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白話老子》系列發布系黃曉明老師應邀在聯想學習群線上講授《道德經》81章的音頻,經志願者結合講義整理為文稿,主講人補充校訂而成,具有義理深入淺出、聯繫生活工作、可讀性強等特點,即日起正式連載發布原版語音和文稿,歡迎廣大愛好者閱讀分享。
《白話老子》05期:【天地不仁】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
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解說】
《道德經》大部分章節都非常短,這個章節就四句話,可分為三段,第一段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二段就是“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第三段就一句話:“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由81章組成,5000多個字,這81章當中,每個章節都有結構,且結構比較明顯。第一段:天地不仁,聖人不仁,引出中間的核心思想:天地之間,其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最後就是結論: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所以,從簡單的閱讀理解來看,我們會覺得它有一個章法結構。
回顧一下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然後引出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我們看到了有天地,有萬物。到了第3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前面有“不尚賢,使民不爭”。我們看到第3章“聖人與民”,看到第5章有“天地與萬物,聖人與百姓”。那麼到了第4章,開始講大道的體和用,大道的本體是沖、湛,大道的用是沖、淵等等。學完第4章的大道,那麼第5章就順理成章地講“聖人和天地”,重點講天地。
什麼叫做聖人?聖人就是能夠感通大道,他通過第3章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他的大腦容量超度發達。這時候,他感通大道,能夠返觀到大道的沖、淵、湛,甚至能夠感覺到“淵兮,似萬物之宗”,實際上還包含了大道孕育了天地,然後第6章就會有大道從玄牝之門生出了天地,生出了萬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什麼叫作天?什麼叫作地?從中國傳統的元氣論、氣化理論來看,比如說《淮南子·天文訓》講:“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他認為氣產生了變化,會出現有清陽和重濁。清陽就薄靡而為天,實際上它是上升而為天;重濁就凝滯為地。這裡面包含着天是由清陽之氣構成的,地是由重濁之氣凝滯而成的。所以我們要記住古人所講的天地,並不完全等同於現代人講的宇宙學的天地。比如說我們腳踩的地球,頭頂的藍天白雲,會往往理解為天是由大氣層、臭氧層等構成,但是古人不是這麼理解的,天這裡面一定有空氣,有氧氣,再往上有臭氧層。那麼更重要是什麼呢?天是由氣構成的,所以傳統的氣化理論會認為天有九重,一層一層,是不一樣的。
後面還有不仁,那什麼叫仁呢?《說文》中說:“親也。從人從二。”《禮記·經解》:“上下相親謂之仁。”比如說地位高和地位低的人,他們兩個是相互親近的,相互友愛的,謂之仁。《中庸》和《孟子》講:“仁者,人也。”說明仁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
那麼我們說天地,第一,它不完全是對百姓、對人類,天地把萬物包含着我們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它並不特別的對某一類親近、愛護。這個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天地之間一切的生命,它都是構成生物鏈條當中的一個環節,天地不會對某一個環節特殊的去關愛,所以叫做“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什麼叫做芻狗?芻狗實際上就是乾草紮成的草狗,供祭祀用的,祭祀完之後就不管它了,重點在不管、不理它。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天地不會對萬物特別的仁愛,任由它自由成長、自由生長。
後面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我們會看到一對一對的: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那麼我們說,聖人並不親近、管理動物、植物,他重要管的是百姓。但是聖人對百姓並不會特別的親近,他是任由百姓自由地成長,不進行特別地干預。
比如57章講:“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重點看到民有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他有一個自己的趨勢。比如說37章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如果從第一段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那麼天地不仁,為什麼就直接得出聖人不仁呢?因為聖人是效法天地的,25章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時候,人是法天地,然後再法大道,然後再法自然。實際上聖人的起步是法於天地,而天地管萬物,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管百姓,那麼也一樣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百姓,可以理解為很多個姓氏,而聖人並不會對某一支姓氏給予特殊的偏愛,就好像天地一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萬物當然有人物、動物、植物,那麼動物可能有牛、羊、馬、狼、虎、豹、獅、象等。那你說天地能對羊好嗎?天地如果對羊偏愛,那狼吃什麼?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任憑萬物在天地之間自然地成長,自然地進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斷地進化。
