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為雷
雷: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彖》曰:震,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不喪匕鬯,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象》曰: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震來厲,乘剛也。
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
《象》曰:震蘇蘇,位不當也。
九四:震遂泥。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六五:震往來,厲,意無喪,有事。
《象》曰:震往來厲,危行也。其事在中,大無喪也。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於其躬,於其鄰,無咎。婚媾有言。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雖凶無咎,畏鄰戒也。
51 高島易斷-震為雷(䷲)
「震」字從雨,辰聲,《說卦》曰,「動也」,《雜卦》曰,「起也」。卦體二偶為《坤》,一奇為《乾》,《坤》陰在上,《乾》陽在下,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乎《震》,是所謂「雷出地奮」也,故其卦曰:《震》為雷。
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說卦》曰:「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按《說文》:「東,動也。」陽氣動物,於時為春;春為四時之始,是即乾元之「始而亨者也」,故曰《震》。「虩虩」,恐懼也;「啞啞」,和樂也。《震》為笑,亦為言,謂《震》之發而為怒,則可懼,《震》之發而為喜,則可樂,故曰「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為諸侯,諸侯受地百里,《震》又為驚懼,故曰「震驚百里」。《震》為鬯,鬯,祭器。「匕」,按《詩》「有求棘匕」注,「以棘為匕,所以載鼎肉,升諸俎也。」謂當承祭之時,心存誠敬,雖有迅雷驟作,不能奪其所守,故曰「不喪匕鬯」。
《彖傳》曰:震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震》體本《坤》,靜極生動。《乾》以一陽來,為《坤》》二陰所掩,奮激而出,其象為雷,其德為動,陽氣奮發,通達無阻,故曰「震亨」。《震》有二義,《震》在人者,為恐懼,《震》在天者,為震驚,所謂迅雷烈風必變,雖聖人亦時凜天威。是即昭事上帝,聿求多福之誡,故曰「恐致福」。迨至雷止氣和,萬物得生,人心亦為一快,神清體適,言笑宴宴,不改其常,所謂言而世為天下則也,故曰「後有則」也。一曰:震得乾元,「後有則」,者,即「乾元用九,乃見天則」,亦通。總之,「虩虩」「啞啞」,上天以威福並行,聖人以憂樂相感,不傷天地之和,自得生成之樂。蓋「虩虩」者應乎《震》也,「啞啞」者得其亨也。「震驚百里」者,謂雷聲聞百里,雷之出地邇,而聞聲者遠,遠尚畏懼,邇更警惕也。《震》為長子,足以主器,出者君也,謂君出,而長子得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祭主夫敬,長子肅宮雍廟,雖當事變猝來,要不失奉鬯執匕之誠也。此皆處《震》之道也,聖人亦法天而已矣。
以此卦擬人事,《玉藻》云: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君子「恐懼修省」,無時不敬,而遇變則尤加謹。若小人平居放逸,本無「虩虩」「震驚」之意,一旦雷霆震怒,聞聲畏悚,不能自持,甚至一擊亡命者,亦間有之,又安望恐以致福哉!蓋《震》雖為天道之變,而實由人事所自召,天未嘗於聖人而加寬,亦未嘗於常人而加厲,惟震來而能致其敬,斯震退而不改其常,則「啞啞」之樂,亦即從「虩虩」而來。遇變而可以求福者,處常而即可以為則也;地有遠邇,敬無先後,故曰「驚遠而懼邇也」。震者,動也,動必有靜;震者,起也,起必有伏,是即人事動作起居之要旨也。人事之大,莫大於敬神格祖,奉鬯舉匕,一一以誠心將之,而不敢隕,時有變而心則定,事可懼而神則安,非中心誠敬,烏能如是哉!
