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文化传统《周易》经友会凤凰岭雅聚纪实(三):李守力老师总结发言及答易友问

…分享美好…

文化传统《周易》经友会凤凰岭雅聚纪实(三)

2017年06月24日14-18:00

 

0-67

凤凰岭上逍遥客,龙泉寺中自在天。文化传统《周易》经友会雅聚于凤凰岭下的明德茶苑,共同论易悟道。以下是雅聚发言实录的第三部分:李守力老师总结发言及答易友问。

(整理:印子;编审:文传君;修改及审定:李守力

 

0-70

李守力老师总结发言

刚才莲一塘的分享,大家可能都有类似的体会,我们《周易》学习中存在不同的感应。这种感应是有层次的,有个体与《周易》相感应,集体的感应,社会的感应,人类的感应。

《周易》是一个文本,一本书,怎么会跟书感应的呢?《易经》到底是什么?如何给它定位?在《易传》里,周公和孔子提出一个道和器的概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哲学上叫宇宙本体,西方叫上帝,在佛教里叫一真法界。佛经里道的名词有二十多种。为什么?为了让你不执着,不同的法有不同的名称。佛,一真法界,真如,自信,大圆满,禅,心,首楞严,华严,非常多。有这么多名词。在《金刚经》上有这么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谓佛法者,是名佛法,即非佛法”,这里提到了名和相的问题。

“名”,《道德经》里老子首先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名相,都是概念,它不是道本身。如果是道的话,你一读就得道了,实际没有。那它是什么呢?实际上全是名,名的背后是相。所有的名相背后有一个究竟相,圣人发现这个究竟相就是“易象”,因为它直接贯通道器之间,叫象(相)。它为什么用相,不用名?我们说,木字旁一个目的相,与大象的象是一个字,通假字。下象棋的就知道,这边用这个“相”,那边用那个“象”,是一个字。所以名相的相是木字旁的相,和形象的象是一个字。讲名相的相用木字旁的相,旁边一个眼睛,肝开窍于目,肝属目,是眼睛看相。大象怎么跟我们观相有关系呀?为什么大象的象变成我们眼睛看到的所有的相?韩非子作了一个解读,在周公之前,北方都有大象,后来气候变迁,温度下降,平均气温下降3度,亚热带气候变成温带,大象就不能生存。周公爱护苍生,与《易经》通道的人,要人为地维护大象的利益,所以周公赶大象,就成立“全国赶大象委员会”,把大象赶到南方。后来过了500年,气候又下降变迁,就赶到热带,所以整个中国也没了大象。大象没有了,大象的骨头还在,骨架和象牙还在。所以一说大象什么模样?根据骨骼看大象,似象非象,所以用大象来代表形象,象这个词训诂是这么来的。所以,观象,象就成了道器之间的载体。

《系辞传》: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圣人立象以尽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是说我们的语言文字还有科学理论体系等无法真正地把道体揭露出来,通过文化学、科学无法达到道体,所以圣人大慈大悲,通过象的媒介,贯通器和道。佛经是用象语言解答,世界上所有的经典全是象文化。大家看《圣经》,全是象文化。如果不通《易经》,佛经是解不了的。古代的大德高僧大都通达《易经》,特别是明朝蕅益大师,他解的《周易禅解》非常好,他解的佛经也非常好,因为他通易。还有禅宗曹洞宗的洞山良介的法脉,以河图、《易经》卦爻来参悟佛法。

为什么佛法在印度消失了?因为没有象文化,没有易象文化,佛法是无法传承的。佛法为何最终在东方开花结果?就是因为有易经。这话不是我说的,最早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说过,菩提达摩祖师也说过。达摩祖师是释迦牟尼佛禅宗的第二十八代传人,他的老师般若多罗说,将来佛法必须在震旦中国传,为什么?因为中国震旦有“大乘气象”,就是儒道共同尊崇的《易经》卦象。所以后来佛法的整个经典,整个释迦牟尼佛的正宗的衣钵传人都在中国,有八个宗,而且在中国发扬光大。这也不是偶然的。

《阿含部·游行经》:

尔时。世尊入拘尸城,向本生处末罗双树间。告阿难曰:汝为如来于双树间敷置床座,使头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当久住北方。

