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机

岳飞和秦桧都饱读诗书,为什么结局差距甚远?| 教育与易经的对话(2)

…分享美好…

640-48

640-49

图:活动现场

本文为2018年1月16日在青州举办的“文化传统易学雅集——教育与易经的对话”的文字实录(点此回顾对话的缘起背景),廖晋颥老师向李守力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岳飞和秦桧都饱读诗书,为何一个成为民族英雄世世代代受人敬拜,一个却在西湖边久跪不起?

李守力老师对该问题的答对中还融汇了:到底什么是经学道统?子思如何反思祖父孔子的经学道统?王莽效法周公之道,为何落得个千古骂名?欧阳修为何怀疑孔子作《易传》?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为何说《周易》是人性数理科学方程式?孔子为何说《周易》是“得一而群毕”?等内容,分享如下:

640-50

图:李守力老师发言

 

李守力她刚才这个问题大家应该听明白了,实际上这是一个代表问题。

岳飞和秦桧这两个人都是从小饱读经书,他们的国学水平,我们说现在的国学大师应该也比不上。这个我们都知道,但是问题是他们最终的结局,他们的人生价值的评判,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当然还有很多人了,还有我们说这个经学大师秦桧,经学大师蔡京,经学大师严嵩。是不是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书法大家,我们的书法好多还是来自于他们。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这一代人、下一代人,20年后、30年后,一定很多饱读诗书的人诞生了会不会也是出现人生价值的两极分化?

王安石是经学大师,王安石变法,使中国一败涂地,又有两个经学大师,司马光和苏东坡强烈的反对他。我们看当时的历史,说他(王安石)是奸臣小人,但是我们看宋明理学,那些经学大师,我们现在无法超越他们(的学问),假如我们未来成为经学大师,我们会往何处走?报效国家的时候,如何施政,如何针对现实问题,也就是经世致用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所以这个问题是大问题。这个问题在古代的来说,就是司马迁和董仲舒说的有两个经可以作为评判标准,其中一个是《春秋经》,可以拿着《春秋经》去评判正邪价值的分歧,但是《春秋》也有问题,因为《春秋》有《左传》,左丘明给孔子的《春秋》作了一个传,就是注疏。 还有《公羊春秋》有公羊氏的,《榖梁传》榖梁氏。但是到了西汉末期,王莽刘歆,包括东汉初期白虎观会议,当时的经学大师,前边的何休以今文经学为主,后边又出来几个经学大师,出现了当时短暂的今古文之争!这个今古文之争,我们现在来评判,主要是利禄之争不是真理之争,因为到了郑玄他已经找到了今古文之间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重合的,那不重合的部分应当是门人后学的分歧。(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也就是说在汉朝就出现了经学大师之间的这种争论,产生了意识形态的初步的分离。到了宋朝以王安石经学大师为标准的和司马光经学大师为标准的产生了更大的分裂,这个分裂导致最终宋徽宗的亡国。因为宋徽宗,我们知道我们现在如果你要读二十四史,不要读现在的所谓的历史书教科书,如果你读二十四史的话,你就知道宋徽宗是弘扬经学的大师(还注解过《道德经》等经典),他是把王安石的经典是熟读了的,完全是彻底地运用的,它是践行王安石经学思想的人,可是就是这样他经世致用的时候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残局,这里也就是由岳飞秦桧的公案也象征在这个经学基础上的一个分裂,实际上这个分裂在欧阳修已经产生了。

今天早上我跟廖老师到范公亭,我说这里的三贤祠,我只说了范仲淹,欧阳修我们进去给他行礼都忘了。为什么?我心里有一个情节。这个情节呢回到2500年前,孔子70岁到73岁这最终的三年,他的亲人先后去世,最亲的人都去世了,这个时候呢他在家里哭,家里没人了,儿子死了,老婆死了,亲人们没了,他在痛苦,因为弟子出去了,回到自己的家里,他哭,但是还有一个人——子思,他的孙子,他说:“爷爷,你为什么哭?”孔子说:“我的道就一个人觉悟了,颜回,他死了,我无法传我的道了,别人听不懂我的道理,性与天道无人能懂。(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我因此而哭。还有呢?我家里人你还这么小,你才十岁,你也没有能力,你现在也学不了这么深的经典。”

 

