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向孔子问道》2、生活中的修养(傅佩荣)

…分享美好…

向孔子问道》2、生活中的修养(傅佩荣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孔子的思想,有关他在考验中成长,我们这一节要谈的是他生活上的修养。我们谈到人的生命的时候呢?常常会想,人为什么要行善避恶呢?有些人把这个问题很简单地就归纳成为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三字经》开头的两句话。但是我们也知道,讲人性本善的话,对于现实的人类生活经验来说,是很难讲得通的。并且对于你为什么要修养,也说不出道理来,因为你本善的,你修养什么呢?所以今天我们要回到孔子的思想里面,把这个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厘清。在论语》里面孔子说过一句话,非常严肃的,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所以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中年的时候,老年的时候,因为你有身体,血气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带来的本能,冲动,欲望,称作血气,你有身体,你就有这些问题。那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就要小心不同方面的问题。孔子这个话其实是非常写实的,就是很实在,观察人的经验,确实是这样子。所以孔子作为哲学家,他是很标准的从经验出发。哲学家说的理论,听起来好象是很遥远,很抽象,但是他的基础在于经验。你如果不能够了解经验,那你提出理论来,别人为什么要接受呢?它脱节了嘛。所以孔子这段话,提醒我们人生要多小心谨慎。这个所谓的戒,就是一种戒律,让你设法加以克制,加以修炼。孔子他对人的了解,其实说他是很实在之外,也觉得他蛮乐观的。为什么乐观呢?他不知道一个人在生命的三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里面,都可能同时有三个毛病。你说,人到中年就不再好色吗?好得吗?老年的时候就没有好色,好斗吗?可能都还有的。我就举一个例子吧,在《孟子》里面,有一位国君叫齐宣王,齐宣王势力可大了,那时候战国时代,齐国是强国之一。齐宣王跟孟子谈话,谈了之后,就觉得自己要谈一点比较深刻的问题了。因为别人都奉承你,你当君王,谁不奉承你呢?但是孟子这个哲学家讲话很直爽,说久了之后,齐宣王就认为,说不定孟子可能给他一些人生的指导,就很坦白地说,寡人有疾,寡人有疾就是寡人有病。寡人是古代的帝王,他们称自己是称孤道寡,寡人有病。孟子问,什么病啊?三种病。第一个好色;第二个好勇,好勇斗狠,就是好斗;第三个好货,货就是财货,就是贪得无厌。所以齐宣王是我所尊敬的古代帝王,历代以来的帝王,愿意承认自己有过失的很少,齐宣王公开说我有毛病,我想他大概也念过《论语》,知道孔子说三个毛病,他一个人都有,同时都有,这实在是很严重。孟子的回答非常精彩,人家国君跟你说他有病了,你不能够骂他,你骂他他下次不讲了。对不对?你要循循善诱。他说,你好色,是吧?让天下人都能够好色吧,各有各的归宿,情感是各有各的追求,最好男有份,女有归,你不要一个人好色,让天下人都可以得到这种基本欲望的满足,多好呢?你好勇,好勇有两种,一种是走在路上,你瞪我一眼,我就打你一拳,这种勇是土流氓一样的,有什么算勇呢?真正的勇,要像谁呢?周文王,周武王,一生气,就安定天下,这是叫做大勇。他说,你当国君的人,要有这种大勇,你不要跟别人斗小脾气。第三个好货,你好货的话呢?最好让天下人都发财吧,你一个人发财,老百姓很穷困,看到到处都在唉声叹气,又有什么意思呢?孟子里面常常描写一段话,看着真生动。他说,你这些国君啊,吃喝玩乐,出去排场很大,老百姓盻盻然。盻盻然三个字什么意思呢?带着愤怒的眼光,就这个意思。老百姓看你们这些大官作威作福,看你们都带着愤怒的眼光,你这个政权也危险了。所以呢?在《孟子》里面的齐宣王,同时都有三个毛病,可以相信,孔子说的话,有他的道理。

