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7.22 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三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師在裡面:選擇那有益處的就學習,看到那不好的就改正。」
三人:三人代指多人,是眾辭也。本處仍然用「三人」來譯。
行:行於道路也。
我師:我所學習之人,就可以作為我的老師。
焉:兼詞,於此。
擇:擇取、選擇。按:「擇」字重要,與人相處,看如何選擇,便成為如何人。因為是心之所向,所以推動人之選擇,於是成為何種人。
善者:好的地方,值得學習之處。
不善者:不好之處,即缺點。
尹氏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則善惡皆我之師,進善其有窮乎?
《論語集解》曰: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
鄭汝諧曰:善不善在彼,我得之而省察焉,皆我師焉。
張栻曰:見人之善不善也,而皆我師焉。古人之學,無非為己而已。雖然,就一人之身而有善不善焉,亦莫非吾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蓋進善無窮之意。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欲學者隨在取益也。人之不能精進者,往往以得師為難,不知師亦何地不有哉?即如三人同行,言其數則甚寡,論其時則甚暫,然亦必有我師焉。彼其一言一動,有合於理而為善者,亦有悖於理而為不善者。若我不能存心為己,則彼之善不善,於我何與?好學者,擇其善者而從之,唯恐己之善不如彼也;其不善者而改之,惟恐己之不善如彼也。是一時之觀感興起,善者固我之師;而一念之警省懲創,不善者亦我之師也。可見聖德以日新為大,學問以交修而成,因人見道,隨處求益。《書經》所謂「德無常師,主善為師」,職此意也。
劉宗周曰:此亦言遷善改過之學,當隨在而自勵也。學苟自勵,即三人同行,儼然師保之詔矣。從善改不善,孰啟而孰翼之乎?君子曰亦必在諸我而已矣。人善,就看作我之善;人不善,就看作我之不善,何等真切!
陳祥道曰:善者吾師也,不善者亦吾師也。師其不善,所以自修,此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也。若夫師其善而不師其不善,則內無以自省,外無以自觀,其欲至於君子難矣。然則不善之師,其可忽哉?老子以強梁為教父,釋氏以邪盜之類為人師,亦此意也。
蕅益大師曰:師心之人,那知此益?
錢穆曰:孔子之學,以人道為重,斯必學於人以為道。道必通古今而成,斯必兼學於古今人以為道。道在人身,不學於古人,不見此道之遠有所自;不學於今人,不見此道之實有所在。可知道無不在,惟學則在己。能善學,則能自得師。本章似孔子就眼前教人,實則孔子乃觀於古今人道之實如此而舉以教人。孔子之教,非曰當如此,實本於人道之本如此而立以為教。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曰:大舜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王朗曰:於時道消俗薄,鮮能崇賢尚勝,故托此言以厲之。夫三人之行,猶或有師,況四海之內,何求而不應哉?
《中庸》《孟子》《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全解》《論語學案》《論語點睛》《癸巳論語解》《論語意原》《論語集釋》《四書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