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道
明天機

【易經基礎】輕鬆學《易經》:論《雜卦傳》“互體”、“三才”之道

640-361

【雜卦傳原文】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無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賁,無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無故也;蠱則飭也。剝,爛也;復,反也。晉,晝也;明夷,誅也。井通而困相遇也。

咸,速也;恆,久也。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大壯則止,遯則退也。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豐,多故也;親寡,旅也。離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處也。需,不進也;訟,不親也。

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解讀詮釋】
 
【提要】

1.根據《繫辭傳》,雜卦與互體中爻有關。將雜卦列表並附以互體中爻,於是雜卦規律昭然若揭。《雜卦傳》奧秘的破譯揭開了《周易》原本就有互體的真相。

2.雜卦“三才”之道與《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思想相呼應,故《雜卦傳》屬於《周易·易傳》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3.雜卦“三才”之道與《周書》“三極”吻合,《雜卦傳》思想接近文王、周公所處的商周之際,《雜卦傳》與《周易》古經存在傳承關係。

4.《雜卦傳》上組為“坤”,中組為“人”,下組為“乾”,似乎是與《歸藏》有關,《歸藏》又名《坤乾》。

5.《雜卦傳》保存了二十七宿體系向二十八宿體系演變的歷史信息,《雜卦傳》在《歸藏》與《周易》之間承前啟後,濃縮了殷商文明到成周文明的演變,具有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

一、《雜卦傳》釋義

【綜述】

《雜卦傳》是《易傳》十篇(又稱為《十翼》)的最後一篇,《易傳》是對《周易》古經最具權威的解釋文獻,《易傳》是孔子及其弟子在《連山易》《歸藏易》古經原始解釋文獻(這是《說卦傳》的大部分內容的來源)和《周易》古經原始解釋文獻(周公作《易象》以詮釋《周易》繫辭,這是後來《彖傳》《大象傳》《小象傳》的來源)的基礎上編注而成。

《易傳》是《周易》古經“傳聲器”,孔子“述而不作”,孔子編輯《易傳》是為了傳播《周易》,《周易》經傳一體一用,用以顯體,體以發用,體用不二也。

《周易正義》韓康伯曰:“《雜卦》者,雜糅眾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也。”《雜卦傳》是利用《周易》六十四卦“錯綜”即“非覆即變”的原則,將卦義同類的或相異的兩卦作為一組,通過對舉使其義凸顯。人們一般都論定:《雜卦傳》“以同相類”者少,“以異相明”者多。“以異相明”是《雜卦傳》主要的解釋方法。

【雜卦傳】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無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賁,無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無故也;蠱則飭也。剝,爛也;復,反也。晉,晝也;明夷,誅也。井通而困相遇也。

【白話】

乾剛健,坤柔順;比欣樂,師憂愁。臨觀的義旨,或是施予,或是索求。屯生機呈現而不失所居,蒙錯雜而昭著。震,為起;艮,為止。損益是盛衰互轉的開始。大畜,待時;無妄,有災。萃聚集而升不返回。謙輕己(尊人)而豫安樂懈怠。噬嗑如口進食;賁文飾不需色彩。兌悅而外現,巽入而隱伏。隨,沒有成見;蠱,是積弊的整治。剝,爛熟剝落;復,重返正本。晉,白晝;明夷,(光明)受傷。井通達而困遮擋。

【解讀】

〇乾剛坤柔:

此按《說卦傳》乾坤經卦之義,與《周易》別卦卦義有別。

〇比樂師憂:

此與《周易》先師後比順序不同。師卦,貞坎憂,為戰爭,故憂;比卦,貞坤順,為和平,故樂。

〇臨觀之義,或與或求:臨卦二陽浸長,以尊適卑,凡聖同居,應與無礙,教思無窮,保民無疆;觀卦二陽將去,上尊下卑,聖凡有別,大觀在上,眾庶仰求,次第觀教。

〇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

屯卦下震上坎,震借象離明,見也;坎為穴,居也。

蒙卦下坎上艮,坎為憂疑,雜也;艮納丙火,著也。此與《周易》不完全吻合,或古易《歸藏》之義也。

〇震,起也。艮,止也:

