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7.26 述而篇——難乎有恆矣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孔子說:「聖人,我沒能見到啊!能夠見到君子,這也就可以了。」孔子說:「善人,我沒能見到啊!能夠見到有恆者,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的卻裝作實的,貧困卻裝作奢華,這樣就難以做到有恆啊!」
聖人:神明不測之號。《集說》:「聖人道全德備,大而能化者也。」
《大戴禮記·五義篇》:「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正義》按:「是言聖人無所不通,能成己成物也。」另一種解讀認為此處的「聖人」專指聖明天子,今不取。
君子:才德出眾之名。按:眾善成德之人即是君子,雖具有聖人之體,然而尚未擴充德性達到聖人境界。
《禮記·哀公問篇》:「子曰:君子者,人之成名也。」《韓詩外傳》:「言行多當,未安愉也。知慮多當,未周密也。是篤厚君子未及聖人也。」另一種解讀認為此處的「君子」專指行善無怠之國君,今不取。
子曰:第二句以「子曰」起頭,表示前後可能非一時之語,因為有關聯,所以編纂者放在了一起。
善人:樂於做善事之人,有善行、有善心。朱子:「質美而未學者也。」
有恆者:有常之人。恆,常、常久之意。有恆為學者之始基也。《義疏》:「有恆,謂雖不能作善而守常不為惡者也。」李光地:「有恆是篤實之人。」
張子:「有恆者,不貳其心。善人者,志於仁而無惡。」
《困學紀聞》:「善人,周公所謂『吉士』也。有恆,周公所謂『常人』也。」
亡而為有:沒有卻裝作有。亡,通無。
虛而為盈:空的卻裝作滿的。虛,空。盈,滿。
約而為泰:貧困卻裝作奢華。約,貧約、貧困。泰,奢泰、奢靡、奢華。
朱子:「三者皆虛誇之事,凡若此者,必不能守其常也。」
江熙:「言世人負情反實,逐波流遷,若影無持系索,此有恆難也。」
《論語義疏》曰:孔子嘆世無賢聖也。言吾已不能見世有聖人,若得見有君子之行,則亦可矣,言世亦無此也。
張栻曰:聖人、君子以學言,善人、有恆者以質言。聖人者,肖天地者也;君子者,具其體而未能充盡者也。善人,資稟醇篤,無惡之稱;有恆者,則能謹守常分而已。以善人之質而進學不已,聖蓋可幾;有恆者力加勉焉,亦足以有至也。若夫己無而以為有,己虛而以為盈,在約而以為泰,則是驕矜浮虛不務實者,其能以有恆乎?未能有恆,況可言學乎?
鄭汝諧曰:由有常(有恆)以至善人;善人者,有善之可名也。由善人以至君子;君子者,兼眾善以成名也。由君子以至聖人;聖人者,大而能化也。雖有差等,然皆自有常以進。故有常者,入道之門也。以亡為有,以虛為實,以不足為泰,其心已自滿矣。自滿者必中道而畫,安能有常乎?
《論語正義》曰:夫子有川上之嘆,而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為其德至實,不舍晝夜,盈科後進也。故學者始但求小德,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如水雖未出中而涓涓不息也。是以能常德行而習教事,久於其道,而忽不知入於聖賢之域。此夫子之思有恆意也。
錢穆曰:人若有恆,三人行,必可有我師,積久為善人矣。善人不踐跡,若能博文好古,斯即為君子。君子學之不止,斯為聖人。有恆之與聖人,相去若遠,然非有恆,無以至聖。章末申言無恆之源,所以誡人,而開示其入德之門。
程樹德曰:此章聖人、君子、善人、有恆,何平叔指當時天子諸侯(從地位角度)言之,所謂「上無明天子,下無賢方伯」也。(按:此是專指。)
李炳南曰:孔子未嘗不見君子(「子賤章」),此言不得而見之者,乃言當世天子諸侯皆非聖人君子也。
《中庸》曰: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正義》按:君子是有恆,故能暗然而日章;小人是無恆,故雖的然而日亡。)
陳祥道曰:有常者能常而已,非可欲者也,故不足於善人;善人能為可欲而已,非充實者也,故不足於君子;君子充實而已,非大而化之者也,故不足於聖人。有常可與共學者也,善人可與適道者也,君子可與立者也,聖人可與權者也。聖人不可得則思君子,善人不可得則思有常。
張伯行曰:為泰為盈為有,不過外面矯飾於一時,豈有能常泰常盈常有之理?此聞人之取而違,鄉愿之似而非,又何恆之足雲?故曰「難乎有恆」。
《論語集釋》曰:圖好看俗語謂顧面子,「亡而為有」三句即所謂面子也。凡顧面子之人其始不過為喜作偽之偽君子,其終必流為無忌憚之真小人,烏能有恆?
劉宗周曰:聖人之學,有本而以漸達也。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是也,有恆其本也。有恆者,常心也,常守其作聖之心而不貳,則漸進於善人,漸進於君子,漸進於聖人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一路浮誇,欲立登善人君子聖人之地,以賊其本心之德,故曰「難乎有恆」。難乎有恆:凡做作語言,鋪張舉止,收襲譽望,非神化不談,非性命不學,非一日千里不悟,是也。
《四書解義》曰:是孔子教人存恆心以為作聖之基也。大抵聖人、君子、善人,總不外此有恆之一心。在聖人則為至誠無息之心,在君子則為自強不息之心,在善人則為純一不二之心。人能常守此心,即是作聖根本。
《禮記》《大戴禮記》《中庸》《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集釋》《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正義》《癸巳論語解》《論語意原》《論語全解》《論語集說》《韓詩外傳》《困學紀聞》《困學錄》《四書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