南传《大般涅槃经·第五诵品》:

于是佛与大比丘僧众向酰连尼耶瓦提河之彼岸,拘尸那罗的乌帕瓦塔那,马拉之娑罗树林进行。到已,语尊者阿难说:阿难,请为我敷设床具于娑罗双树间,其头北向,我倦甚,欲偃卧。

在《游行经》、南传《大般涅槃经》,八十岁的佛陀即将离世,身体衰老如旧车,吃了工匠周那供养的食物后便血,可能得了大肠癌(严重性血痢)。他说,阿难,我已经走不动了,我要侧卧,让我的头朝着北方,这是寓意将来佛法在震旦传。中国古代叫震旦,CHINA,就是震旦,震旦就是CHINA。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河图洛书阴阳五行是什么?是佛法么?河图洛书和《易经》,十二天干地支,是我出生之前,未来弥勒佛没有出生之前,佛法灭了,佛还没来,观世音菩萨在世间传布的。没有正法、像法、末法,但众生要救,这时候,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示现为伏羲、神农、黄帝)就要来到人间,要传《易经》,《易经》的法运比佛法时间还长。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序品第一:

“昔于此国,观世音菩萨,化作三禅初梵王,化人间故,没梵宫殿,下生王宫,大德龙身,说示天理、五行气变、作吉凶法。地没还天,作春天主。”(李守力注:伏羲木德)

“观世音菩萨,化作初禅二大梵王,化人间故,没天宫殿,下生王宫,火德牛头,说示地利、百药医毒、助人间气。地没还天,作夏天主。”(注:神农火德)

“观世音菩萨,化作帝释,化人间故,没天宫,下生王宫,土德人质,说示人伦、心法大道、身法五伦。地没还天,作土用主。”(注:黄帝土德)

是三王者,成强三才,说人性德,依俗说法,示第一义。皆是观音大悲应化,故此国观音有缘。末法世中,我法流布,余佛缘灭,唯存观音,化益永世。(注:观音说法是永恒的)

拈华品第二:

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广”,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捧之上佛。退以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觉。五十年来,种种说法,种种教示,化度一切机类众生。若有未说最上大法,为我及末世行菩萨人,欲行佛道凡夫众生,布演宣说”。作是言已,舍身成座,庄严天衣,令坐如来。

尔时如来,坐此宝座,受此莲华,无说无言,但拈莲华。入大会中,八万四千人天,时大众皆止默然。于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华示众佛事,即今廓然,破颜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言已默然。(注:禅宗第一公案)

法界品第四:

“云何‘阳气成世法界’?”

“空气变作主生动法。一水北方,三木东方,五土中央,七火南方,九金西方。如是数行,成就世间。是名‘阳气成世法界’”。(注:河图阳数)

“云何‘阴气成世法界’?”

“阳气变化主死寂法。二火南方。四金西方。六水北方。八木东方。十土中央。如是数行。成就世间。是名阴气成世法界。”(注:河图阴数)

太空宇宙的时间长流中,大约几亿年里只有不到一万年有佛法,如黑暗中的一盏灯,但这一盏灯和一盏灯之间却又隔着几十亿年没有佛法,这中间是漫漫长夜的无佛时代,这时那些大愿力的佛菩萨要下来,要受苦,这些人就叫圣人,他们主要用《易经》救人。当时空点出现时,佛以佛出现,就讲小乘大乘这些经典。所以其余99%的时间是用《易经》来救人的,只有1%的时间用佛法救人。

《释氏稽古录》卷四引《梅溪集》云:“荆公谓蒋山佛慧泉禅师曰,世尊拈花,迦叶微笑,顷在翰苑,偶见《大梵王问佛决疑经》三卷云:梵王在灵山会上,以金色波罗华献佛,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众皆罔措,独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分付迦叶。”

当时宋朝皇帝得到这个经以后,列为国家最高机密,所以王安石跟当时的慧泉禅师有一个对话,说你们禅宗拈花微笑,摩诃迦叶拈花微笑,所有佛经里没有,大藏经里没有,但禅宗都这么讲,为什么?大藏经里没有你们还信啊?禅宗还信啊?王安石说我看到了,《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因为这部经是高级机密,只有皇帝能看,任何人不能看,大德高僧也不能看。我因为是宰相,有特权,我看到了,给你们的高僧说一说,显示自己看到了最高深的经典。这样公案就解开了。以上也是对刚才珊珊分享的拓展解释。

