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8.12泰伯篇——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孔子說:“求學三年,念頭不在求俸祿上,真是難得啊。”
三年:古時入大學,三年考校。《四書辨證》:“三年是考課之期。”《論語訓》:“三年者,國學考校之期。”孫綽:“三年學足以通業,可以得祿。”
至:到。
穀:祿也。今一般寫作“谷”。鄭康成:“祿之言‘穀’,年穀豐乃制祿,亦代耕之義也。”《論語稽》:“不至於穀,言其心在學不在祿也。”
不易得:難得也。錢穆:“當時士皆以學求仕,三年之期已久,而其向學之心不轉到穀祿上,為難能。”徐英:“此重學而輕祿者。”
朱子曰:為學之久,而不求祿,如此之人,不易得也。
楊氏曰:雖子張之賢,猶以干祿為問,況其下者乎?然則三年學而不至於穀,宜不易得也。
李塨曰:學,入大學也。《學記》“比年入學”,謂每年皆有入學之人也;“中年考校”,謂間一年而考校其道藝也,是三年矣。學古入官之念於茲動矣。乃心專在於學,並不至於穀祿,此其人豈易得哉?
胡紹勛曰:《周禮·鄉大夫職》:“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州長職》:“三年大比,則大考州里。”《遂大夫職》:“三歲大比,則帥其吏而興甿。”據此,知古者賓興,出使長,入使治,皆用為鄉遂之吏,可以得祿。此三年,定期也。若有不願小成者,則由司徒升國學。後人躁於仕進,志在干祿,鮮有不安小成者,故曰“不易得”。
李炳南曰:孔子不反對學者作官,作官當然有俸祿,但須認識作官的目的在治國安民,不在求祿。當時有此認識的人不多,所以孔子說不易得,意思是希望學者建立正確的認識。
劉宗周曰:利祿之溺人久矣,於是有干祿之學,當其學而無非穀也,況三年乎?三年學而心不至於穀,則其學純矣,豈易得哉?充斯志也,雖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乎?學以至於聖人之道,非穀之謂也。至道則終身嚮往而不足,至穀則一念馳騖而有餘,此學中開不得絲毫竇漏。才漏便是偽學。
馮從吾曰:只為志穀一念,不知忙壞古今多少人。且無論聖學無所為而為,即穀之得與不得,豈繫於志?人第不思耳。
康有為曰:蓋學者之大患,在志於利祿。一有此心,即終身務外欲速,其志趣卑污,德心不廣,舉念皆溫飽,縈情皆富貴,成就亦可知矣。而人情多為祿而學,此聖人所由嘆也。
伊藤仁齋曰:志小者其得則小,志大者其成必大。為學之久而志不至於穀,必不為汩汩於流俗而終其身,聖人所以嘉尚之也。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明純心之學也。有人於此從事於學,至於三年之久,而不志於穀祿,則是正誼而不謀利,明道而不計功,操守堅定,工夫純篤。儒者惟在純修,國家務求實學,下無干名求利之人,則上有舉賢任才之慶。聖人之言,其維持世教不淺矣。
《學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xiáng),術(suì)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蟻)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論語集解》《論語集注》《論語集釋》《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義疏》《論語稽》《論語古義》《論語注》《論語學案》《論語傳注》《論語會箋》《論語正義》《論語訓》《四書辨證》《四書拾義》、《周禮》注、《四書疑思錄》《四書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