640-52

但是子思道统在我我一定弘扬道统,爷爷您放心。三年以后,孔子去世,16岁的子思果然弘扬道统,当时到了宋国,与乐朔谈论《尚书》经学。这时候他和周围人都会反思:说你爷爷完全通经了,为什么一败涂地?为什么没有改变这个天下,你是真理的化身。“道为知者传,苟非其人,道不传矣。”子思带着憋闷,可能没有好气,惹恼了乐朔,乐朔纵恿其徒围困子思,宋君得闻,亲往救援,方得脱险。子思在困中反思,他的爷爷为什么没有成功?他应该怎么办?“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他在这种穷困之中,他写了《中庸》这篇文章,即《礼记·中庸》这篇,这个中庸是儒家的法,儒家心法,这个《中庸》我们经过小学训诂,经过文字论证,这个《中庸》,完全是在《易传》的基础上的一个发挥和解读。也就是说子思16岁的时候,《易传》确实已经存在,因为已经被子思引用了。

这是一个,然后过了1500年后,出来一个欧阳修,学问有多高呢?苏东坡的老师,当时经学之领袖,文化古文运动的领袖,弘扬道统的啊,他的藏书一万多卷,相当于当时图书馆的藏书。他自己看的书、藏的书如此之多,现在已经没有这种人了吧?但是他在《易童子问》里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看这《易传》不是孔子写的,是一个一般人写的,开始怀疑经典。这是中国经师孔子的传人们,以孔子为道统的人在读经过程当中发生了怀疑,我们叫疑经,疑经疑古从这里开始。欧阳修只是怀疑某一篇某一句某一段,他说这《系辞传》好多还是孔子写的,他只是部分怀疑。后来的人越来越疑,到了五四时期几乎彻底怀疑。顾颉刚说这个阴阳五行是中国封建迷信的大本营,然后陈独秀也这么说,所有的人都这么说,包括我们的儒家的三圣之一梁漱溟,他们也这么说。章太炎彻底否定阴阳五行,否定古代的经典,把经说成是史,经啊没什么神秘的,没有什么圣人。人人平等哪有圣人。经典就是一些史料嘛,他们就是一些论文嘛,这样,在这个1912年,蔡元培废经,蔡元培废经这是开端,因为经既然没有那么至高无上的价值,那当然要废除,1912年,废除经典这门学科,然后后来就把它肢解为文史哲。于是从民国以来,我们大学里有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历史,把《易经》放在中国哲学。当然有学中国文学的人的研究《易经》,学中国历史的人研究,经学,反正所有的六经之学都没有了。

所以我们就看到这个事情,当1972年这个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时候,里边又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这个帛书《老子》、帛书《易经》和帛书《易传》。在帛书《要》里面有一段孔子和子贡的对话,这一段对话,就发生在孔子70岁左右。这个对话几乎失传了,它重新又出来了。子贡开始狡辩质疑,完全是把孔子思想逼到斧刃上去,这种质问,这是师徒交心的质问,没有一点虚伪,完全是直心道场。我们今天交流,将来下一步我们提问都要这样,一定要把根本的问题你最质疑的问题提出来,因为刚才廖老师提到这个问题就是这样,如果不解决问题,我们经学复兴了,又如何?不解决问题,我认为经学也没什么意义。到了国家危机的时候解决不了危机的,解决不了危机,实际上五四的精英就认为解决不了危机,才废除经典的,他们都是精英,他们绝对不是普通人。因为这个问题从宋朝以后就开始出现这问题。王安石变法完全是维护经学道统,失败了最后亡国。

再往前,西汉末年出来一个人,昨天我谈到王莽,大家不要看后来的史书,看《汉书》,因为《汉书》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把历史的真相写出来,大家看《汉书》,看看王莽到底是什么人?当时全国知识分子一共大约有48万多人,士,就是会读书的会写字的。那个时候汉朝的制度,士可以给朝廷提意见,提意见可以写上去。那个时候文化是自由的,为什么?你看那个时候有道教,那个时候后来东汉还来了佛教,那个时候文化完全是自由的,没有文化专制,大家一定要清楚,钱穆做过考证,没有文化专制。所以任何人的言论是自由的,没有强权没有强制。全国的48万多“吏民”上书皇帝,希望王莽当皇帝。因为按照儒家的禅让思想,王莽的德行和智慧,他已经通达了周公的六经。而我们全天下的人没有一个人能通达而落实六经,王莽是众望所归,官民推选他。我们现在所以看到六经,所以看到经典,王莽的贡献是很大的,它是要立志恢复周公之礼的一个人。但是他失败了。中国人有一个“潜原理、潜公理”——“胜者王侯败者寇”,只要失败了,无论他多么完美,一定要给他栽赃,这样王莽就成了一个历史上很难翻案的人,直到梁启超给他翻案,后人也不敢,因为你没有那种智慧和德能,你没有你自己的理论依据去给他翻案,所以王莽的失败我们不管,但王莽的成功前的瑕疵也是难掩他的光芒的。(唐·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在那个时候,东方有一个弘扬经学道统的王莽,被农民起义军杀了,他在政治上最终失败了。在中东也有一个真理的化身,也被杀了,他就是耶稣。两个人几乎同时的。(只是耶稣走道统,不称王,后来的继承者成功了。王莽称帝,政统坏了道统。孔子的政治之路从没有成功,道统被政统尊为素王。)