那麼聖人也是一樣的,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他不是一般人的愛,一般人的愛有親近也就有疏遠,有愛也就有了恨,那麼必然造成人心的一種不滿,你有了偏愛。那聖人是不是沒有愛了?那也不是。聖人的愛跟普通人的愛不一樣。普通人的愛感情強烈,往往由愛而成恨。當你的愛得不到回應的時候,它就會產生一種怨恨。
那聖人對百姓是什麼樣的愛呢?他不叫愛,他叫慈。67章講:“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那麼慈是什麼?慈是父母之愛子也,父母愛他的孩子,它是一種淡淡的、不干預的、沒有控制欲的,它是一種不求回報的慈,跟愛還是有些不一樣的。
天地之間
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那麼這一章點題,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引出來“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章的主角是誰呢?主角有兩個,一個是聖人,一個是天地。馬上就從這兩句話推出中間的那一句話,叫做:“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往往一個章節的開始,它並不是本章的重點,前面是鋪墊,是一種文學的寫作手法;那麼中間引出的“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反而是這章的核心思想。
1993年,在湖北的荊門郭店出土了一批楚國的竹簡,簡稱郭店楚簡,有老子的甲乙丙三本,其中有第5章,但是第5章只有中間這句話:“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一般認為郭店楚簡是摘抄本,說明摘抄者認為這句話是本章的重點。
那我們說“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重點在天地之間。32章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古人認為,腳踩着大地,頭頂着藍天,那麼藍天就像這個蓋子一樣地把地給它蓋住了,叫做天地相合。但天地相合包含了什麼呢?包含了天地之間有一種相互往來。那天地之間為什麼能相互往來呢?因為天是氣,地也是氣,地氣是向上蒸騰的,天氣是往下降的。《黃帝內經》有句話很重要:“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簡單解讀就是:天氣要往下降,如何降呢?就是天氣要流到地下,地氣要上升到天氣上去。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運動呢?這叫做“高下相召,升降相因”,高與下互相召喚,升降互相為因果;而變作矣,就產生了各種變化。
第2章學過“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注意這個“相”。32章講天地相合,《黃帝內經》這段話講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天地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它是一對一對出現的。所以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所以老子立言很厲害。老子立言的核心、81章的核心在哪裡呢?第一在大道,第4章簡單地說了一下道體、道用;然後就講天地;然後講人心。這一章與32章合起來講天地,我們來解第5章的時候,要跟第32章,跟《黃帝內經》有關天地的內容,一起來合解。
其猶是什麼意思呢?“其猶”代表一種不確定性,因為老子要打個比方,將天地之間的天地往來的機制,用兩個東西合併作比喻:第一個叫做橐,我們知道就是風箱;第二個叫做籥,它不是普通笛子的意思,它是排簫,好幾根簫綁在一起。王弼註:“橐,排橐也,籥,樂籥也。橐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
對“橐籥”這兩個東西,歷史上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認為“橐”還是風箱。“籥”有人認為是風箱的吹口。王弼認為,籥是樂籥也。橐是排橐也,是一排一排的風箱。這個跟古人鼓風鑄鐵的爐具有關,一個風箱風力不夠大,一排的風箱,表示多。籥是一種排簫。那麼排簫是什麼樣的呢?可以認為簫就是一個長笛。笛子橫着吹,簫是豎著吹。簫有個特點,上面很多孔。我們說一排的風箱和一排的簫合在一起,來比喻天地之間的氣化機制。第一,風箱是一來一往;第二,氣是從排簫的孔當中出去的。那為什麼是排簫的孔呢?而不是爐具的一種吹口呢?因為32章講了“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重點是“民莫之令而自均”。氣要均勻地散布在天地之間,如果只有一個風箱、只有一根簫的話,就不能夠在天地之間均勻地密布。同時,天地之間有高有下,只從一個點出去,它的風量一定是不均勻的。
所以就有點像滴灌。在網上可以搜到以色列滴灌的圖片,以色列在沙漠種菜、種植物。我們知道那個地方水比較少,淡水比較珍貴,他們為了節約淡水,更好的種植植物,便想通過滴灌,好像就在軟管上扎了很多孔,然後水順着植物均勻地布設過去,這樣就能夠非常均勻的把這個水灌溉到植物上,它就不是漫灌,而是滴灌。在中國新疆、甘肅等地方,我們也用上了滴灌。
歷史上吳澄對這句話也作了一個註解,我覺得還是比較靠譜的,他說:“冶鑄所以吹風熾火之器也。為函以周罩於外者,橐也;為轄以鼓扇於內者,籥也。天地間猶橐籥者,橐象太虛,包含周遍之體;籥象元氣,氤氳流行之用。”
蘇轍理解為:“排之有橐與籥也,方其一動,氣之所及無不靡也。不知者以為機巧極矣,然橐籥則何為哉!”