   那怎么样修养呢?首先,饮食方面的考虑。我们小时候念到《论语》,常常都会嘲笑孔子,说这个人很难相处,什么割不正不食,肉没有割正他也不吃,好象这个人怎么相处呢?我们有肉吃就不错了。我自己年过五十以后,才能够体谅孔子的想法。为什么?因为牙齿不好了。牙齿不好的话,你肉没割正,都是筋啊,咬不烂,那吃什么呢?但是,千万不要只看这一句,孔子连续讲了几乎十个不食,不食,不食。什么不食呢?譬如说,这个肉已经看起来颜色都变了,当然不吃了。闻起来味道也坏了,当然不吃啊,然后这个菜的季节不对也不吃,经过冷藏这些,他也不吃。你甚至没有适当的配料,他也不吃。像有些人吃日本料理,吃什么沙西米(生鱼片),你要是没有哇沙比(芥末),怎么吃?沙西米,光这样吃,吃不下去的,像这种叫配料。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他会说,这个我不要吃,他是养生的考虑。因为古时候医药不太发达,东西吃下去,叫做病从口入,怎么办呢?所以他第一个就是,在饮食方面,他很有节制。但是,像这种哲学家,都有一个特色,你要请他吃好的,他绝对没有问题,谁不喜欢吃好的食物呢?没有必须暴殄天物。孔子还有个习惯,很有趣。他说,别人请他吃饭,如果是整桌菜很丰盛的话呢?他一定站起来向主人拜谢,可以打牙祭了。那为什么?主人既然这么丰盛,一定有别的考虑,你要先感谢别人,先吃再说吧。像这个是人活在世界上,这不是坏事。但是相对的,他也可以过最穷困的生活。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我吃的粗糙的饭,喝一点白开水,手臂弯起来做枕头,里面就有快乐。我每一次念到这一句话都会想到谁呢?耶酥。耶酥说过一句话,他说,狐狸有它的巢穴,天上的飞鸟有它的巢,鸟巢。但是,人子,就是耶酥自己了,没有放枕头的地方。耶酥也是传教的时候,手拿起来弯起来做枕头。孔子也讲了,孔子比耶酥早了550年左右,所以只可能是耶酥抄孔子的,不会是孔子抄耶酥的。当然这种圣贤的表现有些类似的地方,这可以了解。所以孔子他的生活,可以非常的简单,这跟谁又一样呢?跟苏格拉底又一样了。苏格拉底可以饱餐痛饮,很开心,他也可以整天不吃东西,最粗糙的食物。什么意思呢?这些圣贤,从来不以吃什么为考虑的。人生的目的,吃,只是必要的条件让我活下去,活下去,另外有更高的目的,这才是他们的着眼点。

   我们讲完饮食之后,接着就要注意什么呢?还是注意这张口,言语,言语很容易带来问题。所以孔子他这个习惯,是什么呢?第一个,他很少主动谈到三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三点。孔子很少跟别人谈利益的。譬如,见面就说,你知不知道今天股票哪一只涨了?这个谈了不好,大家心思就浮动,想要买一些好东西来发财了。你谈利益的话呢?有时候很尴尬,你已经赚到了,你跟我讲,什么用呢?你怎么不早跟我讲呢?所以他不谈这个利,因为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一个人要发展大事业,你不要只看小利,所以孔子不谈利。第二个,他不谈命。见面说,我们来算个命,或者说他的命好,他的命不好,这个不能谈,因为命不能改变,你说了之后,只能让很多人抱怨,所以他也不谈命。第三个,他也不谈仁。很多人说,这个应该多谈,仁义的仁嘛。那为什么也很少谈呢?因为仁义的仁呢?牵涉到每一个人特殊的情况。我们学儒家要分辨两个字,这两个字很象。一个叫道,道就是人类的大马路,第一个人,你既然是人,就要走人的正路,这叫做道。第二个是仁。仁是每一个人个人要走的路,叫做仁,所以你要分辨,很简单。道,是人人都要走的正路;仁义的仁,是我个人要走的正路,因此,仁义的仁,牵涉到因材施教。所以孔子教学生经常会说,这个学生,他应该怎么做,那个学生应该怎么做,不一样。因为他牵涉到什么?颜渊问仁,仲弓问仁,司马牛问仁,樊迟问仁,都是问仁,仁代表,你这个人,人生的路该怎么走。但是,你讲道的话,是普遍的,每一个人都有,都是人,都要走一样的道,就是成为君子之道,怎么样成为君子的细节,针对你个别的情况来说,叫做仁,但是最后结果都一样,所以我们讲这两个词要分辨,因为孔子说过一句话,很难理解。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你看,里面把道,把德,把仁都放里面。那个艺是艺术的艺,六艺的艺。所以我们就要了解到,这个道跟仁,道是大路,仁是你个人的要特别走的路,这是我们要了解,道跟仁也是可以通用。譬如说,你杀身成仁,是你个人走这个路牺牲了。那好,你要为道而殉道,殉道是为人类正式的路来牺牲,他是可以相通的。那么所以孔子他提到言语的时候呢?他很少谈到利跟命跟仁,并且他不语。言跟语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言是主动去说,语是跟别人讨论。譬如说,我们常常记得一句话,叫做“寝不言,食不语”这六个字,睡觉时不说话,吃饭时不讨论。譬如我们现在吃饭讨论问题,消化不良。睡觉的时候,为什么睡觉的时候会主动说话呢?我有这种经验。我念中学的时候,一到放暑假,朋友约了去谁家玩,那整夜不睡觉,躺在那边就说话。说到最后呢?是谁在说谁在听也不知道了。然后第二天早上起来,谁最后说话?不知道。你说了什么?也忘记了,这对睡眠不好。所以睡觉时不说话,吃饭时不讨论,这是食不语,寝不言,这是两个词,有它的一定的差别。