当时耶稣死之前,使徒们问耶稣,以后上帝还会来吗?因为大家已经知道他是上帝了,他说我现在来你们就对我这样,你们把我钉到十字架上,未来上帝不敢来了。上帝已经最害怕他造的人了,因为这一次检验了一下,如果真理化身(道成肉身)来,大家一定要把他绞杀在这里。东西方文化的同步,所以我们说这个经学道统的衰落,汉朝是一个点,他最中间出来一个王莽,东西汉分开,然后宋朝是一个点,开始疑古。五四是一个点,五四的极端就是文革,这完全是一种疑古文化的延续。但是我提出了一个坚守经学道统的一个口号,我自己已经深深的被经学道统所摄化,我自己把我自己的使命定位就是捍卫经学道统,然后恢复重建经学道统。如果不复原我们历史上的这些冤案(的真相),历史上的所有的经学悖论是解不开的。岳飞和秦桧这个公案解不开,这样我们回到这个问题就可以做解答。(岳飞和秦桧的公案的前身要涉及到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公案。司马光、邵雍等则代表了对先秦经学道统的继承和发扬。)这就是帛书《要》孔子说了一句话,当子贡问到最后的时候,孔子删改六经是因为大家学不了这些东西了。《尚书》原来是好几千篇,最后压缩为一百篇,我们现在只能看到29篇。司马迁说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305篇。就是他要压缩。为什么?当时的那些经典,周公的六经,一个人如果活一百岁,天天读都读不完的,所以孔子慈悲,他搞了一个提炼工程,简化工程。孔子删定六经这个起点,是经学道统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但是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到现在我们的六经遗存只有孔子六经的一半左右。《礼》的经与传,《汉书·艺文志》说:“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后来者三十九篇又失传了。所以《礼经》三百只有十七篇《仪礼》传世,不足百分之六。《礼》经的传是《礼记》,《礼记》原来至少有几百篇,现在有四十六篇。

《易经》是全的吗?是的。焚书坑儒没有烧《易经》。可是与《周易》同时的《易象》就失传了。不是秦始皇的问题,《易象》只有周室和鲁大史氏处有的,是周天子不保管了,鲁国公不保管了,因为这个经只有他两家保管。《易象》在《左传》里出现一次,后来再也没有了。那一年孔子12岁,孔子12岁的时候,晋国的执政大夫韩宣子朝聘鲁国,晋国鲁国结盟,新官上任三把火,要朝聘鲁国,鲁国非常高兴,你晋国的执政者对我这么好,我得掏心窝子,把国宝拿出来。周朝的国宝在我这儿,因为我们的这个鲁国,它是享受周朝王室待遇的,享受天子待遇的,有天子之礼,天子的经典是备份的,一个是在周天子的密室里,一个是备份到鲁国的王家图书馆叫大史氏。为什么?因为周公是摄政王,所有的六经是通过周公制定的,所以周公自己的分封国鲁国它就有这个高贵的资格。鲁国有一个备份系统,所以韩宣子就能看到最核心的秘籍《易象》,也就是《周易》是怎么写出来的,《周易》的秘密大道之源的核心的密码在那里。

