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8.14泰伯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說:「不在此職位上,就不要謀議此位之政。」
位:職位、位子。
不謀:不謀議。孔安國:「欲各專一於其職。」蔡節:「謀,議也。」
《論語註疏》曰:此章戒人侵官也。不在此位,則不得謀此位之政,欲使各專一守於其本職也。
伊藤仁齋曰:人各有其分而不能自盡,必好越位犯官,干預其政,故夫子言此以為戒。
范祖禹曰:自天子至於士,皆有位。在其位則謀其政者,職也。故曰坐而論道謂之三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至於抱關擊柝,無不各敬其事,則天下之理得矣。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張栻曰:止其分也。
程子曰:不在其位,則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問而告者則有矣。
輔廣曰:不在其位而謀其政,不義而不可為也。問而不以告,不仁而不可為也。
徐英曰:此非獨戒侵官,抑且慎越職。
林希元曰:此只是不相侵越職分之意。謀是謀欲為之也,故不可。若窮居而思天下之事,草茅言當世之務,亦可為出位乎?
《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錢穆曰:本章與上章相發明。不在其位,不謀其位之政。然謀政,僅求所以明道之一端。貧賤富貴,隱顯出處,際遇有異,其當明道善道則一。
劉宗周曰:位凡局於上下皆是君子,居官盡心於職內,不侵越於職外,所以明守分也。陳恆弒其君,孔子沐浴而請討,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猶然明個分守,況其它乎?
陳祥道曰:大夫不在其政,而謀其政,則謂之犯分;居官不在其政,而謀其政,則謂之侵官。此易所以言「思不出其位」,而孔子所以言各司其局,此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若夫在天,則春夏秋冬不相易時;在地,則東西南北不相易方;在人,則耳目口鼻不相易用。至於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踰階而相揖。大至於天地之理,小至於言語之儀,其定分也,猶且不可犯,又況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哉?
《四書解義》曰:君子素位而行,循分自盡,分內事不敢推諉,分外事不敢妄營。故無越職之謀者,乃無曠官之失。孔子戒之之意深哉!
《論語稽》曰:《易》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況謀政乎?非惟無補,且以招禍,此漢唐宋明黨禍之所以為世戒也。《孟子》「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又雲「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皆此意也。
陳祥道曰:韓之典冠者加昭侯以衣,非不愛君也,不免越職之誅;晉之將中軍者將載厲公以車,非不憂君也,不免侵冒之責。故庖人雖廢職而尸祝者,不可以代御者;雖非良而參乘者,不可以呼此。孔子嘗為乘田,則曰牛羊茁壯長而已;嘗為委吏,則曰會計當而已。曾子不與越寇之事,孟子不以為罪;陽處父易中軍之班,《春秋》以為罪。其以此歟?然則于田常之亂,孔子不在其位而請討;季氏之旅,孔子不在其位而欲救之者:蓋田常之亂,盡人可討;季氏之旅,唯告冉有而已。
李炳南曰:假使他人來問,只能在理論上提出意見,供他參考,不能說詳實的辦法。例如哀公問政,孔子只對哀公講為政的原則,不在政治實務上替他出主意。
《周易》《中庸》《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癸巳論語解》《論語全解》《論語學案》《論語正義》《論語講要》《論語新解》《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稽》《論語古義》《論語會箋》《四書解義》《四書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