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6.15 雍也篇——孟之反不伐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孔子說:“孟之反不誇耀自己,魯國軍隊戰敗撤退,他殿後,快要進入城門的時候,他說:‘不是我敢殿後啊,是我的馬不往前跑啊!’”
孟之反:孟氏,名側,字之反,魯國大夫。胡氏:“反即莊周所稱孟子反者是也。”馬融:“孟之反賢而有勇。”
不伐:不自伐其功。伐,誇、誇耀自己的功勞。《正義》:“魯師雖奔,而之反能在後結陣以行,所保全之功甚巨。”
奔而殿:奔,軍隊敗逃。在後曰殿。馬融:“殿,在軍後。前曰啟,後曰殿。”錢穆:“軍敗,殿後者有功。”《潛研堂文集》:“人之一身,臀居其後,軍後曰殿,亦取斯義。”
策其馬:策,鞭打。馬拉戰車,策之使進。
非敢後也,馬不進也:此是孟之反的謙虛之言,也是為了自掩其功。朱子:“戰敗而還,以後為功。反奔而殿,故以此言自掩其功也。事在哀公十一年。”《左傳》:“師入齊軍,右師奔,齊人從之,陳瓘、陳庄涉泗。孟之側後入以為殿,抽矢策其馬,曰:‘馬不進也。’”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功以不伐為善也。孟之反,魯大夫孟之側也,有軍功而不誇伐也。魯與齊戰,魯師敗而奔,孟之反賢而有勇,獨在後為殿。人迎,功之。不欲獨有其名,故將入國門,乃捶其馬,欲先奔者入城也。且曰:“我非敢在後為殿以拒敵,馬不能前進故也。”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子稱魯大夫有功不伐以風世也。非惟不自有其功,而且自掩其功,其不伐也如此。蓋之反之意,以為不能立功於戰陣,而反論績於敗奔,深可羞愧,故託言馬不前以掩之,可謂賢大夫矣。
劉宗周曰:士君子苟無禮義以養其心,於功名之際,鮮不攘臂起者。晉滅吳,王浚功多而見枉於王渾,不勝忿憤。或說以居功未善,浚曰:“吾始懲鄧艾之事,懼禍及身,不得無言。其終不能遣諸胸中,是吾褊也。”蓋褊之心難化如此,故君子不可以不學也。
陳祥道曰:伐譬則賊也,矜譬則殘也,故老子於自伐言無功、自矜言不長而已。春秋之時,師敗而奔,惟恐其不全在師,而有功者惟恐其不彰。之反於齊之戰也,殿軍而不奔,策馬而不進,人之所難也,故夫子取之。
張栻曰:奔而為殿,固已難能。及將入門,是國人屬耳目之時也,孟之反非惟不敢有其功,又且自掩其功。其中心深自抑損如此,故聖人有取焉。為學之害矜伐居多,聖人取孟之反所以教門人也。
白石錢氏曰:師勝而歸,範文子先入而不敢先;師敗而奔,孟之反後殿,而自以為非敢後。君子以功名為畏如此。
謝氏曰:人能操無欲上人之心,則人慾日消、天理日明,而凡可以矜己夸人者,皆無足道矣。
徐英曰:夫子舉此,以見不伐功之美,亦猶禮讓為國之意。
《朱子語類》曰:人知伐心固難克,然非先知是合當做之事,臨事時必消磨不去。諸葛孔明所謂“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若知凡事皆職分之所當為,自然無伐心矣。
《四書反身錄》曰:馮異戰勝有功,他將皆爭自言功,異獨屏身樹下,寂無所言。曹彬平江南,得一國境土,闢地數千里。使在他將必露布以聞,盛敘戰績,彬惟進奏通報於朝曰:“奉敕勾當江南公事回。”此皆不自矜伐,與之反可謂異世而同風矣。彼武夫且然,矧學者乎?故道德、經濟、文章、氣節,或四者有一,或兼有其長,而胸中道德、文章、經濟、氣節之見苟一毫銷鎔未盡,便是伐。伐則有累湛然虛明之體,其為心害不淺。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癸巳論語解》《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正義》《論語集釋》《論語學案》《論語會箋》《論語集說》《左傳》《朱子語類》《四書反身錄》《四書解義》《潛研堂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