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6.14雍也篇——子游為武城宰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子游擔任武城的宰官。孔子說:“你在那裡求得賢人了嗎?”子遊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走路時從來不走捷徑,如果不是公事,從不到我的屋裡。”
武城宰:武城之長官。
女得人焉爾乎:孔子之意,為官一方要留意人才。一是可以見賢思齊,同時還可為國家留意人才、儲備人才,以備所需。女同“汝”。人,人才、賢人。焉爾,於此。“得人”一詞,有求得與找到之分別。
《論語後案》:“得人與舉賢異,得之未必遽舉之也。朱子與劉其父書曰:‘今於天下之士,漠然不以為意,至於臨事倉猝,而所蓄之材不足以待用,乃始欲泛然求己所未知之賢而用之,不亦難乎!’朱子之言,正合得人之旨。”
澹臺滅明:姓氏澹臺,名滅明,字子羽。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九歲。陳祥道:“《家語》所以言滅明公正無私也,荀卿曰‘出於其門,入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滅明之謂也。”
行不由徑:徑,小路可以捷至者。滅明不從捷徑,必走正道。李炳南:“古井田制,路在井田之外,徑在井田之內。行人須守規矩,由路不由徑。至孔子時,規矩雖存,而行人圖速,往往取捷徑,然子羽仍由路行。”
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偃,子游之名。《正義》:“修身正行,公事乃肯來我室,得與之語耳,非公事不肯來。言無私謁。”包咸:“(此兩事)言其公且方也。(奉公、方正)”
李炳南曰:舉此二者,以見其人品行之端正,是故子游以為人才。
《論語註疏》曰:此章明子羽公方也。行遵大道,不由小徑,是方也;若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是公也。既公且方,故以為得人。
張栻曰:(滅明)斯人之存心,可謂正矣,子游亦善觀人哉。
朱子曰:不由徑,則動必以正,而無見小欲速之意可知;非公事不見邑宰,則其有以自守,而無枉己徇人之私可見矣。持身以滅明為法,則無苟賤之羞;取人以子游為法,則無邪媚之惑。
惠士奇曰:君子絕惡於其細,禁奸於其微。
楊氏曰:為政以人才為先,故孔子以得人為問。如滅明者,觀其二事之小,而其正大之情可見矣。後世有不由徑者,人必以為迂;不至其室,人必以為簡。非孔氏之徒,其孰能知而取之?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見聖賢取人之法也。由此推之,取人之法,立心必取其至正,正則可以杜巧利之門,而邪士無所容矣。行事必取其大公,公則可以塞奔競之路,而宵人不能進矣。雖以之宰天下,道豈外是乎?
真德秀曰:子游為一邑宰,其取人猶若是。等而上之,宰相為天子擇百僚,人主為天下擇宰相,亦作如是觀可也。故王素論命相,欲求宦官宮妾不知名之人;司馬光用諫官,亦取不通書問者為之。必如是,然後剛方正大之士進,而奔競諂媚之風息矣。
徐英曰:夫得人而用,從古為難,或於姦邪,固不足道。若夫急於政事,而引進權術之徒,粉飾承平,而崇獎浮華之士,上下相感,風氣一成,而邪僻諂瀆、希世苟合之人,翹足而用事,風俗壞而家國亡矣。子游獨能取此,寧方勿圓,寧朴勿華,而為流俗所不喜者,此可為天下後世法也。
《四書反身錄》曰:滅明之賢,惟子游識得。得此一人,尊禮推重,獎一勵百,以端一方之風化,此致治之機也。
陳祥道曰: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則賢者,百福之宗,神明之主,而為政者,其可以不得之乎?
澹臺滅明,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記》)
洪武末,蘇州知府姚善躬下士。隱者王賓獨居陋巷,善躬往候見,舍車步入,叩門。賓問:“為誰?”對曰:“姚善。”乃開門延語。及賓報謁,望門再拜而返。善自邀還,辭非公事不敢入。又將候韓奕,奕避入太湖。善嘆曰:“韓先生所謂‘名可聞而面不可見’者耶?”有錢芹自守甚髙,善初願見不可得。會俞貞木以明經見重於善,月朔望必延致學宮,講經書訓士。一日,饋菜於貞木,誤致芹所,芹受之。吏覺其誤,詣貞木以告。貞木曰:“錢先生不苟取,子今受不辭,必仰府公之賢耳。”善喜訝欲往候,使人先道意芹,對使者曰:“芹誠幸見公,然芹民也,禮不可往見於庭。若明公宏下士之風,請俟月朔,胥會於學宮。”善如期至,迎芹坐上,坐延質經義。芹曰:“此士子之業,今事有急於此者?”善益竦然,請問之。芹但出一簡授善,竟不交言而去。視之,則皆戰守制勝之策也,善心嘉之。時靖難兵已南渡矣。後,善竟以勤王死節。愚按三代而後,尊賢下士,若姚公者真空谷之足音也。(《論語學案》)
昔陸象山至臨川訪湯思謙,思謙因言風俗不美。象山曰:“監司守令,是風俗之宗主。只如判院在此,無只為位高爵重、旗旄導前、驅卒擁後者,是崇是敬;陋巷茅茨之間,有忠信篤敬好學之士,不以其微賤而知崇敬之,則風俗庶幾可回矣。”(《四書反身錄》)
《論語集解》《論語集注》《論語全解》《癸巳論語解》《論語正義》《論語學案》《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集釋》《論語後案》《論語會箋》《史記》《四書解義》《四書反身錄》《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