看《易象》是一个高贵的礼仪,在《左传》上写的很清楚。韩宣子也是有大学问的人,他一翻《易象》与《鲁春秋》竹简,他明白了一个历史真相。《左传·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 年)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他说呀,这个西周的文王和武王,还有周公这几个圣人,他们能统一天下,他们德行的感召那么大,而他们写的书都列入了天下的经典,他们的国家这么昌盛,闻名于天下,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智慧?我们说我们读经,你读了经以后,你能变成周公吗?这经是怎么写出来的?那个根在哪?老子跟孔子说的,孔子70岁的时候,老子说你把六经通了,你也能传,但是六经是什么?“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先王的足迹,先王的脚印不是先王的身体和精神,所以你拿着先王的脚印来拯救全世界,肯定是失败的。你周游了72个国家,72个国君没有用你的。你在捍卫真理,那些国君也是捍卫真理,谁捍卫真理谁得天下,他们为什么不听呢?因为足迹它过时的,经典的生命通过足迹彰显出来,但足迹不是生命。所以孔子用了一百天,然后重新回来见老子,说了几句印证自己心性的话:(“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按:化,易也。)老子听后于是说“丘得之矣”,印证孔子悟道了。这一年孔子70岁,所以《论语》里孔子说“吾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是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但是呢,前面很多孔子的语录已经被弟子传出去了。最后这个经典是《易传》,是孔子的终极成就,最后悟到的根本智慧,在《易传》,而其他的五经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孔子对子贡说:“《诗》《书》《礼》《乐》不止百篇,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谓得一而群毕者”,他说《诗》《书》《礼》《乐》五经,穷其一生不可通达。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得一而群毕”,一通而百通,这就是《易》,这是孔子在他70多岁的时候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到了汉朝刘向整理经典的时候,《汉书·艺文志》里就写了一个“易为五经之原”,易是五经的源头;到现在我们就变成另外一句话,“易为群经之首”,意思都是一样的。

但是这个《易》,我们知道在这个西汉末年,有一个经学家,来源于四川,他是一个我们说在《道藏》里《老子指归》作者严子陵——一个很高的“神仙级”人物的弟子叫扬雄,他自己写了一本书叫《太玄经》。对《太玄经》,第一个研究的这个人是王莽,王莽一看就通了,然后扬雄就把这个书给刘歆,刘歆负责国家图书馆,这个书可以分到诸子里去也行,反正得归国家档案当中。因为皇帝认可,这当时是宰相,是宰相认可。刘歆说:你这个书拿去盖咸菜瓮去吧!(“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什么意思?他说,不是贬低,我知道你很高,我知道你是经学大师。从西汉汉武帝弘扬六经以来,我们所有的经学大师写了好多解读《易经》的书,这么多,加起来也没有理解易传的百分之十。你这个书添上去不是徒增疑惑吗?就是你多了以后后人看,越多越糊涂吗?读书越多越糊涂,不如拿去盖咸菜瓮,这个话是这个意思。但是呢没有盖咸菜瓮,还是传到现在。说这个话的意思是这样。最后孔子说怎么办?“得一而群毕”,这是一个方法论问题。

这就是一通百通,现在我们这个成语也就从这里来的。然后再一个问题,孔子做了一个预言,因为通易者就通天道,就通未来嘛。他说后世我的继承人,他会怀疑我,他会怀疑我什么呢,他不怀疑我其他的经典,他怀疑我写的《易传》,原文是“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这是原话,结果过了1500年,欧阳修这样的顶级“学霸”,就开始怀疑,到近代则彻底怀疑。我们现在的学术界大都认为河图洛书不存在,河图洛书是封建迷信,是帝王用一个图来愚昧老百姓的,为了自己的皇位,为了统一天下的,所以不相信这个东西。就是最终我们在这个时代这本书就打成封建迷信,这不就是“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吗?当然孔子为什么能知道未来的人,我们的后人,我们的子孙会不孝,是不肖子孙。因为孔子看到了一个巨变,也就是王国维说的这个文化轴心的剧变,这种巨变也是一种人性的巨变。当时已经发生了人性的巨变,孔子把它总结为“礼坏乐崩”(《论语·阳货》),老子说“大道废”,这个规律在佛经里、在圣经里都有描述。佛经里讲的比较细,这个法有:正法时,象法时,末法时。就是说这种经典的智慧真理的智慧,他不是进化,是退化的,这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被历史所证实。如果是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这个时代是非常悲哀的。

难道我们就认命了,能不能认命?如果认命的话,实际上就是不可救药的。但是儒家道家佛家还有其他经典也好,它是改命的。如果认命的话,你这个书还有什么用?我们说《易经》要做一个描述,《易经》是一个什么书?从古至今的描述,朱熹说《易经》本是卜筮之书,但这个话它有前提的,因为当时《易经》全是经学,《易经》全是用来治国修心养性的,它在这种环境下背景下,他说的《易》本卜筮之书,而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易》本卜筮之书,什么意思?他说这句话的意思背景如果忽略了,就跟谢祥荣老师说的一样,如果忽略了《易经》的卜筮,《易经》的很多的逻辑结构你解读,是解读不通的,所以卜筮不通,你逻辑不通,易理就不通。他的意思是这样,所以朱熹要求恢复圣人之本来面目,“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四个方面:“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辞变象占,这些《易》的应用方面,原理方面都需要用,都需要去落实的。所以现在下一个定义,我们都知道:“《易》为修德寡过之书”,这是明朝来知德下的一个定义,实际上宋明理学诸大师也都是这么说的,但修德寡过这个词比较精准,修德减少过失。他这个是非常精准,为什么非常精准呢?《易经》经文4900字,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是“贞”,元亨利贞的“贞”有111次,《易经》64卦,平均每一个卦就能出现近两次贞。