但是老子說“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他僅僅是做了一個比喻,當然,這個比喻有個非常精巧的地方,也是讓大家來容易理解這個思想。老子對天地之間氣化往來的關鍵的思想叫做“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什麼叫做虛而不屈呢?風箱之間難道不是空的嗎?那風箱是怎麼運作的呢?它叫一來一往。只有風箱內部是空的,當你拉動風箱的時候,才能始終地一來一往而永不停止運作,叫做“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那我們越來越拉動的時候呢,這風也就源源不斷地往外出了。
實際上,蘇澈也好,吳澄也好,他們都正確地理解:動而愈出的不是風,他們理解的是元氣,氤氳流行之用。有了這個橐籥,天地之間氣化往來的機制,天地之間的運作就正常了。所以我們來看第5章的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於要保證天地之間的氣化往來的“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機制始終是正常的。
所以這一章的重點在哪裡?重點在於橐籥機制當中的虛。有了虛,那麼“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騰,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這都正常了。但是,假設說,天地之間,不是虛的,而變為實的了,就好像是風箱中間有一塊石頭、有一塊木板,那風箱還能拉得動嗎?肯定拉不動:實而屈,不動則不出。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這句話怎麼解讀,就成為解讀第5章的關鍵。當我們把本章的立意放在中間的“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時候,我們說老子的立言肯定是非常成功的,所以老子的立言一定是跟全文緊密相關的。那麼,這句話的解讀,就一定要跟這一章的主題思想緊密相關。所以這裡面重要在哪裡呢?在於這個“言”很重要。我們說這個言有什麼奧妙呢?
第一,什麼是言?
第二,誰在發言?
第三,發言對象是誰?
第四,發言的內容是什麼?
第五,發言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
最後,發言要有一個什麼樣的效果?
所以實際上要把這句話跟“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緊密地關聯解讀,那我們這個解讀才是成功的。
讓我們回顧一下第一句話:天地與萬物;第二句話:聖人與百姓。第三句話:天、地、橐、籥、虛、動、出,實際上聖人還隱含了一個什麼?還隱含了一個聖人是對天地的。什麼叫做聖人?聖人一定是通於大道–不能通於大道,就不能叫做超凡入聖,不能稱為聖人–叫做內聖;那麼還有什麼呀?內聖外王,只有內聖才能外王。外王是什麼呢?外王是說,他能夠作用於天地人。
所以25章講,聖人一開始是法於天地。法於天地,這個時候還不能稱之為聖人;然後他法於大道,這個時候可以稱之為聖人了,這個時候才反過來,我們說聖人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叫做參贊天地之化育。為什麼?當他感通大道,當他對大道有着深入的感應的時候,他就具備了一種能力,它叫先天。過去道家修為講:後天返先天。到了先天,大家學過《易經》,就有一句話要牢牢記住,叫做:“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當你法於天地的時候,你還是“後天而奉天時”;當你進而感通大道的時候,那可以叫做“先天而天弗違”。《黃帝內經》也有類似的話:“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所以說聖人他就有了干預天地的一種能力。
剛才說了言很重要,言一定要跟上下文緊密結合解讀。我提出來解經三原則,叫:“名不離句,句不離章,章不離文”,也可以說:“名不離句,名也不離章,名也不離文;句也不離章,句也不離文”。
首先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一定是句不離章,這句話一定是要跟上下文緊密耦合的。那名不離句,怎麼體現呢?我們先說言是什麼。古人講的言不是我們現代人生活當中說的話,這個痕迹還依然保留在現代的文字當中。
比如說國家領導人在人大、政協代表大會上作重要發言;人大代表叫建言,是給國家提建議的。《易經》講:“言行者,君子之樞機也,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我們大家看到這個言,不是一般人說的話,還是具有一定特殊能力的人說的話,它能夠“千里之外應之,千里之外違之”。所以說什麼叫做言?可以說國家級領導人、侯王、聖人的言叫作言。而且這個言,不是說生活當中說的話都叫做言,比如國家領導人跟家裡人說的家常話,不叫言。那麼同樣,什麼叫做言?聖人的言叫做言。我們可以明確地說,他在對天地發言的時候,叫做言,所以它不是一般時候說的話。
誰在發言?那顯然是聖人在發言;聖人的發言對象是誰呢?可以是他的學生,可以是他教化的百姓。但是在這一章當中,他發言的對象一定是天地。那麼聖人為什麼要對天地發言呢?從邏輯推理來看,“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那麼什麼時候發言啊?一定是天地之間是有了實的東西的存在。那麼他的發言目的,就是把這個實的東西給它打散,變成虛。那麼他的發言效果,就是要把這個實的東西打散變為虛。
所以,這是我們解讀的靈感。結合上下文,結合解經三原則的解讀思想,結合句與章之間緊密耦合的解讀思想,那我們說:言,是聖人發言;發言的對象是天地;發言的目的是什麼呢?是把天地之間實的東西給它去掉;最終效果,重新恢復虛,那麼天地之間的氣化往來的通道又重新恢復了正常。
當然了,我前面還提了一個發言內容是什麼?作為一個思考題,留給大家思考。
當聖人對天地發言的時候,他一定是第2章講的音聲相和,既有發出大家耳朵能聽得到的聲,還有一個大家耳朵聽不到的音的存在;甚至可能說聲的因素很少,音的因素很大,這叫做大音希聲。但是我們要想一下聖人之言,為什麼能起到這個效果呢?為什麼又“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呢?