佛法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为什么儒释道成为中华文化的骨干?因为中国文化是三才之学,在《易经》《易传》里叫三极之道,一定要变成三个,一定要有儒释道,一分为三。儒释道在《易经》里怎么定位呢?“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它解决了无思无为。无思无为怎么去做?入手之法怎么去做?佛家是戒定慧,若这三个字用一个字来代替,叫定,而定就是无思无为。程颐也说过,我看了艮卦,原来艮卦就是一部《华严经》、《法华经》。我的艮卦解读中认为艮卦是一部《金刚经》。因为艮为止,知止而后有定。

为何佛法在东汉才传过来?在东汉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个金人,这就是象,然后叫《易经》大师们圆梦,说西方圣人的法要传过来,我们要主动接过来。从此,佛法进入中国文化。有人说佛教不属于中国文化,我问:佛教是印度文化吗?印度已经一千年没有佛教了,它还是印度文化吗?不是。佛法佛教绝对是中国文化。汉代扬雄《法言》说:“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这是古训“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最早出处。我们现在读儒家的经典,什么是儒?“儒”字解开,就是人的需要。佛是不是人的需要?是,因为佛是觉悟的人,人需要觉悟。觉悟是什么意思?这个觉什么意思?悟什么意思?觉不是思想,覺上面有一个爻,六爻的爻,下面有一个见,上面是两手捧着一个爻,下面是看见,看到宇宙相交互的规律才叫觉。这个“悟”,有一个心,有一个五。五是指河图洛书,凡是五就叫河图洛书。因为河图洛书中间有个五,五的本意是河图洛书。所以“觉悟”啊,原来指的是这些东西,是指宇宙的本质规律。觉悟的人是佛,佛一定知道宇宙人生的本质规律,才能救人,才能普度众生。所以在佛家的藏经里也有河图洛书的内容,大量的准《易经》的体系。你如果不研究《易经》,不研究到深层次,你就看不到各大文化是一体的。

刚才莲一塘谈到感应的体验,感应就是一个证明,证明是不是你没有妄想了,你的思想不去干扰天地之道了。感应,只是刚刚开始入道,感应不是目的,才刚刚开始。感应就是给你打电话,手机刚接通,打通了,开始交流,那才刚进入学习的阶段呢。我们说感应了,好像是神通啊,(不是),刚入门就叫感应。但世俗中那些修道者,练气功的,以为不得了啊,有了感应,千万不要把它当作一个神奇高攀的事情。

感应以后,与大道沟通、学习、交流。交流什么呢?四个字:修德寡过。因为感应了宇宙的规律,人后天有污染,你要调,根据道的轴心来调,这叫修德寡过。修养道德,你跟道看齐了就是修德,你跟道调频,跟它相应,叫德;所以《道德经》就是从这儿来的。修德的结果就是错误越来越少,减少过失、减少过失,修德寡过、修德寡过……一直地做,积功累德、积功累德……所以整个儒释道啊,国学经典啊,是一回事情。最后的目标就是内圣外王:圣就是合于道,合于道就是内圣;同时你得发挥作用,就得服务社会。这就是外王。

我们“阅古今圣贤,品文化海淀”,如何推广,如何达到全民阅读?全民阅读才能实现小康目标,达到未来的大同目标。但这个入手之法,是先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见一个人就说:你读经,读经,读经,你这么一起心动念就已经错了。孔子在《论语》中说得很清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你劝别人学道,不如自己好好修道;你如果是真修道,你就修自己,不修别人,整己化人。有人说整己化人太消极了,自己修好了,这不是小乘阿罗汉,与社会无关啊,不能影响社会啊。但我们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能量相互感应,人与人的信息感应,99%都是无形的信息感应,1%是靠语言。所以说教、劝教、教训,只起了1%的作用,甚至起反作用,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是逆反心理。如果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无形地感化,这个是100%的作用。所以,推广国学,实际上修好自己就行了,你修好自己,这就是孔子弟子曾子说的,你一个人修好了,你全家就好了,你全家修好了,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礼记·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历来我们圣贤都知道这个规律,就靠这一个规律,一人正,天下正。