此按《說卦傳》震艮經卦之義,與《周易》別卦卦義有別。

〇損、益,盛衰之始也:

帛書《要》:“《益》之爲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勿(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生)之室也,故曰《益》。授 <《損》>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勿(物)之所老衰也,長夜之所至也,故曰〖《損》〗。”

《益·彖傳》:“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損·彖傳》:“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帛書《要》以《連山》《歸藏》《周易》三易通用的後天八卦解釋損益二卦。損益兩卦的《彖傳》對帛書《要》篇損益二卦四時變化之象的高度濃縮,《雜卦傳》損益,盛衰之始也則是對帛書《要》與《彖傳》論損益兩卦內容的最精簡概括。

〇大畜,時也;無妄,災也:

此與《周易》先無妄後大畜順序不同。漢儒以無妄卦為水旱之災,或源於古易《歸藏》。大畜卦,貞乾,乾為天,故曰時;無妄卦,貞震,為決躁,故曰災。

〇萃聚而升不來也:

此與《周易》卦義不完全吻合,或源於古易。萃卦坤眾在內,故聚;升卦內巽木,為高為長,外坤眾為往,故曰不來

〇謙輕而豫怠也:

豫怠,《釋文》:“如字,姚同,京作治,虞作怡。”

《周易集解》謙輕,而豫怡也:謙位三,賤,故“輕”。豫薦樂祖考,故“怡”。怡或言怠也。

李守力按:

謙卦謙卑,輕己尊人;豫卦安樂懈怠。

〇噬嗑,食也。賁,無色也:

《序卦傳》:“嗑者,合也。”噬嗑卦,是通過磨合以達到社會和諧之目的。故內,中四爻以噬肉喻社會磨合之道,符合《雜卦》“食也”;初上爻以法制,即“利用獄”,與《雜卦》不合。

賁卦在《周易》本義是修飾,故孔子自筮其卦得《賁》而不平,曰:“以其《離》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謂之《賁》,非正色之卦也。夫質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賁》,非吾兆也。吾聞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質有餘不受飾故也。”可知孔子認為《周易》賁卦是以顏色修飾,非“無色”之義。

〇兌見而巽伏也:

此與《周易》先巽後兌順序不同。《序卦傳》:“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巽為申命,上一陽是天體,中一陽是天道,下一陰是人心,天道耦合於人心為接通天命。這就是“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是人體接通天命以後的反應。兌為性情,下一陽是天體賦予人的能量,中一陽是天道賦予人的信息,上一陰是人體五官,信息從五官釋放為兌,故兌為說為脫為悅。故巽卦之後是兌卦。

〇隨,無故也;蠱則飭也:

則飭,《釋文》:“音敕,注同,整治也。鄭本王肅作飾。”

故,成見;故,事也。君子剛下於柔,捨棄成見,不謀私利,則天下無事。初九、九五得《彖傳》剛下於柔之旨,得隨之正,故皆得吉,其不言者,從道不從情也。

蠱卦大義在治蠱,《釋文》說“整治”是對的,“鄭本王肅作飾”不妥。

〇剝,爛也;復,反也:

剝卦上九一陽在上為碩果,果實腐爛;種子入地(剛反),發芽復生(剛長),種子即少陽也,這就是復卦初九一陽。

〇晉,晝也;明夷,誅也:

誅也,《釋文》:“荀雲誅滅也。陸韓雲傷也。”

晉卦日出地上,故為,卦辭曰“晝日三接”。明夷日落地中,故謂“誅”。《集解》引虞翻:“誅,傷也。”

〇井通而困相遇也:

