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信述》4.4里仁篇——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恶:指恶之事、恶之心。另一解作“好恶”之“恶(音物)”讲,亦通,然已涵于本章所解,故不取。刘宗周:“志仁无恶,正是超凡入圣关。过此关,是圣人路上人,其进自不容已。若未过此关时,如团沙为黍、捉影求形,总无是处。”
朱子曰: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
《论语义疏》曰:人若诚能志在于仁,则是为行之胜者,故其余所行皆善,无恶行也。
张栻曰:志于仁,则无不善。盖元者,善之长。存乎此,何恶之有?惟其有不存焉,则流于不善矣。
徐英曰:天下之善,皆仁心之所发。仁者,善之本。诚志于仁,何恶之有?
郑汝谐曰:志于仁者,无一念不存乎仁,其视万物同为一体。体有贵贱,皆天理也。曰能好恶人,所以明性情之正;曰无恶也,所以明体物之心。
唐文治曰:苟其志至诚不息,则所行皆善,不仅无恶而已。故心体无恶,而后事为无恶。
《达天录》曰:苟志于仁,先立其大,学者入门不可不有此识见规模,然随时随地又皆有细密功夫,非只志与立便了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勉人志仁也。求仁必先立志,所志既定,则一念无恶,至于念念无恶。省察愈精,存养愈熟。虽天行之健,安土之敦,皆从立志时始矣。
刘宗周曰:恶与过不同。无恶之后,方有改过工夫可做。然过亦从恶根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志仁以后,工夫愈细,即颜子不能不违仁于三月之后,此中罅隙不多些子。才罅隙,便有贼子窥伺。在严乎?严乎?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新解》《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论语会笺》《论语大义》《论语学案》《达天录》《四书解义》。
本站提供周易预测服务,为迷途君子指点迷津,咨询请加微信、WhatsApp或电报(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