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譯文:原憲向孔子請教什麼是恥辱。孔子說:“國家上軌道,才可以做官,領俸祿;國家不上軌道而做官領俸祿就是恥辱。”原憲又問:“好勝、矜誇、怨恨、貪婪這四種惡行不犯着,能稱得上仁嗎?”孔子說:“這也算難能可貴了,但是不是算得上仁,我就不知道了。”
2、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如果留戀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讀書人了。”
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文:孔子說:“國家上軌道,言語正直,行為正直;國家不上軌道,行為正直,言語要謙虛謹慎。”
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孔子說:“有德行的人一定會有言論,但是言論很多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一個仁者一定有勇氣,但是有勇氣的人不一定都是仁者。”
5、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譯文:南宮适向孔子問道:“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最後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親自下地耕種莊稼,卻得到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南宮适出去以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這個人多麼尊重道德!”
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偶爾犯錯違背仁德,這是有的。但比小人好多了,小人是從來不會行仁道的。”
7、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譯文:孔子說:“愛護子女能一意姑息,不讓他勞動學習嗎?忠於長上只一味順從,長上有所缺失,能不進諫他嗎?”
8、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譯文:孔子說:“鄭國發表的政令,都是由裨諶起草,世叔提出意見,外交官子羽加以修改,子產作潤色加工而成。”
9、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蔬食,沒齒無怨言。”
譯文:有人問孔子子產是個怎麼樣的人。孔子說:“是個有恩惠於人的人。”又問子西。孔子說:“他呀!他呀!”又問管仲。孔子說:“他是個有才幹的人,他把伯氏駢邑的三百家奪走,使伯氏只能吃粗糧,到死卻沒有怨恨的話。”
10、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文:孔子說:“貧窮而沒有怨恨,很難做到;富裕而不驕傲,比較容易做到。”
11、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薜大夫。”
譯文:孔子說:“孟公綽做晉國趙氏、魏氏的家臣,是遊刃有餘的,但不能做滕國、薜國這樣小國的大夫。”
12、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文:子路請教怎麼樣的人才是成德的人。孔子說:“明智如魯國大夫臧武仲,淡泊無欲像孟公綽,勇敢像魯國卞邑大夫莊子,多才多藝像冉求,再用禮樂來加以陶冶,也可以算是成德人了。”稍後又說:“當今成德的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看到利益能想到義理,遇到危險願意犧牲生命,達成任務,不管多久都沒忘記與人的約定,這樣也可以算是成德的人了。”
13、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不人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譯文:孔子向公明賈請教公叔文子這個人,他說:“公叔先生平常不說話,不笑,也不拿取財物,這是真的嗎?”公明賈回答說:“這是傳話說得誇張了。公叔先生在適當的時候才說話,別人不討厭他說話;真正高興了才笑,別人不討厭他笑;應該拿取的財物他才拿取,別人不討厭他拿取。”孔子聽了之後說:“你說得好,但是真有你說的那麼好嗎?”
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譯文:孔子說:“臧武仲憑藉他的封邑防城,請求魯君立臧氏之後為卿大夫,雖然有人說他不是要挾魯君,我不相信。”
15、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譯文:孔子說:“晉文公詭詐,作風不正派;齊桓公作風正派,而不詭詐。”
16、子路曰:“桓公殺公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文: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當下自刎以示忠心,管仲卻不肯死。”接着又說:“這樣不能算是合乎行仁的要求了吧?”孔子說:“管仲糾集諸侯不需用兵力,有誰的事功能比得上管仲的?有誰的事功能比得上管仲的?。”
17、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譯文:子貢說:“管仲大概是個不仁之人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但沒有以身殉難,還去輔佐齊桓公。”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一舉而使天下得到匡正,百姓到今天還在承受他的恩惠,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可能已經淪為夷狄,披頭散髮穿着左邊開口的衣襟,變成野蠻人呢!他哪肯像一般匹夫為了小節,自盡於水溝里而無人知道他的姓名?”
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巽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以。”
譯文:公叔文的家臣巽和文子一同做了衛國的大夫。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後,說:“(他死後)可以給他‘文’的謚號了。”
19、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說:“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譯文:孔子講到衛靈公的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他沒有敗亡呢?”孔子說:“因為他有仲叔圉接待賓客,祝鮀管理宗廟祭祀,王孫賈統帥軍隊,像這樣,怎麼會敗亡呢?”