我们有一个人与道合一了,天下必然大同。为什么?我们的上层空间像是个严密的铁盖子,上面代表道,下面是后天的污染层,有一个人凿开一个孔,道的光一下来,大家都会看到。就像上午阴天,如果有一道缝太阳照下来,所有人都看得到,原来我们不是在黑暗之中啊,外边还有个太阳呢!大家就会信道行道,因为大家都见“道”了。觉悟的觉,下边是个见,见到了天地交感,大家就会有“悟”了,悟后起修,大家一定会做的。所以一人正,天下正。“内圣”怎么还“外王”呢?你自己成“圣”了,天下就兴旺了嘛,“外王”的“王”是天下兴旺、天下大同的意思。你一人得道,天下就大同了,是的。古代伏羲一人得道,全世界大同;神农一个人觉悟了,天下大同,确实如此。

孔子呢?那孔子呢?孔子是晚了,他周游列国14年后,68岁归鲁,学《易象》仅有三年啊,他如果在五十岁学易就可以没有早年的那一场“大过”,天下不一样了。他晚年悟道了以后,没有实力行道于天下,他要赶紧找传人。不幸的是,《易象》之道每一代可能只有一个人懂,但是有变化,会潜移默化影响。刚才我讲了,从秦始皇到现在,就有很大变化。中国在整个世界上,我们看中世纪,你看一看西方的中世纪什么样?布鲁诺、哥白尼,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就要被活活烧死。但根据天干地支的规律,天干地支是黄帝的大臣大撓氏创立的,天干地支体系画出来,完全是太阳在中心,然后(旁边)是水星、金星、土星、火星、木星。我们在五千年前就知道太阳系的分布结构,在西方,到十六世纪、十七世纪才知道,但他知道后不敢发表,他死后弟子发表,就被活活地烧死。东西方文明,东方是多么开化,多么昌盛,已具备初步的大同景象、大乘气象。为什么?中国那时候文化那么昌盛,我们知道那是《易经》文化化成天下的缘故,《易经》文化使得我们人的层次、品味、幸福指数远远高于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基本是一种黑暗的专制独裁,这可以做一个对比。我先分享这么多。(掌声)

(文传君:咱们预先定好的是5:30结束,现在稍微延长一下,到6点,大家再提两个问题,然后我跟苗老师做一个小结。)

 

0-68

 

李守力老师答乐潜山问

我再讲一下。刚才乐潜山提到《易经》与中医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现在读经,没有涉及到中医,中医现在好多学堂在读《黄帝内经》,但没有人真懂,也是跟《易经》一样是本天书。大家也知道《黄帝内经》的源头在《易经》,孙思邈、张景岳都讲了,医者易也,医易相通,是一个体系,医易发音一样,所以完全是一门课。《易经》与中医的关系,明朝张景岳写《类经》里,总结了历代医易学家的观点,作了整合,他自己发表了好多观点,他用了三四十年写了这本书,为什么现在好多中医学家不看那本书?并没有称为热门书?因为书中好多东西在逻辑上不自洽,突破不了。

这与我们两千年的传统确实有关,就是中国人把《连山》、《归藏》丢了。这件事有它的历史渊源,也有历史必然性。历史必然性我不展开,据考证,《孔子家语》里有。这个事情“罪魁祸首”在孔子,孔子有意把《连山》、《归藏》隐藏起来,当时他站在文化最高端,才不得已做出的。战国时的士大夫、为帝王服务的统治精英,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孔门弟子。你看,秦始皇统一天下靠韩非、李斯,他们的老师是荀子,荀子是孔子的传人。最强大的国家的谋士、宰相都是孔门的弟子,要不然孔子的经典也不会都传下来,因为弟子都是官员,在政界有权,所以经典传下来这么多。