以此卦擬國家,「帝出乎震」,《震》者,《乾》之長子,足以代君父而宣威賜福也。天震為雷,帝震為怒,《洪範》所謂「帝乃震」是也。昔武王一怒而天下安,此即《震》亨之義。《震》為威,《震》亦為仁,上天雷霆奮作,而雨澤隨之,一時群陰攝服,百物暢生,凜其威者,魂飛而膽落,被其恩者,食德而飲和,是「虩虩」「啞啞」之象,其即由此而形也。聖王體《乾》出治,能令群黎畏其威,亦必令群黎懷其德;諸侯之封地百里,威德所暨,始於百里,訖於四海,所謂近悅遠來,誠有不限於方隅者矣。《震》於四時為春,於五行為木,一秉天地之生氣。天地以好生為德,王者以愛物為心,巍巍蕩蕩之德,即在兢兢業業之中,可以為下民造福,亦可為後世垂則也。「守宗廟社稷」者,人君之事,君出,則長子主器,雖未成為君,即可承君父之德位,以為祭主。《正義》謂此即釋「不喪匕鬯」之義。
通觀此卦,此卦次《鼎》,《序卦傳》曰,「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器」者,鼎也。革命既定,必建長子,繼體承乾,故曰.「主器」,此《震》之所以承《鼎》也。《震》得乾元剛陽之氣,應時迅發,其威怒一擊者,「天行」之健也,其發育群生者,「資始」之德也,故聖人以兢業為無為,以好生為神武。「虩虩」「啞啞」,理本一致,以「虩虩」者凜天威,而心不敢肆,以「啞啞」者承天德,而氣得其和,是即震雷春發秋藏之旨也。上互《坎》,《坎》為憂,故有恐懼之象;下互《艮》,《艮》為順,故有和悅之明。《艮》為宗廟,為社稷,故有宗廟社稷之象。《震》為出,為守,故曰「出可以守」;《震》為祭,故曰「為祭主」。《震》之為卦,由《鼎》出《震》,《鼎》取其新,是靜而變動;由《震》反《艮》,《艮》取其止,是動而變靜。動者聲聞百里,靜者敬主一心,是以可「致福」,可垂後,可「驚遠」,可「懼邇」,可以守,可以祭,而不至喪失也,謂能善處夫《震》者矣。至六爻之義,各應其時:初秉一陽,為《震》之主;二至《巽》,為春夏之交,雷始發聲也;三至《離》,四至《坤》,五至《兌》,上至《乾》,陽氣伏而《震》道終焉。其爻皆兩兩相對:初與四對,初為剛,四溺柔,故四之「泥」,不如初之吉;二與五對,二「喪貝」,五「有事」,故二之「勿逐」,不如五之「無喪」;三與上對,三「蘇蘇」,上「索索」,故上之徵有凶,不如三之「行無眚」也。大抵處《震》之道,以「恐懼修省」為主,除初爻之外,皆不得處《震》之道,故《彖傳》之辭,惟初得專之。
《大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洊」者,再也,上下皆《震》,故謂洊雷,猶《坎》之曰「習坎」也。雷者天地威怒之氣,陰陽薄擊之聲,令人聞而悚然色動,非僻之念,為之一消,故「震來虩虩」,無不恐懼。然恐懼在一時,修省則在平日,君子無時不敬,當震而加謹,即震退而反省自修,不敢或懈,喜怒哀樂,皆與天准,惟恐檢身不及,致於天變。故以心存恐懼者,仰凜天威,亦以行加修省者,敬承天道,謂之「君子以恐懼修省」。
【占】 問時運:運當發動,防其過盛,宜謹慎斂抑,可免喪失。
○ 問戰征:有連日接戰之象,須臨時知懼。
○ 問營商:震雷出滯,滯者,積滯也,謂積滯貨件,一時皆得出而銷售。《象》曰「洊雷,震」,知有一二番好賣買也。
○ 問功名:雷者生髮之氣,「洊雷」,則有連捷之象。
○ 問家宅:宅基防有動作,上爻曰「於其鄰」,必近鄰有興造之役,宜祭禱。
○ 問婚姻:《震》為長男,旁通為《巽》,《巽》長女,佳偶也。
○ 問疾病:是肝木太盛之症,防有變動,可懼。
○ 問六甲:生男。
