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4.21里仁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白話】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能不記在心上啊。一是因為看到父母得享高壽而歡喜,一是因為看到父母年邁衰老而憂懼。”
【釋詞】
年:年紀。
知:猶如“記憶”(記住),常記在心裡的意思。
喜、懼:見其壽考則喜,見其衰老則懼(孔安國)。
【先賢精義】
李炳南曰:人生七十古來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漸衰老,盡孝時日無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知而喜者,親得壽考,子能承歡也;知而懼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深懼子欲養而親不在,事之愈當謹也。
《論語註疏》曰:言孝子當知父母之年也。其意有二:一則以父母年多,見其壽考則喜也;一則以父母年老,形必衰弱,見其衰老則憂懼也。
朱子曰:知,猶記憶也。常知父母之年,則既喜其壽,又懼其衰,而於愛日之誠,自有不能已者。
徐英曰:此真孝子仁人之用心。
張栻曰:以年之盛衰,察氣之強弱,而喜懼存焉,亦人子盡心於其親之一事也。
李充曰:孝子之事親也,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憂樂之情深,則喜懼之心篤。
蕅益大師曰:喜懼處,正是知處;不喜不懼,便是不知。
陳祥道曰:人子之於親也,生而事之之日喜與懼半,死而祭之之日哀與樂半。李謹曰:“願為人兄而不願為人弟,為人兄者事親之日長,為人弟者事親之日短。”孝子之心大抵然也,此孝子之所以愛日也。
劉開曰:人子於父母之年,無時不當知,無日可以忽者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者,既喜其尚強,然恐父母強健之時不可多得也。既喜其壽考,然父母至壽考之日而其後已可危也。故懼即生於喜,終身在喜之內,即終身在懼之中也。
錢穆曰:此章描寫孝子心情,甚當玩味。惟其憂樂之情深,故喜懼之心篤。
錢穆曰:以上四章皆言孝。孝心即仁心,不孝何能仁?當知能對別人有同情,能關切,此乃人類心情之最可寶貴者。孔子特就孝道指點人心之仁。人當推廣孝心以達於仁,若以自私之心對父母,處家庭,初視若亦無違孝道,然心不仁,亦將不孝。此心是一,即仁便是孝,即孝便是仁,非謂仁孝可有先後之分別。
【附錄】
戴望曰:《禮》嫁女之家三日不絕火,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感親年衰老代至也,故昏禮不賀。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全解》《癸巳論語解》《論語會箋》《論語點睛》《論語補註》《論語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