   孔子不语什么呢?怪、力、乱、神。他不去跟别人讨论,他不讨论。他不讨论,并不代表没有这种事,自古以来一直就有怪力乱神的事情,今天还是有啊,但孔子不讨论。为什么?第一个,什么叫怪?怪就是反常,反常的事情,不正常。像在春秋时代有一句话,在《左传》里说,六鷁退飞过宋都,六只鸟,退着飞过宋朝的首都。哇!大家都觉得真是奇怪,鸟怎么会退着飞呢?明明是向前飞的,因为风速大于它的飞行速度嘛。所以它拼命地飞,风力量更大,你看起来像退着飞过宋朝首都,所以说宋国要出事了。你说这种事情没什么好说的,风大而已。第二个,力。力代表什么呢?力代表武力。因为孔子不太喜欢谈武力,因为在古代有王霸之分。王,像周文王,周武王,是以德服人,我如果德行好,天下人都听我的话,这是以德服人。但是,到春秋时代剩下五霸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这些人,称为春秋五霸。那五霸的话,是以力服人,就是我武力比你强,你要听话,我就称霸了。孔子不喜欢谈力,喜欢谈德,谈到力的话,就变成法家,就变成其他的兵法家。第三个,孔子不谈乱。古代乱这个字就是造反,社会秩序大乱,有人起来造反,那你谈多的话不太好。但是我们也知道,很多人喜欢听造反的故事,从曹操开始,三国,很多人喜欢听。为什么?很热闹,勾心斗角。所以,孔子比较喜欢正常的,长远的一个安定的社会。最后一个,孔子不谈神。这要特别说明。为什么?因为,很多人说孔子不谈神,不是的。这个神代表灵异事件,孔子不谈灵异事件。譬如我现在表演隔空抓药,孔子不谈,因为灵异的事件根本是很神秘的,有时候你很难解释。这个世界上很多灵异事件,譬如说有人看到神,看到鬼,这都是可能的,因为这个人没有理由去编故事,并且讲得也很生动。像历代以来像这样的小说,譬如说《聊斋》,《聊斋》当然是编出来的,其他还有很多,《搜神记》这些,所以像这种孔子他不愿意多谈。但是,孔子对于鬼神,可是谈了很多次。所以,这个神,是灵异事件,不是一般的鬼神。古人对于鬼神特别崇敬,因为人死为鬼,鬼神就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简单分一下,人死为鬼,所以祖先都是鬼。那神呢?古代的人把那个负责守山,像泰山,守河,像黄河,这些官员做得很好,他们死了之后就封为神了,山神,海神,河神这些。为什么?因为人看到山,看到大的河,看到海,心里面就会生出崇敬的心,知道说自然伟大,你就会取法乎上,让我们人类的生命也显示他的尊严。所以,像这些是神,至于天神这些,更不要说了。所以呢?孔子谈鬼神的地方很多,他说,敬鬼神而远之,这话并没有否认鬼神,要尊敬鬼神,但是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将来会有一次,专门介绍这些相关的部分。所以,像他那个罕言什么,不语什么,更有趣的是“子绝四”,他有四样事情,他从来不做,他设法把他断绝了四种毛病,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第一个,他不随便猜测。譬如我们现在猜测一下,国家未来的发展,世界局势如何,这个很难去猜测。第二个,他不会怎么样呢?坚持己见。我有什么看法我坚持,他不会,他很有弹性。第三个,毋固,固就是说,我的一定对。我们把这四个简单说一下,准确一点。第一个,他不凭空猜测,第二个,他不坚持己见,第三个,他不顽固拘泥,第四个,他不自我膨胀,这些在我的《论语》解读里都有。有时候讲的时候,你要把每个词都讲清楚,还是准确一点,他不会自我膨胀,像这个就是孔子,他把四种毛病统统去掉。把这四个去掉可不容易呀,因为人就是一个自我,跟别人来往的时候,总希望我受到重视,我说的话有份量,我说的算数,总希望说自己各方面都超过别人,这是普遍的一种很本能的一种想法,孔子把它统统停下来,整个革除。所以从前面的孔子罕言,孔子不语,孔子绝四,还有什么呢?还有我讲一句话各位听听看,看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个人说,德行没有修养好,学问没有好好研究,听取该做的事没有去做,有不对的事没有改过,这是我的忧愁啊,这是我的忧虑啊,讲这话的人,就是孔子。孔子整天在想说,哎呀!我德行不够吧?学问不好吧?每天这样想的话就会进步。如果不这样想的话,认为今天是一个好日子,我什么都够了,那就只能原地踏步了,不会进步了。

