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輕鬆學《易經》:論《周易》的不傳秘本《易象》

640-398

【提要】

一、《易象》與《周易》的區別

《易象》是文王、周公演《周易》的核心秘本(觀象繫辭、益卦演德,窮理盡性),東周以後,《易象》式微,故不傳諸侯,只藏於周王室與魯大史氏。

《周易》即《周易》古經卦爻辭,其直接作用是卜筮。《周易》以其卜筮之用流傳諸侯,為《三易》共用的《說卦傳》資料附於《周易》之後,作卜筮取象之用。

《禮記·表記》引孔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這說明《周易》與《連山易》存在着傳承關係,《大象傳》姤卦“後以施命誥四方”、隨卦“君子以向晦入宴息”保留了順從天命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在夏人尊天命的基礎上加以修德立命的內容。周公正是基於《連山易》的資料創作了《大象傳》,《大象傳》是《易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易》繼承了《連山》《歸藏》的卦象和互體體例,開始用爻象模擬人事情偽,這就是《彖傳》和《小象傳》的前身。於是《易象》產生了。

二、孔子如何能獲得周王室“平天下的秘笈”——《易象》

孔子晚年盡得魯大史氏所藏“祝宗卜史、備物典冊、文王之書、周公之典與《魯春秋》”。孔子以此“傳先王之舊”,刪《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三、子貢所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矣”之“性與天道”即《易象》與《周易》

子貢所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矣”,其“性與天道”即孔子晚年歸魯以後學《周易》與《易象》所達到的“絜靜精微”、“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思想境界,絜靜是指至誠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神明)與宗教(齋戒)修養,精微是指嚴謹的觀象繫辭的科學(卦象)與數學(爻象)修養,神明、人文與科學、數學這些素養在《周易》的修練中達到了統一。

四、《易象》與《易傳》的區別

《易象》為《易傳》原始文獻,孔子68歲歸魯學《易》是指學《周易》和《易象》。孔子70歲領悟《易象》。因《易象》發現《周易》的象數密碼,和“性與天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德義。

(一)見於孔子之前的《易象》文獻舉例:

(二)孔子一生有兩次機會接觸到《易象》,第一次是五十歲以後,可惜錯過了。第二次是晚年70歲以後,孔子利用這最後一次機會傾其全部心血學習《易象》,傳承《易傳》。帛書《易傳》是未悟《易象》前的說《易》文獻,傳本《易傳》是領悟《易象》之後的說《易》文獻。

五、人類文化史上圍繞一個主題著述最多的書就是研究《周易》的著作,其目的是為了還原《易象》,證悟“性與天道”

傳本《易傳》是對《易象》的繼承,清·皮錫瑞《經學通論·易經》說“四庫全書經部,惟易經為最多”。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山東省圖書館對易籍總量進行了調查,結果是:據歷代書目統計,見於著錄的民國以前的易籍總數約為6000種;1990年以前出版或成書的現存易籍為2810種(實際存世量還應高於此數)。研究《周易》的著作數量堪稱世界之最,其主要原因在於人們在前仆後繼地探索《易象》“性與天道”的真諦,聖人把大道濃縮於《周易》的卦符與繫辭中,等待後人去破譯,破譯多少,就表明對大道的證悟有多少。

【解說】

一、《易象》與《周易》的區別

《易象》是文王、周公演《周易》的核心秘本(觀象繫辭、益卦演德,窮理盡性),東周以後,《易象》式微,故不傳諸侯,只藏於周王室與魯大史氏。

《周易》即《周易》古經卦爻辭,其直接作用是卜筮。《周易》以其卜筮之用流傳諸侯,為《三易》共用的《說卦傳》資料附於《周易》之後,作卜筮取象之用。

《左傳·魯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時孔子12歲):

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杜預註:《易象》,上、下經之象辭。

郭沂說:杜氏說的“上下經”即指《易經》,當然包括經文卦爻辭。因其分為上下篇,故稱之為“上下經”。“上下經之象辭”,即為《象》傳。因《象》傳是對卦名、卦義和卦爻辭即《周易》經文的解釋,故稱之為“上下經之象辭”。杜氏稱《象》傳為“象辭”,猶《繫辭》稱《彖傳》為“彖辭”。

此處的晉侯是晉平公,他派遣韓起(謚號宣,史稱韓宣子)聘魯,一是此時魯昭公剛剛即位,晉國作為盟主理應要去祝賀,二是韓起新官上任代替趙武管理晉國事務,也要到魯國亮個相。根據《周禮·春官》“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大史有藏書之職,故韓起在大史處觀書。

從《左傳》《國語》筮例看,《周易》古經當時已被各諸侯國所應用,故李學勤先生《周易經傳溯源》指出:“《周易》經文當時為列國所俱有,韓起沒有必要到魯大史處觀覽,也不會為之讚歎。……我們還要注意到,《左》《國》屢次提到《周易》,有的全稱《周易》,有的簡稱為《易》,絕沒有稱之為《易象》的。由此可見,把《易象》說成《周易》並不合適。”李學勤先生又說,《易象》“是後來《易傳》的一項來源和基礎。”

王充《論衡卷二十八·正說篇》:

夫聖王起,河出圖,洛出書。伏羲王,《河圖》從河水中出,《易》卦是也。禹之時,得《洛書》,書從洛水中出,《洪範》九章是也。故伏羲以卦治天下,禹案《洪範》以治洪水。古者烈山氏之王得河圖,夏後因之曰《連山》;〔歸藏〕氏之王得河圖,殷人因之曰《歸藏》;伏羲氏之王得河圖,周人曰《周易》。其經卦皆六十四,文王、周公因《彖》十八章究六爻。

“文王、周公因《彖》十八章究六爻”,顯然不是說《周易》卦爻辭,而是指根據《彖》十八章推究、裁斷六爻的象數規律。《繫辭上傳》說“彖者,言乎象者也”,故《彖》十八章屬於《易象》。

