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子罕篇第九
《論語註疏》曰:此篇皆論孔子之德行也,故以次泰伯、堯、禹之至德。
《論語義疏》曰:此篇明時感者既少,故聖應亦希也,所以次前者。外遠富貴,既為粃糠,故還反凝寂,所以希言,故《子罕》次《泰伯》也。
宋翔鳳曰:盡此篇之文,皆以說聖人微言之故也。
《論語集解》曰:凡三十一章。
《論語信述》9.1
子罕篇——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原文】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白話】
孔子很少直言利、命以及仁。
【釋詞】
罕言:罕,稀少。「言」即直言,指不問而自己主動說(見附錄)。《集解》:「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論語註疏》:「此章論孔子希言難及之事也。以此三者,中知以下寡能及之,故孔子希言也。」
《論語稽》:「此章之意在記者觀夫子之自言,不在夫子之教人。」
徐英:「《詩》《書》、執禮,蓋日常與弟子講習之事,仁與命則因問因事而發,雖弟子記之亦多,然非平居之常言也。」
利:利益。錢穆:「利者,人之所欲,啟爭端,群道之壞每由此。言利之風不可長,故少言之。」
程子:「子罕言利,非使人去利而就害也,但人不當以利為心。聖人以義為利,義安處便是利。」按:儒學有「義利之辨」。
與:同、和。
命:命,天之命也。按:命,原自於天,而立之於己;且,修身盡道,盡其在我者,乃可謂之命,所以「罕言」。
《註疏》:「謂天所命生人者也。天本無體,亦無言語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賢愚、吉凶、窮通、夭壽,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之命也。」
《史記》:「孔子罕稱命,蓋難言之也。非通幽明之變,烏足識乎性命哉?」
仁:仁,行之盛也,生而為人的核心與根本。陳祥道:「仁,人道也。」
《註疏》:「仁者,愛人以及物,是善行之中最盛者也。」
錢穆:「命原於天,仁本於心。人能知命依仁,則群道自無不利。」
《論語義疏》:「利者,天道元亨,利萬物者也;命,天命,窮通夭壽之目也;仁者,惻隱濟眾,行之盛者也。」
勉齋黃氏:「夫子與門人問答,言仁尤其最切者,而所記止於如此,亦可謂之『罕言』矣。況所言不過泛及為仁之事,至於仁之本體則未嘗直指以告人也。」
【先賢精義】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記聖教之所謹也。夫子教人,有常言者,《詩》《書》執禮是也;有不言者,怪力亂神是也。若言之時甚少,謂之罕言。
李炳南曰:《論語》記載孔子所說的「利、命、仁」,多數是答問語。可見孔子輕易不說「利命仁」,所以此章說「子罕言」。
程子曰:計利則害義,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鄭汝諧曰:亦嘗言之,特罕言爾。《易》之言利,以吉凶指其所入;若明示以利,則啟其計度之心。「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使之心有所安;若明示以命,則怠其修為之志。諸子之問仁,皆去其為仁之病;若明示以仁,則難其所入之門。(按:學有次第,不妄為言;執之於言,害於力行。躬修實證,在己;拔苗助長,夫子不為也。仁哉,夫子!)
伊藤仁齋曰:言利則害義,然利國利民之事則不可不言焉;命之理微矣,遽語之則必忽人事之近;仁之德大矣,驟告之則必生輕忽之心。故皆罕言之也。夫子之謹教而尊德也如此。
劉宗周曰:功利之學,聖人所不言;命與仁,聖人亦不輕言,恐滋人玄遠之惑也。今人動喜說「無聲無臭是言命也」,又喜說「不學不慮是言仁也」,朱子辟子靜「心行路絕,善惡雙泯」,曷不曰「聖人罕言命與仁」?古人之學,先拔利根,而終達於性命;今之學者,先勘性命,而終近於利。又曰:三者罕言,即孔子一生學問。
陳祥道曰:仁,人道也;命,天道也。利,則和同天人之際者也。仁命,人所難知;利,人所難為。智足以及此,無事於言;智不足以及此,無足以與言:所以罕言也。孔子於利罕言,孟子於利不言;蓋罕言者利之本,不言者利之末。
《論語義疏》曰:利是元享利貞之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其理玄絕,故孔子希言也。命是人稟天而生,其道難測,又好惡不同,若逆向人說,則傷動人情,故孔子希說與人也。仁是行盛,非中人所能,故亦希說與人也。然希者,非都絕之稱,亦有時而言與人也。
《四書解義》曰:利是人情所欲,罕言之,欲人知所戒也。命兼理氣,其故甚微而難測,罕言之,欲人知自修也。仁包四德,其道甚大而難盡,罕言之,欲人漸次以進也。於此見聖人教人,至意有在言語之外者,學者宜深體之。
朱子曰:所以罕言利者,恐人求之則害義矣。罕言命者,恐人皆安於命而人事廢矣。罕言仁者,恐人易視之,不於切己上致力。
蕅益大師曰:言命言仁,其害與言利同,所以「罕言」。今人將命與仁掛在齒頰,有損無益。
雲門隱者按:仁道至大,天命隱微,語言所難盡也,且人人學養不一,易於滋惑,故而罕言。仁道至大,然亦是人道也,次第以進,勉行安行,真積力久,躬修實證,則自然感通,而命亦知之矣,非知識言語之所能及也。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豈虛言哉!
【附錄】
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說文解字》曰: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周禮·春官·大司樂》注曰:發端曰言,答述曰語。
李炳南曰:有問有答名為語,無問而自己直說名為言。
按:有人認為《論語》有關於仁之說的不少,怎麼能說「罕」呢?《論語》僅僅只是夫子一生之很少的言論,若與日常相比,用「罕」可也;且日常教學講習,不會主動提及;罕言不是不說,是有問則答,而不主動多說;亦是提醒人,在力行而不在多言也。又見「釋詞」中勉齋黃氏之語。
《論語正義》曰:《周語》曰:「言義必及利。」韋昭曰:「能利人物,然後為義。」此即「利物足以和義」之誼,此即「利」字最初之誼。君子明於義利,當趨而趨,當避而避。其趨者,利也,即義也;其避者,不利也,即不義也。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雖有似於利而亦避之,則以不合乎義,即為不利也。若小人則反是,故其所謂利,或君子所視為不利;而其所視為不利,或君子所視為義。所視為利也,君子知利不外義,故「喻於義」;小人知利不知義,故「喻於利」。時至春秋,君子道微,故夫子罕言利。
【本章參考書目】
《周禮》《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論語意原》《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稽》《論語正義》《論語點睛》《論語學案》《論語集釋》《論語大義》《論語集說》《論語說義》《論語古義》《論語會箋》《說文解字》《史記》《四書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