剛才說過,解經三原則叫做:“名不離句,句不離章,章不離文”,這個是按照頂真的文法寫的解經三原則。那麼按照頂真的文法:“名不離句,名也不離章,名也不離文。”如果說單單從這章的言,還尚且不能得出,言為什麼能夠對天地起作用;那我們就要從全文來看言都有什麼特點?大家可以回去把在81章當中的言都找出來。
我們做個簡單搜索。
08章:言善信;
17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23章:希言自然;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1章: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從第8章、17章、23章、81章,重點看到了什麼?重點看到了言和信是緊密相關的,言而有信。但是21章就重要了。21章講:“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個很重要,21章講的是在大道的內部有了精的存在,然後其精甚真,其中包含了信。所以,我們就突然間發現:言而有信,言和信是有關係的;信與精是有關係的。那精是什麼?精在哪些章節出現呢?
精,還在55章出現過:“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也就是說,德特別厚的聖人,他的精特別的足。那為什麼含德之厚精特別足呢?28章講,第一步是“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第二步是“常德乃足,復歸於朴”,他德特別厚、特別足的時候,他真正回到了大道的懷抱,跟大道已經完完全全的溝通上,那麼第6章我們會學到,他必然會從道母這一邊,通過綿這個通道源源不斷地得到精。
21章講:“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所以說,他既有言,也有信,也有精,那我們說精是什麼?
精具有精力旺盛的意思,《管子·內業》講:“精,氣之極也;精也者,氣之精者也。”也就是說他實際上是包含了先天之氣,這個精實際上是先天之氣密度非常高的一種精華,非常純正的一種表現,一點雜質都沒有的表現。那麼精當中包含了信,大家去想一想,第4章淵兮似萬物之宗,淵是回水也,帶有一種迴旋的氣機。
《黃帝內經》講:“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天地之間的天氣、地氣是互相斡旋的玄機。那麼這個信是什麼?我們說,它是迴旋的玄機。言善信,精是信的載體。既然聖人跟大道源源不斷地得到了大道之精,那麼他一言既出的時候,他就包含着信。那麼,信就攜帶着天地之間往來的這種斡旋的玄機。假如說這個時候,天地之間有一種實的東西的存在,這個實,實際上也是一種無形的實的東西,就把它給打散了。打散了之後,39章講:“昔之得一者”,聖人一定是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就重新恢復了天地之間互相往來的這種機制。這個時候,又重新回到了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那為什麼“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呢?聖人如果對天地發言多的話,他就消耗了太多的精,自然,數就窮盡了。這個數,理解為聖人的氣數,理解為聖人對天地的辦法就沒有了。所以懂得聖人之言的“言-信-精”的關係,我們就懂得“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含義。
那“守中”的含義是什麼呢?“守中”就是說,我既不要多言,我也不要不言,而是像17章講的“悠兮其貴言”。平時貴言,一旦需要言的時候呢,言當中的信就很足,自然就能夠起到適度的干預天地之間橐籥機制的“實”的這麼一個效果。那也可以理解為希言,為什麼呢?23章的希言自然,希言適合於天地的自然,而且跟最後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形成了一個首尾呼應。
為什麼會有這樣理解呢?首先說我們有解讀的邏輯,一定是老子在第5章當中的立言是成功的,那麼“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一定是跟上文緊密耦合的,不能脫離“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來解讀。同時,對老子的5000言的理解,實際上需要有一定的修身的領悟。