  孔子让我们佩服,是因为他每天都不一样。你看他讲他自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路上去,每十年就有新的境界。我们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数十年如一日,都差不多,这就浪费了生命嘛。所以孔子这样做,我们就要问了,你这样做,固然是不错,但是,你至少要告诉我,你这样做的效果很好,这当然没有问题了。我们可以找到充分的证明,证明孔子可以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经过长期的修养,结果是很痛苦的,那我们就要问了,你修养了半天最后是痛苦,代表这个修养不必要。因为人活着希望快乐,只不过,某些快乐跟本能有关的有问题。所以前面要讲三戒,你跟本能有关,你会制造困扰,到最后求乐反苦,这是很多人的经验。就是我本来是追求快乐,最后反而变成痛苦了。那如果说,你这个修养本身有快乐吗?我们前面也提过,孔子他生活非常穷困,但是里面就有快乐。那么,孔子有个学生叫颜渊,颜渊就是很特别的学生,孔子公开称赞好几次。有一次讲得最直接,他说,贤哉回也!就是颜渊非常杰出啊。怎么杰出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九个字,就把颜渊的穷困写出来了。每天吃一竹筐饭,喝一点白开水,住在违章建筑里面,太惨了。底下就重要了,十一个字,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受不了这种忧愁,这个别人包括我们在内,是所有的人,就是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忧愁,但是,颜渊没有改变他的快乐。重要就在这里,不改其乐,他跟那个有钱和没钱,完全没有感觉,一样的快乐。譬如说我现在吃过饭了,我会不会因为吃了饭很好?我很快乐?那个快乐吃完饭就结束了嘛,你现在吃饱,我再请你吃,那就很痛苦。所以这个就是人生观,就很清楚,他不以生活的贫困为苦,因为他另外有所乐的地方。将来我们要讲道家的庄子,庄子其实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古代所有的典故,所有的知识,他大概都知道。所以他很喜欢写寓言,寓言故事里面有真有假,混在一起,但是很有含义呀。譬如里面提到一段,孔子劝颜渊说,你书念这么好,德行也不错,为什么不做官呢?因为做官是要造福百姓啊。我们常常想,现在讲做官,到底在想什么,我们不知道了,也不予置评,但是古时候确实是希望造福百姓,所以孔子希望颜渊去造福百姓。颜渊说什么?他说,我不要。他说,我家里分一点田,可以有点稀饭可以喝;有一些地,种种桑树,养养蚕,有一些布,可以做衣服,就可以了。然后呢?我就以老师的道为乐,就够了。那我们就要问了,孔子的道可以让颜渊快乐,到底是什么样的道呢?就是人生的正道。人生的正道是很抽象的东西,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我这边也是正道。你看,这世上多少宗教?哪一个宗教不认为自己是正道?都认为别人是邪说。那孔子这边的道有什么特别呢?他的道,是一种人生哲学,在人的生死之间,从人的经验出发,找到人生的意义,这一点很特别。

  我举个例子,我现在很真诚,就发现有一种力量由内而发,使我对别人的态度,要采取一种适当的方式来实现,真不真诚就是关键了,所以儒家的思想关键在于真诚这两个字。因为人是所有动物里面,唯一可能不真诚的,人的真诚是其他动物很难想象的,其他动物会说,我何必真诚呢?我本来就是这样子啊。我们什么时候见过一只猫学狗叫?怎么学也学不像,它也不会这样做,只有人,他可以一辈子扮演他的角色。譬如我现在要扮演老师的角色,我就要在这边正襟危坐;各位扮演学生的角色,就坐在那边认真听讲。但是,下了课之后呢?大家都变成朋友了。回家之后呢?各自做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做夫做妻,做兄做弟,做姐做妹,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所以,在儒家里面,他也了解这种困难,因为你扮演某种角色久了之后呢?