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论语信述》7.7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信述》7.7 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白话】

孔子说:“带着从十脡干脯起的贽礼来求见我的,我没有不教诲的。”

【释词】

束脩:脩是干脯fǔ,十脡为束。古人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乃贽之至薄者。《注疏》:“束脩,礼之薄者。”或解为“束带脩饰”“束身脩行”,今不取。按:脯是肉干,既指肉类,所以用带“月”(肉)的“脩”以示其意。

《注疏》:“案:书传言束脩者多矣,皆谓十脡脯也。《檀弓》曰:‘古之大夫,束脩之问不出竟。’《少仪》曰:‘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穀梁传》曰:‘束脩之问不行竟中。’是知古者持束脩以为礼。然此是礼之薄者,其厚则有玉帛之属,故云‘以上’以包之也。”

以上:贽礼不仅束脩。《义疏》:“束脩,十束脯也。古者,相见必执物为贽。君玉,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鹜,工商鸡。束脩,最轻者。”

未尝:表示委婉的语气,意思如同“没有”。

诲:教诲。李卓吾:“诲人不倦。”

【先贤精义】

孔安国曰:人能奉礼,自行束脩以上,则皆教诲之。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己诲人不倦也。

朱子曰: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修其至薄者。盖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于人,无不欲其入于善。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

张栻曰:束脩,始见礼也。苟以礼来,圣人未尝不诲焉。人皆可为圣贤,圣人未尝拒其进也。

《四书解义》曰:人不知来学,而必欲往教,固无是理。苟其求教之诚,执贽而来,虽自行一束之脩以上,厚薄不同,而向道之心则同,皆可与为学者也。夫圣人设教,不轻授人,教之义也;亦不轻弃人,教之仁也。教泽所以无穷也与?

钱穆曰:本章谓只修薄礼来见,未尝不教诲之。古者学术在官,事师必须宦学,入官乃能学艺。私家讲学之风,自孔子开之。自行束脩,未尝无诲,故虽贫如颜渊、原思,亦得及门受业

韩子曰:束脩末事,若人能勤行此小者,则吾自教诲其大者

刘宗周曰:束脩,还主执贽言。有作修淑之意解者,非也。圣人不责人以苛礼,而“礼闻来学,不闻往教”,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耳。曰“未尝无诲”,何等蔼然恳至。

《四书诠义》曰:大道为公,夫子岂不欲尽天下人而诲之?而不知来学,则圣人亦不能强也。自行束脩以上,未尝无诲焉,公之至也

云门隐者按:束脩,虽是礼之至薄者,然亦是礼也。舍礼何由教乎?“礼闻来学,不闻往教”,见师,自行束脩以上之贽礼,既诚心来学,则教之,圣人之仁心无穷焉。

【附录】

论语正义》曰:郑(康成)以《古论》义明,故定从“诲”也。(或有认为“诲”为“悔”者,《正义》辨之,略引。)

《经学卮言》曰:然既定依古文作“诲”,自当以“十脡脯”为正解,《疏》引《少仪》《穀梁传》文乃明证矣。(见“释词”部分)

《四书賸言》曰:又《隋书·刘炫传》“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然啬于财不行束脩者,未尝有所教诲,时人以此少之”,则直与《论语》“未尝无诲”作相反语。试诵本文有“行”字,又有“以上”字,若束脩其躬,何必又行?躬自束脩,何能将之而上乎?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会笺》《论语集释》《论语学案》《论语新解》《癸巳论语解》《韩李笔解》《四书解义》《四书诠义》《四书賸言》《经学卮言》。

···分享这篇文章···

本站提供周易预测服务

事业升迁,婚姻情感,升学考试,工作面试,人际关系,疾病吉凶、风水、择吉、起名等。

微信咨询:guizhen998

电报(TG)咨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咨询:https://wa.me/14422221313

另站长手头有大量易学、玄学、心理学、神秘学方面的电子书,有需要者可联系索取(适度收取资料整理费)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论语信述》7.7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