《左傳》《國語》筮例與《周易》最大的區別是:《左傳》《國語》筮例較少使用爻象(爻位貴賤和爻際之乘承比應),因而也不用九、六爻題。東周之後,貴族們對《周易》的態度是重卜筮,輕德義,安其用而不樂其辭,故《易象》只藏於周王室與魯大史氏。這也是韓宣子見到《易象》發出驚嘆的原因。《左傳》《國語》筮例的流行,是周德《易象》與《春秋》式微的表現,是禮壞樂崩的開始。孔子晚年序《易傳》、修《春秋》,則是拯弊治亂、復興王道的偉業。

《繫辭上傳》第八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禮以社會關係為中心,周公制定周禮,用來規範社會各階層的關係。文王、周公發現了爻象與“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複雜社會關係的對應性。爻象即“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爻的比、應、承、乘即是會通,即“禮”所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爻之六位尊卑即“禮”所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初爻為士,二爻大夫,三爻為三公,四爻為諸侯,五爻為天子,上爻為宗廟。六爻相應、敵應、親比、順承,則有典禮之行也。

爻,帛書《易傳》作“敎”或“餚”,《尚書·堯典》“修五禮”、“敬敷五敎”、“典朕三禮”,五禮,公侯伯子男五等朝聘之禮。五敎,五品之敎,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三禮,天事、地事、人事之禮。《禮記·王制》“明七敎以興民德。”《注》七敎,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賓客,朋友也。《禮記·曲禮》“敎訓正俗,非禮不備。”故爻(敎)為禮也。

爻,熹平石經《周易》以及漢碑作“餚”,彖、餚皆為宴饗典禮。《東坡易傳》云:“‘彖’者,豕也;‘爻’者,折俎[zǔ]也。古者謂折俎為‘爻’,其文蓋象折俎之形,後世以《易》有六爻也,故加‘肉’為‘餚’以別之。”彖是審視卦體、卦德、主爻,猶如王公立飫[yù]之房烝。房烝是指古代祭祀時以牲之半解之體升於大俎。爻(餚),是針對某一爻進行解析,猶如親戚宴饗之餚烝。餚烝是指將煮熟牲體節解,連肉帶骨放在俎上,以享賓客。餚烝(爻烝),即折俎(折爼)(詳見《周易密鑰·“品味”爻與餚的關係——兼“觀”象、物、彖》)。

韓宣子見《易象》與《魯春秋》,感嘆“周禮盡在魯矣!”蓋《易象》之爻位、爻際關係是《周禮》的象數依據,《魯春秋》則是以周德標準書寫的歷史。《禮運》說“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由於孔子“述而不作”,故《易傳》只是孔子所編輯,很可能《彖傳》《象傳》的內容就是《易象》,因為《彖傳》、《象傳》都是通過“觀象”解析《周易》經文的,而且從其內容可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如三千年前的西周中方鼎(中作父乙方鼎)銘文中的剝之比卦與其銘文內容契合無間,剝卦、比卦《大象傳》“上以厚下安宅”、“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正好反映了武王以德分封諸侯的情景。(見剝卦解讀:三千年前的中方鼎《周易》筮例)

3000年前文王、周公父子創立了以《周易》為代表的經典文化,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巔峰,這也是後來的孔子終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考古證實,從先周時期到西周晚期,3000年前的周原從“小部落”發展到“大城邦”,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商周時期的周原古城,具有完美禮制的建築,合理的社區規劃,祭祀區、青銅器、玉器、骨器製作分區,道路規劃,商遺民與周人分區,先進的水利系統,體現了周人高超的城市建造與社會治理智慧,使周原成為一個開放繁華的“世界文明城市”。

《周易》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卜筮,然而骨子裡卻是“經綸天地之道”。故不知《易象》斷不知《周易》之精髓。

《易象》內含“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之真諦,是《尚書》所謂的“協和萬邦”之道,《禮記》所謂的“大同之道”,釋家所謂的“轉輪法王”之道。

《禮記·表記》引孔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這說明《周易》與《連山易》存在着傳承關係,《大象傳》姤卦“後以施命誥四方”、隨卦“君子以向晦入宴息”保留了順從天命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在夏人尊天命的基礎上加以修德立命的內容。周公正是基於《連山易》的資料創作了《大象傳》,《大象傳》是《易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周易》繼承了《連山》《歸藏》的卦象和互體體例,開始用爻位、爻象、爻數模擬人事、情偽,這就是《彖傳》和《小象傳》的前身。於是《易象》產生了。

《易象》不傳諸侯,只藏於周王室和魯國大史氏,直到五百年後,魯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時孔子12歲)韓宣子聘魯才見到《易象》,遂有“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的讚歎。

王應麟《困學紀聞》引《京氏積算法》:“夫子曰:聖理元微,《易》道難究,迄乎西伯父子(指文王、周公),研理窮通,上下囊括,推爻考象。”這裡的文王、周公“推爻考象”就是《論衡》所說的“文王、周公因《彖》十八章究六爻”,可證爻象體例是文王、周公發現和創立的。

《易緯·乾鑿度》說:“垂黃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緯·乾坤鑿度》說:“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師於姬昌,法旦。”由此可見,《易傳》是孔子對文王、周公《易象》的繼承。

爻象的萌芽是爻位體例(六爻第一爻為“初”,是時間概念;第六爻為“上”,是空間概念,爻位法則體現了《周易》時空不二的屬性),到《連山》時期“制器尚象”派發現了互體(見《繫辭傳》“制器尚象”章節),《歸藏》則全部繼承了互體(見於卜辭筮數卦和《歸藏》)。互體體例使得上下重卦之間的三、四兩爻發生關係(陽三陰四),這是爻象體例誕生的關鍵一步。“兼三才而兩之”是爻象體例的理論源頭。“三才”是爻際“相應”體例的理論基礎,“兩之”是爻際乘、承、比的理論基礎。文王、周公作《周易》時發現了爻際的乘承比應體例,爻象又是《周禮》的數理抽象。