贞是什么?贞是守正的意思。偏了就要正过来,偏了要检查自己,然后要慎独,用慎独来归正,这是修德寡过。出现频率最多的第二个词“无咎”,没有咎害。无咎出现了93次,频率基本上接近“贞”,无咎什么呢?“无咎者,善补过也”,无咎,就是善于弥补过失。《易经》出现频率最高的第三个字——悔、无悔、悔亡。悔是德行,你只有后悔、忏悔,你过去的过失才能改正,这叫“不贰过”,颜子的不贰过。所以说《易经》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就是修德寡过,这是从经文易理上来讲,就是修德寡过,这是毫无异议的。但是后人当疑古出现的时候,他把这些频率出现最高的字,他就要歪曲它的真相,歪曲它的真理。就是五四时期我们的经学大师,我们现在大学的教科书你查一下,贞是改过吗?贞是改正吗?他说那个贞是占卜。是吧?查一查是不是这样,如果贞是占卜的话,整个它的易理体系就全部变了,这就是当对经学产生了怀疑,一怀疑,就丧失它的本意。我们回到《论语》上去:“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个是根本原则。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人的智慧德行存在差异,人实际上不是平等的,存在差别的。存在差别,就有高低之分,最高的终极的智慧高人就是圣人。

既然是这样,我们的凡夫俗子必须无条件的接受圣人的教育,不能怀疑,因为你的怀疑一定是错的。因为你没有达到那个智慧境界,你的怀疑是错的,你必须先接受,继承这些经典以后,你才有怀疑的资格。你如果不通,你就不能怀疑。这就是“信而好古”,古就是圣人。“述而不作”,你不能改字,你不明白的东西,你不能主观臆断,你必须把圣人的东西全部继承下来,你传承,但你不要改字。从宋朝开始改经,欧阳修这一疑古,于是大家可以改经了。这是圣人预见到后世德行的衰落,实际上怀疑就是德行的衰落,德行的根是信。德行的根,不是善。有人说我是好人,我是好人,我为什么屡屡的不顺?因为有伪善,你所谓的善实际上是伪善。那什么是真善呢?真善需要有智慧,智慧才能知道真和假,我们做的好事大部分都是坏事!好心办坏事。所以智慧一定是第一,因为智慧能知道真假,你先知道真假,你才能知道是真善和伪善。而智慧是什么?如何产生的智慧,唯有一个字——信。能得智慧,学习得不到智慧,因为学习只是得了知识,学习是知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所知障,会障碍真理,没有智慧,学的越多,这个人越危险,这就叫书呆子。这种书呆子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坏,这样呢只要是变成知识体系了,他一定不能致用。

刚发生的一件事就是阿尔法狗打败了国际围棋大师,国际围棋的冠军在机器人面前一定是一败涂地,为什么?他把你的所有的以前下棋的数据都输入了他的电脑中去了,所以你下的时候他就知道你下一步怎么走。这个好像我们人的智慧超越不了机器人了,但是又出了一个阿尔法元。阿尔法元里头没有数据,什么也不知道。打败了AlphaGo。阿尔法元是什么?阿尔法元是信。就是一个信。一个信就打败了所有的知。在老子《道德经》里,“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知识体系是什么?知识体系是来源于道的,由于我们有智慧,圣人有智慧,他会说出好多话来,然后我们读经,有些心得就写出一些心得来,就变成知识体系了,所以我们中国的书很多。但是这些东西能怎么样呢?就是老子说的这是先王的足印,先贤的足印,先生的足印,你如果守着这些足印不放,你就不能经世致用。所以我们说欧阳修学问很高,藏书那么多,学习那么多,学了那么多,一定是陷入知识体系了。我们看他的文章可以鉴别一下。我们古人判定经史子集,当他沉迷于集的时候,这个人就会丧失真知真见,就是天天吟诗歌赋,天天写诗弹琴,琴棋书画,这是物。玩物丧志,志就是信,失信一定离道。(主席说过:“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