20、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譯文:孔子說:“說話如果大言不慚,那麼要做到這些話就很困難了。”
21、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譯文: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之後,上朝向魯哀公報告:“陳恆殺了他的君主,請您出兵討伐。”魯哀公說:“你去向三卿(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報告吧!”孔子退了下來說:“因為我曾擔任大夫,不敢不來報告呀。君主卻對我說:‘去向三卿報告吧!’”孔子去向三卿報告,但是他的建議沒有得到採納。孔子說:“因為我曾擔任大夫,不敢不來報告呀。”
22、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譯文:子路向孔子請教怎麼事奉君主。孔子說:“不能欺騙他,但可以犯顏直諫。”
23、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譯文:孔子說:“君子的道德學問一天天往上提升;小人的道德學問一天天向下退步。”
24、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孔子說:“古時候求學的人是為了自己求得好的學問;當今求學的人是為了讓別人知道,而可以獲得功名利祿。”
25、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譯文:蘧伯玉派人向孔子問候。孔子請他坐下談話,說:“蘧先生近來做些什麼?”他回答說:“蘧先生想要減少過錯,卻還沒有辦法做到。”這位使者離開後,孔子說:“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26、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譯文:孔子說:“不是擔任某一職位,就不去設想那個職位的業務。”曾子說:“君子有所思想,不超出自己的本分地位。”
27、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說:“君子羞恥他的言論超過他的行為。”
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的道德有三項,我做不到:有仁心的人不憂愁;有智慧的人不疑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是夫子謙虛罷了。”
29、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譯文:子貢評論別人的優劣。孔子說:“賜已經很傑出了嗎?要是我就沒有這麼空閑。”
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31、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譯文:孔子說:“不先懷疑別人將會欺騙,也不猜測別人將會失信,但是又能及早發現這些狀況,這樣的人真是傑出呀!”
32、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譯文:微生畝對孔子說:“你這樣子修飾威儀是為了什麼?該不是為了討好別人吧?”孔子說:“我不敢想要討好別人,只是厭惡固陋而已。”
33、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譯文:孔子說:“千里馬值得稱讚的不是它的氣力,而是它的品德。”
34、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文:有人說:“以恩惠來回應怨恨,這樣如何?”孔子說:“那麼要以什麼來回應恩惠呢?應該以正直來回應怨恨,以恩惠來回應恩惠。”
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孔子說:“如今是沒有人能了解我了!”子貢說:“怎麼說沒有人了解老師呢?”孔子說:“我從來不埋怨上天,也不怪別人,認真學習,追求無上真理。了解我的人,只有上天了!”
36、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譯文:公伯寮在季孫面前毀謗子路。子服景伯告訴孔子這件事,說:“季卿的想法,已經被公伯寮所迷惑了,不過現在,我還有能力對付他,讓他的屍首在街頭示眾。”孔子說:“政治理想果真實現的話,那是命運在決定;政治理想最終幻滅的話,那也是命運在決定。公伯寮怎麼能左右命運呢?”
37、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譯文:孔子說:“賢人逃避動蕩的社會隱居起來,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再次一等的逃避別人難看的臉色,再次一等的迴避別人難聽的話語。”孔子又說:“這樣做的人已經有七位了(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38、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譯文:子路在石門過了一夜。第二天清早入城,守門者問:“你從哪裡來的?”子路說:“從孔家來的。”守門者說:“就是那位知道行不通,還一定要去做的人嗎?”
39、子擊馨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馨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譯文:孔子留居衛國時,某一天正在擊馨,有一個挑着草筐的人從門前經過,說:“馨聲裡面含有深意呀!”停了一下又說:“聲音鏗鏗的,太執着了!沒有人了解自己,就放棄算了。水深的話,穿着衣裳走過去,水淺的話,撩起衣裳走過去。”孔子說:“有這種堅決棄世之心,就沒有什麼困難了。”
40、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
譯文:子張說:“《尚書》上說:‘高宗守喪,三年不談政事。’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不僅是高宗,古人都是這樣。國君死了,(繼位的君王三年不聽政)朝廷百官全部都聽命於宰相。”
41、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譯文:孔子說:“在上位的人能依禮而行,那麼百姓也就容易聽從指揮了。”
42、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譯文:子路向孔子請教怎麼樣才是君子。孔子說:“以敬字修養自己。”子路再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好了自己,可以安定別人。”子路又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好了自己,可以安定天下百姓。這件事連堯舜這樣的聖人都憂慮自己沒做到呢!”
4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譯文:原壤伸開兩腿坐在地上等侯孔子來。孔子來了之後就說;“你年少時不謙遜也不友愛,長大了沒有什麼值得傳述的貢獻,現在這麼老了還不死,真是傷害了做人的道理(成為年輕人負面學習的典型)。”說完,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44、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譯文:闕黨的一個童子(少年)來向孔子傳達信息。有人談到他就問:“他是肯求上進的人嗎?”孔子說:“我看他坐在大人的位置上,又見他與長輩並肩而行。這不是一個想求上進的人,而是一個想走捷徑的人。”
固定鏈接: https://www.mingtianji.com/2022/11/15/6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