就会忘记你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譬如说,讲到工作,上班,很多人上班久了之后,以为自己就是工具,星期一到星期五我就把工作做好,每个月领着工资过日子,到最后呢?以为自己就是专门上班的。我有一个朋友,当公务员当了三十几年,最后退休了。第一个月,到处旅行,很愉快,第二个月开始很烦了,没地方上班了。就跟他太太说,这样好了,你今天开始买菜以前写一份菜单,我批可了,再去买吧。因为他当公务员当久了,每天批可批习惯了,退休以后没地方批,只好批菜单了。他忘记了他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他的生命应该有工作的部分,也有休闲的部分,有身,有心,还有灵的部分,有今生,将来可能还有来世,他应该做全盘的一种准备。否则,你生命这么狭隘的话,对自己来说也不好,所以,生命是完整的,因此我们不要问说,颜渊为什么快乐?颜渊说,老师的道让我快乐,因为老师的道是要让你做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就是说,你要成为君子,应该成为君子这一系列,要从真诚开始,真诚是需要长期练习的。我在研究《易经》的时候,发现在《易传》里面,对真诚有很好的两句话,可以作为说明。在《易传》里面第一句话提到说,闲邪存其诚,闲是休闲的闲,邪恶的邪,闲邪就是防范邪恶,防范邪恶以保存内心的真诚。换句话说,真诚跟邪恶势不两立,这是很有趣的一点。我们不能说,我很真诚地去犯罪,那不行,这样讲是莫名其妙。我很真诚地抢劫,我很真诚地打人,那不行,你明明知道抢劫打人这是坏事,你一真诚,就绝不能做。所以这是儒家的一贯的思想,防范邪恶以保存内心的真诚,你只要知道一件事情是不对的,你的真诚就一定跟它势不两立。这样就代表什么?很好啊。真诚代表我做我自己,跟邪恶势不两立,代表人性向善,这也是我一直要强调的观点。你如果没有人性向善这样的观念,你说真诚跟邪恶势不两立,怎么说得通呢?所以,儒家的思想很多地方它都是一个点,一根线,是根线索,你要穿到它的整体去。第二句话是,修辞立其诚。我说话的时候要修饰我的言辞,才能建立我的真诚。换句话说,你光说我很真诚没用啊,那你要怎么办呢?言为心声,说话是我内心的一个声音,这样代表真诚。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言不由衷,说话不由内心,而是由外在的考虑,说一些客套话,门面话,说得自己也觉得惭愧的话,都可能。所以,“修辞立其诚”,就说明,言语是很不容易的,要说适当的话,表达内心的情感,这是需要训练的。所以,我们有时候提到真诚,会觉得,真诚很容易,好象我可以自由心声,我觉得我很真诚就够了,不是的。在儒家里面,真诚也需要修炼,一方面跟邪恶对立,一方面要通过适当的言辞来表达,也就是因为这样子,孔子特别重视言语。我们有时候看孔子,对他的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分类,分为四大科。第一科,德行。这个没问题,孔子的学生,德行一定要好。第二科,就是言语。孔子的学生,要能够说话,表达他的思想跟他的观念。第三科,叫做政事。就是今天所谓的政务跟事务。第四科,叫做文学。文学不是写作,文学代表文献知识。所以,他每一科里面,都安排了几位学生,德行科有四位,其他每一科都两位。像言语科,你要做到的话,怎么办呢?第一个,不学诗,无以言,你要学《诗经》。《诗经》学会之后为什么可以讲话呢?两个理由。第一个,你学《诗经》之后就会发现,《诗经》里面都是真诚的情感的表现。所以学《诗经》之后,本身也会觉得,我的真诚要如何去表现。第二个,《诗经》很多为外交语言,很多话不要直接说,念一句《诗经》大家就了解了。但是,这个条件,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念过,不然你一个人念《诗经》别人听不懂,不是打哑谜吗?有时候念古代的书就有这样的困扰。

