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字的起源
“坤”字始见于战国时期的文字,战国文字是由“立”和“申”字构成,但随着汉字的演变,改为由“土”和“申”字构成,这与“坤为地”之义更加切合。此系后也发展成为现代汉字。“申”的写法在演变过程中也有变化。尤其是汉代时期改变比较大 。
“坤”字是会意字。由“土”字和“申”字构成。“土”字的甲骨文形体像地上有堆土,表示坤代表土地。“申”有伸展义,表示万物由土伸展而出。也就是说,坤是不断无限延伸的土。
《易•说卦》中说“坤为地,为母。”可见,“坤”的本义指地。坤与乾相对,象征意义也相对,如乾为天,坤为地,乾为男,坤为女,故又指母亲以及女性的代称。
坤字的五行由土申构成,土的五行为土,申的五行为金,但一般以土为本五行,如果测字方面也可以拆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