此與《周易》先困後井順序不同。井卦“往來井井”,彖曰“井養而不窮”,故曰“通”。困卦陽被陰遮掩,故曰“相遇”,意為遮擋。

項安世曰:自《乾》、《坤》至此三十卦,正與上經之數相當;而下經亦以《咸》、《恆》為始。以此見卦雖以名,而《乾》、《坤》,《咸》、《恆》,上下經之首,則未嘗雜也。

咸,速也;恆,久也。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大壯則止,遯則退也。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豐,多故也;親寡,旅也。離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處也。需,不進也;訟,不親也。

【白話】

咸,感應神速;恆,乃恆守長久。渙,為離散;節,為節止。解,為緩解;蹇,為險難。睽,(乖違)於外;家人,(和睦)於內。否與泰,是兩個相反的事類。大壯是壯而停止,遯則因時而隱退。大有,眾多;同人,親輔。革,革除故舊;鼎,得立新命。小過,小有過越;中孚,中心誠信。豐,多故舊;親戚少,是旅卦。離火炎上,坎水潤下。小畜,積蓄少;履,不停止。需,(待時)而不進;訟,(違背)而不親。

【解讀】

〇咸,速也;恆,久也:

咸,感也。“二氣感應”,感而遂通,不行而至,故曰“速”。

〇解,緩也;蹇,難也:

此與《周易》先蹇後解順序不同。卦義同。

〇睽,外也;家人,內也:

此與《周易》先家人後睽順序不同。卦義同。

〇否、泰,反其類也:

此與《周易》先泰後否順序不同。卦義同。

〇大壯則止,遯則退也:

此與《周易》先遯後大壯順序不同。大壯四陽進消陰,陽長過半,故宜“止”。遯卦二陰浸而長,陽勢消退,故曰“退”。

〇大有,眾也;同人,親也:

此與《周易》先同人後大有順序不同。大有六五之君,柔得上下五陽應之,謂得眾。同人六二之家,眾陽皆親附,故曰親。

〇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革故鼎新,言舊王朝的沒落,新王朝的誕生。革卦之後是鼎卦,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徵。

〇小過,過也;中孚,信也:

此與《周易》先中孚後小過順序不同。卦義同。

〇豐,多故也;親寡,旅也:

豐多故,《釋文》:“眾家以此絕句。荀本,豐多故親絕句,寡旅也別為句。”

荀本:“豐,多故親;寡,旅也。”

與《周易》卦義有別,《雜卦傳》以社會關係喻豐、旅二卦,豐卦故舊多,旅卦親戚少。

〇離上而坎下也:

此按《洪範》五行之義,離火炎上、坎水潤下,與《周易》卦序、卦義有別。

〇小畜,寡也;履,不處也:

小畜卦以一陰而畜五陽,所謂以小畜大,能系而不能固,故曰“寡也。履為踐行,不處就是行走、踐行,《序卦傳》:履者,禮也。履卦陽爻皆以不處陽位為吉,故曰不處

〇需,不進也;訟,不親也:

彖曰:“需,須也。”須為待,故“不進”。訟天與水違行,故“不親”。

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白話】

大過,為顛覆;姤,相遇之意,陰柔遇上陽剛。漸,女子出嫁等待男人禮備來親迎。頤,養正。既濟,成功。歸妹,女子最終(的歸宿)。未濟,指男子窮困。夬,為決去,陽剛決去陰柔。(此象)君子之道盛長,而小人之道困憂。

【解讀】

〇大過,顛也:

大過,澤滅木,過涉滅頂,故曰“顛也”。

〇姤,遇也,柔遇剛也:

與《彖傳》同:“姤,遇也,柔遇剛也。”

〇漸,女歸待男行也:

與《彖傳》義近:“漸,之進也,女歸吉也。”按《儀禮·士昏禮》,古代女子出嫁,男方家要經過納彩、問名、納吉、納徵[zhēng]、請期、親迎六個程序依次進行。故《雜卦》曰:“漸,女歸待男行也。”

〇頤,養正也:

與《彖傳》義近:“頤,貞吉,養正則吉。”

〇既濟,定也:

卦名本義,既濟表示大局已定。

〇歸妹,女之終也:

歸妹貞兌女,是陪嫁媵妾制,與漸卦都是女人的歸宿,但是歸妹不待六禮而嫁,故僅言“女之終也”。

〇未濟,男之窮也:

未濟事未成,貞坎為男,故曰“男之窮也”。

〇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與《彖傳》同:“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柔乘五剛也;……剛長乃終也。”

【小結】

《雜卦》自乾坤至井困三十卦,與《周易》上經之數相當。與《周易》下經相似,第3132卦亦以咸恆為始,自咸恆至小過中孚豐旅,歷二十卦,到第50卦旅卦突然改變了“卦名+卦義”敘述慣例,“親寡,旅也”,卦義在前,卦名在後。30數與20數,似乎暗合“參天兩地而倚於數”。此後離坎小畜履需訟六個卦仍然是“非覆即變”的通例。《雜卦》的最後八個卦,大過、姤、漸、頤、既濟、歸妹、未濟、夬,打破了前邊五十六個卦“非覆即變”的通例,形成大過連互六卦循環格式,既濟、未濟不在互卦之內。六為太陰坤卦數,八為少陰三女數(巽離兌)。最後八個卦雖然打破《周易》通例,然而卦義幾乎都是引自《彖傳》,而前五十六卦與《周易》卦義常常不相吻合。《雜卦》文辭古樸,《雜卦》是《周易》誕生之前的易卦,或與《歸藏》有關。

二、雜卦與互體中爻有關

《繫辭下傳》第九章: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繫辭下傳》第十章: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朱震《漢上易傳》引京房云:

“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中爻不備。”京房注“非中爻不備”曰:“互體是也”。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京氏謂二至四為互體,自三至五為約象。”

王應麟編《周易鄭康成注》四庫館臣提要中說:“鄭玄注多言互體,並取《左傳》、《禮記》、《周禮正義》中論互體者八條,以類附焉。考鄭玄先受京氏《易》,又從馬融受費氏《易》,故其學出入於兩家。然要其大旨,費義居多,實為傳《易》之正脈。”

《春秋左傳正義》孔穎達疏:“二至四,三至五,兩體交互,各成一卦,先儒謂之互體。聖人隨其義而論之,或取爻象或取駿體,言其取義為常也。”

李光地曰:“雜者何也?交互之謂也。卦之上下分為二體,不相雜也,以中四爻交而互之,則雜矣。”

李守力按:《繫辭傳》明言“觀象繫辭”,若僅用主卦取象,《大象傳》可得,爻辭則無從得出,故西周春秋時期傳易經師使用互體乃是司空見慣,《左傳》《國語》筮例為證。(筆者在《周易密鑰》有“論互體為《周易》經傳本有”一文。)

《周易》六十四卦,按二至五中爻為互體卦,則只有八對卦:

1.中爻為乾、坤:乾、坤,剝、復,大過、頤,姤、夬四組錯綜卦。

2.中爻為剝、復:比、師,臨、觀,屯、蒙,損、益四組錯綜卦。

3.中爻為解、蹇:震、艮,謙、豫,噬嗑、賁,晉、明夷四組錯綜卦。

4.中爻為漸、歸妹:大畜、無妄,萃、升,隨、蠱,否、泰四組錯綜卦。

5.中爻為既濟、未濟:解、蹇,睽、家人,漸、歸妹,既濟、未濟四組錯綜卦。

6.中爻為姤、夬:咸、恆,大壯、遁,大有、同人、革、鼎四組錯綜卦。

7.中爻為大過、頤:渙、節,小過、中孚、豐、旅,離、坎四組錯綜卦。

8.中爻為睽、家人:兌、巽,井、困,小畜、履,需、訟四組錯綜卦。

《周易》六十四卦,以中爻互之,只此十六卦,既以六爻循環互之,亦只此十六卦。這十六卦是《乾》、《坤》、《剝》、《復》、《大過》、《頤》、《姤》、《夬》;《漸》、《歸妹》、《解》、《蹇》、《睽》、《家人》、《既濟》、《未濟》。

