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5.24 公冶長篇——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白話】
孔子說:“說出討好的話、裝着討好的面容、扮出恭順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樣是可恥的,我也認為是可恥的。內心藏匿着怨恨,外表卻假裝與人相親,左丘明認為這樣是可恥的,我也認為是可恥的。”
【釋詞】
巧言:說出討好人的話語,以言語悅人。《註疏》:“巧好言語,令善顏色,便僻其足以為恭,謂前卻俯仰以足為恭也。巧言令色以成其恭,取媚於人也。”
令色:裝出討好人的面容,用容貌悅人。
足恭:腳恭順站立來討好人。足,腳。錢穆:“《小戴禮·表記》篇有云:‘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大戴禮》亦以‘足恭口聖’相對為文。”(按:‘口聖’就是巧言)劉宗周:“足恭,乃足容盤闢為恭者。《大戴禮》曾子以‘手容’與‘足恭’並言。”
左丘明:魯國人,一般認為這就是作《左傳》的左丘明。孔安國說:“左丘明,魯太史。”《論語註疏》認為:“左丘明,魯太史,受《春秋經》於仲尼者也。”《正義》認為 :“左丘明與孔子同時,而卒於孔子後。漢劉歆稱其好惡同於聖人。”
恥:以……為恥。
匿怨而友其人:匿,藏、隱藏。友,親、親近。錢穆:“藏怨於心,詐親於外。”按:此處“匿怨”與前章“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相比,則何如哉?
【先賢精義】
李炳南曰:足乃手足之足。巧言出於口,令色現於容,足恭表於足。“足恭”之義,欲前不進。此三者皆虛情。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魯太史左丘明與聖同恥之事。(左丘明)恥此諸事不為,適合孔子之意,故云“丘亦恥之”。
范氏曰:“巧言令色足恭”者,此為諂也;“匿怨而友其人”者,此為詐也。為諂為詐,是皆可恥之甚也。
張栻曰:是皆常人之所忽,而不以為恥者。惟君子學以為己,不忍須臾自欺,故以為恥。觀諸此,則丘明之為人可知矣。(孔子)言己亦恥之,以明丘明所恥之為得也。
陳祥道曰:“巧言令色足恭”,非務本者也,不足於仁;“匿怨而友其人”,非質直者也,不足於義。故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聖人之於人有所異,亦有其所同。其得地而君之,則與伯夷、伊尹同;用舍行藏,則與顏回同;則其所恥與左丘明同也,宜矣。
謝氏曰:又以深戒學者,使察乎此而立心以直也。
蕅益大師曰:讀此,便知《春秋》宗旨。《春秋》,只是扶三代之直道耳。
劉宗周曰:人心惟一點真心不壞,則人品豎立多有其基。機械變詐之事,如鬼如蜮,無所不可,而其端往往起於甚微。一則就持己上言,一則就處人上言。此等習氣,非學人立誠之至,隨事省察,盡化其隱庇回護之見者,不能破除凈盡。故丘明以為恥,而丘亦恥之。恥之者,言恥其事而不敢為,非恥其人之謂也。聖人蓋自勉以警世云爾。
《四書叢說》曰:朱子言:“若微生高之心,久之便做出此等可恥之事。”此亦是戒學者於細微事不可不謹。人心路要熟,若一時小事不謹,到大事亦以為常,終為惡人。學者功夫皆如此,若凡小事件件致力,則到大事亦以為常,終為君子矣。
雲門隱者按:上章論不直之人,此章亦是論不直之事。“人之生也直”,直道可以入德。君子務本,修乎其內,不諂詐乎其外。聖人論此,學者當自察也。
【附錄】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曰:自孔子論史記,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各有安其意,失其真,故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孔子弟子考》曰:蓋自唐以前,諸儒之論,皆以丘明受業孔門。
《論語集釋》曰:《公羊》沈文阿云:“孔子修《春秋》左丘明為之傳,共為表裡。”《漢書·楚元王傳》:“左丘明親見孔子。”是漢人舊說如是,究不可廢。
趙岐《孟子》注曰:(左丘明)其人質直有恥,孔子引與相同,故其書宜為良史,終不可廢。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講要》《論語新解》《論語正義》《論語集釋》《論語學案》《論語點睛》《論語全解》《癸巳論語解》《四書叢說》《史記》、趙岐《孟子》注、《孔子弟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