我在多年的思考过程中,特别是写完我的五卷书,在《周易密钥》里已经开了一个头。在书中梳理《连山易》《归藏易》的特征、历史,《归藏易》和《周易》的关系,《连山易》的东西。《连山易》失传了,但好东西不会失传的,我做了一些发掘。在这过程中跟《黄帝内经》作了一个对应,将《黄帝内经》搞了一个文字统计,发现它总是坤卦在前,乾卦在后,地在前,天在后,最简单的是阴阳这个词,阴在前,阳在后。郑玄说过,阴阳这个词就是归藏,归藏就是阴阳。还有老子《道德经》,也是阴在前,阳在后,都是讲阴阳,没有阳阴的。所以,阴阳这两个字,就是《归藏易》的基本特征。我们现在讲阴爻阳爻,还是继承了《归藏》的名词。《周易》不叫阴爻阳爻,《周易》叫刚爻和柔爻。所以大家看《彖传》,里面都是讲刚、柔、中。只有两个卦泰卦和否卦,不讲刚柔只讲阴阳。这是孔子、文王故意设的一个圈套,不明说《归藏》,将《归藏》藏于其中。因为文王、武王、周公推翻殷商是革命性的,周武王也参加了革命,周公本身也参加了革命。

《周易》经传中保存了《归藏》文献,这恐怕跟孔子有关系。孔子老祖宗是商朝人,是殷商的,《归藏》系的,泰卦否卦在商朝就叫泰卦否卦。为什么?你看泰卦,地天泰,女的在上边,男的在下边,这不是归藏吗?不就是母系文明吗?男的在上边,女的在下边,这不好,叫否,女的骑在男人脖子上这叫好。这明明就是《归藏》的哲学体系呵。所以既然是母系、女权,所以这里不能写刚柔,要写阴阳。这样,你一旦理解了这个哲学体系,你就破译了。你看得很清楚,六十四卦中,六十二卦全讲刚柔,《彖传》必须用刚柔两字,这是规定啊,但是泰卦否卦却是特例。过去有个惯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做的事情,儿子是不能改的,错了也不能改,你可以扭曲地救国,不能直白去推翻父亲的结论。但是孔子跟文王没有血统关系,所以孔子可以修正。你可以根据过去的礼法、文化可以用逻辑推定历史真相,然后再找文献就能论证出来。《归藏易》是《黄帝内经》的主体,《连山易》是《黄帝内经》的数理,这个结论将来我会慢慢展开。我这里讲几个基本的证据。首先,黄帝有一个号,叫归藏氏,黄帝就是归藏。还有黄帝为什么叫黄?黄是什么?黄是土,土就是坤,坤为土,大地就是土。这是一个铁证,这个证据很重要!《归藏易》就是坤乾,孔子把《归藏易》就叫作坤乾。

《礼记·礼运》孔子说: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他说我到了宋国,宋国是商朝的嫡系国,我得坤乾焉。《归藏易》第一卦是坤卦,第二卦是乾卦。郑玄注解说:“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郑玄说,《坤乾》就是殷商的阴阳书,你看是阴在前、阳在后。《易》是什么?庄子说:“易以道阴阳。”他没有说易以道刚柔。庄周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庄子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孔子和庄子都是宋朝国王的后代。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第二代国君微子弟微仲。孔子弘扬《周易》,不忘《归藏》。但是他不是私心,不是出自族群私心,他认为有用,他要服务苍生,要照顾《黄帝内经》体系,照顾医学体系。

《归藏易》与《黄帝内经》的关系,还有第二个证据,根据《黄帝内经》的论证,我们人是母亲生的,是一个胚胎,所以整个《道藏》《黄帝内经》体系,是用先天模型治病,用你的先天能量去治病,他看你这个人,仍然是个先天的人,他用道治病,不用器治病,所以经络为什么看不到?中国的经络为什么解剖不到?因为你用器思维,中医不是器文化的医学,它是道医学,是道医,不是器医。道器不二,有了道思维,经络用肉眼就看到了。道医把人看成是个胎儿,复归于婴儿,是在一个先天胚胎的情况下给你治病的。胚胎是坤卦,在子宫里。这么一看,《黄帝内经》的很多原理都懂啦。《黄帝内经》里总是说“地”怎么,“阴”怎么,都是以“地”“阴”立论,看《阴阳离合论》:

黄帝问曰:“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中国古代的经典,都是很直白地告诉你道理,它叫《黄帝内经》呵,没叫“神农内经”、“伏羲内经”,就是《黄帝内经》。你找一找黄帝的哲学体系,就是《归藏易》,《黄帝内经》读不懂的原因,就是没有复原《归藏易》。《归藏易》在哪儿?《道德经》就属于《归藏易》,《道德经》是《归藏易》的《易传》。所以现在有人发现,怎么《黄帝内经》里至少有二十处的文字跟《道德经》一模一样。谁抄谁的呢?《黄帝内经》早,老子晚,是老子抄了黄帝的。所以,又出来一个证据:“黄老之学”,怎么黄帝跟老子连称?黄帝老子并称,说明两者是一个哲学体系呀,是一个思想体系。还有一个,你查一下《庄子》《列子》、黄帝《金人铭》以及出土楚简等文献,“黄帝曰”往往在《老子》中能找到。

《庄子·知北游》:

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五十六章),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老子》三十八章)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老子》四十八章)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老子》十六章),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达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老子》七十六章),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非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老子》五十八章)。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老子》三十九章)

这段“黄帝曰”不过200多字,竟然分布在《老子》一书中有八章之多,九成的文字都被《老子》一书继承。

《列子·天瑞》:

《黄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第六章)

黄帝《金人铭》: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老子》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老子》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六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老子》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老子》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大凡是老子说过的话,都是黄帝以前说过的。所以,《论语》里有一句话:“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孔子说,我没有自己的创造,没有自己的思想,我就是把古代圣人的东西记录下来。述而不作,就是叙述古人的东西,不搞原创,学老子和彭祖。这些东西互相论证,孔子说过的话,是证据。你就知道老子没有原创的,老子是继承了古代圣人的东西;孔子也是没有原创的。

我们现在西方科学,搞发明,创新,我们现在的全民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是创新、转化,创新、转化。创新转化就是“9”,就是扩张。创新转化是器思维,不是道思维。道思维是“6”,往里收敛。所以我们中国的经典都是往内收,往里收。所以修习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也能得道,《黄帝内经》也是修道之书。据专家研究统计,宋朝以前的中医大师,都是修道的,到了元明清以后的中医大师,修道的非常少,除了那几个神医,大部分都没有。元以前的中医大师,全在修炼《黄帝内经》也就是《归藏》。凡三易都是修炼体系。古代经师、医师怎么还成道了?学《易经》,是在修己。修己安天下,平时的工作,修己。学中医的,通医学,治病人,治人心。黄帝处于大同时代,黄帝的最高智慧,是把人的生命系统法则掌握了,生命系统与天体系统是联系的,天人合一。

天的规律就是六十甲子、天干地支,从河图洛书来的,这套系统就是夏朝的《连山易》。这是神农氏创始,到夏朝发扬光大。《归藏易》是黄帝创始的,到了商朝又沿用黄帝的体系。《周易》是伏羲创始的,到了文王发扬光大。我把它分成初经和终经,初始的经典和最终的经典,有一个前后贯通。《周易》的初经在伏羲那儿,《周易》的终经在文王、周公那儿。《连山易》的初经在神农那儿,终经在大禹、伯益那儿。《归藏易》的初经在黄帝,终经在商汤和伊尹那里。这样前后6500年,三易流传的法脉就有了。

大禹治水的时候需要自然科学技术,需要丈量、设计大坝、疏导洪水,需要观天象,需要找到山河地形之间的规律。洪水淹没了大地,他们都在山上住,所以只能从山找到智慧,把山的规律研究透了,所以那时是《连山易》。当时必须是那样的,不是统治阶级、帝王心灵冲动、心血来潮,都是当时的天象、自然条件决定的,不得不那样。到了文王那儿,天地人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周易》是把《连山》、《归藏》、《周易》,还有再往前的河图洛书,全部融到里边,是集大成。