把這十六卦再提煉,這十六卦以中爻互之,只此四卦:《乾》、《坤》、《既濟》、《未濟》。

《乾》、《坤》、《既濟》、《未濟》統乎《易》之道矣,故《序卦》、《雜卦》皆以是終始焉。

乾坤為六十四卦起點,既濟未濟為六十四卦終點。

把乾坤既濟未濟四卦再提煉,只能是八經卦乾坤坎離了。而重卦乾坤坎離正是《周易》上經的始終點。

周易崇尚“中”道,互卦是中道的表現之一。“中”找到了,兩端(終始點)也就找到了。

640-360
640-357
《周易折中》六十四卦中四爻互卦圖
以下將雜卦列表並附以互體中爻,雜卦規律因此昭然若揭:

640-358

雜卦第128卦明顯為一組。筆者稱之為雜卦第一組。乾坤、震艮、兌巽、剝復是《周易》六十四卦卦序的節點,十六卦的剝復、歸妹漸、解蹇都非常有序地集中在這一組。“剝複復剝剝複復剝”的這種互覆式的排列是《周易》的通例(反象說)。

雜卦第一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中爻一欄出現了五個剝卦、五個復卦,再取中爻,全是坤卦,加上第2卦坤,共有11個坤卦。另外節點震艮、兌巽都是四維卦。這給人一個強烈的暗示:雜卦第一組雖以乾卦為首,實際講的是“地”道。

在為首的12坤之後是34師,比卦上坎下坤,月從大地升起之象,師卦上坤下坎,月沒於大地之象。最後兩卦2728明夷,晉卦上離下坤,日從大地升起之象,明夷卦上坤下離,日沒於大地之象。可見雜卦第一組無疑是在闡述“地”道。

640-359

雜卦第29卦至56卦明顯為一組。筆者稱之為雜卦第二組。否泰是《周易》六十四卦卦序的節點,十六卦的睽家人、姤夬、頤大過集中在這一組

雜卦第二組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周易》家人卦、同人卦帶“人”字的卦全部都在這一組。家人卦出現了四次。代表夫婦之道的咸卦與《周易》卦序相同都是第31卦,恆卦亦然,與《周易》都處於第32卦。代表人倫之道的履卦(禮也)也在這一組,位於第54卦。人位於天地之中,故否泰二卦居焉,八經卦中唯有坎離二卦主爻得中,51離卦、52坎卦,頤為大離,大過為大坎。

雜卦第二組始於井困,終於需訟,這四卦都有坎卦。井為村落吃水用,需從雨為農田用,皆人道也。又,人乃性命組合,命來自地,坤卦,性來自天,乾之中陽孕育於坤之中,得坎卦為人,此所以坎為腎為先天之本。

雜卦第二組中爻始於家人,終於家人,可見雜卦第二組無疑是在闡述“人”道。

640-362

雜卦的最後八個卦打破了前邊五十六個卦“非覆即變”的通例,於是令古往今來的易學家猜想連篇。筆者稱之為雜卦第三組。這八個卦全都屬於十六中爻卦:大過頤、姤夬、漸歸妹、既濟未濟;八個卦的中爻則是十六卦中爻卦的乾坤、既濟未濟。

雜卦第三組出現了三個乾卦,無疑是在闡述“天”道。

雜卦第三組僅有54個字,一般完整竹簡容字2243字左右,秦簡《歸藏》殘簡的字數尚有28字,楚簡《周易》每簡40多個字。廖名春說:“如果在同一支簡上,就不存在錯簡了”;“如果載於兩支簡,只是兩簡前後位置顛倒而已”,也不會錯成今本《雜卦傳》的樣子。雜卦第三組54個字少則用一支竹簡,最多用兩支竹簡,如此根本沒有錯簡的可能。

雜卦第三組完全諧韻,這說明不可能有錯簡。更重要的是古人傳易不是靠竹簡,整個《雜卦傳》是諧韻的歌謠,古人傳易是口傳背誦!如此更不會有錯亂了!

