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向老子问道》1、虚无主义的危机(傅佩荣)

…分享美好…

傅佩荣,公元1950年出生,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傅佩荣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他曾获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教学特优奖,被《民生报》评选为校园最热门教授,其《成功人生》获台湾地区最高文艺奖。傅佩荣的著作达一百多部,有声书数十套,范畴涵盖哲学、宗教、神话、教育、文化、心灵励志等。每年演讲达二百多场,态度真诚,殊妙感人,调理清晰,敛容词畅,使听者不倦,相悦怡解。外文造谐深厚,义理畅达传神。傅佩荣曾与沈青松教授共同创办哲学杂志,深化推广哲学研究。探讨当代重大议题,促进两岸思想交流,贡献甚多。五十岁以后,他就专心注解传统经典,重新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并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展现温故知新的哲学智慧,对于经典的当代诠释有相当重要的影响。2008年一月起,被《凤凰卫视中文台》特聘为每日一期的“国学天空”栏目主讲专家。

   《老子》篇之道行天下,主题一,面对天下大乱。

第一讲,虚无主义的危机。

  诸位朋友,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是品味老子,在虚静中觉悟人生的智慧。说到老子,我们都知道,他是道家的创始者,他是一位哲学家。对于哲学家我们可以先大概作一个描述。哲学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活在世界上,他的理性总希望能够知道,究竟人生是怎么一回事。那么这种对经验做全面反省,尤其在乱世里面特别的活跃。那么在古代中国的夏朝、商朝之后到了周朝,周朝西周结束之后是东周,在东周开始是春秋时代,就在那个时候有所谓的百家争鸣,最主要的是儒家跟道家这两派。那么根据司马迁记载,老子的年代比孔子大概大了三十岁左右,所以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为什么?老子本身他做的事,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吏,守藏室就是负责管理国家档案的,管理图书馆的,所以老子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但是他所发展出来的思想却跟我们所学的学问几乎是背道而驰,反而是儒家,我们觉得儒家很重视要设法不断地求学,不断地求知。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从什么角度来看呢?一般说法就是四个字,周文疲弊。周朝的文化已经疲倦了,已经破旧了,这是周文疲弊。因为周公制礼作乐之后,时代的演变越来越快。到了春秋时代,礼坏乐崩四个字,就足以说明周朝原来的构想失效了。构想失效,它有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是天子失德,老百姓的生活就看一个人,叫天子。天子掌握所有的权力,他要照顾百姓,百姓就过得快乐;他要主持正义,百姓就活得有希望。但是一个朝代到最后的几位天子,往往都是作威作福,不太替老百姓着想,所以天下大乱,这个是一方面在上位者本身不去尽忠职守,他的责任照顾百姓,他没有做到;另一方面民间就开始慢慢地演变了。这两方面配合起来的话,叫做很多古代有学问的人,有地位的人都流到民间去了。

   关于老子,司马迁这样说,他是楚国人,在周朝负责管理国家档案,年纪大了之后,想退休了,就骑青牛出函谷关,出关的时候,碰到一个守关的人,叫关尹。其实古代很多人都没有名字,关尹本来就是守关的一个官员。就说不行,你这么有学问,一定要留下一些智慧,你才能走,所以老子就连夜写了五千多字,当然这种传说是传说而已。真正老子的书里面,你说五千多字一个晚上写出来,这个可能性不大,它是一群隐居的人长期的生活心得,在这里面表现出来。后来这个关尹,就跟老耽一起隐居去了。在《庄子》里面谈到这一段,说关尹、老耽两个人喜欢道,这样的一处思考的模式。以前不是没有人谈道,但是以前谈道的时候,通常都会配合天之道、人之道,这两个最主要的。但是,作为道家的老子,他谈的是道本身,这就有很丰富的含义在里面了。所以在这里我们先说明,就是道家的出现,老子他本人行踪成谜。他一旦出关之后,就不知所踪了,找不到人了。那么重要的是他留下什么书?留下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又称《道德经》。很多人听到《道德经》,以为是讲伦理道德,完全不是。因为它的八十一章里面,第一到第三十七章称作《道经》,因为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称作《德经》,因为第三十八章开头的时候,“上德不德,是以有道;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讲德的,所以道跟德合在一起,叫做《道德经》,跟我们所谓的仁爱,慈悲、忠孝毫无关系。

