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8.11泰伯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孔子說:“若一個人有像周公那樣的美才,假使他既驕傲又吝嗇,其餘的也就不值得看了。”
周公之才之美:周公多才,其才又美。才美,謂智能技藝之美。《註疏》:“周公,周公旦也,大聖之人也,才美兼備。”
驕且吝:驕,矜誇、自矜其才。吝,吝嗇、鄙嗇也。錢穆:“驕者恃才凌人,吝者私其才不以及人。非其才不美,乃德之不美。”
其餘:驕吝之所余,指其才言。錢穆:“用才者德,苟非其德,才失所用,則雖美不足觀。必如周公,其才足以平禍亂、興禮樂,由其不驕不吝,乃見其才之美。”
《論語註疏》曰:此章戒人驕吝也。設人有周公之才美,使為驕矜且鄙吝,其餘雖有善行,不足觀也。言為鄙吝所揜(掩)棄也。
程子曰:此甚言驕吝之不可也。蓋有周公之德,則自無驕吝;若但有周公之才而驕吝焉,亦不足觀矣。
張栻曰:此言才美之不足恃,當以德為貴也。驕則無以來天下之善,吝則不能與人共由於善。雖才美如周公,亦何為哉?
朱子曰:驕者吝之枝葉,吝者驕之本根。故嘗驗之天下之人,未有驕而不吝,吝而不驕者也。
鄭汝諧曰:不言周公之德,而曰“之才之美”,蓋有德則必無驕吝之理,有才美而驕吝者容或有之。驕者自滿,其氣盈;吝者自是,其氣歉:皆客氣也。
陳祥道曰:才之美者,莫過於周公;行之丑者,莫甚於驕吝。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猶不足觀,又況才美下此者乎?蓋君子以禮存心,故不驕;以仁存心,故不吝。小人以驕滅敬而忘禮,以吝滅愛而忘仁。忘禮與仁,非所謂有德者也,其何以觀之哉?荀卿曰:“弓調,然後求勁;馬服,然後求良;士信慤,然後求智能。士不信慤而多智能,譬之豺狼,不可以身近之。”亦此意也。
劉宗周曰:知有才便驕,自有其才,而不能捨己從人便吝,二者同體而互發,總是器小情狀所為。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者,到此便須學問。人不學,未聞道則有才鮮不至於驕且吝者。
《四書解義》曰:蓋有才者,必當居之以德。德極其盛,則才自極其全。故聖如帝舜而捨己從人,功如大禹而聞言則拜。滿招損,謙受益,誠聖賢居心之要道也。
周公踐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贄而師者十人,所友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所先見者四十九人,時進善者百人,教士千人,官朝者萬人。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韓詩外傳》)
《論語集注》《論語全解》《癸巳論語解》《論語集說》《論語集釋》《論語新解》《論語意原》《論語新解》《論語學案》《論語正義》《論語註疏》《四書解義》《韓詩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