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封神第一部”的文章,當時看的是槍版,畫質不太清晰,所以只看了個開頭就寫評論了。
當時認為這個電影脫離原著進行改編,是完全不了解 中國傳統特別是修鍊文化的行為,對導演和編劇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最近網上已經放出了電影原片,於是又重新看了一遍,下面再說一下我的看法。
這個電影,雖然脫離原著太遠,但總體來看,是可以邏輯自洽的,也完整講述了一個故事,對人性的善與惡,也有深刻的認識和揭露。
紂王是個PUA大師
歷史上的紂王是個複雜的人物。據史記記載,“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商紂王力大無窮,可以拽着九頭牛,能夠手托着梁換柱子,可見其武力值相當高。但看他後來的表現,性格中愛享樂的成分佔很大比重,比如著名的“酒池肉林”。見了女媧娘娘的神像,他心中升起的不是敬仰之心,而是色慾,說明此人內心毫無敬畏,所以後來為了妲已把自己親叔叔的心挖了也就不奇怪了。
封神中的殷壽(後來的紂王),除了這些元素之外,還增加了新屬性,那就是奸詐,這部電影中的殷壽,是一位PUA(精神控制)大師,八百諸侯的質子們,都是他的PUA對象。
電影開頭,殷壽率領眾質子們討伐蘇護,蘇護的兒子蘇全孝不得不下馬對父親勸降,但等來的是萬箭齊發。蘇全孝想以死相逼,但還是太年輕,對自己下不了手。於是殷壽出手,他先是下馬,對蘇全孝進行PUA輸出,說蘇全孝是他最愛的兒子,然後讓他不要怕,於是蘇全孝含着淚自殺。然隨後殷壽發表了演說,問質子們,殺蘇全孝的是誰?眾質子們異口同聲,蘇護!於是軍情大振,一鼓作氣攻破了城池。
如果殷壽真的在乎蘇全孝,換句話說,蘇全孝真的是他最愛的兒子,他會讓他自殺嗎?顯然是不會的,可偏 偏 蘇全孝就吃這一套。這種殷壽式的PUA充斥着整部電影,而真正的男主姬發也是殷壽PUA的受害者,整部電影也是姬發從殷壽的PUA大夢中走出,從而心理覺醒的故事。

姬發的覺醒過程
討伐了蘇護,救了狐妖,殷壽帶領眾質子還朝。在慶功宴會上,被狐妖附體的殷啟,殺了帝乙,應該說此時的殷壽是不知情的,電影中給了殷壽一個吃驚的特寫,後來從狐妖的敘述中殷壽才得知真相。狐妖為什麼要私自殺了救命恩人的父親?其實狐妖和殷壽心靈相通,它從一隻妖怪的本能,就知道殷壽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知道此人內心毫無悲憫之心,如果讓殷壽自己做選擇,想必他也會弒父殺兄,於是狐妖自作主張,替殷壽動手了。
應該說封神第一部中的狐妖,並不是那麼壞,如果說她壞的話,那只是妖怪的本能,這一點在她殺姜皇后的情節中有所展現。妖怪所看重的是人身,所以在她與姜皇后的對壘中,要姜皇后與她一同修行,不要辜負了這美妙的人體,這一點在傳統文化中也是有據可循的,西遊記中就曾說過“人身難得,東土難生,正法難遇,全此其者,幸莫大焉”,狐妖得了人身,在她認為已經成功一半了。
姜皇后的死是個重大的導火索,它引發了太子殷郊與殷壽、狐妖之間的矛盾衝突,也開啟了姬發的覺醒之旅。
彼時的殷郊,和眾多質子一樣,認為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偉大的人,高尚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可惜父親夜宿美艷妖狐,自己的母親卻被狐妖殺死,於是一心想除掉狐妖,把自己的父親從低級趣味中拯救出來。

殷郊還是太年輕,夜裡帶刀去父親的寢宮,要殺了狐妖,但反誤傷了父親,殷壽也不跟他客氣,定要殺了這逆子。最後在太廟,殷壽和殷郊對峙,皇叔比干剖心而死,狐妖現形,而此時的殷壽卻捨不得殺了狐妖。一方面因為這狐妖長得實在太銷魂;另一方面,這狐妖還深深懂得殷壽的內心(靈魂伴侶既視感),自作主張附體殷啟, 殺了帝乙,掃除了殷壽登上王位的兩個最大的障礙,不然, 永遠也輪不到他殷壽繼位。
此時的殷郊眼見皇爺爺身死,父親卻站在狐妖一邊,才完全明白父親不是被狐妖迷惑才任由狐妖殺死自己母親的,自己的父親就是這種人。
之後發生的事情 就是,紂王和狐妖在殷商的祖宗牌位前淫樂,之後一把火燒了宗廟社稷。