   道,用一句话来说,叫做“究竟真实”。所以你如果要描写儒家,两个字:真诚。你要描写道家,也是两个字:真实。真诚只有对人有效,真实的话,对万物都有效,因为宇宙万物都有它真实的一面。那为什么会有虚伪出现呢?因为有人的存在。人的认知常常带来复杂的情况。所以,在道家来说的话,道代表究竟真实,就是宇宙万物充满变化。到底有没有背后那个不变的本体呢?那什么叫德呢?德这个字,就是获得的得。古代有一些字音相同,意思也可以通用。获得的得,就跟那个道德毫无关系了,就是万物获得道的部分称作德。所以最根本的是道,后面是万物,中间是靠什么?靠一个德在运作。但是这个德又不能离开万物,它等于是道在万物里面的代表。譬如说这里有一盆花,这一盆花它就有获得道的支持,它才能存在。这边一张桌子,这一张桌子也获得道的支持,它才能存在。所以它们所获得道的部分称作它们的本性,它们的禀赋。那里面唯一有问题的是人,因为人也是获得道的支持,但是人本身又会制造很多复杂的情况,那是道想不到的。所以在这里就可以牵涉到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我们将来慢慢谈。所以首先要知道的是,哲学家是面对时代的危机,他要思考,怎么样让人类可以活得下去。人要活下去,基本上有两个要求,第一个仁爱,第二个正义。仁爱就是你要经济发展不错,让每一个人都吃得饱,可以活命,活命之后一般百姓很单纯,就是设法能够养家糊口传宗接代,一代一代发展下去。第二个叫做正义,正义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人有自由,他做的事情有好有坏,如果做坏的话需要受惩罚,做好的话需要受鼓励。如果没有这种正义的话,大家就胡作非为了,变成是每一个人巧取豪夺,多的欺负少的,凶的欺负客气的,这个社会就乱掉了。所以在儒家来说的话,它比较强调什么仁爱跟正义,落实在人的生活这一面。道家来说的话,它强调仁爱跟正义要推到最根源,就是你不要计较相对的东西,所以儒跟道就有不同的取舍。

  那么我们还是回到周文疲弊来说,一个文化为什么会慢慢地疲累了?慢慢地毁坏了?因为文化要分三个层次。就好象现在很多人谈国学,很多人都问,这种老东西为什么要谈呢?他认为说国学是老东西。那在这里我们就要说明了,文化又分三个层次。具体的象我们现在用麦克风,用录像的方式,这叫做器物层次。桌子、椅子、坐车子、坐飞机,叫做器物,那么这是最具体的,最简单的。经济繁荣发展,每一个人都有方便的、丰富的器物,可以节省许多时间,跟力气,中间这个层次叫做制度层次。譬如我们大家在一起,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下课,要从事一种公民的活动,车子几点开,几点收班,这个叫制度,让一个社会秩序可以维持稳定。最上面叫理念层次,理念是看不到的。所以我们讲国学的意义,像儒家、道家,在于理念。今天没有人说,我今天学老子,我希望发展器物,你真的这样想的话,就只要小国寡民四个字。老子在第八十章就提到,小国寡民,最好是国家很小,人口很少,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纷争,也不用说来一个全国考试,高考那么辛苦,然后也没有什么信息,也没有电脑,也没有电视,每一个人都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实这是老子的想法,我们活到老,到死了都不相往来,不相往来就不会比较了,你一讲往来的话,你念哪个学校,他念哪一个学校,你比较好,他比较差,一比较就麻烦,你一个月挣多少,他一个月挣多少,一比较之后就出现困扰。所以老子到最后有小国寡民的思想,但是那个是一种理想国了,根本无法实现,就跟西方的柏拉图,他也提过理想国这个概念啊。他的国家多少人呢?只有5040人。一个国家只有五千零四十个人,那太小了。但是他就认为说这么小的国家,才可能使它稳定和谐,但是这种属于老子在器物方面,我们只是参考就好。

  今天没有人再回到原始的时候,我们走路吧?我们骑腿踏车吧?骑脚踏车也是机器。《庄子》里面讲个故事,说子贡经过一个河边,看到一个老人家抱个瓮去弄水,很辛苦啊,一个瓮能装多少水?走到田边都已经倒了一大半了。子贡说:“你怎么不知道用桔槔呢?”桔槔就是我们小时候家里面,用来打水的那个叫桔槔,就是你打了之后水就上来了。结果老人家就生气了,他说:“凡是用机器的就会有机心”。我们现在讲心机,古时候叫做机心,就是你心里面就会勾心斗角,想怎么样最有利,这个更有利,那那个更有利了,就是不断发展科技,发展到最后,这个世界就变成非常复杂的情况了。所以,在老子来说的话,他会认为大家都回到原始的状态,这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学老子不可能想到器物方面。那好了,制度方面的话,小国寡民,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了,他也认为人跟人相处,最好能够在上位者不要有欲望,不要有作为,老百姓就很安定。我现在宣布我们现在交税要提高,车子要分单双日,马上老百姓就乱掉了,这个就是老子的想法。再往上的理念才是我们要学的,我们学老子怎么可能学底下两层呢?当然学理念。什么叫理念?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观念才是正确的,叫做理念。譬如我年轻的时候,看到老子一句话,叫做“强行者有志”。强行者三个字,就是勉强自己去走路的就是有志向,人生的志向决不能离开勉强。你有志向就要勉强自己,我现在立志早上七点起床,勉强自己起来。我如果没有勉强我自己,睡觉睡到自然醒的话,那不到八点九点起不来。所以你要立志吗?就要勉强自己。我年轻的时候学到这句话,就受用很大。在老子里面有很多想法,你学到一句话之后,你以对生活加以理解,就很容易掌握到说,这个就给你不同人生的看法。像后来我念到一句,叫做“甚爱必大费”。甚,就是过度,你过度爱一样东西,花费就很大。我前几天在旅馆,看到两个人抱着一个玉,雕刻的,好象很珍贵,一问他这个多少钱,一个好几万,那个一摔碎的话,一毛不值。但是,他很喜欢的话,花多少钱都愿意,甚爱必大费,你一定要花费很多。我记得我哥哥,他是以前喜欢搜集酒杯,到任何旅馆,都要跟他们买酒杯。不卖是吧?就带走。后来家里有个酒柜,统统放满酒杯,很漂亮。后来地震的时候,整个酒柜倒下来,全部碎光,从此不再看酒杯。这就是你在生活里面可以发现的情况,你喜欢一样东西,多少钱你都愿意花。多藏必厚亡。你藏很多东西的话,一把火烧光了,就没有了。