  美国一位作家叫做梭罗,他写《湖滨散记》,一个人到湖边住了两年两个月,他说,我要体验一下,能不能离开人群,过最简单的生活。两年两个月之后呢?他就说,我要体验一下,我还是不是能够回到社会。都找理由,最喜欢找理由就是念哲学的,他就是哈佛大学哲学系毕业的,他的作品成为美国文学重要的代表。那么,为什么我们提到他呢?因为他一个人住在湖边,盖一间房间住着,旁边就摆几本希腊时代的作品,《伊利亚特》、《奥德赛》这些希腊时代的名著。他看一看,他就抱怨,他说,今天念这些书反而不好,念了之后,没有人可以讲话。英国也有学者承认,他说,今天最好不要念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念了之后,没人知道你在说什么,这个很可惜,他的传统不见了。所以我们说,孔子当时念书人都念《诗经》,所以要念了《诗经》之后,说话才比较文雅,并且透过《诗经》,传达心里面的想法。大家之间要拒绝的话,也很婉转,随便念首诗就知道我拒绝了,念首诗就知道你有一个什么不一样的想法。所以,像这个就是说明,孔子他教学生的时候,他在言语科方面,他会特别用心。那么,我们如果说谈到生活中的修养,像这样子一路下来,孔子的道可以让颜渊觉得快乐,也可以让每一个人觉得快乐。也就是你从真诚出发,但是不是天真,如果真诚等于天真的话,何必念书呢?小孩子最天真嘛。但是这个真诚需要跟邪恶对抗,那你就要知道这个世间所有的事情,继续保持真诚的心。所以孟子后来就说得很好,他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真正伟大的人,修养圆满的人,他没有失去他、像小孩子一样的心。古时候把小孩子称作赤子,因为小孩子看起来皮肤是白里透红,称为赤子,代表这样的小孩子一定很天真,很单纯。大人是伟大的人,他的心跟小孩子一样真诚,但是,他的学问绝不是跟小孩子一样,就是完全无知或天真。所以,修养就在这里,我如何可能一面进入社会,努力去学习所有该学的东西,包括知识,包括我的德行,我的修养。但是,另一方面呢?还能够保持纯真的孩童的心,这是修养的所在。所以,孔子里面他提到有关修炼材料非常多。譬如他劝颜渊的时候,他最后提到四句话,颜渊其实都做到了。我们今天还可以再拿来参考一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后来在很多人家里祖庙里面,祠堂里面,就放四只象征,四只小猴子,一只蒙着眼,一蒙着耳,一只蒙着口,一只把手抱着,就是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因为这个你看了就知道四勿,四个勿。其实人活在世界上确实有很多诱惑,因为我们的耳目向外,喜欢看,喜欢听,心思在里面,要收敛的这种诱惑,回到内心里面去思考,你才能够把握住自己。其实你要怪耳朵,怪眼睛是不公平的,是你心里面定不住,你才喜欢看,喜欢听。所以这个先设法从礼来规范,礼的规范很具体,底下是法律,上面是礼仪,再往上当然希望你修德行善。

   那么孔子的修养最后到什么境界呢?我们就以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可以到最高的阶段,七十岁的时候,从心所欲不愈矩,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要分两段来看,从心所欲四个字,是每一个人都喜欢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我爱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是随心所欲。谁不会呢?但是,困难在于后面三个字,不愈矩,没有违背规矩,这个矩包括法律,也包括礼仪,包括所有的规范。孔子这样说,我们要怎么理解呢?这就牵涉到一个阅读的问题了。孔子说他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代表六十九岁以前,孔子从心所欲就可以愈矩,这是合逻辑的推论,代表孔子也是修养很努力,到七十岁才能够从心所欲不愈矩。我们不要以为这个很容易,我们反省自己就发现,从心所欲就必然愈矩,代表我们的修养很差。从心所欲代表自然而然去做的,不愈矩代表都能够符合应该的要求,代表他自然去做的都是他应该做的,应该做的事都做得很自然。我们呢?我们自然去做的事都是不应该的,应该做的事都做得很不自然。譬如说我们都知道应该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久了之后也变成很不自然,很辛苦。对朋友讲道义,讲道义很好,但是,长期做的话,也是很辛苦的。为什么?因为你都做得很不自然。所以孔子到七十岁的时候呢?这句话用我们的方式来归纳,自然的就是应该的,应该的就是自然的,这是人生最高境界,进入一种化境,他怎么做都恰到好处,怎么说都是合乎规矩,代表这不是偶然的。不是说,今天正好七十岁生日,一觉起来就化了,这不可能的,他是慢慢慢慢累积的,慢慢慢慢上去的。所以他的修养能够从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上的困苦,他必须做许多事养家糊口。他曾经做过什么事呢?根据孟子的记载,做过委吏跟乘田,委吏就是替别人管仓库。