應該說,此時真正的主角姬發,心靈是有所觸動的,他至少看明白了眼前這位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對待自己的兒子,如何不顧江山社稷的。對於長期飽受殷壽PUA教育的姬發來說,這種程度的刺激,還不足以產生質的作用。
不觸及到自己的利益,是不會知道痛的,更是不會覺醒的。
殷壽招東西南北四大伯侯來朝歌朝貢,此時因為殷壽的一系列騷操作,天下已經大亂,東西南北四大伯侯國,早已民不聊生。巧合的是,路上行進的四大伯侯,夜宿荒野,四大伯侯論及天下大勢,一致認為帝乙的死沒有那麼簡單,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姬發的父親,更是用八卦測算出真正殺死帝乙的另有其人(下文會從周易的角度分析)。
此時躲在暗處的姬發和殷郊,血氣上涌,儘管裡面有自己的父親,熱血少年姬發還是衝進去,和殷郊一起逮捕了正在妄議朝政的父親和其它幾位伯侯。
朝堂之上,殷壽再次展現了PUA大師的風采,逼四大伯侯的兒子弒父。在殷壽眼裡,認自己當爹還是認親爹當爹,是個可以被選擇問題。也許是姬發還算機靈,也許是殷壽另有打算,總之西伯侯姬昌沒有被殺,而是被囚禁了起來。這個歷史上都有記載,史記有云:周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這個問題後面再說。
此時的姬發或許以為,殷壽的行為是為了江山社稷,所以,就算是眼前這個人要殺了自己親爹,也還是有道理的,為了他心目中的英雄和正義,他親手把父親送進了監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父親被囚,姬昌長子伯邑考坐不住了,原著中說伯邑考想通過賄賂侫臣費仲尤渾來拯救父親,但在電影中,並沒有交待太多,只出現了殷壽進監獄給姬昌送“肉餅”的劇情,中間伯邑考被殺的詳細劇情完全缺席,導致看起來不是十分連貫。這些刪減的劇情對姬發的心理轉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知道導演為什麼要刪除這些重要情節。
總之,哥哥的死是壓垮姬發心理防線的最後一根稻草,親情濃於水,如果父親被囚,哥哥被殺,都不能喚起姬發被蒙蔽的心靈的話,那姬發就不是主角了。
由此可見,姬發是一個內心有着堅定信念的人,對家人仁孝,對朋友忠誠,對自己尊敬的長輩(比如殷壽),一心一意地擁護。只不過由於年少無知,被魔鬼迷惑了心竅,認賊作父,害死了哥哥,也差點害死了父親。

關於姜子牙
姜子牙在封神第一部中是個無足輕重的人物。誤闖議事廳,接下封神榜,自己多年的修為毀於一旦,下山要擔負起重要的使命,卻神力全失,以一介凡夫之身,擔負重要使命,幸虧有哪吒和楊戩兩位師侄保護,才不至於下山就“領盒飯”。這其實是有象徵意義的,救世的使者往往要以普通人的面貌來示人,如果帶着神力,那做起來就太容易,就不能稱之為天數了。
可能第二、三部中,姜子牙會有一番作為。
姬昌的占卜
姬昌在去朝歌的途中有過一次占卜,當時四大伯侯正在議論朝政,大家都覺得帝乙的死有蹊蹺,姬昌用八卦測算了此事。姬昌是《周易》一書的作者之一,據《史記》記載,姬昌是被殷壽囚禁羑里期間,把八卦重新組合成六十四卦,並寫出卦辭的。電影中姬昌的台詞:“六二之位,不耕而獲”,準確來講是“爻辭”,據說爻辭是他的兒子,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周公旦(姬旦),寫出來的。也就是說,這句台詞所引用的爻辭,不該出自姬昌之口,時間也不對,這是其一。
其二,根據電影中的台詞,姬昌當時得到的卦象是天雷無妄卦,第二爻動。
第二爻的爻辭為:六二:不耕穫,不菑(zī)畬(yú),(凶);則,利有攸往。
翻譯成白話就是:六二:不耕種卻有收穫,不墾荒卻有熟田,(有兇險);君上來聘,應該適宜有所前往。

也就是說,卦中顯示的是不勞而獲之象,因此姬昌斷定,殺帝乙的另有其人,“不勞而獲”的是殷壽,帝乙則是中了“無妄之災”,白白丟了性命。
如果單看卦辭表面意思的話,這個占卜和劇情是相契合的,但是編劇還是大意了,只顧及了表面意思,而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簡單。
天雷無妄卦第二爻,以陰爻居陰位,為得位。陰爻得位,在無妄卦中,是清凈無為的君子,內心清凈,沒有妄念。因此這個卦辭還有另一層意思,不期望收穫而去耕種,不期望熟田而去耕田, 守好自己的本分,自然會有好的結果。殷壽絕對不是這種人,所以,嚴格來講,這個卦辭用在這裡並不是十分貼切。
總體來講,這個電影還是值得看的,只是導演和編劇太過天馬行空,拋開了原著的宏大框架,只取了主角姬發的心靈覺醒歷程,這對於我這種對於原著、對於傳統的修鍊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來說,覺得有點小家子氣了。另外一方面,如果忠實於原著的封神框架,講神佛, 講修鍊,對於當下的國人來說,接受度也未必更好。
明天機周易網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