  所以老子有很多话,一句一句,就可以当座右铭。但是你光这样是不够的,你当然希望知道老子完整的思想,到底老子在说什么,他跟儒家有什么不同。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就要分辨一下,两种虚无主义,我这里提虚无主义,我想各位恐怕会觉得很奇怪,我们讲中国哲学,干嘛提西方的一个名词呢?因为一般讲,虚无主义是从西方的背景演变出来的。什么叫虚无主义呢?它分两种。第一种,就是说在价值上认为没有真假,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没有美丑,这叫做价值上的虚无主义。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因为你发现善恶没有报应。有人做好人很辛苦,一辈子倒霉;有人做坏人,很很得意,到死了也没看到什么报应,说不定活得比好人还久。那你就会失望了,你就会想说,那这样子我何必行善避恶呢?那至于病美跟丑也是相对的,你看多了之后就发现,这是一种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就是一般老百姓,他活在世界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行善避恶,你跟我讲一个理由,让我行善避恶?你说善恶有报应,那我接受,所有的宗教都站在这个基础上,善恶有报应,它的宗教才能够发展,因为今生不报来世报。你如果说,到来世也没有报应,那这样谁要信仰宗教呢?人活在世界上只要设法避开灾难就好了,非常消极的,非常无奈的。所以这是第一种,在价值上如果有虚无主义的困境,一般老百姓无所措其手足,手脚该怎么放都不知道,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惹祸上身,也没有任何的标准,也没有任何的正义,这种情况叫做乱世。那么对于这种情况觉得很担心的,很不忍心的是谁呢?是儒家。所以孔子孟子想尽办法,让人知道要真诚由内而发。如果你真诚由内而发的力量,叫你行善的话,叫你避恶的话,快乐也是由内而发。快乐本身就是最好的,一个行善的一个结果,所以当你说行善最乐的时候,那个乐就是对于行善的一个善报吧。你不要等到将来,你说我这一辈子行善都很苦,将来死了之后会很快乐。那个怎么证明呢?即使将来真的很快乐,也没什么意义了。因为你已经不能在这个世界上得到验证,对别人也没有效法作用。

  所以孔子为什么要骂他一个老朋友,叫做原壤,叫做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为什么骂一个老朋友这么凶?因为他这个老朋友,年轻的时候既不谦虚,也不友爱。年纪大了之后,没有任何好的行为可以让别人称赞的,这种人如果活得很老不死的话就是贼了。贼不是小偷,是伤害。伤害什么?伤害做人的原则。一般人都认为说,好人长寿,这是合理的。像《尚书》里面提到的五福。我们过年喜欢讲五福临门。哪五福呢?第一个就是寿。第二是富,有钱;第三是康宁,健康平安;第四个是攸好德。攸好德是指所爱好的是德行,一个人的福气,他如果所爱好的是德行,也是福气。最后一个呢?考终命。可以活得很老,安享天年。所以第一个是长寿,最后一个是安享天年,跟长寿不完全相同。所以古人讲到人的福气,都跟你活得长久有关。但是你活得很久,如果一直受苦的话,谁愿意呢?我活得越久,受苦越多,那谁要?一定是活得越久越快乐,他才愿意继续活下去。所以这个说明我们在谈到儒家的时候,为什么要强调真诚。就因为真诚可以引发力量由内而发,让我自己去做该做的事,我自己做到这件事,我内心自己快乐,所以行善本身不要等将来的快乐,是现在本身就是快乐。因为你觉察到他由内而发,是这儒家非常精彩的见解。这一套见解可以说是推广开来的话,有很大的普遍性。你跟外国人讲也是一样,你如果问心无愧,心理平安是不是快乐?他也承认啊,这是快乐啊。快乐当然有很多种,但这种是最可贵的,最可靠的,别的快乐都靠不住啊。你说赚钱快乐,那赔钱呢?我以前也买过股票啊,来来去去到最后赔钱。中间也曾经快乐过,哇!这个是涨了很多!但是你没有卖掉,不用啊。所以这就说明人间的各种快乐,从外而来的,从外面也就失去,只有由内而发的,是你真正可以掌握的,这是儒家最重要的一个特色。