回顧我曾經追隨一些有道行的老師,當聆聽老師的教導的時候,的確感覺到,老師說一些跟修身很重要的話的時候,就跟我們生活當中的聊天就不一樣了。當他做一些重要的點撥的時候,他這個言給我們的親身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生命感悟。所以我們就能理解2500年前的老子,或者是別的聖人在指點他的學生的時候,比如說43章講“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他既有言之教,還有不言之教。那麼第5章,一個聖人在對天地發言的時候呢,他一言既出,就好像成語講的金口玉言、言出法隨,他給予學生這種點撥,他對天地之間帶來一種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把這個中理解為適中,既不要多言,也不要不言,而要貴言、要希言,用17章、23章的文本來支撐這種解讀。但更深入的解讀是什麼呢?這個中還跟天地有一個緊密的關係。為什麼呢?因為這一章的重點是天地。
《說文解字》:“中,內也,從口。丨,上下通。”中間這一豎,也念豎,上下通。中,是一個口加一豎。這口是什麼?口叫內也,內就指的是我們的身體內部。這個身體內部還有一個豎,上下通。這一章講天地,那上下通什麼?上,自然通天;下,自然通地。
結合32章來解讀上下通的含義,叫做“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那為什麼說叫做甘露?為什麼是甘不是咸啊?它實際上是我們人法天地的這麼一種修身的生命體驗。
我們曾經說過,聖人法於天地的,他是一步步進階的。那我們人到中年就有體會,人到中年之後,發現我們可能半夜睡不着覺,有一種焦慮,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心火降不下來,腎水升不上去,心腎不能相交,水火不能既濟。當法於天地的時候,我們就得到了天地的幫助。那我們說什麼叫做法?法有個前提,有明師給你傳法,你能夠法於天地,這個時候你就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就不是民了。25章明確指出來:人法地,地法天,人法於天地。只有你得到法於天地的法,天為陽地為陰,你能得到天的真陽的幫助,你能得到地的真陰的幫助,天的真陽,帶動你的心火下降,地的真陰帶動你的腎水上升,口中津液會很多,帶有微微的甜,所以是甘露;同時,天地相合於你的生命,加強你的生命元氣,又把你已經缺失了這種斡旋的氣機給你加上去了,心腎相交了,水火既濟了,你肯定就能夠睡得着覺。同時在你的人到中年的過程當中不斷虧損的生命元氣就不斷的充滿。古人有個比喻叫做添油之法,我們的生命就像油燈一樣,古人只有油燈,沒有現在的這個LED電燈,白熾燈等等,你的生命的油燈裡面的油原來已經越來越少了,那麼這個時候得到了添油之術,油越來越滿,你生命的光芒就會越來越亮,而不是越來越暗淡,乃至於油枯燈滅,對吧?所以我們說守中的含義是非常深的。
一旦得到了這個法於天地的法,那麼就會逐漸加強我們的生命能量,就會不斷地去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生命當中的這一豎,這個中道,源源不斷地跟天地相合,為什麼呢?你得到天地的幫助了。當你進一步地修之於鄉其德乃長的時候,因為你已經有了足夠的生命能量,可以去幫助別人了,這個時候開始《禮記》講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這個時候,就是走出了自我的局限,走出了家庭的局限,開始走向社會,去奉獻自己的多餘的精氣神,多餘的財貨,這叫做無私。77章講: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這個時候,實際上就逐漸地跟道合。當你跟道逐漸合的時候,大道的能量、大道的信息,通過第6章的“綿”的通道,源源不斷地傳過來了。你對大道的感悟就會越來越深,行道的動力就會越來越足,準確度就會越來越准。
所以還看到一個關鍵的地方:我們跟天地之間有一個什麼樣的聯繫?跟天地之間有個中的聯繫。聖人一開始還不是聖人,一開始還是法於天地,頂天立地,通過中道從天地得到能量;然後才是行於大道,跟大道感通;然後才得一,才是得一者,才是“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是什麼,一到了先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那麼,我們學過第4章:“湛兮似或存”,湛就是先天的先天。
這個時候,我們說“先天而天弗違”,“參贊天地之化育”。同樣也能理解這個中道,一開始是從天地得到能量;當進入先天,聖人可能還是用我們這個生命的中道,來返哺天地,參贊天地之化育。所以說這個中跟天地之間的關係也是非常緊密的。
所以第5章,看似很簡單,但是適當地展開,運用解經三原則“名不離句,句不離章,章不離文”;上下文之間的緊密耦合;以及本章當中最重要的名,這個“言”在全文當中的搜索的解讀,以及對“中”的《說文解字》的上下通,這個非常關鍵的、奧妙的解讀,對第5章的解讀,相信就比較準確、飽滿、充實。
【總結】
中心思想
天地橐籥
知識點
1、天地橐籥機制
2、言信精的關係
3、解經三原則
4、什麼是中?
承接
04章:感應大道
05章:內聖外王。具備了感應大道的能力,也就具備了參贊天地之化育的能力;感通大道為內聖;參贊天地化育為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