《易象》實際為哲理象數學,哲理是社會科學範疇,象數學是自然科學範疇。傳本《周易·說卦傳》即是《易象》之象數學的一部分,這部分由於是繼承了《連山易》《歸藏易》的《說卦傳》,所以在宋國(殷商之遺國,《歸藏》)、杞國(夏之遺國,《連山》)以至於各個諸侯國廣為流傳,故《左傳》《國語》筮例中史官占卜主要以卦象推算。

春秋時人人以《易》為卜筮書,唯獨孔子發現了《周易》有“古之遺言”,這說明孔子認為《周易》經文本來就含有義理。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論語·述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帛書《易傳》的《要》篇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子貢對老師“老而好《易》”提出質疑:“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孔子的答覆是:“…《尚書》多勿(忽、疏)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遺言焉。予非安其用也。…故《易》,剛者使知懼,柔者使知剛,愚人為而不忘,做人為而去詐。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慮,紂乃無道,文王作,諱而辟咎,然後《易》始興也。…《易》,我復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後乎?”

孔子強調他與史巫之異,因為他發現了隱藏在《周易》卦爻辭裡邊的德義。孔子這時走進了周公的精神世界,他觸摸到了《周易》的核心。他發現《周易》的卦爻辭並非是卜辭的隨意堆砌,而是嚴格按照六十四卦本身的哲理數學規律演繹出來的,這就是“觀象繫辭”,也就是《易象》的法則。如今我們見到的《易傳》里就有孔子發現這一規律的心得。《彖傳》《象傳》是《易象》的主體,《大象傳》言重卦的卦象與卦德,《彖傳》與《小象傳》則在卦象的基礎上着重爻象與爻義的發揮。《繫辭傳》“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這兩句就是講《彖傳》和《象傳》的奧妙。

《韓詩外傳·卷第三》“周公誡之曰:……故《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夫‘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易曰:‘謙亨,君子有終吉。’”此段文字另見於《說苑·卷十·敬慎》,這裡周公引用了謙卦的卦辭和《彖傳》,這是周公作《易象》之《彖傳》的互證。周公所作《易象》是用西周初年的中古筆法寫成,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而繼承之,孔子及其身邊的弟子在周公《易象》的基礎上加以整理、釋讀、修飾、潤色,用春秋時期的筆法寫成了《易傳》(《十翼》)。

二、孔子如何能獲得周王室“平天下的秘笈”——《易象》

既然《易象》為周王室與魯大史氏的不傳秘本,那孔子何以得之?

1. 魯哀公時公室衰微,禮壞樂崩,太史和樂官如果不臣事三家(季孫氏、仲孫氏、叔孫氏),就要離開魯國散游四方。《論語·微子》說:“太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鼓方叔入於河,播鞀[táo]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 pán]襄入于海。”同時,孔子及其弟子在魯國找不着出路,也紛紛去遊說諸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太史和樂官“跳槽”使得魯大史氏所藏秘笈也會鬆動,得以開放給少數上層的大夫們。

2.孔子曾為魯司寇,是魯國的聞人,晚年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晚年可以得見魯大史氏所藏“祝宗卜史、備物典冊、文王之書、周公之典與《魯春秋》”。孔子以此“傳先王之舊”,刪《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3.根據《左傳·魯昭公二年》的記載,《易象》與《魯春秋》藏於魯大史氏,以《魯春秋》為例,《春秋》是魯太史世代相續,按年、時、月、日秉筆登記的檔冊,孔子編輯《春秋》終於“獲麟”或孔子卒(公元前481年或479年),這說明孔子與魯大史氏一直保持着互動,孔子可以獲得《魯春秋》的第一手資料。其他《詩》《書》《禮》《樂》也是如此。

4.《論語·述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是孔子晚年68歲歸魯以後學《易》的追悔之言,為什麼說“五十以學《易》”呢?因為孔子51歲出仕為中都宰,52歲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這時候的孔子因身居高官是有條件接觸《易象》秘笈的,但孔子因公務繁忙,一心想着削弱三桓、墮三都,而無暇顧及《易象》一書了。

三、子貢所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矣”之“性與天道”即《易象》與《周易》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云:“余少讀《論語》端木氏之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讀《易》,乃知性與天道在是。”

劉寶楠曰:“言性與天道,則莫詳於《易》。”

子貢所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矣”,其“性與天道”即孔子晚年歸魯以後學《周易》與《易象》所達到的“絜靜精微”、“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思想境界,絜靜是指至誠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神明)與宗教(齋戒)修養,精微是指嚴謹的觀象繫辭的科學(卦象)與數學(爻象)修養,神明、人文與科學、數學這些素養在《周易》的修練中達到了統一。

鄭注云:“《易》精微,愛惡相攻,遠近相取……。”對此,孔疏曰:“雲愛惡相攻者,謂易卦六爻,或陰爻乘陽,或陽爻據陰,近而不得,是愛惡相攻也。雲遠近相取者,謂彼此有應,是遠近相取也。或遠而無應,近而不相得,是遠近不相取也。”《易》之最精微處即是爻象,《易》之德義主要源自爻象(王弼之功在此),《易》之“賦比興”繫辭取用,以爻象為經,以卦象為緯。

子貢所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矣”,這說明孔子的弟子幾乎沒有一個能徹底通曉《易象》的。孔子晚年學易傳易,子夏一直在身邊學習《周易》。《孔子家語·六本》記:

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喟然而嘆。子夏避席問曰:“夫子何嘆焉?”孔子曰:“夫自損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決之,吾是以嘆也。”子夏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乎?”子曰:“非道益之謂也,道彌益而身彌損。夫學者損其自多,以虛受人,故能成其滿。博哉天道,成而必變,凡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也……。”子夏曰:“商請志之,而終身奉行焉。”

