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6.21雍也篇——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孔子說:“中才以上之人,可告訴他高深的道理;中才以下之人,不能告訴他高深的道理。”
中人:指中智之人、中等之人。此從才識角度而言。中人以上,指上智之人。
徐英:“此言才智有上中下,不指性言。故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伊川程子曰:“中人以上、中人以下,才也。”王肅:“兩舉中人,以其可上可下。”
《註疏》:“人之才識凡有九等,謂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上上則聖人也,下下則愚人也,皆不可移也。其上中以下,下中以上,是可教之人也。中人,謂第五中中之人也;以上,謂上中、上下、中上之人也。”
語上:語yù,告訴。上,此指高深之理。王肅:“上,謂上知之所知也。”
中人以下:中智以下的人。《註疏》:“中人以下,謂中下、下上、下中之人也。”
不可:不能。錢穆:“非禁止意,乃難為之意。”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言因材施教之意也。人資質有高下,學問有淺深,教人者當觀其力量如何,不可以概施也。上下豈有定哉?奮志圖功,下學亦可以上達;因循玩忽,中人亦等於下愚。總在人之自勵何如耳。學者其勉諸。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授學之法,當稱其才識也。中人以其才識優長,故可以告語上知之所知也;中人以下,以其才識暗劣,故不可以告語上知之所知也。此中人,是其可上、可下也。
李炳南曰:上上下下之間,皆是中人。施教中人,須依差等,循循誘進。中人以上,可以與語上等之道理;若中人以下,則不可與中人以上同等而語,語之非但不解,更生誤會。如《公冶長篇》,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性與天道,中人以上可聞,中人以下則不可聞。
孔子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
程石泉曰:不移者,以其難於施教也。但孔子謂“有教無類”,雖樊遲小人,孔子且循循善誘之。觀乎孔子弟子知、愚、賢、不肖各各不同,孔子必因其材而施以教。設對於中智以下之人陳義太高,無乃辭費邪!
朱子曰:教人者,當隨其高下而告語之,則其言易入而無躐(liè)等之弊也。
張栻曰:聖人之道,精粗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蓋中人以下之質,驟而語之太高,非惟不能以入,且將妄意躐等,而有不切於身之弊,亦終於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語之,是乃所以使之切問近思,而漸進於高遠也。
《論語正義》曰:孔子罕言利、命、仁、性與天道,弟子不可得聞,則是不可語上。觀所答弟子、諸時人語,各有不同,正是因人才知,量為語之,可知夫子循循善誘之法。若夫性質既愚,又不能自勉於學問,是夫子所謂“下愚”,非惟“不可以語上”,且並不可語之矣。
陳祥道曰:天下有均善之性,無均美之才,故“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可以語上者也;“中士聞道若有若亡”,可以語上下者也;“下士聞道大笑之”,不可以語上者也。人之生雖參差不齊,其大致不過此三品而已。
劉宗周曰:形而上者謂之道。道不可言,其可言者皆形下者也。雖形下者而形上者即在其中。故聖人之教,莫非下,亦莫非上也,顧學者所聞何如耳。上焉者,悟其上者機;雖居處恭、執事敬,亦上也,故可以語上。下焉者,無往而不滯於下,即一貫之傳,實以啟門人之惑矣,故不可以語上也。是以君子之設教也,不執方而治,不凌節而施,時達其所已能而不強其所未至。
錢穆曰:道有高下,人之智慧學養有深淺。善導人者,必因才而篤之。中人以下,驟語以高深之道,不惟無益,反將有害。惟循序漸進,庶可日達高明。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新解》《論語正義》《論語講要》《論語全解》《論語集釋》《論語學案》《論語讀訓》《論語集說》《四書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