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6.8雍也篇——於從政乎何有?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季康子向孔子問到:“仲由可以讓他管理政事嗎?”孔子說:“由啊能果敢決斷,對於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再問:“端木賜可以讓他管理政事嗎?”孔子說:“賜啊通達事理,對於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又問:“冉求可以讓他管理政事嗎?”孔子說:“求啊多才藝,對於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季康子:季孫肥。孔子自衛反魯時,季康子任魯國執政的卿,可以推薦人才出任大夫。
仲由:子路。
從政:管理政事,這裡指擔任大夫。子路、冉求曾經或者正在擔任季氏宰臣,所以這裡的“從政”指季氏向孔子詢問三位弟子能不能勝任大夫之職。
與:通“歟”。
果:果敢有決斷。
何有:何難之有,意為有什麼困難。
賜:端木賜,字子貢。
達:通達事理。
求:冉求,字子有。
藝:多才能。
致堂胡氏曰:由求為季氏宰,久矣。此問“從政”,謂可使為大夫否也。
《四書大全辨》曰:為政者君,執政者卿,從政者大夫也。當孔子自衛反魯,正季康子執政之日,子路、冉有已為季氏宰,子貢已用於魯,獨未從政為大夫耳。康子此問,其亦有同升諸公之意乎?(“同升諸公”見14.19章)
程子曰:季康子問三子之才可以從政乎,夫子答以各有所長。非惟三子,人各有所長,能取其長,皆可用也。
陳祥道曰:能勇而不能怯,果也;聞一知二,達也;可以足民,藝也。果,幾於義;達與藝,幾於智。為政使人,器之而已。故雖才之不備,而有可施於政者,皆所不棄也。然達而不果,不足以有行;果而不藝,不足以有能。三者雖不同,然皆可以從政,猶楂梨橘柚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康子誠能兼用之,則魯國不亦庶幾乎?
《論語集說》曰:此可見聖門有用之學。(按:有其體,發其用,是聖賢之學。若僅用而不立體,猶如水之無源、木之無本,不是聖賢之學。)
張栻曰:此章可見聖人之用才也。三子者各有所長,故皆可以從政。果,則有斷,斷於義也;達,則不滯,通於理也;藝,則善裁,不失序也。此豈獨天資之美哉?蓋亦學力所致,因其質而有所成就焉耳。(按:成器而後不器。)
劉宗周曰:三子常服聖人之教,各就其質之所近而學焉,以達其材,斐然成章矣。曰果曰達曰藝,居然經世之具,故皆可使之從政。
錢穆曰:此章見孔子因材設教,故能因材致用。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見人才有各當之用,國家不可無器使之道也。蓋三子之才,分之可以各奏一能,合之即以共成至理。國家量能授職,辨材定官,有知人善任之明,自有明作有功之效。孔子此言,實萬世用人之良法也。
《論語稽》曰:孟武伯問由、求、赤,視之過重。季康子問由、賜、求,視之若甚輕。蓋武伯少年紈絝,康子侈肆權臣,故問同而所問之心不同,而夫子答之語氣亦因之各異。
李炳南曰:季康子為魯三家之一,目無國君,是以孔子不答以肯定之詞,但說三弟子各有所長,聽其自決而已。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癸巳論語解》《論語全解》《論語講要》《論語新解》《論語稽》《論語集說》《論語學案》《四書大全辨》《四書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