有山体滑坡。顶上是一个闭关岭,就是弘一大师闭关540天的地方,下面是一个祭祀的殿,北京的一个设计单位给他们做的设计,这个单位的院长也到青州了,他拍了一个星期的资料给我看,我反复的看,找那个脉,找周围好多风水问题,看怎么解决?最后就找到问题所在了。如果没有现在的科学技术的话,可能至少要一个月,带着干粮天天爬山,才能看到它的风水。但是现在有这些高科技的手段就很容易了,小飞机直接到现场去拍,哪个地方不明白,把镜头转过来再去看一看就明白了。过去寻龙穴爬山要爬十年,为什么要十年?因为一般是周围一百公里都要看完,因为有的来龙出去一百公里,所以要顺着龙一直走一直看。点穴一般就是方圆十里路,点穴为什么是三年呢?因为每一年都要根据二十四节气去测,要测三次,所以就是三年。事不过三,三次就定下来了。然后点上一个点叫金井,然后画一个框,周围挖开中间就是一个土柱,这个土柱叫金井,这就是一个坐标原点。然后在围扩建地宫,地宫都扩建好了以后,就比方说十三陵,把这个土柱上面铲掉,下面留一点,然后把皇帝那个棺材的圆心落在这个土柱上,所以皇帝那个棺材下面都是土,没有用砖的。这叫金井穴,跟来龙是贯通的,整个几百公里那么多的能量全都灌过来,就像整个燕山山脉的能量都灌到十三陵一样。有这么大的能量,所以他能统治天下。
这个学说在《道德经》里就是三个字,人法地。这三个字展开学问就大了,人是如何法地的?那个法地的数理参量,能量来源,具体操作,这些如果展开的话整个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就都出来了。还有就是来龙的时候,如果经过海峡,可能突然断了。比方说台湾,台湾的台北是个龙穴,但是它的来龙在哪儿?它的来龙在喜马拉雅山。台湾这个来龙过来的时候就要经过海峡,这个龙钻到海底下然后再上来,这叫过峡。风水过海过峡是最难的,因为有时候它一拐弯就不知道跑哪儿去了。还有在平地上过河,那个龙从河底下横着经过河流钻到对面,这都是风水上的大学问。一般怎么看呢?有些地方也简单,比方说看岩石,看土质,看岩石的纹理结构,看土的颜色,都是不是同质等等,如果都同质,说明底下是连着的。如果是这边花岗岩那边石灰岩,那下边肯定就不一样。所以风水就是地质学天文学水文学等综合科学,这些科学中国古人早就懂了。
场景教学16:登顶体验,趣识三伏
李老师讲完,文传君组织大家坐下来休息,感受和品味山的气息,平台上的岩石被雨水冲刷的很干净,坐下来很舒服,静下心来,能听到十余种不同的声音,包括各种鸟虫水风飞机等等,当时没有太阳,十分的清爽。那种与山的气息交融的感觉,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十几分钟过后,大家缓缓的活动身体,感觉特别的舒畅。此时已是临近中午12点。李老师对大家说道:夏至的时候太阳离我们最近,午时的能量已经到上限了,如果我们在南方的话,现在太阳是在正头顶上(直射北回归线),形成直射,就看不到自己的影子了。夏至太阳离我们最近,而太阳是离卦,离为日,这正好跟我们现在学习的离卦相应。夏至一阴生,今天太阳开始往南走,夏至是按十天走,十是双数,为阴,夏至开始数庚,一庚二庚三庚,阳气开始往下降,阴气开始往上升。一庚是初伏,二庚三庚定那个中伏,有时候是十天,有时候会变成二十天,他是根据立秋,立秋初更为末伏,今年中伏二十天,三伏就总共变成四十天了。看夏至、立秋和庚日的关系。为什么有的时候三伏天四十天,有的时候三十天?这都是根据天干地支和节气的相互关系和距离,就决定了今年热或不热。而我们都知道,用这个体系过一万年也能算出来那一年夏至跟干支的关系,所以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能把气候提前预测出来。也就是说原来我们好多气候规律早就根据天干地支的这个数理规律规定好了,这就是天数地数,他不是偶然的,这些规律都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个规律。现在我们这个高科技的天气预报系统就没发现这个规律,因为他是随时取样,然后再预测第二天的天气状况,他就是看现状看云的规律然后进行计算和数据分析,所以预测台风的时候30%出错,因为有时候台风的速度突变,然后就找不到这个突变的数学参量。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直接准确预算。
(行迹:李老师讲完之后文传君组织大家聚到山顶大石合影,然后准备下山。徒步1小时,下山来到明德茶苑开始下午的雅聚活动。李老师的讲解平实真切,观天法地,以自然为教具,将深刻的道理表达的如此通俗易懂,非常的振奋人心!如易友所说,若不来就亏大了!)
致谢:文化传统平台共建共享,除了学习学术的互学互鉴外,还倡导学友间友爱互助,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各人所长,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事务。本次活动,得到了所有参与者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驾车的易友们分线路接送参加活动的易友,保障了每一位成员进山回城都有车坐,所有易友在游学途中礼让互助,保障了整个行程的安全。易友倪志宏、崔珊珊、肖华、张海珠等参与领队、录音、文字整理、摄影等事务,在此一并致谢。
文化传统平台
2017年7月4日

下半场雅聚论易活动纪实将于近期发布,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