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4.20
里仁篇——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原文】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白話】
孔子說:“(父親去世後)三年之久都沒更改父之道,可以稱得上孝了。”
【釋詞】
【先賢精義】
胡氏曰:已見首篇,此蓋復出而逸其半也。
錢穆先生:此章重出,已見《學而篇》。當是弟子各記孔子之言,而詳略不同。蓋《學而篇》一章乃言觀人之法,此章言孝子之行,而此章前後皆論事父母之道,故復出。
《春秋繁露·祭義篇》:孔子曰:書之重,辭之復,嗚呼!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美者焉。
劉開曰:三年無改,夫子以教孝也。然自有此語,而後世遂為疑案。以為不當改耶,則舊章且不可更,何有於父?終身守之可也,何限三年!以為必當改耶,則行且有損,幹蠱之謂何?改之足以成父名而掩其跡,何待三年!此理之可疑者也。吾謂是不難以一言斷之,夫子不曰“無改於父之行”而曰“無改於父之道”,言“道”則非不善可知。既非不善,自不必急於更端。惟其為道,故三年內可以無改,無改所以見其孝;惟其為道,則有通權達變之用,故三年後不妨於改,改之亦無損於孝。此古今不易之義也。
《論語稽》曰:道,猶路也,當行之理也。改道則不由此路,舍其所當行者而別從一路也。此章吃緊在先辨“道”字。抑知“道”為當行之路,固以其有善無惡者言之。
雲門隱者按:父之道,則善也。子能行父之道,則真是“克繩祖武”,善繼家風,父有令子,所以為“孝”。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集釋》《述學》《漢書注》《論語補註》《論語稽》《春秋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