  那么道家就不一样。道家一般说来,都是比儒家看得更深刻。儒家关怀人群,道家认为,你不要考虑太多有关人的问题,你要在虚无主义里面注意到第二个虚无主义,叫做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就跟生死有关。譬如老子里面有几句话,他说老百姓为什么轻易就死掉呢?就是一点都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譬如说,这边发生车祸,或者这边有山崩。你说,好险!差一点死了。你怎么说?你说死了也就算了。这样代表你对死亡毫不在乎。为什么如此呢?蝼蚁尚且贪生,每一个人都希望活下去。那为什么有些人不怕死呢?轻易就死掉呢?是因为在上位的人收税收太重。在上位的人,自己吃喝玩乐,不顾老百姓的生活,所以这种叫做生死问题,还有另外一句更明显的,叫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不害怕死亡,你何必用死亡吓他呢?对不对?千古艰难唯一死。你连死亡都不怕,还有谁敢吓你?像这个就说明什么?在当时的情况,死亡是一个随时可以看到的一种情况,就是很多人莫名其妙就死了,打仗的时候死了,灾难的时候死了,那在这个时候很我也觉得说活着跟死了没什么差别。你如果认为生死没有差别,就叫做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就是死了一了百了。凡是认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的,就叫做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我以前看过一位前辈学者写的书,他是很有名的一位科学家,叫吴稚晖先生,也是第一届的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他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就承认他是虚无主义,他说因为无神的话,代表死后没有灵魂,也没有什么鬼神,更不要谈上帝了。这种想法的话,你落实在生活里面的话,你应该如何生存呢?跟别人怎么来往呢?他这个人,我尊敬他,因为他很诚实。他说,我是虚无主义者,人生只有四个字,叫一片漆黑。人生一片漆黑,这话是合理的,因为你死了之后埋进坟墓里,不是一片漆黑吗?你说我现在活着。现在活着只是过程,迟早总是要进坟墓的,这种想法就很消极了。后来有人问他说,你是一位学者,应该讲一些比较积极的话吧?他怎么说?他说好,人生观只有三件事,第一个吃饭,第二个生孩子,第三个交朋友。你听了之后会觉得跟我们也差不多,但是还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吃饭跟生孩子,属于动物性的食色性也,这个是可以理解的。第三个叫交朋友,他说,因为人的世界比较复杂,所以你要交各种朋友,人在交朋友的时候,可以得到一些快乐,像这样的想法,就是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叫做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这种想法其实相当普遍的。

