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5.10 公冶長篇——棖也欲,焉得剛?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健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孔子說:“棖啊多慾望,怎麼能夠稱得上剛健呢?”
剛:剛健,指強志不屈撓。錢穆:“人之德性,以剛為難能而可貴,故孔子嘆其未見。”謝氏:“能勝物之謂剛,故常伸於萬物之上;為物掩之謂欲,故常屈於萬物之下。”《四書近指》:“須中立不倚,和而不流。”
或:有的人。
申棖:魯國人,孔子的學生。鄭康成:“蓋孔子弟子申續。”《史記》則曰:“申棠字周。”《孔子家語》云:“申續字周。”
棖也欲,焉得剛:內心嗜欲多,則志屈撓,就不得為剛。欲,指多情慾。《正義》:“欲,根於性而發於情。”錢穆:“若其人而多欲,則世情繫戀,心存求乞,剛大之氣餒矣。但此章僅言多欲不得為剛,非謂無欲即是剛。”
《論語註疏》曰:此章明剛。夫子以時皆柔佞,故云吾未見剛者。夫子謂或人言,剛者質直寡慾,今棖也多情慾,情慾既多,或私佞媚,安得剛乎?
程子曰:人有欲則無剛,剛則不屈於欲。
李炳南曰:剛與欲不相容,剛必不欲,欲必不剛。剛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可以當之;欲則反是,洪承疇可為例。
《論語義疏》曰:夫剛人性無求,而申棖性多情慾。多情慾者必求人,求人則不得是剛,故云“焉得剛”。
徐英曰:欲者,私也。一有私慾存乎其心,則屈於威武而移於貧賤,或且患得患失,無所不至。剛者,公正之氣,不可屈撓,殺身可以成仁,捨生可以取義。死生且不易其操,況富貴利達、貧窮壽夭哉?欲之與剛,蓋如冰炭之不可以同器,天下豈有有欲而能剛者乎?
凌鳴喈曰:剛為天德,故近仁。
《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又:浩然之氣)
錢穆曰:此章見孔子極重剛德。剛德之人,能伸乎事物之上,而無所屈撓。富貴貧賤,威武患難,乃及利害毀譽之變,皆不足以攝其氣、動其心。凡儒家所重之道義,皆賴有剛德以達成之。如道家莊老皆主無欲而尚柔道,亦非剛德。
《論語正義》曰:聖凡智愚,同此性情,即同此欲,其有異者,聖智皆能節慾,能節故寡慾也。若不知節慾,則必縱慾,而為性情之賊。故《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劉宗周曰:天體純陽而至健,大易首以剛字贊之,人得之為天德,見所性之純一貞信。性中只有仁義禮智,無所為剛。剛即性體之超然物表,而落在氣質常為學問之用神。夫子所謂剛者是也。
《四書近指》曰:陽剛之德,全是能自勝其私,使此心超然於萬物之上。欲則私意牽纏,縱貌剛之似,而中之靡也久矣。子路之強,似之而非。須中立不倚,和而不流,乃真面目也。顏子克複歸仁,學從乾道入,庶足慰聖人之思。嗣是之後,則孟氏之直養無害塞乎天地之間者乎?
《四書反身錄》曰:正大光明、堅強不屈之謂剛,乃天德也。全此德者,常伸乎萬物之上。凡富貴貧賤,威武患難,一切毀譽利害,舉無以動其心。欲則種種世情繫戀,不能割絕,生來剛大之氣,盡為所撓。心術既不光明,遇事鮮所執持,無論氣質懦弱者多屈於物,即素貞血氣之強者,亦不難不動於利害之私也。故從來剛者必無欲,欲則必不剛,不可一毫假借。
桑調元曰:人知有欲不剛,而不知無欲尚非剛也。
蕅益大師曰:只說棖是欲不是剛。不可以剛與欲對辨。以對欲說剛,非真剛故。
陳祥道曰:剛本乎性,欲出乎情。欲不能無求,不能無求則不能無撓也,故曰“棖也欲焉得剛”。君子之於欲也,寡之使不勝,窒之使不行,其固不為物傾,其完不為物虧。此老子所謂“自勝者強”,揚子所謂“勝私之克”者也,又奚適不剛哉?湯之奏勇其來,乃自於不邇聲色;文王之赫怒其來,乃自於無然歆羨。子路之不求,所以能全勇之名;孟子之不動心,所以能全至剛之氣。此皆以直養而無害者也。
《易經》《孟子》《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學案》《論語點睛》《論語集釋》《論語全解》《論語會箋》《論語說》《四書反身錄》《四書近指》《孔子家語》《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