李西興先生1990年在《文博》第6期發表《淳化縣出土西周陶罐上易卦數符管見》一文,徐錫台先生1994年在《考古與文物》的第1期撰寫《淳化出土西周陶罐刻劃奇偶數圖形畫研討》一文,二者都認為淳化出土西周陶罐上11個數字卦的卦序,以乾卦為首,夬為尾卦,這與《周易·雜卦傳》中六十四卦排列次序基本相同。由此說明《雜卦》本身就是西周易卦筮占的古體系之一。

“大過,顛也”,不用頂而用顛,暗示顛倒之義。大過四爻逆互:初二三四為《姤》,上初二三為《漸》,五上初二為《頤》,四五上初為《歸妹》,三四五上為《夬》,二三四五為《乾》,然《雜卦傳》文無《乾》者,《乾》在篇首,《夬》盡則為純《乾》,首尾相生之義也,《既濟》、《未濟》為卦序節點不在互卦之內。

640-363

天圓地方,故《周禮》“以蒼璧禮天”,將大過卦的六個爻刻畫在一個蒼璧上,正好形成了雜卦第三組的卦序。如此巧奪天工,非聖人之作,孰能為之?
640-364

大過卦的六爻在連互圖是順時針分布:初→二→三→四→五→上,而大過四爻連互成六卦的遞進則是逆時針順序:姤卦→漸卦→頤卦→歸妹卦→夬卦→乾卦。《說卦傳》第三章:“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張三丰《無根樹》:“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大過逆互六卦圖是陳摶《無極圖》的源頭。

《繫辭傳》以大過為喪葬之卦:“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同時,古人認為聖賢死亡之時也正是“登天”之時,故6500年前的濮陽西水坡M45號墓葬(一般認為墓主是伏羲)有青龍白虎北斗天文圖,後之先王墓葬皆於穹頂畫天文星圖。此所以《大過》卦演出周天六卦,所謂乾卦《彖傳》“時乘六龍以御天”。六卦加上大過卦本身和既濟卦、未濟卦兩個節點一共九卦,法乾“用九”也。

以上將雜卦列表並附以互體中爻,於是雜卦規律昭然若揭。

《雜卦傳》奧秘的破譯揭開了《周易》原本就有互體的真相。

至此,我們發現了《雜卦傳》的基本規律,雜卦第一組代表“地”,雜卦第一組28卦的乾實際屬於第三組,如此則有27卦(28-1)。雜卦第二組28卦代表“人”,有28卦。雜卦第三組8卦代表天,大過連互出乾卦,故有9卦(8+1)。《連山》數尚七,《歸藏》數尚八,《周易》數尚九。《雜卦傳》三組都是八數,邏輯整合為七八九,可知以《歸藏》八數為樞紐。

《雜卦傳》三才,地在上組,人在中組,天在下組,這是為了與《序卦傳》對稱相覆。《序卦傳》是《周易》卦序之歌,自乾坤至坎離為30卦上經,自咸恆至既濟未濟34卦為下經。上經最後四卦頤、大過、坎、離,下經開始二卦咸、恆,此六卦表示“人”道。頤,大離;大過,大坎。坎卦中實,至誠之道,《中庸》之道也。離卦中虛,明明德,《大學》之道也。《大學》、《中庸》,性也,“人”道之本也。咸卦為男女之道,恆卦為夫婦之道,命也。故上經最後四卦乃“人”道性命之主也。震、艮、巽、兌四維之卦位於下經,故下經為“地”道。故《序卦傳》上下兩端實為“天”、“人”、“地”,《雜卦傳》為“地”、“人”、“天”,兩者是相覆的關係。

這就是《雜卦傳》的“三才”之道。“三才”又稱為“三材”、“三極”。

三、論《雜卦傳》“互體”“三才”之道

《周易·繫辭傳》曰: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故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周易·說卦傳》曰: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兼三才而兩之”,三指三才,兩指陰陽,《雜卦傳》分為三組為三才,《周易》分為上下經為陰陽。帛書《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把陰陽與三才統一起來。陰陽中,三才也。

