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7.23 述而篇——天生德於予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說:「上天生有此德在我身,桓魋能對我怎麼樣呢?」
天生德:天,上天。《正義》:「夫子五十知天命,知己有德,為天所命,故此復言天生德於予也。」錢穆:「德由修養,然非具此天性,則修養無所施。孔子具聖德,雖由修養,亦是天授。不曰聖德由我,故曰天生。」按:德,生德,大德、小德。《中庸》云:「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細參。
予:我。
桓魋:即向魋,是宋國司馬。他是宋桓公之後,故稱桓氏。孔子過宋,桓魋惡之,當時一說是定公十四年,一說是哀公三年。哀公三年,則孔子年六十。
其如予何:能對我怎麼樣呢,即無可奈何。按:根據《史記》,本章是孔子答弟子之語。通觀《論語》,「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五十而知天命」,聖人既知天,則知天已賦此德於我(己已生德於身),則桓魋必不能害我。
朱子:「魋欲害孔子,孔子言天既賦我以如是之德,則桓魋其奈我何?言必不能違天害己。」
《史記》曰:孔子去衛過曹,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包咸曰:天生德於予者,謂授我以聖性,德合天地,吉而無不利。
《論語正義》曰:夫子聖性,是天所授,雖遭困厄,無損聖德,故曰「吉無不利」也。此夫子據天道福善之理,解弟子憂懼之意。
休齋陳氏曰:蓋夫子一身之存亡,系斯道之興廢,故其遇難也不決於人而決於天。
張栻曰:「天生德於予」,言天命德於己也,桓魋其如之何?使不幸而不免於難,亦天也。桓魋其亦如之何哉?雖然,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天之生斯人,無不具德於其性也,人則自息之耳,惟聖人為能全夫天之所命。(按:學焉,而後生德於己身。)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聖人援天以自信也。聖人有知天之明,有先天、後天之學,故能見之確、決之定,有迪吉而無凶咎也。
江熙曰:小人為惡,以理喻之則愈凶強,晏然待之則更自處,亦猶匡人聞文王之德而兵解也。
陳祥道曰:孔子於桓魋之暴,則曰「天生德於予」;於匡,則曰「天之未喪斯文」。蓋德所以足乎己,而君子之所獨;文所以化於人,而天下之所同。故於桓魋則危疑而已,故稱在己者,而歸之於命;於匡有死之道,故稱在人者,而歸之於時。以明桓魋不能害天之命,匡人不能易天之時也。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王莽曰「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奚德哉!
劉宗周曰:孟子又曰「微服而過宋」,見聖人於患難之際,處之不異平日。樂天知命,而卒免於難,其所以自信者至矣。愚謂言天則知微知彰,自在其中。
《論語或問》曰:蓋聖人雖知其不能害己,然避患亦未嘗不深;避患雖深,而處之未嘗不閑暇也。所謂「並行而不悖」者,學者宜深玩於斯也。
徐英曰:其所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者,皆天生之德。天生之德,非人力所可阻遏。雖桓魋能致我於死,亦不能滅此天生之德。然儉德辟難、明哲保身,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既秉此天生之德,亦不能不葆此載德之軀,豈以明德而殉於盜賊之手?所以微服而過宋也。(按:雖曰天所生,亦是身所生。德有小德、大德、至德之區別。)
李炳南曰:聖人處變,既知自有其德而無憂,然又微服以過。權變之道,陰陽不測,神而通之。非賢人以下可與知也。
錢穆曰:此章乃見聖人之處變,其不憂之仁、不惑之智,與不懼之勇。子貢所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蓋實有非言辭所能傳而達、知識所能求而得者。學者當與文王既沒章、在陳絕糧章參讀。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會箋》《論語全解》《論語或問》《論語學案》《癸巳論語解》《論語集說》《四書解義》《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