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季氏篇第十六》原文及譯文
1、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譯文:季氏準備攻打顓臾。冉有與子路一起來見孔子說:“季氏準備對顓臾用兵了。”孔子說:“求!難道這不該責怪你嗎?這個顓臾,古代君主任命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並且領地在魯國的國境中,是魯國的附庸潘屬,為什麼要攻打他呢?”冉有說:“是季孫想要這麼做的,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贊同。”孔子說:“求!周任有句話說:‘盡自己人的力量去擔任你的職務,實在做不好就辭職’。有了危險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攙扶,那盲人還用得着輔助的人嗎?而且你說的話真是錯了!老虎與野牛逃出了柵欄,龜殼與美玉在柜子里毀壞了,這是誰的過失呢?”冉有說:“眼前這個顓臾,城牆牢固,並且與季氏的采邑費地很近,現在不佔據它,將來一定會給子孫留下後患。”孔子說:“求!君子就討厭那種不說自己貪心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我聽說過,諸侯與大夫,不擔心人民貧窮,只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人口太少,只擔心社會不安。因為如果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人必和諧相處,就不會覺得人少,社會安定就不會傾危。能做到這樣,遠方的人如果還不馴服,就致力於禮樂教化使他們自動來歸。來歸之後,就要安頓他們。現在由與求二人輔助季孫,遠方的人不馴服卻沒有辦法讓他們自動來歸,國家分崩離析卻沒有辦法保全,反而想在國境內發動戰爭。我恐怕季孫所憂慮的,不在顓臾,而在魯君(內部)呀!”
2、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譯文:孔子說:“天下有道的時候,那禮樂制度,和征伐號令,都由天子作主的;天下沒有道的時候,禮樂制度和征伐號令,是由諸侯作主。由諸侯作主的話,這國家最多只能傳十世,很少不滅亡的;由大夫作主的話,最多傳五世,很少不滅亡的;如果再由大夫的家臣把持國政,最多傳三世,很少不滅亡的。天下有道的時候,政權不會旁落在大夫手裡,天下有道,平民百姓也不議論政事的。”
3、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譯文:孔子說:“(魯國的國君)失去國家政權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季孫氏)手裡有四代了,所以那桓公的子孫季氏孟氏叔氏也就衰微了。”
4、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有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譯文:孔子說:“三種朋友有益,三種朋友有害。與正直的人為友,與誠信的人為友,與見多識廣的人為友,那是有益的。與裝腔作勢的人為友,與刻意討好的人為友,與巧言善辨的人為友,那是是有害的。”
5、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譯文:孔子說:“三種快樂有益,三種快樂有害。以得到禮樂的調節為樂,以訴說別人的優點為樂,以結交許多良友為樂,那是有益的。以驕傲自滿為樂,以縱情遊盪為樂,以飲食歡聚為樂,那是有害的。”
6、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譯文:孔子說:“陪侍在君上旁邊有三種容易犯的過錯:不到該說話的時候就說了,叫做急躁;到了該說話的時候不說,叫做隱瞞;沒有看他的臉色反應就信口胡說,叫做眼瞎。”
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樣戒律:年輕時血氣不穩定,應該警惕的是好色;到了壯年血氣正當旺盛,應該戒惕的是好鬥;到了老年血氣衰弱,應該戒惕的是貪得無厭。”
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項讓他敬畏的事:敬畏天理,敬畏大德,敬畏聖人的言論。小人不了解義理天意所以不敬畏,並且輕慢大德者,把聖人的言論當作戲玩。”
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譯文:孔子說:“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人,是上等資質;學習過了而懂得道理的人,是次等資質;勉強學習才懂得的人,是更下一等;勉強學習而能懂得但不學的人,這種人算是最下等的了。”
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九項值得他留心思考的事情:看事物時要想着能看清楚;聽聲音時要想着能聽明白;表現的臉色要想着能溫和;禮貌要想着能恭敬;說話要想到能誠實;做事情要想到能專心誠意;有疑惑要想到能問明白;憤怒的時候要想到發脾氣的後果,見到利益要想到合不合義理。”
11、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譯文:孔子說:“看到善的行為,就好象追趕不上,看到不善的行為,就好象伸手碰到滾燙的水。我見過這樣的人,也聽過這樣的話。避世隱居來磨練他的志節,實踐道義來貫徹他的理想,我聽過這樣的話,但是不曾見過這樣的人。”
12、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譯文:齊景公有四千匹馬,死的時候,百姓覺得他沒有什麼德行可以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百姓到現在還在稱頌他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13、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譯文:陳亢請教伯魚(孔子的兒子)說:“你在老師那兒,聽過特殊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父親曾經一個人站在堂上,我很快地從庭前走過。父親問:‘有研讀《詩經》嗎?’我回答:‘沒有。’他說:‘不讀《詩經》,不能跟人從容對談。’我就退下去學詩。又有一天,父親一個人站在堂上,我很快地從庭前走過,他問:‘有沒有研讀《禮記》?’我答:‘沒有。’他說:‘不讀《禮記》,品德不能建立,將不能立身處世。’我退下之後開始學《禮》。我聽到的是這兩件事。”陳亢退出而高興地說:“我問一件事,卻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要學《詩》,知道要學《禮》,又知道君子並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14、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譯文: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國人稱她為君夫人;對他國人則稱為寡小君,他國人也稱她為君夫人。
固定鏈接: https://www.mingtianji.com/2022/11/15/6774/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為迷途君子指點迷津,諮詢請加微信、WhatsApp或電報(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