 

640-51

图:李守力老师指花喻理

我再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王阳明早年一直写诗,天天写诗,被他的老师和父亲大骂,骂他不忠不孝,骂他违背大道,他把诗词歌赋一扔,很快进入觉悟之中。这就是什么?诗词歌赋是好东西。诗词歌赋,就是这个梅花,确实好东西。如果你天天执着于这种梅花,下边的根就没了,经史子集是这个树,这个经是它的根,史是它的干,子是它的枝,集——诗词歌赋非常好听,非常漂亮,非常优美,美,是它的花,非常好。但是你如果一执著,它就变成插花,它就变成假花了,它的生命从此就终止了。我们的先贤,我们的孔子老子早就把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了,我们要知道根本智,我们学习国学,知道根本智以后,你一辈子不走错路。根本智就是,道是什么?道我们自己学不了,我们自己不懂,但是有道的经典。我们通过道经典,要相信因信而入,信解行证,有了信就一定能解的通就一定能去证明,就一定能行动去落实。所以我们看经学的衰落就是由于怀疑,怀疑开始的。贪嗔痴慢疑,五个毒素。疑是什么造成的?疑一定是贪造成的,大家说这个人很善良,她不会怀疑的,善良的人,从来不怀疑人。真善的人从来不怀疑人。大家说那我们怎么不怀疑?怀疑不是一种思想,怀疑是属于一个人的德性。当你心是真心真意的时候,从来不怀疑,从来是不怀疑别人的。

 

640-53

图:青州范公亭

因为你经常在骗人,你一定是怀疑的,一个人从来不骗人,他一定不怀疑任何事情。所以疑一定是起了贪嗔痴,一定是起了私利。我们在范公亭,为什么我们不给欧阳修鞠躬?为什么我们给范仲淹鞠躬,在范仲淹的范公亭待了好久,范仲淹是通道的,你如何知道通道的?你看着范公井就知道范仲淹是得道的人。因为他刚刚上任的时候,青州的老百姓得了红眼病,就是结膜炎,他没有做别的,他赶紧打这口井,选择良日时辰打这个井,然后上面做一个亭,他这个亭子很奇怪,他这个亭子中间是空的通天的,然后他一定要到月光直射,因为十五、十六的月光可以照在井里去,然后这个时候才取出水来给人治病。他知道易经的原理,他是经学大师,他知道道。如果你不懂道,你是不会玩这个,这个水一定是能治病,这是我们的易学的思想,这是经学思想。他这些东西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属于文学,带有消遣的东西,虽然也有根,也有忧患天下,但是它毕竟是文学。他是给重修岳阳楼写一个祝贺词,就是我们要互相写一个信。他的经学思想,在文学里体现的有限。因为后人喜欢,审美,喜欢享受。看散文这东西好,说经学太枯燥就不学了。这是根本问题。如果一个人在我们国学过程中,建立不起来经学道统,建立不了根本智,建立不了对圣贤的崇拜敬畏对中国历史的一种温情疑古反对歧视传统,说古人是落后的,我们是进化的,在这种不忠不孝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学多少东西始终是一无所获,甚至他未来如果有了权力会祸国殃民的。先讲到这里,谢谢!

640

以上为本次雅集活动的第二篇发布,我们将以每周一篇的进度,发布分享雅集中的精彩答对,提要如下:

李守力、廖晋颥:教育与易经的对话第一期回顾:

对话之缘起和背景(点此链接回看)

李守力、廖晋颥:教育与易经的对话第三期看点:

1.假如孔子活在今天穿不穿牛仔裤?弘扬传统文化,我们教师和学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礼节?

2.《黄帝内经》的“移精变气”发展到西方可以形成“精神分析”学科,为何中国人没去做?我们到底缺了什么?

3.先秦的《周髀算经》和《周易》明明有“公理化体系”,为何秦汉以后突然中断,最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

李守力、廖晋颥:教育与易经的对话第四期看点:

1.诗词歌赋为什么不能作为国学的核心?

2.这个世界会好吗?

3.“性与天道”与《连山》《归藏》《周易》;大禹治水;武乙射天、纣王亵渎女娲;宋康王射天等传说。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明天机周易网 » 岳飞和秦桧都饱读诗书,为什么结局差距甚远?| 教育与易经的对话(2)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请填写正确地址,方便以后联系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QQ交流群电报交流群

文章内容很好,我要赞助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