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9.4子罕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原文】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白話】
孔子絕盡這四方面:無自任己意,無固執期想,無偏拘己行,無執着自我。
【釋詞】
絕:盡、窮盡,無之盡也。按:化之也。
毋:即「無」也。張栻:「『毋』字與『無』通。」
程子:「此『毋』字,非禁止之辭。聖人絕此四者,何用禁止?」錢穆:「孔子絕不有此四者,非在心求禁絕。」
意:私意。按:意,或有看作「念頭」「意念」之意者,見附錄。《集解》:「常人師心徇惑,自任己意。孔子以道為度,故不任意。」
必:期必。按:私意、念頭之發展。
錢穆:「事之未來,必望其如此而無誤。」《註疏》:「常人行藏不能隨時用舍,好自專必。惟孔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不專必也。」
固:頑固、執滯不化。按:不通達、不通透,則凝固滯澀,執着之而不化。
錢穆:「出處語默,惟義所在,無可無不可,即毋固。」《集解》:「無可無不可,故無固行。」劉宗周:「始焉無中生有,忽起一意,已而執意不化,必然如此,而輾轉一意,如堅壘之莫破,則固矣。」伊藤仁齋:「無固者,唯善是從,無所凝滯。」《集解》此處從行為上講,今從之。
我:私己、自我,即我執。
錢穆:「我,如我私、我慢之我。聖人心知有道,不存有我。」《集解》:「述古而不自作處,群萃而不自異,唯道是從,故不有其身。」
【先賢精義】
《論語註疏》曰:此章論孔子絕去四事,與常人異也。
《論語集說》曰:毋意者,渾然天理,不任私意也;毋必者,隨事順理,不先期必也;毋固者,過而不留,無所執滯也;毋我者,大同於物,不私一身也。一念之私意,動於內而繫於事,故有必;必則守而不移,故有固;固則不能忘己,故有我。必固我,皆出於意,故意為之先,而我復生意。物慾牽引,循環不窮矣。夫子於此四者,非待有所禁止,蓋自無有耳。
朱子曰:四者相為終始,起於意,遂於必,留於固,而成於我也。蓋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後。
張子曰:四者有一焉,則與天地不相似。
庄存與曰:智,毋意,先覺也;義,毋必,義之與必也;禮,毋固,時中也;仁,毋我,與人為善也。
錢穆曰:本章乃孔子弟子記孔子平日處事立行之態度,而能直探其心以為說,非其知足以知聖人,而又經長期之詳審而默識者,不易知。
張栻曰:夫子之於四者,非待有所禁止,蓋自無有耳。「絕」雲者,無之甚也。然四者之病,始於意而成於我,故大學之道必在於誠其意。
(按:以上為第一層義。以下為更上一層義。)
鄭汝諧曰:毋,禁止之辭,猶有心也。子之所絕者,非意必固我也,絕其「毋」也。禁止之心絕,則化矣。非弟子察識之精,安能知之?
程樹德曰:此解最勝,恰合聖人地位。蓋僅絕意必固我,此賢者能之。惟聖人乃能並絕其毋。姑以佛學明之,能不起念固是上乘功夫,然「以念遣念」之念,亦念也,並此無之,乃為無上上乘。
李炳南曰:這一章經文完全講道。意、必、固、我,都與修道相背。修道的人就要對此用工夫,開始時,困知勉行,練習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然後步步進修,時時提醒自己,必須毋此四者。至於孔子的境界,工夫已至從心所欲不逾矩,無往而不率性,連這「毋」字也就自然的絕了。
蔡節曰:始學者則當絕去此四事,成德者則絕無此四事。
伊藤仁齋曰:聖人道全德宏,混融無跡也。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劉宗周曰:人心與太虛同體,不惹纖毫物累;才有物累,四者循環而起。聖人之心,從江漢秋陽洗暴過來,渣滓渾化,天理周流,何四者之累哉?四者不分是理是欲,總是氣拘物蔽。
焦竑曰:意者,七情之根,情之澆、性之離也。故欲滌情歸性,必先伐其意,意亡而必固我皆無所傅,此聖人洗心退藏於密之學也。
《四書反身錄》曰:四者之累,咸本於意,所謂「意慮微起,天地懸隔」是也。意若不起,三累自絕,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黃幹曰:以事言,其別有四;以心言,其本則一。若此心廓然大公,物來順應,自無四者之病。
司馬光曰:有意、有必、有固,則有我;有我則私,私實生蔽。無意、無必、無固,則無我;無我則公,公實生明。
【附錄】
韓愈曰:此非仲尼自言,蓋弟子記師行事。其實子絕二而已,吾謂無任意即是無專必也,無固行即無有己身。
李炳南曰:「意」是心裏起的念頭。心的本體是《中庸》所說的性,率性是道。一般人起念則不能率性,故有喜怒哀樂等各種惱人的情緒。孔子志於道,能轉意念,而不為意念所轉,所以「毋意」。
劉宗周曰:問楊慈湖不起意如何?曰:是亦意也。慈湖說無意正是硬捉住,安得毋?只是欲善惡雙泯,絕去好意見,正要與他自起滅,只莫起揀擇心。陽明子所謂又落無聲無臭見解是也。學者只從慎獨入斯得。不曰「無」而曰「毋」,何如?曰:生生不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論語全解》《論語學案》《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會箋》《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古義》《韓李筆解》《金剛經》《四書解義》《筆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