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1
分類:論語信述
閱讀(709) 評論(0)
《論語信述》3.19八佾篇——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魯定公問:“君上用臣,臣服事君,應該怎麼做呢?”孔子回答說:“君上用臣須按照禮,臣服事君上須盡忠盡職。”
定公:即魯定公,是魯哀公之父。《魯世家》云:“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以敬王十一年即位。”《謚法》云:“安民大慮曰定。”魯定公十三年,孔子五十五歲,任大司寇,後政策不能推行,於是周遊列國十四年。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雖有上下之分,然而按照禮,雙方卻各有節限;雖然職責不同,但都必須遵守禮,並在禮的範圍內各盡其道,每一方都不能逾越,才會君盡禮、臣盡忠。按:守正,盡己。
《論語正義》曰:定公承昭公之後,公室益微弱,時臣多失禮於公,故公患之。言如何君使臣、臣事君,將欲求其說以救正之。
《論語註疏》曰:此章明君臣之禮也。禮可以安國家,定社稷,止由君不用禮,則臣不竭忠,故對曰:“君之使臣以禮,則臣必事君以忠也。”
《論語義疏》曰:言臣之從君如草從風,故君能使臣得禮,則臣事君必盡忠也。君若無禮,則臣亦不忠也。
李炳南曰:孔子對以君禮臣忠。君應當以禮使臣,凡事當依國家所定的規矩而行;臣應當以忠事君,要盡其應盡的職責。君臣相遇,各盡其道。
朱子曰:二者皆理之當然,各欲自盡而已。(按:盡己。)
尹氏曰:君臣,以義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
焦竑曰:晏子曰:“惟禮可以為國,是先王維名分、絕亂萌之具也。”定公為太阿倒持之君,故欲防之以禮;三家為尾大不掉之臣,故欲教之以忠。
張栻曰:聖人告之者,乃君臣相與之常道,雖帝王之世不越是矣。使臣以禮,如《傳》所謂“敬大臣、體群臣”之類是也;事君以忠,無以有己,有犯而無隱也。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則上下交而泰,治興矣。然在人君端本之道,以禮使臣,則群臣得盡其忠。不然,懼賢者之日遠而小人之日親也。
錢穆曰:孔子對君之問,則主要在所以為君者。本章見社會人群相處,貴能先盡諸己,自能感召對方。
劉宗周曰:君道以下濟為光,臣道以上行為順。使臣以禮,方能鋤驕貴之色,而下交於臣;事君以忠,方能破身家之私,而上交於君。此天地交泰之象也,而世道之泰因之明良。
《四書纂疏》曰:夫子之言因定公而發,恐亦有此意專以警為君者也。
陳祥道曰:君之於臣不敢慢,故使之以禮;臣之於君不敢欺,故事之以忠。《皇皇者華》遣之以禮樂,所謂禮也;《四牡》不遑將母,所謂忠也。《尚書》曰:“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孟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
《癸巳類稿》曰:君使臣以禮,禮非儀也。晉女叔齊曰:“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齊晏嬰為其君言陳氏之事,亦曰:“惟禮可以已之。家施不及國,大夫不收公利。禮者,君令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禮非恭敬退讓之謂。
《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癸巳論語解》《論語正義》《論語講要》《論語新解》《論語全解》《論語學案》《史記》《謚法》《筆乘》《四書纂疏》《癸巳類稿》。
本站提供周易預測服務,為迷途君子指點迷津,諮詢請加微信、WhatsApp或電報(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