  人活在世界上,由于讯息或者信息太过于流通,很多时候看到很多人莫名其妙就走了,天灾人祸。那你就要问了,我也可能碰到这种情况,如果你这样想多了之后,就会发现,生命只是一种偶然性。你如果简单是偶然得意,条件配合,那下一次不一定了。换了别人,那你失意的话也是偶然失意,到最后人生就是两个字,就是佛教最喜欢说的,无常。无常就是没有任何事情是稳定的,可靠的,也没有任何保障。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危机非常的深重。所以我们讲老子的时候说他是道家,他跟儒家怎么不一样呢?他们面对同一个时代。老子比孔子大概大了三十岁左右,孔子去见老子,当时孔子很年轻,老子好好教训了他一顿。你看司马迁的《史记》里面的《孔子世家》,你看他提到老子的部分,也都一样,对孔子好好教训了一顿。为什么呢?因为老子认为你这个孔丘年轻人,太有为了。不是有人叫康有为吗?就是太有为了。总希望说在改善世界,让老百姓可以活得下去,活得快乐,老子认为太辛苦了。因为你有为到最后,就要肯定这个世界的价值,重新肯定,你就要设法做官,设法发财,再照顾百姓。所以儒家这个理想基本上没有错,我们强调好几次了,要肯定传统,重视教育,关怀社会,所以儒家是非常入世的,那这种想法对老子来说太执着,而孔子自己也知道老子说得对。所以后来在《论语》里面有一个守城门的人,就直接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实现,但是还是要做,因为他内在有一个力量,要求自己非做不可,只问我的努力够不够,而不问结果如何,这是儒家的特色。所以儒家有一种相当悲壮的精神,像一个豪杰一样,即使看到天下乱了,即使他不一定可以成功,他照样要做。因为他要对待的是自己的内心的要求,他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在乎的是我对得起自己吗?那么道家认为,你这样虽然是很了不起,但是太执着了,变成是你耗尽一生的力气,很难有半天快乐,所以后来道家里面就希望说,你过得开心一点。这一段话讲完之后,孔子回去跟他的学生怎么说?哎呀!我终于看到龙了,像龙这样。龙这种东西,叫做神龙见首不见尾,乘风云而上天,龙可以飞到天上去。所以代表他对老子,觉得说实在是很了不起。但是人的生命有时候决定于他的性格,你生下来是什么性格,你这一生走的路几乎都可以预测。古时候也是一样,你很难说你发现什么对的立刻做。为什么发现一件事情是对的,很多人做不到呢?各自性格不同,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怎么发展。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绝对不是性格而已,老子还有他非常深刻的智慧,他看的比儒家更为深远。儒家只看到人类世界的问题,老子看到整个存在的问题,不是只有人类,包括自然界。能把这个层次也掌握住的话,老子的思想当然是非常深刻的,所以为什么西方学者特别研究老子的思想,就因为他们认为老子有形而上学,儒家只有伦理学。伦理学就是人类活在世界上要行善避恶,所以你要界定什么叫善,什么叫恶,然后去做你该做的事。形而上学就是超越善恶,只讲说宇宙万物有没有本体,有没有最后的真实的存在。如果没有的话,这形而上学就变成虚无了;如果有的话,形而上学可以建立。所以老子他所面对的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这才是真正的虚无主义。所以我们对于这两大学派,他们的差别等一下还会再做进一步的说明。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把西方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出一些观点来做介绍。西方学者他们对于道家特别欣赏,主要原因就是说,他知道,人的言语有他的限制,像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接着就说,名可名,非常名。你用白话来说的话,道,可以用言语来说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称,可以用名称来说明的,就不是恒久的名称。名字是我们取的,我们现在取一个名字,为什么要取名字?因为你要认定啊,这个人是他,不是别人,所以取名字是一个重要的事情。也有很多人在问,为什么讲完道可道之后,就要讲,名可名,非常名呢?是因为对人来说,人有理性。有理性的人,他只关心一件事,所有的东西都要有名称,没有名称等于不存在。注意啊,没有名称不是不存在啊,是等于不存在。你在街上看到一个人他没有名字,他没告诉你,你最后只能说,一个陌生人,你只能说“或”,或就是古代的有人Somebody。一只动物跑过去,你不知道什么动物,你只能说,有一只动物,等于没有一样。因为你说有一只动物就好象很多人描写,你见过鬼吗?有啊,看过鬼,那个叫鬼,但是没有人真的见过鬼。在魏晋时代有一个很有名的辩论,就是有人常常说有鬼,结果这个学者说没有鬼,别人说你怎么知道,他就反问,你见过鬼是吧?那好!请问,鬼有没有穿衣服?有!这一回答就出问题了。如果鬼穿衣服的话,鬼不见了,衣服会不见吗?所以他说衣服也有鬼吗?各位知道我意思吧?衣服是物质,鬼如果出现,穿一件白袍,鬼不见了,那白袍应该留下来吧?那你白袍也不见的话,那白袍也有鬼吗?鬼出来的时候还特别特制白袍?变魔术?这一句话很有效啊,衣服也有鬼吗?所以见过鬼的人都要回答一个问题,那个鬼有穿衣服吗?你很难回答。你说没穿衣服,你怎么看到的?对不对?事实上都是人吓人。事实这个就说明什么?说明在谈到所谓的名称的重要。我们在传统文化里面,有些民俗的观念也相当的深刻。譬如一个人死了,就要怎么?就要喊他的名字,把他的魂唤回来,要喊名字。你不喊名字的话,光是一个人死了,你在那边招魂,招什么魂呢?招魂就是要喊名字,名字代表你这个人。为什么?因为人会变,名字不会变。当然现在名字可以改,这是别的问题了。我们以前讲一个人叫张三,张三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他每天都不一样哦,但是张三还是张三,你一叫张三,他就有,事实上张三是一个名字,名字比他真正的人的具体的生命更为恒久,就这个意思。所以你要是对一个人不知道他名字的话,他对你来说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只是一个似有非有,恍恍惚惚的东西。所以这样一来你就知道了,为什么老子说完毕道可道,非常道之后,一定要立刻名可名,非常名。因为名对人的概念思考的能力来说,是不能够缺的,没有名字等于不存在,我再强调这一点。但是我们也知道,名字其实是我们借用的,约定俗成的。它为什么可以扮演这么重要的一个角度呢?这就是人类思维的特色。所以,在老子里把这些都能够说到的话,西方学者当然佩服啊。他只要看到说,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这一句话就够了。因为西方一向认为,存在本身,大写的BEING,我们讲英文好了BEING,大写的BEING,存在本身,是不能描写的。

