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3.16八佾篇——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白話】
孔子說:“禮射不主張射穿箭靶子,因為各人氣力不一樣,這是古時所行之道。”
【釋詞】
射:此處指禮射。禮射,不僅看射以及射中,還要看射禮過程中的禮樂。李炳南:“周朝有六藝教育,六藝中有射之一藝。射有軍事之射,有平時各種禮射。”
不主皮:主皮是以射穿箭靶為能事。不主皮,就是禮射不以射穿箭靶為能,因為古人在禮射中不提倡流於力和爭勝的比射。禮射“尚德不尚力”,教民以禮,教民崇德。
張蒿庵:“‘不主皮’當作主於中而不主於貫革為塙(確)。貫革之射,習戰之射也。”(貫:穿。)劉宗周:“周衰禮廢,射者不知有雍容禮節,而但逞勇力以主皮為善,孔子所以惜而嘆之。”
為:因為。
力不同科:各人力氣不一樣。科,等級。錢穆:“人力強弱不同等,故射主中,不主貫。”
道:好的方法。
【先賢精義】
《論語註疏》曰:此章明古禮也。
李炳南曰:禮射觀人品行,注重養德。古時不主張射穿其皮,但能射中目的即可,甚至稍偏,亦無不可。何也?因為各人之力大小不同等也。此為古時所行之道。時至春秋之末,咸主射穿其皮,則尚力不尚德矣,所以孔子敘古之道而嘆之。
朱子曰:古者射以觀德,但主於中,而不主於貫革,蓋以人之力有強弱,不同等也。《記》曰:“武王克商,散軍郊射,而貫革之射息。”正謂此也。周衰,禮廢,列國兵爭,復尚貫革,故孔子嘆之。
《論語義疏》曰:射之為禮,乃須中質,而又須形容兼美,必使威儀中禮,節奏比樂,然後以中皮為美。而當周衰之時,禮崩樂壞,其有射者無復威儀,唯兢取主皮之中,故孔子抑而解之雲射不必在主皮也。
陳祥道曰:蓋射之中在巧,其至在力。然一於力則所觀在力,不在德矣,故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周官》以主皮在和與容之後,《射義》以志正體直在持弓矢之先,見射不尚力,可知矣。周道之衰,射者皆爭於主皮。若魯庄之不出正,養由基之穿楊葉,叔段之善射者,蓋亦多矣。故孔子以不主皮為古之道,以救其弊。
《經咫》曰:據《鄉射禮正義》,中者雖不中也取,不中者雖中也不取。雲“中不中”,又在中的、不中的之外者,《行葦》之詩既曰“序賓以賢”,又曰“序賓不以侮”,蓋分於此。今日校射重所謂“架子”,而中猶次之,彷彿相似,但不是比禮、比樂耳。
張栻曰:君子之射,以觀德行,習禮樂也,豈為力哉?大程子曰:言與為力而射者不同科也。夫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執弓矢而禦侮,勞力者小人之事。君子之射,意不為此。曰“古之道也”,言當時失此意也。
楊氏曰:中,可以學而能;力,不可以強而至。聖人言古之道,所以正今之失。
鄭汝諧曰:不以力強人,此古者忠厚之道,故思之。
雲門隱者按:本章言禮射以觀德,當合於禮樂。“古之道,尚德不尚力;今之道,尚力不尚德。射以應節為上,中侯次之。”禮樂行之於周人生活之多方面,射亦在其中矣。中正仁和,厚德不息,此所以為其大也。
【附錄】
劉宗周曰:鄉射即大射、賓射、燕射。古者,射習於澤宮,蓋鄉學也,故云鄉射。若庶人田獵之射則主皮。
錢穆:古之射,張一布,稱為侯。或畫五采畫獸,為正。或於布中心貼一皮,或熊或虎或豹,為鵠。不主皮,或說:射以觀德,但主於中,不主貫革。
惜抱軒《經說》曰:凡射之侯有三,一曰“五采之侯”,畫布為正者;二曰“獸侯”,布侯中畫獸,天子之侯畫熊,諸侯之侯畫麋,大夫之侯畫虎豹,士之侯畫鹿豕;三曰“皮侯”,以熊虎豹之皮為質,設於侯中,是謂棲皮曰鵠。此三者非“主皮”之射。若夫“主皮”之射,軍禮也,所謂“貫革之射”也。國中賓燕之禮無所用之矣。
馬融曰: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體和;二曰和容,有容儀;三曰主皮,能中質;四曰和頌,合《雅》《頌》;五曰興武,與舞同。天子三侯,以熊虎豹皮為之,言射者不但以中皮為善,亦兼取和容也。
錢穆曰:《樂記》,武王克商,散軍郊射,而貫革之射息。此謂自武王克商,示天下已平,不復尚多力能殺人,故息貫革之射,正與《論語》此章所言相同。蓋下逮春秋,列國兵爭,復尚力射,如養由基穿七札,見稱當時,故孔子慨嘆而稱古道。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論語講要》《論語新解》《論語正義》《論語全解》《論語學案》《論語集釋》《經說》《經咫》。