正因为是集大成,太圆满了,也就有问题,把老祖宗的《连山》《归藏》文本丢掉了。《连山》失传有它的因果,因为《周易》太完美了,既然《周易》一含三全有了,其余的就不传了呗。就是这么个情况。但是现在不行,现在又变了,因为《易经》就是变易嘛,在变易的情况下,需要《连山》《归藏》浮出水面。果然,1993年的时候,湖北荆州王家台有一个墓,出土了两套竹简《归藏》,两套竹简是一样的内容,只是通假字的不同,说明是两种抄本。这两套竹简梳理出来,实际卦名53个,有11个卦烂掉了,53个卦辞。《连山》《归藏》没有爻辞,只有卦辞。这在汉朝的郑玄他讲到了,他说:“《连山》、《归藏》占彖,本其质性也;《周易》占变者,效其流动也。”彖就是只有卦辞,变才有爻辞。考古文献证明了。《连山》的彖辞还没找到,目前只有《归藏》有辑本和竹简本,那个经文很简单,就是64句话。辑本《归藏》与秦简《归藏》基本符合,如日月相映,以此窥见《归藏》之本原。《归藏》多鬼神陆离之言,此正与《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同。总字数约4000字,正与桓谭《新论》“《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烦而殷《易》简”所言《归藏》接近。

《归藏》背后的哲学体系,那个理性与发挥,需要靠圣贤们去用。《道德经》发挥到极致,是《归藏》的理性系统的展化,如何效法《归藏》的方法,回到道的状态。《黄帝内经》是通过效法《归藏易》,来探索人体内部结构,寻找人体疾病的规律。《连山》是自然科学,《山海经》《周髀算经》,都属于《连山易》体系。“洛出书处”石碑,位于河南省洛宁县西20公里的长水乡,最古老的碑为汉魏时期的洛书碑(也有人说是唐宋时期的),汉魏古碑上有洛书几何图,可与《周髀算经》大禹几何算法互参!这个碑风化损坏,清雍正二年又重新翻刻了一块碑。据说从大禹一直传到现在。(报导纪录见:央视《发现》20160511天书秘境(下))

0-41

我们知道,大禹治水是《连山》,洛书是《连山》的原始经典的一个图。《连山易》为什么失传?因为《连山易》是自然科学技术,我们中国古代不重视自然科学技术,因为中国的科技已经很发达了,远远地把所有的国家抛到后边了。当你的科学技术比别人发达太多时,你往下发展干嘛呢?你国际第一,你不用往前发展的。去年杨振宁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说电子对抗机不要再搞了,300亿不要投,说美国现在不搞这个,因为搞这个,花了好多钱,没用。因为你国力超越好多,你不需要的。你不花钱国力已经比别人高了,是把钱白花了,没有价值。所以古人也知道,没有价值,你把老百姓的税收花了,老百姓能让吗?古人跟现代人是一样。这个钱不能服务于社会是不该花的。当时税收很低,中国古代的税收是很低的,大约是10%到2.5%,老百姓从来没感觉到剥削。一百斤粮食就交几斤粮食,他感觉不到剥削。先分享到这里吧。

 

李守力老师答易友问

淡茶: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小成图您怎么评价?小成图在《易经》的学习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0-69

李老师:小成图,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小成图。小成图是贵州的民间易学家叫霍斐然发明的。历史上没有小成图。这是一种算卦的方法,占卜的方法。霍斐然主要研究《易经》的占卜、奇门遁甲这些。他跟其他易学家不一样,《易经》他也通了一遍,他有基本的理解,他发现六爻卦有个问题,不能准确地推算空间,事情发生在哪个方位?他认为六爻卦只有逻辑推理,是事物的吉凶象征,没有空间分布,于是他根据洛书原理弄了个九宫格,每个宫里都有六爻的变化,当信息反应在哪个宫里时,空间就找到了。这是霍斐然对《周易》占卜的一个贡献。霍斐然学问底蕴很深,他研究几十年,发现传统的占卜体系不科学、不严谨时,他用自己的智慧作了扩展,这是他对易学,对中国的术数、占卜史的伟大贡献。但是这与我们经学没有关系,小成图是术数体系的东西。他那个我没用过,但是如果有人专心研究占卜,可以一试。他分解得比较细,能把时空聚焦得更精确了。

未完,待续。0-42

 

 

0-71


加师傅微信咨询:guizhen998

WhatsApp咨询:https://wa.me/14422221313

事业升迁,婚姻情感,升学考试,工作面试,人际关系,疾病吉凶、风水择吉等

QQ交流群:992663630

电报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123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文化传统《周易》经友会凤凰岭雅聚纪实(三):李守力老师总结发言及答易友问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