  西方人常常谈到上帝,但他们对上帝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是你不能用下面的方式来描写上帝,你只能用负面的方式来说上帝不是什么。譬如我现在说,上帝是太阳,上帝是月亮,你就知道错了,太阳跟月亮在希腊时代就已经知道,是一块耕地一样的土,只不过它烧得发红。因此当时讲这些话的哲学家,有的被判死刑,因为他们把太阳月亮当作神。太阳神是阿波罗,月亮神是谁呢?阿耳忒弥斯Artemis,他们把它当作神。但是哲学家知道说那个不是神,那是一块烧得火红的石块,因为它发亮,发热。所以我们如果说,你给它一个这个在西方来看的时候,他就认为你看,这些都不是我们一般心里所想的,像神这样的东西,它是物质。所以在西方来说的话,你要描写上帝,不能用这种物质的东西。我现在说上帝就是海洋,你也知道海洋不是上帝,所以你不能用上帝是什么来说。你要怎么说呢?上帝不是什么,不是两个字就重要了。譬如我现在说,上帝不是太阳,上帝不是月亮,上帝不是海洋,我讲得都对哦。因为我说不是,我说不是的话,你就必须承认我说的是对的。那上帝确实不是海洋,上帝也不是人,统统对。但是你说了半天什么都没说,你只说上帝不是什么,你没说上帝是什么。所以西方传统有这样一派,专门用否定的方式来描写绝对的完美的神。同样的,老子的智慧也是一样高,他说道可道,非常道,西方学者一看就懂,我们看看不懂,我们看了之后觉得奇怪,老子为什么故弄玄虚呢?你看他第一段话背下来之后,最后就是什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果然是玄之又玄,但是你如果受过西方的训练就知道。因此我们就要问,老子在纪元前,比孔子早的话,大概是纪元前第六世纪,当时就有这种相当,实在是了不起。所以西方学者在看到老子的学说之后呢?在1788年,他们把老子翻译成拉丁文,等于是二百多年以前,把老子翻译成拉丁文。但是怎么翻译我们也很难想象,因为那个道怎么翻?道只能翻拼音,对不对?道可道,非常道。外国人一看,还是听不懂。有人把道翻译成路The way,道就是路。那你说这个路,有什么好不能讲的呢?因为这个路就不是普通的路。你变成大写之后,就不是小写的了那个一般的马路了。所以西方学者对于老子的思想,始终觉得神秘莫测,那他后面所谈的有很多跟人生有关。

  所以我们一般学老子的时候分两半,一半是专门研究形而上学,真是非常深刻,非常的奥妙。另外一半专门研究什么?落实在他的生活上。所以到后来老子的委屈在什么地方?老子的委屈在司马迁的书里面可以看到。司马迁写老子的时候,他写的列传叫做老子韩非列传,他把韩非接在老子后面,这一写就让老子受委屈了。为什么?因为韩非是法家的代表。老子怎么好好的跟法家扯在一起呢?因为法家是利用道家的形而上学。你念《韩非子》你就发现他有两篇,第一篇《解老》,解释老子。第二篇《喻老》,喻就是比喻的喻,喻老,就是理解老子。就是你要懂得老子。你要解释老子,要懂得老子,代表韩非对老子很认真,把老子的思想弄几段来解释。结果司马迁就上当了,就把老子韩非放在一起。但是韩非只是一个法家,基本上是把老子的天拿过来。老子是有一个特色,就是用道代替天。什么叫做天呢?我们以前念《论语》的时候介绍孔子思想,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就这天就很特别,这个天是古代天子的天,天子才有天命,那孔子开始,一般人都有天命,所以孔子也有他勇敢的地方。因为古代随便讲天命的话等于你要造反的,夏朝、商朝、周朝一路下来,到孔子说我五十岁,我知道什么叫天命。等于是从此以后天命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理解的,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的,但是老子不一样,老子用道代替天。所以我以前在美国念书的时候,看到西方学者研究道家,用一个词,我第一次看到真的很震憾。什么词呢?就是老子思想具有革命性。我们一般人都听不懂,一般听到老子都觉得怎么样呢?顺其自然。对不对?老子一定顺其自然啊,让你无为,无争,让你清净。老子怎么跟革命两个字连在一起呢?但是你必须承认,西方学者研究我们的学问,他没有成见,他也不知道很多复杂的问题,他只就他的学术来研究。研究的时候讲了三句话,第一老子具有革命性,第二个。墨子最保守。第三个,孔子儒家的思想承前启后,所以儒家最温和。一般对于温和的学问,都觉得好象没有什么意思,太温和了,承前启后,这边要守规矩,那边要讲信用,很温和,大家都觉得,这个没什么特色。但是你看墨子,墨子是最为保守性的,道家有革命性。墨子怎么样保守呢?他讲天志,讲明鬼。你看《墨子》的书就会发现,他有时候用鬼故事来吓人,你做坏事吗?鬼来抓你。这好象我们骗小孩子一样,墨子还有这种想法,你如果做坏事鬼会来惩罚你。那我们看了也知道,这种骗小孩的,因为很多坏人怎么没有被鬼抓啊?他比鬼还凶,那怎么办呢?所以墨子他里面讲很多话,很多想法非常可贵,非常保守,包括什么?兼相爱,交相利。因为大家都是天的子女,上天的意志,希望人类像手足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这是很好的理想啊。但是怎么可能做得到呢?所以你现在看一些墨家的想法,都是怎么样的?摩顶放踵,到处帮助别人。你看有关墨家的电影,都是几个人就去帮助人家,死了都无所谓,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到后来就变成刺客,这就是《刺客列传》,再演变下来变成武侠小说里面的人物,那个大侠都像墨子一样,都像墨子的信徒一样。你看武侠小说有什么感觉?我的感觉就是他们从来都不用上班,也从来不缺全花,那钱不知道哪里来的。你说金庸小说里面的这些大侠哪里上班?但是都很有钱,钱是怎么来的?我们也不知道,他也不用回答。他们就好象古代的墨家,以天下为家。所以他最怎么样呢?最保守,他没办法突破古代对天的信仰。那么儒家是比较温和,就是承前启后。道家就是革命性,道家的革命在于用道代替天,把天革掉了,这是很严重的事情。