《說苑·敬慎》也有與之相同的記載。此外,據《孔子家語·執轡》的記述,子夏還曾對孔子講述《易》理中人類和動物所受元氣的分限,即所謂“氣分”。從這些材料看,子夏對於《易》的確有所鑽研。

孔子去世以後,子夏講易學於西河,為魏文侯師,但孔子門人中有人認為他對易學修養不夠。子夏曾作《易傳》,《隋書·經籍志》有明確的記載:“周文王作卦,謂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辭》,孔子為《彖》《象》《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而子夏為之傳。”

當我們看到帛書《易傳》記載孔子晚年學易,子貢與孔子的對話以後,也最終明白了子貢的原義。孔子說:“《尚書》多勿(忽、疏)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遺言焉。”孔子“信而好古”,古之遺言即古代聖人的遺教,即“性與天道”。

四、《易象》與《易傳》的區別

《易象》為《易傳》原始文獻,孔子68歲歸魯學《易》是指學《易象》,《周易》古經顯義為卜筮所用,早年的孔子早已學過。學習《易象》可以發現《周易》的密義:“觀象繫辭”的卦爻之德,“性與天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德義。

(一)見於孔子之前的《易象》文獻舉例

1.穆姜筮居東宮

在孔子(前552年~前479年)出生23年前,魯國發生了一件事情。穆姜是魯宣公的妻,成公的母親,她與大夫叔孫僑如通姦,淫亂無德,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叔孫僑如與穆姜陰謀推翻魯成公,結果失敗,穆姜因此被遷東宮。她於是去找史官卜筮。

《左傳》是這樣記載的:

穆姜薨於東宮。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不可謂‘利’;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於此,弗得出矣!”

穆姜是魯宣公的妻,魯成公的母親,又是一位多才多藝通曉《詩經》的女性,以其諸侯妻子的地位當然可以看到《易象》,這裡穆姜引用的“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正是《易象》的內容。孔子晚年編撰《易傳》,或在68歲到72歲之間,即公元前484年至前480 年左右。也就是在穆姜引用《易象》“四德”之後的一百年左右,孔子把“四德”寫進了《易傳·乾文言》: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2.南蒯筮以費叛如齊

南蒯[kuǎi]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黃裳,元吉。”以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嘗學此矣。……‘元,善之長也。’”

昭公十二年(前530年)孔子剛二十二歲,尚未“晚而喜《易》”,而子服惠伯所說的“元,善之長也”一語與《文言》相同(只少一虛詞“者”字),這不是偶然的,肯定有所本,當本於孔子之前的古文獻,也就是《易象》。子服惠伯是魯國大夫,他曾學習《易象》(“吾嘗學此矣”),故引用《易象》以警戒南蒯。

3.周公說謙卦

《謙·彖傳》: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周公說謙卦,見於《韓詩外傳·卷第三第三十一章,另見於《說苑·卷十·敬慎》:

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其無以魯國驕士。……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夫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以衣成則必缺袵,宮成則必缺隅,屋成則必加措,示不成者,天道然也。易曰:謙亨,君子有終吉。詩曰:湯降不遲,聖敬日躋。誡之哉!子其無以魯國驕士也。

從《韓詩外傳》和《說苑》引用謙卦卦辭、《彖傳》看,《彖傳》首先為周公所引用,說明其內容原屬於《易象》,孔子編《易傳》“述而不作”而引用之。

4.劉向《說苑·君道》

陳靈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 :“陳其亡矣!吾驟諫君,君不吾聽而愈失威儀。夫上之化下,猶風靡草,東風則草靡而西,西風則草靡而東,在風所由而草為之靡,是故人君之動不可不慎也。夫樹曲木者惡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號,垂顯令之名者也。《易》曰 :‘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於身,加於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動而萬物變化。詩曰 :‘慎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此之謂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縱恣焉,不亡必弒 。”靈公聞之,以泄冶為妖言而殺之,後果弒於徵舒。

根據《左傳》記載,陳靈公殺泄冶在魯宣公九年(公元前598年),那麼泄冶引述“君子居其室”文句比孔子研《易》時間(70歲左右,前482年前後)早了110多年。《繫辭傳》“君子居其室”文字位於七則爻辭義例之首,《繫辭傳》稱“子曰”,《說苑》泄冶以此句為“《易》曰”,而帛書《繫辭》引用七則爻辭義例時唯獨該首段文字稱“曰”而不稱“子曰”。這說明“君子居其室”句的原始出處不是孔子,當是周公《易象》。這也證實孔子依據《易象》編撰了《繫辭傳》。

另外,傳本《繫辭下傳》第九章與帛書《易傳》的文字稍有不同。

傳本《繫辭傳》:

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帛書《易傳》:

子曰:知者觀亓緣辤,而說過半矣。易曰:二與四同〔功而異位,亓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近也者,謙之謂也。易曰:柔之〔為道,不利遠者,亓〕要無〔咎,亓用〕柔若〔中也。易〕曰:三與五同功異位,亓過□□,〔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亓柔危,亓剛朕邪]

從傳本《繫辭傳》看,這一段全部為孔子語。但是,帛書《易傳》比傳本《繫辭傳》多了三個關鍵詞“易曰”,證實了孔子依據《易象》編撰《易傳》的史實。

以上孔子之前引用前《易傳》資料唯有在魯國和周王室,這也證實了《易象》為周王室與魯大史氏秘笈。

由於東周以後諸侯不長進,《易象》幾乎無人問津,於是成為王室秘笈,所以文獻關於《易象》的記載非常少。到春秋時期因“禮崩樂壞”而導致王官失守,學術下移,故《易象》中的爻象體例會被少數有覺悟的卿大夫、史官所掌握。在以卦象解說為主體特徵的《左傳》《國語》筮例中,就存在着爻象、爻位體例,詳見下文。