○ 問失物:一動乃見。
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象傳》曰: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虩虩」者,驚顧之狀,「啞啞」者,笑語之聲。初爻以陽居陽,得《乾》之剛,為成卦之主,故得系《彖》之辭,謂能臨事而懼,後事而樂,虩虩啞啞,任天而動,與時偕行,所謂時然後笑,時然後言,「啞啞」之中,仍不忘「虩虩」之意。爻辭添一「後」字,其旨益明。「吉」,即謂「致福」也。凡天下之理,宴安每多招禍,危懼自能致福,《象傳》曰「恐致福」,謂恐懼戒慎,可以轉禍而招福也。又曰「後有則」,則即乾元之「天則」,謂樂得其時,是能與天合則也。此爻變則為《豫》,《豫》者樂也,亦有「笑言啞啞」之象。爻中《震》有二義,初四兩爻,皆以陽震陰,為震動之《震》;二、三、五、上四爻,皆受《震》者,為震懼之《震》。
【占】 問時運:好運新來,萬事皆可振作。先難後易,先憂後樂,百般獲吉。
○ 問戰征:初時敵勢奮勇,可懼,後得勝捷,可喜。
○ 問營商:商業新興,百般可懼,待經營成就,既獲利益,隨時歡樂,無不得吉。
○ 問功名:諺雲「吃甚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自有先難後獲之象。
○ 問家宅:此宅防有變動,其象為先號後笑,可以無咎。
○ 問婚姻:此婚始有憂懼,後得歡樂,吉。
○ 問疾病:先危後樂,「勿葯有喜」。
○ 問六甲:生男。
【例】 友人某來,請占氣運,筮得《震》之《豫》。
斷曰:《震》者雷霆之氣,奮出地中,鼓舞元陽,生髮萬物。「震來」者,動而乍來也,「虩虩」者,聞其聲而懼也,「啞啞」者,被其澤而悅也。卦當春夏之交,為雷乃發聲之時也。今佔得初爻,知足下時運,正得春氣透發之象,奮身振作,大可有為。萬事始起,難免險難,所當謹慎恐懼,以圖厥始,其後坎險悉平,自得言笑之樂。此爻動體為《豫》,所謂「凡事預則立」者,此也;且《豫》者悅也,亦有「笑言啞啞」之象,吉可知也。後果如所佔。
【例】 某來,請占目前米價輸贏,筮得《震》之《豫》。
斷曰:爻辭曰「震來虩虩」,知一時米價變動,大有陡漲陡落之勢,輸贏頗巨,大為可懼。足下佔得此爻,知現市米價,足下必大受驚恐,須待震定價平,足下自可得利。「笑言啞啞」,樂何如也!後果如此占。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傳》曰:震來厲,乘剛也。
二得《坤》體,居內卦之中,「震來」者,與初爻辭同,威聲急激,故曰「厲」。「億」嘆辭,《坤》「東北喪朋」,《震》東方,《震》出則《坤》之朋喪,二貝為朋,「喪朋」,即「喪貝」也。古者十朋五貝,皆用為貨,是貝為重貨。《震》為陵,初居陽九,故曰「九陵」,二據初之上,故曰「躋於九陵」。《震》為逐,《坤》喪其貝,《震》二逐之,不知窮通得失,自有定數,逐之而得,不逐亦未始不得也,故曰「勿逐」。《震》下《坤》上為《復》,《復》曰「反覆其道,七日來複」,謂陰陽之數,各極於六,至七則相對而沖,二則返,返則喪於前者,可復得於後也,故曰「七日得」。是《復》之內卦,本為《震》也,《復》曰「朋來無咎」,「朋」即為「貝」,「來」即為「得」。《象傳》以「乘剛」釋之,謂六二陰柔,下乘初爻之剛,以致喪其資貝,故有「震來厲」之危。
【占】 問時運:運途尷尬,不無喪失,幸可復得。
○ 問營商:得失相償,然亦危矣。
○ 問功名:既得患失,既失患得,品亦卑矣。