  古代就是一个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于一个信念,天生下百姓,天创造世界,所以天子就成为帝王,所以,得到天命就成为天子,成为天子就做所有百姓的父母亲。那你现在革命,怎么革命呢?把天去掉,换成道。换成道之后,就太严重了。那你就要解释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老子这样做,有他很深的苦心。因为真正的天子没有公平,没有正义,也没有仁爱,也没有慈悲,这种天子反而丧失他本来的意思。那如果道的话呢?就把这种人为的因素去掉。就是从此以后,你不要去问,那个人对我好不好。因为天子也是人,是人就可能犯错。从此以后,你要问的是,那个道,它作为最后的真实,对我现在这个有限的生命,能不能够提供根据,提供基础,问这个问题。所以这个老子的思想,你说在这个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出现的时候,他为了对付这种虚无主义,就提出了一个究竟真实叫做道。把道提出来之后呢?你活在世界上,时间长短也好,或者说最后结束也好,都不用担心。你活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任务,就是要觉悟什么是道,要跟道重新建立关系。所以整个道家的思想关键就在这里,你了解有道之后,你活在世界上就可以从道来看,你这一生的遭遇,叫做从整体来看,从永恒来看。所以学道就要记得这两个词,第一个是整体,第二个是永恒。什么叫做整体呢?从整体来看的话,我们就不会去太在意一时的成败得失,我今天失败了,昨天得意了,你不会太在意这些。因为整体,什么叫整体呢?到最后都回归于道了,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得也没有失,没有成也没有败。各位听到就觉得有点像佛教了,事实上跟佛教还是不一样,佛教是一种宗教,它背后还有轮回的思想,在老庄里面不谈这个,他只是用智慧去看透生命的整体,能够去了解整个的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能做到这一步的话,对老子来说的话,生命就很容易得到解脱的机会,就是我跟别人有各种冲突,各种挣扎,你从整体来看,都觉得是小小的波浪。很多时候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念书,有一次数学考得很差,回家挨骂了,十年之后,想起来觉得很好玩,二十年之后想起来觉得很可笑,父母老的时候跟他们说还记得吗?以前打过我几次?父母心里一定想说,算了算了,过去就算了,过去就算了。如果你从生命结束那一点来看,人生所有的一切,都是过去就算了,这就是道家。但是,问题来了,你这样子可不可能变成消极呢?所以很多人念道家,念到最后就变成真的很消极无为啊,也不争,什么都不要,心里想反正最后都一样,这正好中了陷井。什么陷井呢?这样反而变成老子所要批判的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老子批判这种虚无主义的目的是要你活得真实,一再强调真实。什么叫真实呢?你现在的生命就是真实。像我们看这里有一盆花,这盆花可以随时一放火烧掉了,丢到外面去马上就晒干了。但是它现在作为花来看的时候,它就是花,你不能否定它。它的生命很短暂,顶多一个星期,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现在存在,它现在存在就有现在存在的理由,这就是老子思想最重要的地方,宇宙万物任何东西再怎么微小,它只在存在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你不能让它不存在,就好象你念物理知道任何宇宙里面拿掉一个粒子的话,宇宙就会变化很大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常常喜欢讲蝴蝶效应,蝴蝶效应你前面稍微改一点点,失之毫里,谬以千里,后面差了千里之大。但是问题就是为什么没有这么多复杂的结果出现呢?因为你这边拿掉一点,别人那边也拿掉一点,他那边又拿掉一点,弄到最后还差不多。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不动,只有你一个人变。如果在教室里面所有人都不动,只有一个人讲话的话,那个声音就很大了,就影响每一个人。那如果每一个人都讲话的话,就无所谓,就像在餐厅吃饭。我们在餐厅吃饭的时候,如果别人讲话声音很大,你觉得很难过,那怎么办呢?你讲话声音也大。你也大的话,就变成很热闹,你也听不到别人的,那你朋友只听到你说的话,这也是一种方法,它就把干扰相互抵消了。这个世界为什么没有常常出现蝴蝶效应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大家都有这种效应,到最后大致上抵得差不多,只有少数会传下来。传下来当然是它居特殊的地位,讲述特别重要的话,一个政策下来,全面实行,那个效果就大了。所以我们说老子的思想来自于当时的一个困境,那要对当时的百姓提出一条新的路出来。但是孔子、孟子作为儒家,他们的路比较实在,重新重视教育,重视社会建构,从事政治。老庄的思想比较超越,比较透明,是为什么呢?他看透这一切。他知道说你再怎么做,都是五十步百步。我们经常讲一句话你就知道了,什么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到没有?这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象有个规律。老庄就是看到这种规律以后,就不要执着。如果你现在正合的阶段,你要分,你分也分不起来;现在正处在分的阶段,像我们很多人看《三国演义》,你说不要分了,怎么可以分三国呢?当时就非分不可,因为它条件成熟了。那你分,分到最后为什么又统一了呢?到魏晋,晋朝以后又统一了呢?因为它分的条件没有了,它又合了。所以老子庄子的思想,可以跳开人的世界,去从整体来看所有的变化,知道这些规律之后,得到智慧,他就知道怎么样活在人间,这是他基本的思想的路线。