5.游吉解讀復卦上六與《易象》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時孔子七歲)鄭簡公派游吉(子大叔)出使楚國,楚康王恃大國霸主位尊,拒不接見,要鄭簡公親赴聘問。游吉只好回國復命,他跟上卿子展說:“楚子將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貪昧於諸侯,以逞其願,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復之頤,曰:‘迷復凶。’其楚子之謂乎!欲復其願而棄其本,復歸無所,是謂迷復,能無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歸,以快楚心。言楚子必死,君往當送其葬。楚不幾十年,未能恤諸侯也。”

游吉似乎知曉復卦上六《小象傳》“迷復之凶,反君道也”,並解釋“迷復之凶”說:“欲復其願而棄其本,復歸無所,是謂迷復,能無凶乎?”,“棄其本,復歸無所”是指上六遠離初九,又無應與。復卦初九為本,為卦主。大過初六、上六柔爻,《彖》曰:“棟橈,本末弱也。”《繫辭傳》曰:“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因此游吉當知曉《彖傳》《象傳》的體例。這一年孔子七歲,可見《彖傳》《象傳》早已有之,孔子晚年僅是做了編輯整理而已。

春秋時期的卿大夫如鄭國的子產、游吉(子大叔),晉國的叔向、韓宣子、魏絳,齊國的晏嬰等都對西周《周禮》類文獻表現出自覺的傳承意識。當然論禮最多的首推孔子,孔子最初向老子問禮。據楊伯峻《論語譯註》中所統計,孔子一生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論語》中有75 處記載孔子論禮。

從《左傳·昭公二年》韓宣子聘魯觀《易象》與《魯春秋》可知,由於這些卿大夫有極高的學識,一旦看到周室秘笈,就能迅速掌握要義。春秋時期,周王室司禮樂的官員流落民間,如老子因“王子朝事件”流落楚國即是如此。《論語·微子》所說:“太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鼓方叔入於河,播鞀[táo]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pán]襄入于海。”也是如此。出身於沒落貴族的孔夫子雖然慨嘆“禮崩樂壞”,但正是因為王官失守、學術下移,才成就了孔子。故孟子曰:“孔子,聖之時者也。”

游吉是姬姓貴族,精通《周禮》與《周易》,又加上他經常出國的便利條件,相信他極有可能也如韓宣子一樣見過《易象》。《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了游吉(子大叔)對《周禮》與曆數對應體系極其嫻熟,從此看出遊吉通曉象數之學:

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為九歌、八風、七音、六律,以奉五聲;為君臣、上下,以則地義;為夫婦、外內,以經二物;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亞,以象天明;為政事、庸力、行務,以從四時;為刑罰威獄,使民畏忌,以類其震曜殺戮;為溫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長育。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於六氣。是故審則宜類,以制六志。哀有哭泣,樂有歌舞,喜有施捨,怒有戰鬥;喜生於好,怒生於惡。是故審行信令,禍福賞罰,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惡物也;好物,樂也;惡物,哀也。哀樂不失,乃能協於天地之性,是以長久。”簡子曰:“甚哉,禮之大也!”對曰:“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大,不亦宜乎?”簡子曰:“鞅也請終身守此言也。”

由於爻象是對“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的數學模擬,所以精通《周禮》、曆數、象數的游吉能用爻象體例解釋復卦就在情理之中了。

6.《左傳·昭公七年》(前535年)孔成子筮立公子元

衛襄公夫人姜氏無子,嬖[bì]人婤姶[zhōè]生孟縶[zhí]。孔成子夢康叔謂己:“立元,余使羈之孫圉[yǔ]與史苟相之。”史朝(史晁)亦夢康叔謂己:“余將命而子苟與孔烝鉏[chú]之曾孫圉相元。”史朝見成子,告之夢,夢協。晉韓宣子為政聘於諸侯之歲,婤姶生子,名之曰元。孟縶之足不良,能行。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元尚享衛國,主其社稷?”遇《屯》。又曰:“余尚立縶,尚克嘉之?”遇《屯》之《比》。以示史朝。史朝曰:‘元亨’,又何疑焉?”成子曰:“非長之謂乎?”對曰:“康叔名之,可謂長矣。孟非人也,將不列於宗,不可謂長。且其繇[zhòu]曰‘利建侯’。嗣吉,何建?建非嗣也。二卦皆雲,子其建之。康叔命之,二筮襲於夢,武王所用也,弗從何為?弱足者居,侯主社稷,臨祭祀,奉民人,事民人,鬼神,從會朝,又焉得居?各以所利,不亦可乎?”故孔成子立靈公。十二月癸亥,葬衛襄公。

這是為確定衛襄公的接班人,孔成子和史朝兩人夢兆和占筮的記錄。衛襄公正妻無子,妾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孟摯,次子名為元。

孔成子和史朝都夢到衛國開國之君康叔命令元擔任君主。可能是為防止群臣懷疑兩人合謀偽造夢兆立公子元接班的緣故,孔成子負責任的用筮法公示,首先佔筮立公子元,得屯卦;又占筮立孟摯,得屯之比。

然而占筮的結果反令孔成子糊塗了。因為第一次為公子元占筮得屯卦,卦辭為“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說明公子元可繼承大位;第二次為長子孟摯占筮得屯之比,即屯卦初九,爻辭為“磐桓,利居貞,利建侯。”似乎孟摯也可繼承大位。而且元即首,孟摯為長子,第一次占筮,也可指向孟摯。

此事只好由掌管卜筮的史朝定奪了。史朝說,占筮一定要沿襲夢兆,這是武王的傳統。康叔明明說的是公子元,而且卦辭中也有“元”。當占筮孟摯能否接班時,得屯卦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磐桓”正是指孟摯跛足狀,“利居貞”是說適宜在家裡獃著,所以應該由公子元“建侯”。