当时鲁国四分,还好没有五裂。哪四分呢?鲁国国君只有四分之一,另外有三家大夫,把鲁国就瓜分,孟氏,叔氏,季氏把鲁国分成三份,鲁君剩下最后一份,这样的情况,所以季氏的权力最大。孔子年轻的时候,在季氏的手下,做过一个小小的公务员,不叫官,叫吏。我们现在讲官吏,官都没有,你是基层的公务员。孔子做委吏,什么意思呢?管仓库。这里多少进货,那里多少出货,账簿对不对。他说,我只要账簿统统对就好了,结果一年下来,成效斐然。为什么?因为以前管仓库的人都,多少进货,都贪污贿赂了,多少出货也不管,上级也不查,一连串都有问题,所以仓库弄得一塌糊涂,孔子管了一年下来就不一样了。我常常认为,一个人只要专心,每天上班八小时,上班的时候认真工作,我相信你事情可以做好的,孔子就是一个例子,这叫做,他年轻的时候,第一个正式的工作。仓库管得太好了,季氏就派人就他去管一个牧场好了,因为牧场有问题,哪里有问题,哪里你去负责。他管牧场,管了一年下来,牛羊长得特别肥壮,繁殖率比以前多了几倍,小牛小羊生了很多。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孔子一管,就有这么好的效果呢?没有什么复杂,就是尽忠职守。对不对?以前的人把饲料就变卖了,牛羊反正它也不会去告状,无所谓,结果那个牛羊就瘦瘦的,繁殖也差,孔子一管,完全不同,一年下来就不错了。

  那么,很多人还是要问,孔子在二十一岁以后,做这些基层的公务员的事情,他难道做了很久吗?没有。做了几年之后发现这不是办法,我还是专心研究我的学问吧,因为他另外有一个赚钱的本事,一般人比较少谈到这一段。因为孔子的工作是什么?他是主持丧礼,替别人办丧事。在这里,我就要替孔子再简单的辩护一下。因为,我开始研究中国哲学,有兴趣研究孔子的,有许多因素。其中之一是看到冯友兰教授,他是很有名的哲学教授,他写《中国哲学史》翻译英文。所以在美国,这些外国人学中国哲学,都要看他《中国哲学史》的英文翻译本。那我们大家看中文原本,看一看之后,我觉得有些地方怪怪的。什么地方呢?他一开始就把孔子跟苏格拉底比较。因为冯先生也是留学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所以,他就比较孔子跟苏格拉底。他的比较很有趣,他说,孔子孟子荀子,这边有三位。那一边呢?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有三位,他就比较一下。但是,这怎么能比呢?因为孔子跟孟子,孟子晚了一百多年,孟子跟荀子时代差不多,但是荀子一天到晚在批判孟子,荀子也不是孟子的学生,还是他的对手。但是,这边不一样啊,苏格拉底亲自教过柏拉图,柏拉图二十岁的时候呢?见到苏格拉底,跟了他八年,到苏格拉底被死刑为止,柏拉图还流亡海外,到四十岁建立学院。建立学院之后,最好的学生就是亚里士多德,念了二十年,不肯毕业,老师死了之后,才只好走了。他本来想接任学院的院长,后来这个院长传给柏拉图的侄子,大概还是有些财产的关系,这是亚里士多德。所以,这边的西方三个人的关系是非常严密的师生关系传承下来。这边三个,孔子之后一百多年传到孟子,孟子是私塾孔子,私底下自己来念孔子的书跟他学,因为一百多年来不及,跟不上,然后荀子跟孟子吵不完的。所以,这两个比较之后发现只有一点特色是一样的,就是双方各有三个人,其他没有什么好去比较的。我再回到冯先生他的书上,他说,孔子跟苏格拉底比起来,还是比不上他。因为苏格拉底公开反对收学费,他还痛骂人家辩士学派收学费,很高的学费,苏格拉底自己不收,但是孔子收了束修,每束修就是十束肉干。然后,他很同情孔子,加了一句话,他说,我们也不能怪孔子,因为生活总是要维持。我看了觉得有点奇怪,孔子真的需要收束修吗?我就研究,研究到后来我就写一篇论文,说束修不是指肉干,是指男孩子十五岁以上,叫束修。我这样说,不是我幻想的,东汉的郑玄,大学者,就写过,束修,谓男子十五以上。为什么这样讲呢?开始的时候啊,十五岁的贵族子弟,进大学,真的要送束修,十束肉干代表很简单的礼,我来上大学。然后呢?到了后来,就把送束修礼代表十五岁,这跟古时候礼是配合起来的。譬如古时候的女孩子,到十六岁就要行及笄之礼,就是把头发束起来,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女孩子已经超过十六岁,可以设法帮她找亲家了。男孩子的话呢?二十岁,叫做加冠。所以,你见到一个人,问他的时候,问他说,你及笄没有啊?就是有十六岁没有?这是女孩子嘛。见到男孩子问他说,你加冠没有?就是有二十岁没有?你过了这个年龄,就可以准备成家,这是古时候的一个习惯性的说法。那你看到一个青少年,你行束修没有啊?十五岁没有?是这个意思。因为古时候他没有现在的月历这么样的精细的区分,要不然在路上见到一个人问您贵庚,今年几岁?他说比去年多一岁。那去年呢?比前年多一岁,那讲不完的。所以生理几岁不重要,很多人年龄很大,其实跟他几岁没什么差别,重要的是阶段,过了这个阶段,生命就到不同的境界,可以成家,可以立业,可以做什么事。