  我们再简单看有关《老子》这本书,《老子》这本书很特别的地方,它最早的注解者之一,叫做王弼。王弼是魏晋时代的人,只活了23岁,226——249,他很年轻。所以我底下说的这段话,我们就可能从王弼来思考。我们在研究国学的时候,我常常强调三十岁以前最好念儒家,四十以后最好念道家,中间十年缓冲。因为有些人比较早熟,有些人比较晚觉,这是不一定的,所以你年轻的时候念儒家没有问题。为什么?因为你要把自我实现,跟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一个年轻人从学校毕业,他当然是儒家,他要就业,他要成家,要发展,个人的事业,跟社会的经济各种方面的条件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可以了解的。但是到了四十岁为什么要学道家呢?因为到了四十岁他才发现,这个社会没有公平正义,至少没有你讲的公平正义,好人没有得到好报,我那么辛苦工作也没有升官,也没有发财,相反的,很多人莫名其妙反而过得很开心。这个时候你到中年了,就要学道家,学道家可以看得比较透彻,不会常常执着在自己的情绪里面,这是我的解释。五十岁以后就要学《易经》,因为《易经》让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运,乐天知命这些。好!我刚刚讲的就有问题了。什么问题?因为王弼是注解《老子》的最有名的学者,只活了二十三岁。代表什么?我们讲这些都是基本的规则了,天才不在此限。如果你是天才,你说我今年二十岁,我就要学道家,可以啊。但是祝你长寿啊,希望你活久一点。王弼你看,只活二十三岁,注解一本是《老子》,一本是《易经》。到现在念《老子》,念《易经》的,都要看王弼的注解,他才二十三岁,活一辈子,所以这种叫做天才。西方也有,二三十岁就已经了解深刻的智慧,那是少数,我们一般人还是尽量照这个规则。所以同学们如果听有关《老子》的课,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听多少算多少,不要担心没有听懂,没听懂说不定是件好事,听太懂不见得是好事。但是我们讲的是一个学术,所以你将来总是会到四十岁,到时候你再复习一遍,把这些思想加以了解,是没问题的,所以我们把老子的思想介绍一下。

  接着我们还要提一下老子的版本,这是很大的问题。别的书的版本问题比较少,你从坟墓里面挖出来,看到有一本书是老子,那你就要对照了。你现在看的书跟以前的书有什么不同?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现了老子的版本,叫帛书,帛就是丝帛的帛,写在绢布上面的。1993年湖北的荆门郭店,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版本,叫竹简本,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坟墓,竹简。汉朝已经是写在帛书上了,在战国时代写在竹简上的,但是那个太少了,只有老子全书的三分之一,所以它不足以用来鉴定老子很多重要的地方。但是帛书老子就很重要了,我把第一段念一遍,各位就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什么不同?会背的人都知道。王弼的版本是,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啊,天地没有了。无名两个字,不要讲无,不要讲有,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不是常无,常有,是常无欲,常有欲,这个断句就很清楚了。我们不要跟坟墓里面挖出来的书争论,我们就老老实实接受他们的断句,因为古代的书没有断句,没有断句的话吵不完的。很多人都喜欢讲无跟有,无跟有,老子其实不太谈这个,到庄子谈的比较多。老子讲的是无名,有名,无欲,有欲。为什么?无名有名,针对人的思考能力,无欲有俗针对人的欲望。人的生命就是有两种,一种要思考,一方面有欲望。所以老子特别提到无名有名,又提无欲有欲。然后这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一个根源出来名声不一样,都可以称作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的第一段,第一章。所以老子八十一章,第一章就是一个关键,还好从帛书老子里面可以得到证实,我们这个理解是正确的。老子很少谈到无跟有,他谈的是无名有名,无欲有欲,针对人的理解能力跟人的欲望的能力来分别加以说明。所以从这边我们就知道,开始进入老子的世界了,对他的背景,他所要针对的问题,他提出来的一个策略,跟儒家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跟任何一家都不同,是最具体革命性的。但是西方学者没有成见,反而特别容易欣赏老庄的思想,所以这是我们第一节所谈的,希望能够透过这样的介绍,进入到老子的世界,知道说我们面对一个非常特别的哲学系跟他的学派,跟我们一般所想的社会上像儒家的、法家的差别非常大,所以我们第一节先谈到这里。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向老子问道》1、虚无主义的危机(傅佩荣)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