○ 問戰征:一受驚恐,糧餉俱失,移營高阜,危殆已極,幸而得之,未為勝也。
○ 問婚姻:主夫妻不睦,防有攜資潛逃之患。無須追究,緩即來歸。
○ 問家宅:防有凶盜劫掠之禍,所失尚可復得。
○ 問疾病:疾勢頗危,七日後可愈。
○ 問失物:不尋自得。
○ 問六甲:生男。
【例】 知友益田孝氏,舊幕臣也,嘗留學法國,歸為騎兵指圖役。時競議攘夷,洋學之徒,屢及暴舉,氏乃避地橫濱,余聘為通辯。明治元年五月,氏不告而遁,余深憂之,為卜一課,筮得《震》之《歸妹》。
斷曰:此卦初爻之雷,起而奮擊,二爻為雷所震驚,畏難而遁高邱之象,謂之「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震》者,東方之卦,必在東京,大受驚恐,遂致舍財遠遁,七日之後,當必歸來。
一時眾人聞此占辭,疑信參半,後益田氏果七日而歸。問之乃知為上野戰爭,官軍警備嚴密,氏不得已,迂道而遁。爻辭之言,一一如見。
【例】 華族隱居某君來,曰:今因有切要之事,吉凶未定,請幸占之。筮得《震》之《歸妹》。
斷曰:《震》為長子主器,卦象上下皆《震》,是必兄弟有變,為競爭家督之象。觀君相貌魁梧,年未三十,已稱隱居,必由家政多故,迫而退隱,不言可知也。今佔得二爻,二被初剛所震,致喪其貝,初在二下,知必臣下所困,退位閑居,避地於邱陵之間,故曰「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暫宜安分隱忍,切勿遽事紛爭,以致決裂。要之理有循環,事有更革,當必可失而復得也,故曰「勿逐,七日得」。七者,數之一周,遲則七年,速則七月,定數不可違也。
某氏大感,曰:予之舊藩地,在南海道,予庶出為長,予季少予二歲,嫡出也。維新之際,嚴君病沒,予以年長,繼承家政,後予遊學橫濱,少不自檢,舊臣遂以是為口實,迫予退隱,歸弟承緒。予舊領地,有滿淹礦,因以資本不足,勸予出資合業,余謀諸東京橫濱商人,借得高利之金若干,不料礦產微薄,大受耗折,因此涉訟。頃者貨主,以為當時借證,祇稱華族,未稱隱居,逼索益甚,究不審歸何斷結。今聞足下占詞,謂失者可以復得,不覺聞而心喜。
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
《象傳》曰:震蘇蘇,位不當也。
「蘇蘇」,《正義》謂畏懼不安之貌,蓋較初虩虩覺不安也。三內外之交,內卦之《震》未止,外之《震》又來,天之雷,愈震而愈厲,人之心,亦愈震而愈懼,「恐懼修省」,無可暫息,一念之肆,災咎乘之矣。《震》為行,《震》以繼《震》,行乃無咎,蓋天以震警人,人即當震承天,承天而行,眚自無焉。《象傳》曰「位不當也」,夫人之處世,安能時位皆得其當?惟其不當,一經震動,更宜加謹,斯可免害也。
【占】 問時運:運途不當,宜謹益加謹,謹慎而行,必無災咎。
○ 問營商:銷路不得其當,宜改行別路,可免耗失。
○ 問功名:「位不當」,謂才不勝任也,雖得亦危。
○ 問戰征:《震》卦全體,皆處危懼之地,「蘇蘇」,謂死而重生,此戰難望獲勝,僅得逃生而已。
○ 問婚姻:門戶不當。
○ 問疾病:雖危得以重生。
○ 問六甲:生男。
【例】 余向例以冬至日,占卜諸事,明治二十五年冬,占問攝綿土製造社運,筮得《震》之《豐》。
斷曰:爻至三而震益厲,在人事必有大驚之象。論該社造晶製法精美,社中職工,亦各安其業,似無意外驚恐之事,今佔得三爻,玩厥爻辭,殊深恐懼。
不料是年十一月間,濃尾之間,震災大作,社中煙灶,頓時破裂,職工傷者數名。此災為三十年來所未有,當時得此爻辭,曾不知災從何來,今災後思之,益嘆鬼神之有前知也。