  所以呢?孔子他不收束修,他的职业是帮别人助丧,将来有机会我们再谈。因为他跟老子也学过这些礼,他后来自己以这个来作为他的主要的收入,这是一个高尚的行业。因为古时候的人,从过世以后到埋进坟墓,要经过五十几道手续,没有人搞得清楚,一定要请专家,孔子就是这样的专家,他来主持丧礼,井井有条,什么事情都办得很好。令人感动的是什么?我们把这句话设法了解一下,学生记载的。说,老师在家里办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不曾吃饱过,叫做“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个不简单啊。因为你如果经常办丧事的话,久而久之,变成职业性的习惯,不太有感情了。因为你每天去办都伤心的话,那你这个职业压力太大了。但是孔子不一样,他的情感每天重新开始。所以他在别人家里办丧事的旁边吃饭,从来不曾吃饱过。学生为什么知道孔子没吃饱呢?因为学生跟老师常常在一起嘛。孔子的身高体壮,平常吃饭每一顿至少四碗,替别人办丧事,吃饭半碗就不吃了,所以学生说,未尝饱也。更重要的证据是什么呢?孔子说过,出门在外,服侍有公卿身份的人,回家之后服侍家里的长辈,第三句话,丧事不敢不勉,替别人办丧事不敢不勉力而为,这句话就是证据了。最后一句话呢?不为酒困,喝酒不喝醉,不为酒困是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那你第三句话说,替别人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当然是代表你以这个为职业,平均每个月都有两三次这样的机会,而这个待遇是很好的。在古代条件下,我再举最后一个旁证,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也有一些人以这个为职业,所以后来的墨家就嘲笑儒家。墨家怎么嘲笑呢?他说,孔子啊,他这些儒家的学生们,真不像话,听到有钱人死了就很高兴,大家说,吃饭的机会来了。你看,从这边就可以证明,儒家确实替别人办丧事,所以墨家还要嘲笑他们。所以孔子本身以这个作职业的时候,他是一个非常高尚,并且表现非常特别的,从来不曾吃饱过。并且《论语》有一句话,叫做老师这天哭过,他就不再唱歌了。我们要问,孔子为什么常常哭呢?让学生可以发现?可以统计?最后说,老师今天哭过,就不再唱歌。为什么?就因为他有真诚的情感。所以他每一次办完丧事,今天哭了,就不再唱歌,到明天不一样,太阳重新升起。当然我们讲古代,现在当然知道是地球绕太阳了,你看到太阳升起,感觉到生命重新出发。但是,你同一天之内的情感,不能又哭又笑的,这样子情绪不稳定,精神很容易出状况的。所以我们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到孔子他的生命,真是可以做到《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他就是一位典型的文质彬彬的君子。我们所以这一节谈到生活中的修养,可以把孔子一些材料整合起来加以说明,然后也知道说,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责任,要面对自己,从君子有三戒开始,透过对饮食,对言语,对每天的忧愁,对自己的那些自我膨胀的毛病这些,一路修养下来,希望最后也能够达到,像孔子所说的自得其乐。也就是你这一系列修养到最后呢?快乐的层次,和以前那种没有修养的快乐是完全不同的。你没有修养,快乐只是本能的,吃喝玩乐。有修养之后呢?那种快乐是更开阔,好象是一个人的生命啊,可以跟天地鼎足,叫做并行而三。古代人很强调天地,还有人,都一样伟大。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得到孔子的一些,他具体实践的一些心得,跟他的观念,我们这一讲到这里就告一段落。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向孔子问道》2、生活中的修养(傅佩荣)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