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篇——子張學干祿
【原文】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白話】
子張向孔子請教求取仕祿之道。孔子說:“要博學多聞,有疑之事存而勿論,其餘的也要謹慎地說,就會減少過失;要廣覽多看,不安之事置之勿行,其餘的也要謹慎地做,就會減少悔恨。說話少過失,行事少悔恨,仕祿之道就在這其中了!”
【釋詞】
子張:顓孫師,字子張,陳國人(或指為陽城人),小孔子四十八歲。子張為陳公子顓孫之後,故稱其為陳人;其子申祥,“申亦顓孫也,周秦之間申、孫聲相近”。
學:或曰此字猶如“問”。《史記·弟子傳》作“問干祿”。《論語後案》趙鹿泉云:“本文‘學’字當作‘問’,據《史記·弟子傳》及此章外注程(程子)說、‘三年學章’注楊說。”《論語正義》:“仲尼弟子列傳”作“問干祿”,此出“古論”。《大戴禮記》有子張問入官,即問干祿之意。“魯論”作“學”,謂學效其法也,於義並通。
干祿:干,求取。祿,出仕為官之俸祿。干祿即求仕。錢穆:“當孔子時,平民中優秀者,亦可進身貴族社會,而獲得俸祿,此種人稱曰士。”
多聞闕疑:多聞,博學多聞。闕疑,有疑則闕之而不言。疑,心有所未信者。
慎言其餘:其餘不疑的方面,仍然慎言。
寡尤:寡,少也。尤,過失、罪過,此是由外而來者。
多見闕殆:多見,廣覽多看。闕殆,所見危殆不安者,闕而不行。殆,危而不安者。
慎行其餘:其餘不危殆的方面,仍然慎行。
寡悔:少悔恨。悔,悔恨,此是自內而出者也。
祿在其中:求祿之道即在其中。《正義》:“祿在其中,謂在‘寡尤寡悔’之中,明祿不待外求也。”
【先賢精義】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求祿之法。雖博學多聞,疑則闕之,尤須慎言其餘不疑者,則少過也;雖廣覽多見,所見危者,闕而不行,尤須慎行其餘不危者,則少悔恨也。言若少過,行又少悔,必得祿位。設若言行如此,雖偶不得祿,亦同得祿之道。
范寧曰:發言少過,履行少悔,雖不以要祿,乃致祿之道也。仲尼何以不使“都無尤悔”,而言“寡尤悔”乎?有顏淵猶不二過,蘧伯玉亦未能寡其過,自非聖人,何能無之?子張若能寡尤悔,便為得祿者也。
李炳南曰:學干祿,就是學求從事政治之意。慎言,是說言語要恰到好處,不可多說,多則不免有失。無疑惑之事,亦須中道而行,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是為慎行。言語少過失,行事少後悔,祿位即在其中,即可辦政事。
朱子曰:愚謂“多聞見”者,學之博;“闕疑殆”者,擇之精;“慎言行”者,守之約。凡言在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辭。
程子曰:修天爵則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謹,得祿之道也。子張學干祿,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為利祿動。
鄭汝諧曰:“耕也餒在其中”,耕豈期於餒哉?“學也祿在其中”,學豈期於祿哉?曰“在其中”,所以平其心也。
《論語正義》曰:古者鄉舉里選之法,皆擇士之有賢行學業而以舉而用之,故寡尤寡悔即是得祿之道。當春秋時,廢選舉之務,世卿持祿,賢者隱處,多不在位。故鄭(康成)以寡尤寡悔有不得祿,而與古者得祿之道相同,明學者干祿當不失其道,其得之、不得則有命矣。《孟子》云:“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亦言古選舉正法。(按:此處尤須仔細品味之。)
《論語後案》曰:“疑殆尤悔”,互言見義。能慎此者,敷納明試,不激不隨,得之固道也,失之命也。不然,欲為僥倖之謀而尤悔交集,是傳所謂黜而宜者,其得之命也,失之固道也。凡經言“在其中”者,事不必盡然而舉其能然者也。君子道其常,亦盡其能然之道而已,無揣摩僥倖之法也。
錢穆曰:此章多聞多見是博學,闕疑闕殆是精擇,慎言慎行是守之約,寡尤寡悔則是踐履之平實。人之謀生求職之道,殆必植基於此。孔子所言,亦古今之通義。
徐英曰:“多聞多見”,勸其廣見聞,猶“博學”之義也;於其可疑及未安之事,始闕之,猶“審問”“慎思”之義也。能如此,則言可無過,而行無可悔,庶幾天爵修而人爵至矣。
劉沅曰:子張服習聖教,美言修行,以為異日出身加民之具,是其心為祿而學。不知君子修己宜嚴,豈因祿仕而勉?蓋當時士之進身、上之求士,尚以禮義。子張所學不差,但立念不正。子故不深責之,但示以反身自修。果能至尤悔俱無,干祿之念亦不期而自化矣,此聖人之善誘也。
陳祥道曰:子張學干祿,則學求諸人;孔子語之以言行,求諸己而已。
朱柏廬曰:言而闕疑,立誠之道也。
《讀四書大全說》曰:(夫子)但告以學之正,寡尤寡悔,就言行而示以正學,使端其術而不為俗學所亂。
許魯山曰:儒者以治生為急,所謂“干祿”即問治生之道。孔子之答,與“君子謀道不謀食”一章同旨。諺云:“天不生無祿之人。”人之至於困苦窮餓者,必其人行止有虧,為眾所厭惡。孔子教子張以言行寡尤悔,而祿即在其中,言似愚而實確,洵萬古處世之津梁、治生之秘訣也。
《松陽講義》曰:古之聖賢身居富貴,皆是不求而自至,其胸中未嘗有一毫希覬之念也。自聖學不明,士束髮受書,便從利祿起見,終身汲汲,都為這一個祿字差遣。一部五經四書,幾同商賈之貨,只要售得去便罷了,未嘗思有益於身心,有用於天下,真是可嘆!今日學者須先痛除此等念頭,將根腳撥正了,然後去用工,才是真學。不然,即讀盡天下之書,譬如患病之人,日啖飲食,皆助了這病,毫無益於我。
【附錄】
《論語集注述要》曰:《爾雅》“祿”訓為“福”,是干祿即“求福”。子張蓋讀《詩》至此,不知福如何求,夫子教以修德之道,寡尤寡悔,則明無人非,幽無鬼責,吉無不利,福不期臻而自臻,故曰“祿在其中”。《詩》言“求福不回”,即此意也。
【本章參考書目】
《孟子》《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意原》《論語正義》《論語集釋》《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全解》《論語恆解》《論語後案》《論語注》《論語集注述要》《論語孔子弟子目錄》《史記》《讀四書大全說》《松陽講義》《毋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