九四:震遂泥。
《象傳》曰:震遂泥,未光也。
「遂」者,往而不返之意,「泥」者,陷而不拔之象。四為外卦之主,上體互《坎》,介處《坤》中,《坤》為泥,《坎》為雨,《坤》土得雨,為泥塗,故曰「震遂泥」。謂其震也,經一鼓再鼓三鼓之餘,陽威已竭,如陷入淤泥之中,而不能自拔,君子「恐懼修省」,故於四尤凜凜焉。《象傳》以「未光」釋之,四本與初應,四之卦體,即初之體也,然不能如初之體乎乾元。《乾》為光,初得之,四則《乾》陽已息,故曰「未光」。亦爻位為之也。
【占】 問時運:正運已過,精力既衰,雖欲振作,終覺致遠恐泥也。
○ 問戰征:戰爭之交,所謂「一鼓作氣」,至三至四,則勇已衰,若魯莽前進,防車馬陷入泥淖,被敵所困。
○ 問營商:商業亦佳,但揮財如泥沙,恐終不能積蓄也。
○ 問功名:有曳尾泥塗之象,宜退不宜進也。
○ 問婚姻:遂則必遂,惟相隔如雲泥,或名分有上下之別,或道路有南北之分。
○ 問疾病:必中焦有食積泥滯,致腹鳴作痛,葯宜開通下焦。
○ 問家宅:此宅為門前積土成堆,屋中溝道,亦多不通,致陽氣閉塞,不利。
○ 問六甲:生男。
【例】 友人某來,請占氣運,筮得《震》之《復》。
斷曰:《震》卦為長子克家之象,一爻為一世,至四爻則嗣續既久,世澤已衰,凡厥後人,一不自檢,必至漸即荒淫,墜落先業,有如身陷淤泥之中,進退不能自由,復何能光大前烈哉!爻象如是,足下宜「恐懼修省」,務自奮勉。後聞某氏,自知才力不足,讓業退隱,以自娛樂。
六五: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
《象傳》曰:震往來厲,危行也。其事在中,大無喪也。
卦例自內而外曰往,自外而內曰來,五處外卦之中,內《震》乍往,外《震》又來,故曰「往來厲」。二與五應,故爻辭亦相似。「有事」,謂祭事,《春秋》「有事於大廟」,「有事於武官」是也。五居尊位,秉中德,此心兢業,常如承祭,故能「無喪,有事」。虞氏謂,「無喪」,即《彖》之「不喪匕鬯」。按祭儀,主祭助祭,皆欲有事,「無喪」者,不喪其所執之事,不必專指匕鬯,而匕鬯要亦在其中矣。《象傳》曰「危行也」,《震》為行,行至於五,迭經往來,皆在震中,其心危,故行亦危也。又曰「大無喪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五動體為《隨》,《隨》上曰「用享」,初之五為《萃》,《萃》《彖》曰假廟,皆大事也,故曰「億無喪」。
【占】 問時運:運得中正,雖經歷多險,終可完成大事。
○ 問營商:販貨往來,保無危厲。萬萬曰億,財利甚巨,或小有挫損,大必無喪也。
○ 問功名:此功名必從患難來,可佔大用,成大功。
○ 問婚姻:防婚姻完後,家有祭葬大事。
○ 問家宅:此宅有厲鬼為祟,幸不喪人,宜祭禱之。
○ 問訟事:兩造皆危,得中人調劑,可不至敗。
○ 問失物:小數難覓,大件無損。
○ 問六甲:生男,主貴。
【例】 友人某來,請占承嗣者氣運,筮得《震》之《隨》。
斷曰:《震》者,為長男繼續父業之卦,卦體四陰在上,二陽在下,是陽為陰制,二陽奮而欲出,故震,其家必向以女主專權。今《震》而至五,則陽氣已壯,正可出而任事。雖初至五,往來之途,備嘗危厲,惟其「恐懼修省」,兢兢業業,無忝厥宗,所謂宗廟享之,子孫保之,正在此也。故曰「無喪,有事」。後果遵此占。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於其躬,於其鄰,無咎。婚媾有言。
《象傳》曰:震索索,中未得也。雖凶無咎,畏鄰戒也。