雜卦“三才”之道與《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思想相呼應,故《雜卦傳》屬於《周易·易傳》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雜卦“三才”之道與《周書》“三極”吻合,說明《雜卦傳》思想接近文王、周公所處的商周之際,《雜卦傳》與《周易》古經存在傳承關係。

《逸周書·卷五·成開解第四十七》:

成王九年,大開告用。周公曰:“……王其敬文命,無易天不虞。在昔文考,躬修五典,勉茲九功,敬人畏天,教以六則、四守、五示、三極,祗[zhī]應八方,立忠協義,乃作。三極:一天有九列,別時陰陽;二地有九州,別處五行;三人有四佐,佐官維明。……”

成王元年(黃懷信註:九為元字之誤),周公大加開導並告訴成王所應當實行的事。周公道:“大王應敬重天命,不要改易,上天不會欺騙我們。以前先父文王,親自修治五典,勤勉九功,敬人畏天,教給我們六則、四守、五示、三極,敬順八方,立於中道且合乎義,然後才去做。三極是:一是天上有九星,分別主管陰陽;二是地上有九州,分別處於五行(土在中、木在東、金在西、火在南、水在北);三是人體有四位“輔政大臣”(肝脾肺腎),幫助“君王”(心)明斷。

雜卦第一組代表“地”27卦,《周書》“地有九州”,三九二十七。雜卦第二組代表“人”,有28卦,《周書》“人有四佐”,四七二十八也。雜卦第三組代表天,有9卦,《周書》“天有九列”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趙永恆研究員、李勇副研究員於《中國科技史雜誌》2009年第30卷第1期發表了《二十八宿的形成與演變》一文,使用天文計算的方法,以二十八宿與天赤道符合的程度、月行宿度和對偶情況,確定二十八宿體系的形成年代為公元前5670年左右。在二十八宿體系形成的公元前5670年前後,二十八宿基本上是沿赤道均勻分布的,即各宿的赤經之差是相似的。

雜卦第一組和第二組都有28個卦,這是效法的二十八宿體系。將雜卦第一組首乾歸入第三組,第一組變成27卦,這是效法二十八宿體系的前身:二十七宿體系。陳遵媯[guī]考證,中國古代曾經使用過二十七宿,東壁本來是營室的一部分(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最早北斗星是九顆星(《周書》“天有九列”),二十七是九的三倍。後來採用北斗七星後,就是用二十八宿了,二十八是七的四倍。(陳久金考證:中國上古以北斗定時節,先後存在北斗九星和北斗七星兩個標準。《自然科學史研究》1994年第3期:北斗星斗柄指向考)

邵雍研究《序卦傳》六十四卦“非覆即變”的思想,指出:“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變而成六十四也。”又說:“大成之卦(即重卦),正者八,變者二十八,共三十六卦也。”八為八風八節,二十八為二十八宿,三十六為太陽曆。

《序卦傳》只有二十八宿,而《雜卦傳》保存了二十七宿體系向二十八宿體系演變的歷史信息,這說明《雜卦傳》的成書時間很早。《雜卦傳》上組為“坤”,中組為“人”,下組為“乾”,似乎是與《歸藏》有關,《歸藏》又名《坤乾》。商周時期,屬於北斗九星曆法的二十七宿逐漸向屬於北斗七星曆法的二十八宿演變,《雜卦傳》在《歸藏》與《周易》之間承前啟後,濃縮了殷商文明到成周文明的演變,具有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

因此,《雜卦傳》思想接近文王和周公,並可上溯到伏羲時期的上古文明,這說明《雜卦傳》的價值一點也不低於《序卦傳》。孔子將《雜卦傳》編輯於《易傳》之終,必有深意,所謂“壓軸戲”也。這也是為了強調《繫辭傳》“《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的思想。

