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論語信述》7.25 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論語信述》7.25 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白話】

孔子從四大方面來教化:文獻經典、養德躬行、盡忠儘力、誠實有信。

【釋詞】

文:指先代之遺文,即文獻經典。《註疏》:「文謂先王之遺文。」《正義》:「凡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

行:指德行。《註疏》:「行謂德行,在心為德,施之為行。」

忠、信:此兩者乃人之心性,為立行之本。盡己謂之忠,人言不欺謂之信。

【先賢精義】

《論語註疏》曰:此章記孔子行教以此四事為先也。

李充曰:典籍辭義謂之,孝悌恭睦謂之,為人臣則,與朋友交則。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以文發其蒙,行以積其德,忠以立其節,信以全其終也。

《論語集注考證》曰:文行忠信,此夫子教人先後深淺之序也。文者,《詩》《書》六藝之文,所以考聖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蓋先教以知之也;知而後能行,知之固將以行之也,故進之於行;既知之又能行之矣,然存心之未實,則知或務於誇博,而行或出於矯偽,故又進之以忠信

《義門讀書記》曰:小學先行而後文,《弟子章》是也;大學先文而後行,此章是也。(按:此句話須仔細體味。)

王應麟曰:四教以文為先,自博而約;四科以文為後,自本而末

程子曰:教人以學文修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論語集說》曰:教者,必自外入,故以文為先焉。(按:教必自外入,而學則有以反求諸己也。)

張栻曰:聖人之教人,不越乎是四者。學文則知廣,敦行則身修,忠信則德進。學者勉於是,則內外交益日有所進而月有所將也。忠信本一事,而謂之四教者,忠則實諸己,信則篤諸人

劉宗周曰:先博之以文,由文而約之行,由行而約之心,曰「忠」曰「信」。

錢穆曰:文為前言往行所萃,非博文亦無以約禮。然則四教以行為主。本章緊承上章,當合而參之。

《論語正義》曰:人必忠信,而後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學禮」。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

陳祥道曰:忠信,所以成終始也學由中出,故以文為餘事;教自外入,故以文為先務。乾九三,先之以忠信進德,所以成始;孔子之四教,後之以忠信,所以成終

《四書訓義》曰:聖教不明,而務實者固陋而為鄉黨自好之士,務博者浮薄而為記誦辭章之儒。舍其心而求之文行,則無本而日流於偽;略文行而專求之心,則虛寂而不適於用。然後信聖人之教,大中至正,不可得而損益也。

《四書解義》曰:夫子諄諄垂示,人不留意於四者之中,亦恐人復妄求於四者之外。其為教也,不亦嚴且切與?學者究心於此,則知行並茂,表裡如一,其以幾於成德也無難矣

雲門隱者按:上章曰「無隱」,本章曰孔子之行教有四,顯見於經典之文教,不言而行之身教(躬行默化),充實之於內心,以「忠信」之教約之。於是可知,不在隱顯,在人之學不學也,所以孔子曰「吾無隱乎爾」。

【附錄】

劉攽曰:政事主忠,言語主信。

《論語商》曰:諸生問:「聖人之教,果有科條否?」宗建曰:「聖人不以玄虛誤世,故俱就其切於身心者提醒夫人,蓋無科條中之科條。二三子傍擬之如此,實非夫子立此為題目也。」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集注》《論語正義》《論語全解》《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會箋》《論語集釋》《論語學案》《論語商》《論語集注考證》《論語集說》《癸巳論語解》《義門讀書記》《四書解義》《困學紀聞》《四書訓義》《公是弟子記》。

···分享這篇文章···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起名等。

微信諮詢:guizhen998

電報(TG)諮詢:https://t.me/Minlee998

WhatsApp諮詢:https://wa.me/14422221313

另站長手頭有大量易學、玄學、心理學、神秘學方面的電子書,有需要者可聯繫索取(適度收取資料整理費)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論語信述》7.25 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