「索」,求也,「索索」者,內外搜求也。「矍」,顧也,「矍矍」者,左右驚顧也。《震》至上而已極,五為尊位,上則為宗廟社稷,神明之所至。《震》而在上,如史所書震太廟,震正殿,是必慝之大者,其可懼可畏,不有更甚者乎!由是而索求其天怒之所由來,中心惻惕,甚至顧視彷徨,驚疑不定。惟宜恭默省愆,謹益加謹,若復躁動前往,凶可知也,故曰,「征凶」。「其躬」者,上之躬;上與五相鄰,「其鄰」,指五也。五為祭主,居尊任重,索矍之所集也,故曰「不於其躬,於其鄰」。君子「恐懼修省」,不以震在鄰而或懈,正以震在鄰而愈虔,畏與戒相循,故雖凶無咎。「婚媾有言」者,即《彖》「笑言啞啞」之言。上為《震》之終,君子夕惕朝乾,反躬內省,至《震》之終,而得告無咎。當此震威既霽,懼盡歡來,啞啞有言。凡在婚媾,亦得則君子之言以為言,所謂一家之中,憂樂相同,亦君子刑於之化所致也。此即《彖傳》「虩虩」「啞啞」之全義,特於上申言之耳。
【占】 問時運:時當震驚將定,妄進則凶,靜守則吉。
○ 問功名:位高必危,正宜退守,可保無咎。
○ 問營商:變動已定,不可過貪,見他人虧折,更宜謹守,乃得無咎。
○ 問戰征:時本一戰可定,聞鄰近營隊有變,急宜往救,不得坐視。
○ 問婚姻:《震》與《巽》有夫婦之象,想近時即有媒妁來言。
○ 問家宅:震「於其鄰」,恐鄰宅有震動之象。無咎。
○ 問疾病:病由心魂不安,致目視不明,宜靜養。此人無礙,鄰人有病,恐難挽也。
○ 問六甲:生男,防有目疾。
【例】 明治十八年某月,友人茂木充實氏,偕其友山田五郎來,謂曰:此人舊事幕府,明治元年上野之役,東軍敗走,一家脫走,赴奧州磐平城,以雙親並妹托諸友人,率弟赴仙台,歷戰磐城相馬駒峰等處。後仙台藩歸降,並為俘擄,下獄東京,既而遇赦,乃往磐平城,尋訪雙親與妹。所託友家,亦不知何去,失望而歸,遺憾莫釋。請一筮以卜所從。筮得《震》之《噬嗑》。
斷曰:《震》屬東,互卦為《坎》,《坎》屬北,就我國輿圖而論,東北之方,為宮城、岩手、青森等縣,意者其在此乎?《震》得《乾》之一索而成男,《震》男既長,《乾》《坤》退位,想老親必俱亡矣。《震》之中虛成《離》,《離》再索得女,《離》者,離散也,想其妹,雖《離》尚在也。上爻為無位之地,其地必在邊僻。爻辭曰「震索索」,謂遍處搜索,未必能得;「視矍矍」,謂雖或得遇,有相顧驚駭,不能相認。「不於其躬,於其鄰」者,想必於鄰近之處得其「婚媾」傳言也。余就爻象探索之,其方向情節如此。噫!君之二親不可見,妹則必可遇也。於是其人大感曰:豐後婦人,有天德氏者,能預言未來吉凶,曾往叩之;彼曰:急索不得,緩尋可見。問其地,曰:在東北,地名落合,然終不詳其處。今足下占斷,語亦相同,當再就東北往探。
【例】 明治二十八年,占我國與朝鮮交際,筮得《震》之《噬嗑》。
斷曰:《震》為動,為興,本有動眾興兵之象。上爻為卦之終,即為事之極。今占我國與朝鮮交際,而得上爻,爻辭曰:「震索索,視矍矍,征凶」,蓋朝鮮之國土,久為外邦所要索,朝鮮之國勢,早為外邦所疾視,循是以往,不知改圖,其國必凶,故曰「征凶」。朝鮮因與清鄰,有事於朝鮮,當先有事於清,謂之「震不於其躬,於其鄰」。在清以朝鮮為屬國,猶婚媾也,若遽與朝鮮為難,清必出而有言,謂之「婚媾有言」。《象傳》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謂清未能有得;又曰「雖凶無咎,畏鄰戒也」,謂我國能令清國醒察時事,即可為朝鮮警戒,故雖凶無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