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0
分類:論語信述
閱讀(787) 評論(0)
《論語信述》1.12
學而篇——禮之用和為貴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說:“禮在運用時,能用和才是可貴的。先王的大道,這是最美的地方。小事大事都遵循禮,但是也有行不通的;只知道為了和而和,不用禮來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禮之用,和為貴:禮主敬,禮在運用中則貴和。這一句也可以這樣句讀:“禮之用和為貴”,即“用和”相連,禮能夠用“和”才是可貴的。朱子:“和者,從容不迫之意。”
按:禮,履也,敬也,節也。“禮”字的本意是通過儀式來祭祀以事神致福。禮的實質是為了安頓人道,和諧天地陰陽,使人通過循禮合道並且能自我節制以修身,從而達到做人之標準——仁,所以說“禮者人道之極也”。禮整體上分為“吉、凶、軍、兵、嘉”五大種。
《左傳》:“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禮運》:“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左傳》引劉子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儘力;勤禮莫如致敬,儘力莫如敦篤。敬在養神,篤在守業。”
戴望:“和,調也,合也。天地合和其氣,故生陰陽,陶化萬物。禮本於天,亦宜上下合和,陶化萬民。《春秋說》曰:‘王者行禮,得天中和。’”
錢穆:“禮主敬,若在人群間加以種種分別;實則禮貴和,乃在人群間與以種種調融。”
先王之道:古代聖君賢王治國安邦之大道大法。戴望:“先王,謂聖人為天子制禮者也。先王如堯、舜、禹、湯、文、武等。”
斯:即“此、這個”,指“禮”,也指“和”。即“禮能用和”“和在禮中”。
小大:指小事大事。另一說《論語正義》認為指人,即大人、小人。
有所不行:人只知道恪守禮,不知道用和,所以有時行不通。
知和而和:純粹為了和而和。馬融:“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不以禮為節,亦不可行。”按:上下兩方面都有所偏頗,不合於中庸,為聖賢所不取,故而禮和並用,以敬為禮之本,以和為禮之用。
節:節制。按:禮者,節也。禮中有節,則用和而不泛濫。
陳祥道曰:敬者,禮之體;和者,禮之用。《禮》曰:“夫敬以和,何事不行。”《傳》曰:“敬與和,相反而相成。”
劉宗周曰:禮本以節人情之流,主於嚴勝。知禮之用和,而轉導於和,和勝則流,不以禮節之,則節亡矣,其如和何哉?故行禮者慎無因用而溺其體也。
劉沅曰:先王制禮,因人情而為之節文。蓋由天理之良,有不能自遂者,故為禮以導之;太過,則節之。如是則安,不如是則不安。
朱子曰: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和者,從容不迫之意。蓋禮之為體雖嚴,而皆出於自然之理,故其為用,必從容而不迫,乃為可貴。愚謂嚴而泰,和而節,此理之自然,禮之全體也。毫釐有差,則失其中正,而各倚於一偏,其不可行均矣。
王步青曰:有子蓋為欲廢禮者,揭出禮中之和,見先王非強人以所難行。彼徒事繁文而至於拘苦者,由於知禮而不知和,實則並未嘗知禮也。若矯枉過正,以為亂首而欲去之,世變且益亟矣。
李炳南曰:禮,講規矩,不能亂。但在用時,應當以和為貴。先王為政之道,即是制禮用和。禮由先王所制立,歷代雖有增損,但以用和為最美。
錢穆曰:本章大義,言和必和順於人心,當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難勉,斯為可貴。若強立一禮,終不能和,又何得行?故禮非嚴束以強人,必於禮得和。此最孔門言禮之精義,學者不可不深求。
《論語正義》曰:有子此章之旨,所以發明夫子中庸之義也。《說文》:“庸,用也。”凡事所可常用,故“庸”又訓“常”。鄭君《中庸目錄》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注“君子中庸”云:“庸,常也,用中為常道也。”兩義自為引申。堯咨舜,舜咨禹,雲“允執其中”。孟子言“湯執中”,“執中”即“用中”也。“舜執兩端,用其中於民”,“用中”即“中庸”之倒文。《周官·大司樂》言“六德”:“中和祗庸孝友”。言中和,又言庸,夫子本之,故言中庸之德;子思本之,乃作《中庸》。而有子於此章已明言之,其謂“以禮節之”者,禮貴得中,知所節,則知所中。《中庸》云:“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和而不流”,則禮以節之也,則禮之中也。《中庸》皆所以行禮,故《禮》篇載之。
《松陽講義》曰:一章大意總為放蕩之人痛下針砭。學者讀這章書要知謹守禮法,將身放在規矩準繩之中,方是至和,不可一毫涉晉魏風流。若嵇康、阮籍輩,真是萬世罪人。
《禮緯·稽命征》曰:禮之動搖也,與天地同氣。四時合信,陰陽為符,日月為明,上下和洽,則物獸如其性命。
《春秋緯·說題辭》曰:禮者,所以設容,明天地之體也。
又曰:禮者,體也。人情有哀樂,五行有興滅,故立鄉飲之禮,終始之哀,婚姻之宜,朝聘之表。尊卑有序,上下有體。王者行禮,得天中和。禮得則天下鹹得厥宜,陰陽滋液,萬物調,四時和。動靜常用,不可須臾惰也。
《樂緯·動聲儀》曰:聖王知極盛時衰,暑極則寒,樂極則哀。是以日中則昃,月盈則蝕,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制禮作樂者,所以改世俗,致祥風,和雨露,為百姓獲福於皇天者也。
《讀四書大全說》曰:敬以致中者,以靜存之功,主敬為本;誠以致和,以動察之功,存誠為要。君子之靜存動察,以立大本,而行達道。未發,功在敬,不顯之篤恭是也;發,則恭在誠,《大學》之慎獨以誠意,《中庸》之“行之者一”是也。致中者,敬之至;致和者,誠之功。存養省察,為學之體;敬以居節而禮明,和以達節而樂備,為學之用。
范氏曰:凡禮之體主於敬,而其用則以和為貴。敬者,禮之所以立也;和者,樂之所由生也。若有子可謂達禮樂之本矣。
張栻曰:禮主乎敬,而其用則和,有敬而後有和。和者,樂之所生也,禮樂必相須而成。故禮以和為貴。
戴溪曰:《禮記》所言:禮節民心,樂和民聲。又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孝經》《禮記》《論語集解》《論語集注》《論語集釋》《論語全解》《論語義疏》《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注》《論語講要》《論語學案》《論語會箋》《癸巳論語解》《論語恆解》《石鼓論語答問》《左傳》《禮緯》《樂緯》《春秋緯》《讀四書大全說》《松陽講義》。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為迷途君子指點迷津,諮詢請加微信、WhatsApp或電報(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