讀者看到這裡,一定認為史朝的說服力還不足。這也許是史官記錄得太簡略的緣故。其實孔成子的這兩次占筮完全是“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未來的國君只能從長子孟摯和次子元兩人中選擇一個。屯卦上坎為次子,應公子元;下震為長子,應孟摯。今上坎下震,坎卦主爻九五為中正之君,又九五爻辭“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正說明小的公子元吉,可繼承君位;大的孟摯不吉,不可繼承君位。下震為足,“剛柔始交而難生”,正應孟摯跛足“難生”,後孟摯果有罹難之應也。屯之比,震變坤,坤為臣,應長子孟摯為臣也。

如果史朝在斷卦中若不使用爻位(上下、九五、尚中)體例,不可能精準地得出公子元為君的結論。但由於爻位體例屬於《易象》秘笈,所以史官不錄焉。

7.《國語·晉語·重耳親筮得晉國》

公子親筮之,曰:“尚有晉國?”得貞《屯》悔《豫》,皆八也。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閉而不通,爻無為也。”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晉國,以輔王室,安能建侯?我命筮曰:‘尚有晉國?’筮告我曰‘利建侯’。得國之務也。吉孰大焉!震,車也。坎,水也。坤,土也。屯,厚也。豫,樂也。車班內外,順以訓之,泉原以資之。土厚而樂其實,不有晉國,何以當之?震,雷也,車也。坎,勞也,水也,眾也。主雷與車,而尚水與眾。車有震武,眾順文也。文武具,厚之至也。故曰《屯》。其繇曰:‘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主震雷,長也,故曰‘元’。眾而順,嘉也,故曰‘亨’。內有震雷,故曰‘利貞’。車上水下,必伯。小事不濟,壅也,故曰‘勿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眾順而有威武,故曰‘利建侯’。坤,母也。震,長男也。母老子強,故曰‘豫’,其繇曰:‘利建侯行師’。居樂出威之謂也!是二者,得國之卦也。”

從司空季子敘述卦理看,他對“貞悔”之法和《說卦傳》十分精通,水平高於職業官員筮史。屯卦共有初九、九五兩個陽爻,全是變爻九。六二、六三、上六三個陰爻不變,所以應該是八二、八三、上八。筮史正是基於“九之八”和內外皆有不變之陰爻八(故曰“皆八”),得出“閉而不通,爻無為”的結論。筮史顯然是在用爻象屬性斷卦。而司空季子是使用《尚書·洪範》“貞悔”之法。既然內外皆八,則貞屯悔豫之彖辭皆用之: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豫,利建侯行師。

後來的事實果然驗證了司空季子的判斷。

司空季子解卦使用了互體坤和卦主初九(一夫之行也),審視主爻、卦主是《彖傳》的特徵,應該是《易象》所有的。《易象》是《易傳》的原始素材。

在《國語》中,重耳筮屯之豫之後,緊接着就是“秦伯納重耳於晉”,即魯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這一年“十月,(晉)惠公卒。十二月,秦伯納公子。董因迎公於河。公問焉曰:吾其濟乎?對曰:……臣筮之,得泰之八。”“泰之八”即“泰之坤”。因為八四、八五、上八在悔卦,占斷用貞卦,本卦為貞卦,只用泰卦彖辭,不用坤卦彖辭,所以省略“之坤”,這在當時是通例。(見:《周易密鑰·<左傳><國語>易筮言“八”擬測》)

重耳兩次筮卦時間在前637年,即孔子出生前86年。從筮史言“爻無為”、“貞《屯》悔《豫》,皆八”、“泰之八”,以及穆姜筮居東宮的“《艮》之八”等筮例看,春秋時期已有爻象、爻位體例。若按孔子70歲作《易傳》,則爻象、爻位體例早在《易傳》成書前156年業已存在。《左傳》《國語》筮例凡二十二,皆用卦象為主要解說方法,但部分筮例使用爻象體例,只是限於爻象屬於《易象》秘法,故敘述極其簡略,以至於易筮言“八”成為易學千古之謎。近儒(如高亨等)認為《左傳》《國語》只有卦象體例,而沒有爻象體例,此皆不識《易象》故也。

(二)孔子與《易象》

孔子一生有兩次機會接觸到《易象》:第一次是五十歲以後,可惜錯過了;第二次是晚年70歲以後,孔子利用這最後一次機會傾其全部心血學習《易象》,傳承《易傳》。帛書《易傳》是未悟《易象》前的說《易》文獻,傳本《易傳》是領悟《易象》之後的說《易》文獻。

《論語·述而篇》: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史記·孔子世家》云: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漢書·藝文志》云:

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

帛書《要》篇:

子曰:吾好學而纔[cái]聞要,安得益吾年乎?
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tuó]

細讀《史記·孔子世家》之敘事順序:孔子在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55歲)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凡十四年而反乎魯”,即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68歲),“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於是序《書》刪《詩》,定正《禮》《樂》,隨後才記“孔子晚而喜《易》”之事。此孔子68歲以後研《易》之明證。

孔子早年當然學過《易》,不過那是公佈於世的《周易》古經,不是《易象》秘本,歸魯以後的70歲的孔子當得到了《易象》之後,終於發現了《周易》的密義,故帛書《要》篇引孔子曰:“吾好學而纔聞要,安得益吾年乎?”《論語·述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後悔早年五十歲左右擔任魯國大司寇時沒有利用職務之便到魯大史氏研習《易象》,致使從政一路坎坷,“墮三都”失敗,被迫周遊列國十四年,此謂之一生之“大過”,“加我數年”是孔子晚年的追悔之言。此時孔子約七十歲,得不傳之《易象》以深入學《易》,帛書《要》說他“居則在席,行則在橐[tuó]”,體現了孔子求悟《易象》的迫切之情和補過之意。《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此是展望未來之言。

孔子晚年學習《易象》,是與弟子教學相長的過程。如帛書《要》篇子貢與孔子的對話,以及孔子論“《損》《益》”之卦:

孔子繇(籀)《易》,至於《損》《益》一卦,未尚不廢書而嘆,戒門弟子曰:二三子,夫《損》《益》之道,不可不審察也,吉凶之[]也。《益》之為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勿(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益》。《授》(損)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勿(物)之所老衰也,長[]之所至也,故曰〈《損》〉。……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盡稱之,五正之事不足以產之。而詩書禮樂不□百扁,難以致之。能者由一求之,所胃(謂)得一而君(群)畢者,此之胃(謂)也。《損》《益》之道,足以觀得失矣。

《孔子家語·六本》《說苑·敬慎》《淮南子·人間訓》皆有孔子論“《損》《益》”之卦,與帛書《要》篇有所不同。這體現了晚年的孔子通過學《易》,思想上發生“日日新”的飛躍。

筆者推測孔子晚年學《易》六年(68歲到73歲),前三年(68歲到70歲)約為《易傳》小成時期,即帛書《易》時期。這一時期的解《易》特色與當時引《詩經》言志略同,解易風格是依文解義、以史說易,幾乎不提卦象,這就是為什麼帛書《易傳》只有傳本《說卦傳》前三章而沒有後邊的八卦類象章節的緣故。

帛書《易》六十四卦所以按照《連山易》排序,是基於這種排序規則簡單,用這種簡單的排序編輯竹簡是為了查找方便,而《周易》的卦序排序原理極為複雜。帛書《易傳》六篇產生的時期,孔子尚未通曉魯大史氏所藏《易象》。所以雖然帛書《繫辭傳》已有“觀象繫辭”和“爻位”理論,《繫辭傳》本是《彖》《象》的綱領,但帛書解《易》基本沒有《彖傳》《小象傳》以爻象為主和《大象傳》以卦象為主的體例。帛書《繫辭》有一點需要特別引起注意,帛書《繫辭》沒有“大衍之數”章而只有“天地之數”章,這是為了與帛書《易》六十四卦的卦序相呼應,因為“大衍之數”是《周易》筮法,“天地之數”是古《易》筮法(《連山易》)。

帛書《易》時期的孔子由於尚未通曉《易象》,所以常有底氣不足之感。

帛書《繆和》:

▅▅繆和問於先生曰:“請問,《易·渙》之九二曰:‘渙賁(奔)亓(其)階(機),每(悔)亡。’此辤(辭)吾甚疑焉,請問此之所胃(謂)?”[]曰:“夫《易》,眀(明)君(1上)之守也。吾[]慧不達問,學不上與,恐言而貿易,失人之道。不然,吾志亦640-397(願)之。”

大意:

繆和請教孔子:“請問,《周易》渙卦九二說:‘渙奔其機,悔亡。’對此爻辭我有很多疑問,請問是什麼意思?”孔子說:“《周易》是聖明君主恪守的準則。我的智慧不通達,學問並非上乘,恐怕說話輕率,有失為人之道。若不顧慮這些,我也願意講一講。”

孔子晚年學《易》的後三年(71歲到73歲)約為《易傳》大成時期,即“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智慧巔峰。孔子將《大象傳》、《彖傳》、《小象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編入《易傳》,其原始資料都來自周公《易象》。

《易象》的組成:《大象傳》是周公依據《連山易》而編輯的。《說卦傳》連續了《連山易》《歸藏易》的內容。《雜卦傳》處於《歸藏易》與《周易》之間,是兩《易》過渡時期的象數產物。《序卦傳》相當於《周易》六十四卦目錄口訣。《彖傳》和《小象傳》屬於一個體系,這是專屬於《周易》的體例,是文王與周公偉大的科學發現。由於《易象》文字用西周古文(甲骨文、金文)寫成,且詞句如《周易》古經晦澀難懂,孔子晚年將其編譯和整理,再加上自己的體會,編撰成《易傳》。

李學勤先生說:“孔子之於《周易》不僅是讀者,而且是某種意義上的作者。他所撰作的,就是《易傳》。”“孔子晚年好《易》,《易傳》或出其手,或為門弟子所記,成書約與《論語》同時。自子思以至荀子等人都曾引用,絕非晚出之書。當然,那時《易傳》的面貌,不一定和今傳本完全相同,這是古書通例,不足為異。研究孔子,不能撇開《周易》經傳。”(李學勤《綴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0月版第14-15頁)

帛書《易傳》是孔子未得《易象》之前的解說,這一時期的易學成果主要由子夏記錄並傳播(詳見《子夏易學與帛書<>的關係》),其中已有部分爻象體例;另外,西漢的韓嬰易學、淮南子荀爽九家易學也有帛書《易傳》的淵源(帛書《衷》“歲之義,始於東北,成於西南”,《淮南子·詮言訓》“陽氣起於東北,盡於西南;陰氣起於西南,盡於東北”,荀爽注《文言·坤》之“天玄而地黃”亦曰“天者陽,始於東北,故色玄也。地者陰,始於西南,故色黃也”。)由於帛書《易》學派不是孔子易學的正宗,於是在西漢以後就逐漸被淡出經學界了。

帛書《易傳》保留了孔子早期研究《周易》的階段性成果,今之傳本《易傳》是孔子70歲領悟《易象》後,與顏回、商瞿等人在帛書《易傳》基礎上,以《易象》為主幹,最終形成的最成熟的《易傳》。傳本《易傳》是《易象》的傳承,所以《易傳》中的爻象體例(公理)是與《周易》同時誕生的。

傳本《易傳》的傳承譜系見於《史記》與《漢書》: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孔子傳《易》於瞿,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疵傳燕人周子家豎,豎傳淳于人光子乘羽,羽傳齊人田子庄何,何傳東武人王子中同,同傳菑川人楊何。何元朔中以治《易》為漢中大夫。

《漢書·儒林傳》:

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

《史記》、《漢書》皆言孔子作《易傳》(又稱“十翼”),並且都明確記載了孔子傳承《易傳》的譜系,而其他五經的傳承線索則十分模糊。孔子《易傳》的這一傳承譜繫上的經師大都“名不見於經傳”,這一定有遵循周室秘藏《易象》的傳統在裡頭。又因為《易象》是象數與義理一體化的著作,《易傳》中有卜筮,更有哲學,所以不宜公開,以防毀於秦火。幸虧秦始皇、李斯視《周易》為卜筮書而非義理書,故孔子《易傳》得以傳承下去,其傳承譜系比其它五經的傳承譜系都明確。

《孔子家語·執轡》(子夏)——帛書《易傳》(子夏)——《大戴禮記·曾子天圓》——孔子得周公《易象》——傳本《易傳》(顏回)——子思《中庸》——孟子,這是一條血脈相連的《周易》傳承路線。我認為這正是儒家“允執厥中”心法的核心主幹。

從《連山》《歸藏》到《周易》,“觀象繫辭”體例的發展如下:

1.《大象傳》是《連山》遺存,《大象傳》只有卦象體例,觀象理路是從上卦到下卦觀卦象而明人事。

2.《繫辭傳》中的“制器尚象”一章是《連山》的“制器尚象”派的遺存,它比《大象傳》多了互體體例。

3.《歸藏》將《連山》“制器尚象”互體體例納入“觀象繫辭”體例。

4.《周易》繼承了《連山》《歸藏》,繼承卦象和互體體例。此後《周易》用爻位、爻象模擬《周禮》,於是產生了《易象》。這就是《繫辭傳》所說的“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但《易象》屬於周室、魯大史氏秘笈,所以在《左傳》《國語》二十二筮例中只有約四、五個筮卦暗藏爻象體例,所有筮例仍然是根據三《易》通用的“准”《說卦傳》的卦象體例解說。《易傳》“十翼”中的《大象傳》完全按自上而下觀象之“境遇”而推出明德之“境界”。《彖傳》與《小象傳》屬於同一系統,《繫辭傳》曰:“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這裡的“象”是指爻象,“變”是指變卦,更是指爻際的乘承比應中正關係。所以《大象傳》《彖傳》《小象傳》都屬於《易象》。《易象》的“象”包含卦象與爻象。

爻象是《周易》的特色,其觀象理路與《大象傳》的自上而下迥然不同,爻象是從下爻到上爻、從下卦到上卦,所以《周易》的爻題順序為:初、二、三、四、五、上。爻題是《周易》的特色(爻題為文王所創立,見《周易密鑰》之《第7-7節:發現三千年前“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手稿》“阜九阜六”)。爻題初至上是《周易》解經專用的,《左傳》《國語》、帛書《易傳》的“某卦之某卦”是卜筮專用的。

五、人類文化史上圍繞一個主題著述最多的書就是研究《周易》的著作,其目的是為了還原《易象》,證悟“性與天道”

既然孔子的弟子無一人能徹底通曉《易象》,於是後繼之儒繼續探索之。《繫辭傳》曰: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漢朝《周易》之學大行其道,其特色是陰陽學的摻入,故卦氣、爻辰、納甲、升降、卦變泛濫,易學流於穿鑿附會。象數易學家把陰陽學引入易學,實際上是出於擔當社會道義,維護國家和民眾的利益,以陰陽言災異,規勸君王行仁政也。至魏晉之初天才少年王弼把漢易中的象數累贅掃除,史稱“王弼掃象”,王弼掃象本也是出於擔當學術道義,力求恢復《周易》之本真,所以我們從王弼易學中看到了清晰的爻象理論(乘承比應),這是周公《易象》原旨,如果沒有王弼,爻象就會湮滅於象數易學中了。到唐朝頒布孔穎達《周易正義》,王弼之學成為官學,象數之學幾成絕學,安史之亂以後李鼎祚獻《周易集解》以補象數之缺。宋代程頤作《伊川易傳》,專弘義理,學者多忘記《易》為卜筮書,故朱子強調其本為卜筮而作。後朱熹《周易本義》成為官學,明清廣為流傳,無疑助長了卜筮之風,故清朝康熙命李光地撰《周易折中》,折中,取中道也。

總之,從易學的歷史看,其發展進程符合“單擺定律”,學習和研究《周易》要還原《周易》本真,只有做到左右逢源,象數義理一體同觀,才能合乎易道,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也。

傳本《易傳》是對《易象》的繼承,清·皮錫瑞《經學通論·易經》說“四庫全書經部,惟易經為最多”。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山東省圖書館對易籍總量進行了調查,結果是:據歷代書目統計,見於著錄的民國以前的易籍總數約為6000種;1990年以前出版或成書的現存易籍為2810種(實際存世量還應高於此數)。研究《周易》的著作數量堪稱世界之最,其主要原因在於人們在前仆後繼地探索《易象》“性與天道”的真諦,聖人把大道濃縮於《周易》的卦符與繫辭中,等待後人去破譯,破譯多少,就表明對大道的證悟有多少。

【文獻參考】

徐中舒:《左傳》的作者及其成書年代

徐中舒:數佔法與《周易》的八卦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

姜廣輝 :“文王演《周易》”新說——兼談境遇與意義問題

郭沂:從早期《易傳》到孔子易說

陳璧生:“性與天道”:解釋史上的諸神之爭

劉彬:子夏易學考論

任俊華、梁敢雄:《〈歸藏〉源流考——兼論秦簡〈歸藏〉兩種摘抄本的由來與命名》

···分享這篇文章···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起名等。

微信諮詢:guizhen3159

電報(TG)諮詢點這裡:https://t.me/guizhen3159

WhatsApp諮詢點這裡:https://wa.me/14422221313


QQ交流群:992663630

電報六爻八字風水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2413

電報周易資料分享頻道:https://t.me/mingtianji4268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輕鬆學《易經》:論《周易》的不傳秘本《易象》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