四、《雜卦傳》“錯簡說”與後人疑經改經

《雜卦傳》前56卦遵循着與《序卦傳》相同的“非覆即變”的原則,《雜卦傳》最末尾的八個卦則打亂了這個原則。東漢鄭玄注“大過,顛也”曰:“自此以下,卦音不協,似錯亂失正,弗敢改耳。”後兩宋蘇軾、蔡淵承襲此說,並依韻而訂正之,然所訂順序各有不同。

朱熹對錯簡說持比較審慎的態度,他說:“自《大過》以下,卦不反對,或疑其錯簡。今以韻協之,又似非誤,未詳何義。”(《周易本義》)

東漢鄭玄,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朱熹是繼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一代儒學大師,是千百年一出的大儒。兩位大賢都對《雜卦傳》持審慎態度,說明了他們內心深處的高度自省。

李尚信先生在《周易研究》20095期發表論文“《雜卦傳》真的存在錯簡嗎?”,文章認為:

前賢對於《雜卦傳》錯簡問題之所以爭論不休,原因在於對《雜卦傳》內在的象數結構與規律及其體現的深層思想缺乏認識。《雜卦傳》卦序效法的是晝夜變化之道,依其內在的象數結構,可分為上、下、雜三篇,表明《雜卦傳》的傳承是完整無缺的,“錯簡”說不能成立。《周易折中》針對《雜卦傳》提出的互卦與循環互卦的觀點,也明白無誤地證明了這一點。

李尚信先生的觀點可謂真知灼見。筆者正是循着李光地、李尚信的思路繼續研究,才發現了《周易·繫辭傳》提倡的“三才”之道就在《雜卦傳》中,同時發現《雜卦傳》與《繫辭傳》思想前後呼應,緊密聯繫,從而證明《雜卦傳》是《易傳》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雜卦“三才”之道也與《周書》“三極”吻合,這說明《雜卦傳》思想合於文王周公,故《雜卦傳》與《周易》古經思想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雜卦傳》在《歸藏》與《周易》之間承前啟後,濃縮了殷商文明到成周文明的演變,具有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

筆者發現的《雜卦傳》奧秘只佔《周易》滄海之一粟,期待賢者有更多的悟處。

當今大多數學者亦仍信從《雜卦傳》“錯簡說”,並且大膽地疑經改經。這使我想起了1992129日在北京圖書館舉行的易學討論會上,張岱年先生說自己對《易經》內容有95%弄不懂,朱伯崑說自己對《易經》最多只能弄懂5%(見:周桂鈿《“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紀念張岱年先生百周年誕辰》)。張岱年和朱伯崑說自己對《易經》內容有95%弄不懂,因此絕不會有“疑經改經”的想法。張岱年是前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華孔子研究會會長,朱伯崑是前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院長,二人都是儒學界、易學界最受人推崇的大師,他們對《周易》解讀的態度如此審慎,令學術界十分欽佩。

當今之世,去聖久遠,儒道佛皆處於末法時期,靠鑽研文字無法領悟聖賢遺言,只有以“潔凈精微”之心與天地保持合一的境界,才能映照出古聖先賢的真實義。

···分享這篇文章···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

事業升遷,婚姻情感,升學考試,工作面試,人際關係,疾病吉凶、風水、擇吉、起名等。

微信諮詢:guizhen3159

電報(TG)諮詢點這裡:https://t.me/guizhen3159

WhatsApp諮詢點這裡:https://wa.me/14422221313


QQ交流群:992663630

電報六爻八字風水交流群:https://t.me/mingtianji2413

電報周易資料分享頻道:https://t.me/mingtianji4268

贊(0) 打賞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明天機周易網 » 【易經基礎】輕鬆學《易經》:論《雜卦傳》“互體”、“三才”之道
訂閱評論
提醒
guest
必填
必填,請填寫正確地址,方便以後聯繫

0 評論
內聯反饋
查看所有評論

QQ交流群電報交流群

文章內容很好,我要贊助作者!

支付寶掃一掃打賞

微信掃一掃打賞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請您發表評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